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08》─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08》
══════════════════【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08》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核電鹹魚翻身?台灣媒體沒說的事 | |
◎誰在反對溫室氣體減量?略論沙烏地阿拉伯的角色 | |
◎保護雨林 普南族宣布和平公園成立 | |
◎東非緝獲大量象牙 史上最大宗 | |
◎索非亞綠色電影週 呼籲關注氣候 |
環境前線:核電鹹魚翻身?台灣媒體沒說的事 | |
■王舜薇 | |
近日,台灣幾家主要平面媒體不約而同引用同一篇外電,加上「核電廠鹹魚翻身」、「部分環保人士改變反核立場」這樣聳動斗大的標題,再度用似是而非的論點塑造國際核電復興的假象。 選擇性呈現、觀點偏頗的科技新聞 這些報導指出,不但波蘭、印尼等國家積極計畫興建首座核電廠,原本持非核立場的國家也開始鬆動,全球超過50座核電廠正在興建當中;自1980年代以來,全球核電廠的安全事故發生率已經大幅下降,因此民眾不必擔心核電廠的安全性。甚至,報導還引用特定「環保人士」的發言,斷定國際環保界已經不再堅持反核,而傾向建核電廠以對抗暖化。 然而,這些觀點單一的新聞,真的告訴我們真相了嗎? 台灣媒體在科技新知和環保議題的報導上,往往有個通病,就是記者不做功課,多僅止於選擇部分外電進行翻譯整理,造成寫出來的新聞、要不是一味移植單一的外電觀點,不然就是缺乏更進一步的統整分析,以作為適合在台灣進行公共辯論的參考資料。 例如核電相關報導,讓我們再來看看幾則資料,瞭解台灣媒體隱而未提的部分。「Global Research」網站上最近的一篇文章,回顧了德國幾項大規模的核電廠流行病調查。結果都顯示,從德國國內16座核電廠,到全球10個國家內的近兩百座核電廠周遭,居民(特別是青少年與孩童)罹患白血病和其他癌症的機率,都遠高於非核電廠周遭的民眾。 另外,文章也對全球核電廠日益增建的訊息提出駁斥,指出全球目前有435個運轉中的核子反應爐,已經比2002年時少了9個,且這些反應爐也僅提供全球5.5%的商業發電。多數有意興建核電廠的國家,也各自面臨不同的困難,讓核電廠計畫仍只是風聲。例如,許多開發中國家並沒有核電配套的相關法令和權責機關,也缺乏人才和環境來因應核電廠興建後的需求。其他諸如位於火山帶、地震頻仍等先天因素,都是許多國家懸而未決的問題。 未被深究的各層面社會成本 而英國《衛報》(The Guardians)更是大膽且直接地列舉12項歐洲核電廠近年所發生過的事故和安全問題。例如:一、向來被歸類在核電先進國家之列的法國,光是去年一年就發生了8百件核電廠安全事件。二、今年7月,因為熱浪侵襲,法國的核電廠在無法取得冷卻用水的情形下,被迫向英國進口電力,甚至到了冬天,還因為3分之1的反應爐處於停擺狀態,必須再度進口電力,以免發生大停電。三、芬蘭興建中的核電廠不僅工程進度嚴重落後(至少3年),預算更是遠遠透支(已超過50%)。四、從2001年到2008年,全英國核電廠共發生了1,767件輻射外洩、跳電、核電安全事件等。 這些報導或訊息並不下論斷,只提供明確的數據與事件經過,反問閱讀者:「你還認為我們需要核電廠嗎?」研究科技與社會(S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學者告訴我們,科學發明和技術系統並非純然中立的存在,技術物有其內在的政治性。核電廠的爭議點在於,一旦我們選擇了它,就必須調整社會整體以配合技術運轉的需求,勢必大幅度影響人們的生活。像核電廠及其衍生工業,因為高度中央集權,背後都牽涉複雜的社會系統運作及政治性;未來鈾礦藏量枯竭後,將上演的資源爭奪戰和核武擴散問題,更攸關安全及公民自由。因此選擇(或不選擇)某項技術,並不單單只是安全風險的問題,更包括各個層面的社會成本。這些面向都是台灣媒體在譯界外電報導時所沒有深究的。 媒體應承擔科技風險議題辯論的責任 媒體環境的淺牒,讓我們很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核能正反意見與論述的並陳,或者至少為讀者剖析其中差異和論點,反倒是充滿偏頗的閱讀,誤導閱聽大眾對於科技風險的判斷,導致很多人也許聽過核電廠爭議,卻總是霧裡看花,說不出所以然。 再多的災難電影無益於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需要認真的媒體挺身而出,讓科技討論不再限於「專業」所堆砌成的羅生門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
|
(回目錄) |
誰在反對溫室氣體減量?略論沙烏地阿拉伯的角色 | |
■倪世傑 | |
於本週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國會議(COP15)大會,讓全球關注氣候變遷問題達到最高點。在初步結果還未產生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全世界到底有哪些國家壓根不希望這次會議有結果──這個國家不是別人,正是全球石油產量最高、石油儲備最多,而且僅靠石油發家致富,其他工業建設付之闕如的沙烏地阿拉伯。 相較於內閣閣員帶著氧氣筒潛到海底開內閣會議,凸顯氣候邊遷將滅種亡國的馬爾地夫,沙烏地阿拉伯明顯認為全球溫室氣體減量帶來的威脅要大於氣候變遷。以2008年的統計數據為例,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蘊藏量佔全球21%、石油販售收入佔該國GDP的56%,每人GDP居世界第25位,高過許多歐洲國家。但在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經濟結構下,一旦全世界開始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將首當其衝。也因此,沙烏地阿拉伯其實有足夠的誘因反對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盡其所能地減緩它前進的步伐。其中令人髮指的是,這一個財力雄厚的國家,表示也要比照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以及海洋小島國家的減量標準,獲得溫室氣體減量相關的調適補助(adaptation assistance)。同時,該國從未簽署《京都議定書》。 早在1990年代初期,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這兩個石油生產國,便利用其國內科學家進行「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關係並不直接」等主題的研究,意圖將使用化石燃料與溫室效應脫鉤的意圖相當明顯,但到1996年後,該國的策略轉向到「調適成本」上,提出要發達國家補償其石油收益上的損失。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則是另一個可資利用對抗氣候變遷論述的工具。不僅如此,沙烏地阿拉伯也利用其經濟上的資助拉攏77國集團(Group 77)以及中國。但沙烏地阿拉伯明顯無法利用「小島國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畢竟後者在氣候變遷的影響層面上處於絕對劣勢。 現在比較讓人擔心的是美國的立場。美國自1960年代之後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日漸緊密,911事件尤其暴露出布希家族與該國皇室盤根錯節的利益,即便歐巴馬當政,亦不能無視美國人浪費成性的消費習慣以及相關產業上的既得利益。從上個月美國所承諾的減量目標來看,沙烏地阿拉伯一時之間應不置於擔心其利益會在哥本哈根會議中被出賣,該國石油部長沙班(Mohammad S. Al Sabban)表示,各發達國家關注各國的能源安全需要,應甚於對氣候變遷問題的重視。 沙國面對哥本哈根會議的策略相當明確,他們在意能源安全,這不只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安全,同時也要確保沙烏地阿拉伯不會因為溫室氣體減量而遭受危害,從而危及其政治上的「穩定」。因此可以想見,沙國的目標就是減緩世界氣候變遷國際建置(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的腳步,避免任何有意義的共識,以及阻礙嚴格、具體的減量方案的產出。 如果事與願違,沙國也擬定好了一套應變方案。他們清楚,以其強健的經濟力量,很難要求發達國家答應補償其石油減產而帶來的損失,所以沙國現在儘量採取技術合作與移轉、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等方式,企圖多樣化其產業結構,以分散其高度依賴石油出口的風險。 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必須理解,使其家財萬貫的石油,同時也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元兇。當其他國家陸續開發出替代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時候,他們未來可能將面臨該區域以及國內的政治不穩定。及早未雨綢繆因應後《京都議定書》時代的變化,遠比一味抵制要更加務實。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
(回目錄) |
保護雨林 普南族宣布和平公園成立 | |
編譯■王茹涵 審校■蔡麗伶 | |
普南族於馬來西亞砂勞越的傳統領域宣告新雨林保護區,稱做「普南和平公園」,可能成為衝突的焦點。 藉由宣告這個在婆羅洲島上的公園,17個普南部落對將土地出讓給伐木公司的砂勞越州政府提出異議。「普南和平公園」區域由馬來西亞伐木業巨頭三林公司(Samling)為全權特許經營。 普南族人表示,他們打算在其區域發展旅遊,並堅持保護他們的傳統權利。 根據布魯諾曼澤基金(Bruno Manser Fund)表示,17日於偏遠的巴蘭河上游、Long Ajeng雨林村舉行的開幕式上,普南族數位領導人一致宣布,他們打算藉由自然保護區,保存僅存的原始森林。 布魯諾曼澤基金總部設在瑞士巴塞爾,此環境暨人權組織,旨在支持砂勞越普南人及其他為保護熱帶雨林而努力的原住民族。 該組織的名稱是為了紀念一位瑞士公民布魯諾曼澤。80年代期間他為了普南人數次前往砂勞越工作,並共同生活6年。自那時起,這個婆羅洲雨林僅剩的游牧民族領域,一直受到木材業的破壞,直到現在。 儘管幾十年來普南人進行和平示威,政府也承諾公告為保護區,但木材公司仍持續砍伐雨林。 巴蘭上游地區的前行政首長柯索哈(James Lalo Kesoh),於普南和平公園啟用典禮上表示:「身為狩獵採集游牧民族,我們普南人,已在巴蘭上游的雨林生活了數個世紀。儘管自1950年代末,我們已定居下來,並開始農耕,我們仍倚賴森林供應糧食、原料等;像是用於工藝品的藤、藥用植物和其他森林產物。我們整個文化遺產存在森林中,也需要為子孫後代保存下來。」 自1980年代後期,東普南人反對砍伐屬於他們的雨林,並持續於伐木產業道路設路障、封路,以保護他們的土地免於伐木公司的侵占。 (ENS) |
|
(回目錄) |
東非緝獲大量象牙 史上最大宗 | |
編譯■王茹涵 審校■蔡麗伶 | |
肯亞野生動物局及國際警察組織11月30日表示,一項史上最大的國際野生動植物犯罪掃蕩行動,於東非6國查緝超過兩噸的象牙,並逮捕超過百人。 由於行動仍在持續中,除肯亞外,其他5國仍未公布細節。肯亞當局也仍在調查當中。此次行動由國際警察組織籌劃協調,並由野生物犯罪工作小組支援。 包括居中協調的肯亞在內,所有參與行動的國家皆同步打擊國內非法市場,目的在於防範非法象牙交易者跨越邊境。 這項針對地方象牙市場、機場、邊境與走私點的國際掃蕩行動,同時也查獲非法走私的槍砲彈藥、車輛、豹皮及其他野生物產品。 國際警察組織行動助理楊格表示,非法象牙貿易並不是只是走私與盜獵,影響層面擴及整個野生物犯罪。執行法律的官員被殺害;人民受暴力脅迫;貪污與整體國家經濟都與此有關。 他繼續表示,讓這些非法產品從市面上消失固然重要,但不是問題的全貌。這項名為「海岸行動」的查緝,將會使非洲與其他地區可以執行法律,並找出走私者的路線、他們的連繫網絡,最終將可逮捕相關的犯罪人士。 非法的國內象牙市場以包含CITIES在內的數個保育組織調查而知。2008年的巴芭行動是這全球系列行動的首例。 (ENS) |
|
(回目錄) |
索非亞綠色電影週 呼籲關注氣候 | |
■新華網 | |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之際,索非亞「綠色電影週」11月30日在捷克文化中心拉開帷幕。 此次「綠色電影週」由索非亞「歐洲環境節」基金會主辦、保加利亞「為了大地」環境保護組織和索非亞捷克文化中心協辦。目的是呼籲人們加強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積極參與環保活動。 電影週期間,共有來自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波黑、馬其頓、秘魯和保加利亞等12個國家的25部電影參展,同時還將舉辦3場研討會。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保加利亞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調查顯示,近8成保加利亞人認為環保存在嚴重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問題依次是砍伐樹木、空氣污染、民用垃圾和其他廢物污染等。近9成被調查者認為政府對自然公園和野生動物的保護不夠。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
長期徵稿啟事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