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01》─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01》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01》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牛不牛 大有關係 | |
◎後《京都議定書》時代下的新爭端:綠色貿易問題 | |
◎歐巴馬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 | |
◎消除能源匱乏 是關鍵議題 |
環境前線:牛不牛 大有關係 | |
■傅恩過 | |
「旋風式隆重登『台』的美國牛肉,在發現美國狂牛症新病例後,又必須黯然下台了。」這句話不是預言,不過是4年多前筆者的一段紀錄。 2005年4月,當時民進黨執政政府允許美國牛肉有條件進口台灣,不過在6月時美國出現第2起狂牛症個案,因此又暫停進口。不過在隔年1月,這段禁令又解除,美國不帶骨牛肉再度進口台灣。 2008年,韓國反對進口美國牛肉的大規模抗議行動,撼動李明博政府、撤換內閣,不過最後仍在經濟外交壓力下,「原則上」允許30月齡以下美國牛的進口。 此時,在台灣,也隱隱約約可感受得到美國打算擴大進口牛肉的盤算。果然在今年10月22日,「兩方決議」大幅度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令人意外的,不僅是帶骨牛肉,連絞肉、內臟、頭骨也在「議定書」上的允許範圍內。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美國牛擴大開放進口,從來不是公共衛生、醫學或是環境的議題,完完全全是政治議題,而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台灣在與美國的外交談判中,從來都不夠「牛」,一再退讓、一再引發爭議。 而從美國牛擴大開放進口爭議來看,不單純是兩個國家政治談判問題,也凸顯國家、人民對「食品安全」要求的層次,以及在此應持有的政治態度。 美國牛不安全?總是要從「狂牛症」談起,其實導致狂牛症的致病變異蛋白普立昂(prion)在人類社會由來已久,不過對這個蛋白質可以造成人類、動物大腦嚴重破壞、空洞的機轉,人們不過在近3、40年來才有進一步的瞭解。過去,由於這一類的怪病、即我們現在所知的「庫賈氏症」,僅發生於少數人身上,醫學技術還未發展、也還未對其有高度興趣。 直到1990年,人類大量的肉品來源之一,牛隻出現了問題,甚至在之後轉變為人類的流行病時,學術關注才有了「藉口」,其實我們在科學上對相關傳染病的知識、對抗能力,還是很有限。 但最糟糕的問題還是在「政治」與「利益」。 在1986年就發現狂牛症案例的英國,一開始是噤聲不語的,《蛋白質殺手》一書的作者麥克斯形容得很傳神:「英國總理佘契爾夫人告訴選民,最好的科學家正在解決這個問題,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如果英國人知道這位鐵娘子話有多麼不可靠,大概更早就會把牛肉漢堡扔掉了。」 這句話就是真正的關鍵! 人類為了生產大量肉品、及其背後龐大的利潤,而利用違反大自然的配種方式,讓羊隻出現「羊搔癢病」;為了更龐大的畜牧產業利益,而用來自其他動物的骨粉、肉末等本來的「廢料」,餵養、茁壯牛隻,而導致了狂牛症。這一連串剝削環境、抗拒自然,而導致動物、或說是「人類食物」出現致病變異蛋白質,也「回饋」到了人類身上。此時,一向支持、利用工業畜牧的政府,為了盡可能保有原有的經濟利益,選擇在當下隱瞞世人。 工業化農牧業發達的大美國,在2003年發現狂牛症病例,不過在其後要求各國重新開放進口美國牛的過程中,美國一直強調如何調整、修正國內畜牧養殖產業,如何將狂牛症的病牛剷除殆盡,以及如何在屠宰牛隻、加工肉品的過程,做了最盡善盡美的措施。 但是,還記得4年多前的紀錄吧!當時的美國、民進黨政府也是如此回應反對者,「人家已經大大改善」了,不過一個「公開的」狂牛症病例打了說這句話的人一巴掌。現在國民黨政府也說,美國、我國都有更嚴密、完整的食品檢驗體系,自能篩選,讓風險物質不得進口。但在美國不帶骨牛肉進口的這幾年,我國與日本就有數起、找到「夾帶」帶骨、脊髓等不應進口的違規案件。 而美國肉品屠宰的清潔、把關,我們可以放心?如果稍稍注意一下,這幾年美國肉品因大腸桿菌污染、而造成食物中毒的案例,似乎也沒法讓人安心,何況就在台灣還在驚訝開放進口美國牛幅度之大時,美東就出現因牛絞肉遭大腸桿菌污染,而導致28人不適、兩人死亡。而美國利用基因改造食物,大量畜養動物的方式,也令人捏一把冷汗。 實在很難相信的不是「牛」,而是「人」。 先前韓國大規模的抗爭行動,雖然是進口美國牛、觸動韓人最敏感神經所起,但整體運動訴求越來越明確在反對政府在醫療、公共服務、教育私有化,以及許多管制傳媒自由等改惡措施上。 在台灣,反對的聲音、力量極小,又不時地變成在野黨的政治操作議題,也許都消減我們對美國牛議題的重視。但是,我們應該自問,可以容許國家政府將經濟利益擺在前頭,將食品安全的責任交由人民自行負責嗎?可以認同美國牛爭議背後的意識形態嗎?能否任由政商誘發無止盡對肉品的需求,讓人們自私違反自然原則、剝削環境的行為合理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
|
(回目錄) |
後《京都議定書》時代下的新爭端:綠色貿易問題 | |
■倪世傑 | |
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國會議(COP15)召開前,都針對減排進行了宣示,2020年之前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2005年的水平減少17%,到2050年再計畫減少83%;中國也提出減碳排放的目標,表示 2020年之前會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每單位GDP的比重,降至2005年水平的40%至45%,其中光是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就占避免全球暖化所需減排總量38億公噸的4分之1以上。 先「喊價」固然是凸顯「誠意」,但也同時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可能性:其一、兩大強權國家領銜扮演起「領頭羊」的角色,期待透過自己的作為帶動起其他先進與發展中國家減排的風潮;其二、兩大國其實無意或是預期到在12月初召開的COP15中難以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但因為有國際聲譽的需要,所以先喊出減排目標。 就前者來看,歐盟國家早已開始著手溫室氣體減排的工程,中美兩國根本不是領頭羊,而是追隨者,尤其是同屬發達國家集團的美國,在小布希執政時代就是一個反環保的「神學士」,徒然浪費了抗地球暖化最重要的8年時間。就中國來看,無疑一方面嗅到了未來綠色能源的商機,另一方面則是同時還必須顧及當前利用全球資本主義進行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大減特減恐因生產面而影響社會穩定。 就後者而言,當前雖存在世界氣候變遷國際建置(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世界各國對全球氣候變遷也都表示關注,但仍難以簽署一份綜合性的限制性協定,充其量為了之後的協商設定階段性的討論目標。 現在出現的問題是,除了後《京都議定書》時期不可測的因素外,當前主掌世界經濟秩序的無疑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在WTO下對於國家政策性的補貼都明文限制,但是國家真的會放棄對能源的補貼嗎?先進資本國家會放棄他們對石油業與煤礦業的補貼嗎?至少我們看到,美國潔淨能源法中對煤礦發電的排放許可延伸到2025年,就讓人懷疑美國立刻解決問題的誠意。 再者,如果環保節能與新能源開發科技是未來地球免於立即危難的救贖,我們又怎能期待透過一個看似不可控制的國際市場力量加以「調節」?從過去我們討論德國與英國兩個國家再生能源發展時的比較不難發現,國家有計畫的透過政策引導方式發展再生能源,才能夠讓再生能源的消費市場與技術水平開始發展,這當中無可避免的會出現政府以各種方式補貼的爭議,而這又會直接衝撞到國際自由貿易建置。 另一個問題是即將出現的貿易爭端。假設某一鋼鐵生產大國A出口鋼鐵到輸入國B,A國未簽訂減排相關盟約但B國有,因此B國面對從A國進口的鋼鐵時向其課徵「邊境調整稅」(border tax adjustments),以維持本國利用較潔淨但昂貴、或是已付出碳稅的而生產的鋼鐵,能與這些利用石化能源製造且大量排放的進口產品,處於公平競爭的地位。換言之,商品從排放限制寬鬆國家出口到排放限制嚴格國家的成本增加了,這考驗輸出國是否也要考慮緊縮排放量或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以免因此遭受歧視性待遇。然而,必須有更多的國家加入這一個嚴格的標準,才能夠建立起普遍性的遊戲規則,減低讓這些不重視減排的國家搭便車的機會。 以台灣為例,如果還是讓台中火力發電廠繼續維持運轉,台灣的化石能源消費就無法下降,連帶影響國內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或是,台灣經濟部應該著手提高「台灣製造」的能源標準,以避免未來遭受貿易限制時求訴無門的困境。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
(回目錄) |
歐巴馬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 | |
編譯■王茹涵 審校■蔡麗伶 | |
白宮25日宣佈,美國總統歐巴馬將於12月9日前往哥本哈根,出席本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這將是歐巴馬首次定出美國減量目標的實質數字。白宮表示,2020年減量目標將較2005年排放量減少約17%,最終目標也將符合美國能源氣候法案。 白宮指出,為了達成歐巴馬2050年減少83%排放的目標,這份仍在國會中討論的氣候法案定訂出於2025年達成較2005年減少30%、並於2030年達成較2005年減少42%排放量的進程。 白宮表示,歐巴馬將與國會合作,儘快通過能源氣候法案。今年6月眾議院通過《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參議院將於明年春天審議氣候法案。 白宮表示,提出17%減量目標是「考慮到哥本哈根的整體協議,當中也包含中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實質減量貢獻」。 八大工業國及其他經濟體已同意,將致力於防止全球增溫至危險程度;也就是維持比工業革命增溫2度,或比現今增溫1.2度的限度。科學研究發現,若要阻止地球升溫至危險程度,溫室氣體的排放高峰須出現在2020年,其後應逐漸減少,並於2050年較1990年排放量減少5成。 美國最新公布的「17%減量目標」比其他國家提出的目標要來得低。歐盟提出的目標為20%,並表示若其他國家願意提高減量程度,他們可將目標提高為30%。日本宣布2020年減量目標為25%,但上個月日本表示,若哥本哈根會談無法達成全球氣候協議,該國可能撤回已宣布的減量目標。 上周五俄國總統麥維德夫於「歐俄高峰會」時提到,俄國可將2020年減量目標由較1990年排放量減少10%到15%,提升至減少22%到25%。歐巴馬與訪美的印度首相辛哈昨日共同承諾將實施「顯著的減量行動」。上周歐巴馬訪中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立下相同承諾。然而中印兩國皆未提出實際的減量目標數字。 (ENS) |
|
(回目錄) |
消除能源匱乏 是關鍵議題 | |
編譯■王茹涵 審校■蔡麗伶 | |
聯合國公衛與發展專家表示,消弭「能源匱乏」是哥本哈根氣候會談需要解決的議題。聯合國發展總署官員柯久文(Olav Kjorven)表示,世上幾乎一半人口,與「如何以更少碳排放、更潔淨能源進行發展」此議題根本無關,因為他們的實際生活遠比追求上述目標基本得多。 在一份名為「開發中國家能源使用現況」(The Energy Access Situ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報告發表會中,柯久文表示,這些無法獲得能源的人們因為沒有運輸工具,而必須背負沉重的食物與用水;也必須使用有害健康的柴火烹飪。 這份由聯合國發展總署及世衛組織共同完成的報告指出,目前有超過10億人處於無電可用的狀態,當中8成人居住在南亞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 於2015年前消弭全球一半的貧窮人口是千禧發展8個目標的首要之務。然而根據報告指出,假若成千上百萬的人們持續處於無電、無現代燃料的生活狀況,那麼此一目標將遙遙無期。 環境永續是另一個千禧發展目標。聯合國發展總署及世衛組織官員表示,擴大能源獲取程度對解決貧窮以及防止愛滋、瘧疾和其他致命疾病的擴散實為重要。該報告也提到,雖然能源並非千禧發展目標之一,但是若不大幅提升能源的質與量,千禧發展目標的宏大抱負將無法實現。 報告序言中提到,能源應要滿足窮人的基本需要,特別是烹煮所需的熱能與機械能。序言中並強調,進步的能源科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死亡。 在貧窮國家,每年有近兩百萬人因使用固態燃料而死於室內空污。報告指出,在貧窮國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半數因肺炎或肺病兒的死亡肇因於固體燃料的使用。 (ENS)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
長期徵稿啟事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