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1-27》─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1-27》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1-27》
|
本期內容 | |
◎俑的悲喜與裸體 |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失去一個偏鄉網路課輔老師之後 |
俑的悲喜與裸體 | |
■李宗慬 | |
西漢景帝(188~141BC)陽陵陶俑在台展出,是令人興奮的大事。在這裡謹以相關考古與文獻資料提出一些討論。 誰在微笑 主辦單位在有關陽陵展出的介紹,強調兩點:如「終於看到中國最初的微笑」和「終於看到中國雕塑中的裸體」。關於前者,如內蒙古興隆溝出土石雕人面就已露齒而笑,牙齒是以蚌殼鑲嵌,距今已有7、8千年了。還有河北武安出土新石器時代早期磁山文化石雕人頭,凸眼大口,裂嘴而笑,也有近8千年的歷史。其實西方文化中有笑容的雕像也不多,希臘羅馬時期如酒神和人頭馬這些嗜酒好色之徒,則多是笑容滿面的。中國漢代著名的笑臉陶俑,應是四川的俳優俑,完全是逗笑的喜劇角色。陽陵彩俑含蓄內斂的微笑,也可以在景帝之母文帝竇皇后的跽坐女侍俑中,看到這種端莊沈靜的女性美。但陽陵中還有許多蹙眉含悲的青年男女俑,也是應該注意的。 俑的悲喜 俑的表情應該是悲還是喜呢?其實俑的悲喜主要是取決於其功能。為因應秦始皇以來帝王厚葬的習俗,由優秀的工匠聽命於漢天子少府中負責喪葬事務的東園匠,而製作彩俑。這些優美的彩俑並不是藝術家自由取材的創作,也不盡是因為工匠反映文景之治的國富民安。 孔子曾說「為俑者不仁」,孟子也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都是因仁道觀點,認為俑太像人而有以人殉葬的聯想。如商代常以俘虜奴隸生殉,殷墟出土了兩個帶枷小陶偶,表情就似悲苦又無奈。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如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一組九件歌舞俑,山東章邱出土有鐘罄琴鼓的五人陶樂團,十六人歌舞陶俑,與五位觀眾,以及八隻比人還大的陶雞或陶鳥,雖然個別高度不及10釐米,但有龐大的陣容,又用世間歡快的娛樂,沖淡了墓穴中死亡的肅殺與悲哀。而長沙楊家灣戰國楚墓的八人樂團,則有木俑的極簡與生動。 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的木俑為整木斧削而成,雙手平伸,彩繪著衣,有儀式的肅穆莊嚴。湖北江陵雨臺山有五百多座春秋至戰國時期楚墓,其中有女俑為整木削成,面目衣著彩繪,頭披雜亂假髮,面無笑容,最具鬼像。到西漢初長沙馬王堆的木俑,無論是侍役俑、樂俑、歌舞俑,都承襲了楚俑的肅穆悲悽。《禮記檀弓》中說:「喪禮,哀戚之至也。」而《荀子禮論》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意思是說,喪禮本是最悲哀的,而活著的人要為逝者打理得好看,並當他是活著一樣的事奉。所以原本是最悲哀的喪禮,也因為把逝者當作是在另一世界活著一樣,所以多了許多生活氣息。不但把人生的悲喜反映在俑的悲喜上,也把地上的物質文化帶到地下的明器文化中了。 這樣的思想文化,在羅馬帝國以前義大利西北部的伊特拉斯坎人,也表現在喪葬藝術上。因為他(她)們也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還有很長的日子要過,所以在地下墓穴大廳中也有許多生活用品,和反映生活的雕塑繪畫。今年7月我在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看見一個石棺內有門窗櫃子和一個女子斜靠躺椅上的浮雕。視死如生,令人感嘆東西方文化中,真是人同此心。 為何裸體 中國的裸體雕塑確實是與希臘羅馬注重人體美的文化不同。中國最著名的裸體小雕像應是5千多年前遼寧喀左東山嘴出土的兩個紅山文化孕婦像,以非常寫實的手法呈現出孕婦裸體的血肉之軀。光滑圓潤的陶土,彷彿有肌膚的彈性與溫暖。更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有一雙性合一的裸體人形浮雕,貼塑在一陶壺上,出土於青海樂都柳灣的公共墓葬。到了商代後期,武丁之妻婦好墓中,有男女各在一裸體玉人的兩面。這種隨葬的男女裸俑,應是為死者再生的期盼與祝禱。 西周青銅器上偶見裸體男子扛鼎,或赤裸的刑徒刖者在鼎上盒上守門。這些裸體只是表現了奴隸刑徒固定在權威者的生活器皿上,卻又無以蔽體的悲哀。當然不是表現其人體美,也和墓穴中的再生祝禱無關。 山東安邱漢代董家莊墓的門中柱上,有透雕半裸人像之性行為,與漢代四川合江與彭山都有的接吻俑,以及眾多的伏羲女媧交尾畫像石,都是以性交為再生之始。 陽陵陶俑原本著衣,腐朽後始見裸露的身體。他(她)們的身材都如直筒,但性徵則刻畫寫實。這也是為死後再生的祝禱,並非為表現人體之美。 漢俑或承襲楚俑削木為身軀,再著衣彩繪,或合模陶塑再彩繪,他們都不是要表現人體的肌膚曲線之美。這次展示的宣傳稱之為東方維納斯或東方大衛,實在不恰當,因為既不像西方的人體美,又忽視了自身含蓄內斂之美,可說是進退失據,反成東施效顰。 木俑與陶俑 如陽陵陶俑而裝置木手臂於肩膊圓孔中,是為了俑的手可活動持物等,春秋戰國以來即有此做法。曹魏張揖《埤蒼》中說:「木人送葬,設關而能跳踴,故名之俑。」像這樣木製且能跳踴的俑,只有一個見於山東萊西岱墅西漢墓中,有個193公分的大木俑,四肢可活動,可立可坐可跪,可行禮如儀,如同喪禮儀式中的傀儡。故鄭玄說:「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所謂機發即有機械式的動作。 裸俑與裸葬 自春秋以來草木紮成的芻靈木俑,到秦始皇大量製作的兵馬俑軍團,都是隨葬以侍奉逝者。到漢景帝陽陵中穿著配備講究的裸俑,他(她)們更加添了為祝禱再生而呈現的裸體。其裸體本不是做來給人欣賞而顯露於外,或誘人偷窺的欲蓋彌彰。只是代表他們身分的服裝因歲月而腐朽銷鎔了。這些年輕的著衣武士俑、樂俑、歌舞俑、男女侍僕俑,他(她)們的性徵藏在精緻的絲絹服裝下,搭配微型武器或生活用品,他(她)們的表情也不再只是哀悽,或是巫覡的神秘,而是人性的喜怒哀樂,雖內斂莊重,卻極深刻動人,他(她)們是漢代官署少府東園匠人喪葬專業的傑作。 1987年以來,西安市郊六村堡發掘了漢代皇家製俑窯址22座,一次共可燒製裸體陶俑8千6百多個。據考古發掘,陽陵裸俑頭紮朱紅陌頭,身穿各色絲綢戰袍,腰束袍帶,有的袍帶以很小的貝殼串成兩排,外面穿木片製成的鎧甲。有些腰部掛著成串銅錢,胸前有盾牌,手持戟矛劍等兵器。這種著衣裸俑,從景帝到武帝初年,流行於京畿一帶。匠師們的傑作,令兩千多年後的現代人驚歎不已。 據《周禮大喪》:「凡為神之偶衣物,必沽而小也。」「沽」就是粗糙的意思。如楚墓中的木俑,身上披的麻布衣裳就很簡陋粗糙。到了景帝時,墓葬中反映階級尊卑的禮器已漸少,而反映生活財富的明器則更多了。因為雖然文帝、竇太后和景帝都講黃老的素樸清靜,但帝王將相豪門卻競以奢華為尚。雖然景帝時董仲舒號稱醇儒,且武帝獨尊儒術,但武帝最好神仙方術,董仲舒也講洪範五行,陰陽家早已深入儒家了。秦漢繼承了先秦以來重禮重喪的文化,加上秦漢帝國的政治經濟力量,更形成了厚葬的風氣。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說:「今世棄其度制,而各從其欲,欲無所窮,而俗得自恣,其勢無極。」大家放棄了制度禮節,而放縱自己的慾望,這種風氣好像已到無限了。 在漢代厚葬的風氣下,真正願意裸身埋葬的人,是武帝時的楊王孫。他是學黃老之術的富豪,生平養尊處優,到了病危將死時,命令兒子他要裸身葬以反樸歸真。即製一布囊盛屍,入地七尺,再從足部引脫布囊,以身親土。他的兒子不忍如此薄葬,還請了父親的朋友來勸說。楊王孫卻認為漢朝人的厚葬已超越了禮制,他自己裸葬反真,就是要矯正世俗。他說厚葬不僅浪費,且可能導致盜墓竊財,甚至暴露先人骸骨云云。將近60年後,桓寬說那時的風俗是「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幣者則稱以為孝,……故黎民相慕效,以致發屋賣業。」厚葬者甚至只有虛榮心而沒有感情了,老百姓或經濟能力較差的,甚至會賣了房子來充辦喪事的面子。到了東漢如王充《論衡》以自然主義的觀點《論死》、又如王符《潛夫論》《浮侈篇》,都提出了社會批判。但真正做到節葬之至的,便是楊王孫的裸葬,但他是同時有道家思想背景的主張。他的肉身雖已塵歸塵,土歸土,但他在《漢書》有傳,且因其裸葬論而名留千古。 |
|
(回目錄)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失去一個偏鄉網路課輔老師之後 | |
■褚士瑩 | |
早上起床打開電腦,收到NGO朋友的一則訊息,放在我們一些兩岸三地的NGO工作者朋友共同討論工作議題的論壇上,內容是這樣的: http://www.dsg.fju.edu.tw/ 事由:東華大學偏鄉網路課輔老師陳靜瑩同學98/11/17在執行課輔任務後,遭車禍意外身故。靜瑩的父母皆為身障人士,家境清寒,值此意外,打擊極為沉重,亟需各界的協助。 相關新聞請參考: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18/1/1v6x7.html。 謹以偏鄉中小學網路課業輔導團隊名義,發起募款行動。號召計畫成員:全國16所大學的偏鄉網路課輔老師一日捐300元(一次課輔兩小時的收入)。表達計畫夥伴們的相互關懷心意,慰問靜瑩的父母。 接著公布了專款專用的捐款劃撥帳號方式、募款期限,並說明將會如何將募款細目於日誌公佈欄公告週知,文末發起人表達誠摯的追思,並呼籲全體課輔教師注意自身安全。 這樣的消息讓我立即產生對陳同學一家人深深的同情,畢竟對於任何的不幸和災難,我是很弱的。 經過了一天,論壇上產生了一些相關的討論,包括NGO所扮演的角色,也喚起1989年前一場車禍的記憶,關於一個研究生被一輛疾駛的聯結車從後追撞,人稱「柯媽媽」的蔡玉瓊喪失了在東海大學企管研究所唸書的大兒子柯重宇。但堅強的柯媽媽,將悲痛化為推動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的力量,努力不懈,8年奮鬥終有成,其中連續6年到立法院靜坐陳情,甚至在中年後重拾塵封多年的書本,希望能一圓就讀研究所的心願,完成愛子的夢想。 但是,我共鳴最深的,是其中一位朋友以這個具體案例,所做進一步的思考。 他說, 如果我們響應的是捐款的部分(包括轉寄訊息與實際捐款),那麼,我們在這件事情的公益參與,是做到了慈善救助的面向,這是大眾可以參與的層次。 如果,進一步協助連結到車禍受難者家屬的NGO或支持團體,則進一步處理到悲傷治療與心理重建的部分,這或許不是一般人可以涉入,但可以協助做資源轉介的層次。 倘若,能夠以柯媽媽故事的後續發展為實例,帶領家屬一關關走過不同的階段後, 也為自己接下來的餘生找到出路,那這就會是一個因為孩子的逝去,造就父母也走出自己過往生命窠臼的層次。 前面兩個階段,比較容易也確信可做到,後面這一個,則還在未定之天。 這位朋友接著說,新聞報導把陳同學的父母為身障以及家境清寒這兩件事情點出來,不管是否刻意,但讀者自然會把這個列為焦點,而陳同學又因為從事偏鄉課輔,延遲返家時間而受難,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是值得被支持的家庭。 「在這裡,想要自我追問的是,在這件事上,做到那個層次,才是會覺得心安的程度呢?」 「心安」,對於任何一個心地柔軟的人來說,是件多麼重要的事。 但是我們追求心安的同時,是否能清楚辨別驅使我們行動的力量,究竟是「同情心」(sympathy)還是「同理心」(empathy)? 同情心泛指對周遭人、事、物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感,是人類天性中感情被觸動後的衝動行為,表現出願意傾全力幫助,或犧牲自己一些財力物力,竭盡所能的去幫助別人,是直覺的,非思考的,非理性的。根據心理學家赫夫曼(Hoffman) 的研究,同理心則是理性學習的結果,隨著社會化的過程形成理性,了解他人的情意,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的能力。 很多人看到台灣社會平時的冷漠,以及每次災難或悲劇後的踴躍捐款行動,說台灣缺乏的不是「同情心」,而是「同理心」。 2005年底的時候,英國出版的《自然》刊出了兩篇論文,分別討論人與黑猩猩的社會行為,設計了實驗,想要知道黑猩猩是不是有「同理心」。在這之前我們已經知道黑猩猩會合作打獵,互惠是社會關係的重要原則。不過,他們的合作對象通常是親戚,以及有互惠關係的社群成員,對陌生個體從未施以援手。 簡單來說,實驗是這樣進行的,一隻黑猩猩與另一隻黑猩猩隔著柵欄相對,其中一隻可以操作一個機器。機器上有兩個把手,要是拉動第一個把手,兩隻黑猩猩都能得到同樣的食物;拉動第二個把手,只有拉機器的黑猩猩可以得到食物。結果,拉動機器的黑猩猩似乎並不偏好拉第一個把手,也就是說,並沒有「互惠」的觀念。 人與黑猩猩源自共同的祖先,6百萬年前才開始分別演化,人與黑猩猩的基因組差異很小,最後在形態上卻有很大的差異。雖然人與黑猩猩都生活在類似的社群中,可是所謂的社會生活卻非常不同。表面上都是許多成年男女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是人類社會有固定的兩性關係,有複雜的分工、合作,在黑猩猩社會裡卻沒有。 當然,也有一些動物學家持著不同的意見,在進行不同種類的動物是否能夠在鏡子當中認出自己的實驗過程中,他們看到狒狒、猩猩、海豚這些腦容量大的社會型動物,有時候不只是只對近親,偶爾對於遠親、完全的陌生個體,甚至其他生物種,也都會表現出同理心。 無論這個答案是甚麼,假設今天不幸的陳同學事件中,幾個情況之一改變: ◎家境清寒→富裕 ◎父母身障→健全 ◎當課輔老師→當家教打工賺錢 ◎在偏鄉從事義工→在台北市區從事義工 ◎在學校參與幫助流浪動物的汪汪社→參與國際青年領袖研習營 ◎事發前剛擔任義工→事發前剛跟朋友在KTV聚會 是否這起不幸事件,只要我們改變其中任何的一個情節,就會改變我們對整個事件的同情與關注,或是心安的程度?這種態度上的改變,有多少是理性的?多少是情感上的? 站在NGO工作者的立場,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具備能夠辨識我們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的能力,讓我們無論在個人或組織都能夠冷靜做出「更好」的決定? 後來,我在論壇上發問其他的兩岸三地NGO夥伴,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1.捐款到指定帳戶。 2.轉介家屬至能夠得到心理重建的NGO。 3.參與立法倡議行動,希望無辜車禍受難者能夠減少。 4.其他(但會採取直接或間接行動)。 5.情感上支持,但選擇專注手上進行的計劃,暫時不針對這事件採取任何行動。 當然,我相信社會上也一定會有人,在這新聞事件中得到讓人掉下巴的結論,比如說在偏鄉當課輔老師很危險、肇事的少校反映軍中的飲酒文化、好心沒好報,或是台灣人都很有愛心、應該要集體念經迴向等等,雖然表面沒有錯誤,可是卻毫無焦點。無論我們選擇做甚麼,或是甚麼都不做,就像在路邊遇到乞丐是否應該給錢,雖然我們的情感反應各有不同,這些行動或不行動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或是「標準答案」,但是可以趁這次事件,知道我們這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NGO工作者,是用怎樣的角度如何來考慮「行善」中的理性意涵,引導出各自的答案,卻是一個極為寶貴的過程。 你呢?又會怎麼做? |
|
(回目錄) |
|
長期徵稿啟事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