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09-12-15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城市議題工作坊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15》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15》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從社區親水培力到流域公民問政  
  ◎2009年末的兩大怪誕 
  ◎亞馬遜原民領袖:保護環境 同時保障原住民權利 



環境前線:從社區親水培力到流域公民問政
  ■康世昊
專訪大嵙崁溪流域願景工作坊召集人陳建志

連續4年來綠盟參與了淡水河流域關懷的計畫,希望能在河川污染與整治議題上盡一份監督與推動之力。其中有許多關鍵人物都默默付出,卻鮮少成為「環境議題」的火熱關注對象。這篇專訪希望提供一個對不斷攪動著的環境志工行動初步的對話空間。

康:建志你的故鄉在雲林,到北部念書後就留在北部從事環境工作,能否先談談你對北部河川污染與治理問題最開始的印象。

陳:1989年10月我到淡水就讀大學,初次接觸淡水河系,參與淡江商管學會的故國神遊──滬尾文史之旅,讓我開始發現到過去這個流域的城市文明,是如何依賴這條水系。

1991年10月我參與北縣環境工作調查隊,去到板橋土城旁的大漢溪垃圾山,看著污黑的河水與綿綿數公里的垃圾長城,令我這個鄉下北上念書的小孩突然認為台北人好野蠻的(不過1996年有機會走訪台灣各地垃圾場,才知道這樣的因陋就簡是台灣各縣市鄉鎮市公所的常態)。因此我記憶中的90年代(民國80年起),淡水河系一直都是問題(垃圾、污水)。

康:那麼後來這些景象消失了嗎?改變的因素有哪些呢?

陳:隨後的十幾年間在大台北防洪三期的經費支持及幾任縣市長的努力下,的確淡水河比較不容易發臭,且沿河堆置垃圾的惡習也已改正。在公部門的認知和縣政承諾下,河岸景觀、水質與沿岸環境品質成為重要的施政競賽。

例如現在台北縣周錫瑋縣長上台時提出的「大河之縣」,在北縣府努力進行下水道建設(註:目前北縣普及率為24.15%),及提出原先計畫民國96到98年的3年間,完成每日處理30萬噸生活污水,建置約3百公頃的人工濕地與礫間接觸處理場。縣府也承諾加強與檢警合作,掃蕩新店溪與大漢溪的違規與非法砂石場,這些公部門的工程施作在他們看來成果顯著,從中央環保署的水質監測中發現淡水河呈現30年來最乾淨的水質。

我個人建議北縣府在大肆宣揚政績之餘,應該仿效馬總統所說「高興一晚」就好。畢竟我們的淡水河系尚有許多問題有待大家的努力,因為不論是一年總會出現幾次大量魚群暴斃死亡的新聞,或是光北縣境內仍然有數不清的「黑龍江」、「醬油河」(如中港大排、貴子坑大排、潭底溝、塔寮坑溪、大窠坑溪、觀音坑溪、五股坑溪、林口溪等),這些基本面的問題。真要說台北縣可以大河之縣擠身國際城市,或是讓新北市市民仍以有這條淡水河系為榮,仍有一段漫長的路途要前行。

民間對公部門的監督興起

康:那麼綠盟和多個河川巡守義工在幾近年來對淡水河系河川的基礎是怎麼形成的呢?

陳:從2004年起與一些關心淡水河系的夥伴、先進陸續推動淡水系民間守護網絡的交流平台(淡水河守護聯盟、基隆河守護聯盟〔2007年起〕、大嵙崁溪守護聯盟〔2009年起〕),再加上2005年開始我因為在社大擔任河川親水教育推廣的社團老師,同時也有機會參與環保署北區河川巡守義工的培力及巡守隊的訪視,這三方面的接觸讓我也了解到,不管是個人還是社區還是生態保育團體,都可見民間對於河川和沿岸生態品質的改善熱情超過公部門的工程進度和能力。這其中有幾個項目既反映民間力量的浮現,也反映公部門把河川整治當工程在做的侷限性:

擴大巡守資訊透明以建立民間參與的信任感:愈來愈多的巡守隊與義工的通報,代表民間回應官方河川治理的熱情,但實際的一些巡守隊或義工訪談發現,民間缺乏對河域基本污染的了解(如魚為何會死),以及不清楚查緝污染的程序,容易出現一經大眾媒體報導死魚事件、或是通報後不知處理結果為何,這會讓民間對期待政府執法上產生資訊與時間落差而衍生不信任感。

在這部份我們一直期待縣府(也對未來的新北市團隊)主動提供巡守河域巡守隊該河域歷年來的主要污染源與潛在污染點,並對巡守隊通報污染案件進行後續的處理回報,或建立可以讓巡守隊做案件處理的線上查詢。同時透過建立定期的官民巡守溝通平台,也是穩定民間參與不可或缺的機制。

社會大眾對於河川問題仍然了解不夠,輿論也不夠關心:當公部門為了施政成績有進展而高興時,你很容易發現一般民眾還是對淡水河系的清潔品質半信半疑,以致無法形成積極的民間動員力,促進更多積極的行動出現。這幾年我們的夥伴就試做了推動親水教育藉由定期舉辦親水教育與體驗活動(如鼓勵各社大與各級學校與河域社區/社團開設河川相關參訪學習(污水處理、飲水思源~集水區的感恩之旅、河流生態),同時開展護河愛水的文化節日(謝水節、河伯慶生等),讓人民喜歡河川、關心河川,讓河川議題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重心。

以綠盟執行環保署淡水河流域關懷案的經驗來看,最好是縣府(未來的新北市團隊)應該要有持續推動河川關懷意識的視野,並與社區大學及民間成立的流域守護聯盟合作,培育河川巡守義工、訓練淡水河流域導覽人員(單車、步行或藍色公路),結合水上休閒旅遊活動,擴大參與面,加強教育宣導,讓更多民眾能參與關懷河川,讓一般大眾從親近河川開始,進而了解河流目前所遭受的處境,並起而行動。

流域綜合管理的框架待落實

康:那麼從這幾年的實戰經驗累積來看,你認為未來應進一步再研究推動的流域課題有哪些呢?

第一個工作還是老問題,就是在污染改善政策方面,如何能建立公部門與民間互動的空間?共同建構對於淡水河願景的想像?

例如當中央政府召開跨部會的「淡水河系污染整治計畫推動小組」,共同擬定「淡水河系污染整治後續實施方案第2期近程4年計畫」。民間巡守力量和河川關懷團體卻沒有被納入參與的管道。所以我們將建議縣府(未來的新北市團隊)能與民間流域守護聯盟建立定期的溝通平台,雙方互動並共同呈現目前淡水河流域的真實狀況,提高民眾對於污染整治政策的參與及了解,改善民眾對公部門政策認知不足的現實困境,進而形成民間良性力量來支持也督促河川污染整治政策順利推動。

第二個必須進行的工作牽涉面比較廣泛,包括確定河流治理制度面如何朝向與宏觀的進步概念接軌的實際改革。其中有一些是需要更大的流域政府與治理平台來推進的,當然與流域相關的公部門,在這中間也絕對可以扮演居中策應與發揮議題的發動機角色。

舉例來說,在現在的縣市水污染管制模式下,如何協調進行跨縣市的污染重點合作治理非常困難。所以在跨縣市等三不管地帶(如塔寮坑溪、鶯歌溪、大漢溪、大坑溪等)很容易出現非法排放、棄置廢棄物等現象,有賴縣府請求中央的協助才容易突破非法業者的技倆與跨縣地方執法人力或專業的落差。

最後,一個能將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和環境的永續性整合到決策過程中的制度與政策框架,將是我們對自己期許完成的中長期工作目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回目錄)



2009年末的兩大怪誕
  ■倪世傑
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國會議,在哥本哈根風風火火地召開了。先是已開發國家自己關起門來開會,阻絕中國代表入內協議,私下搞了一份被稱為「丹麥文本」的協議,獨厚已開發國家。再來是屬於開發中國家的「77國集團加中國」起內訌,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公然反對由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提出的減排方案,急呼島國面臨的是生存危機,要求峰會制定較《京都議定書》更嚴格的減排框架;截至週末,令人注目的中美爭論終於浮上台面,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堅持發展中國家的要務仍是脫貧,仍是發展經濟。美國雖認為富國對氣候暖化負有歷史責任,但堅持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仍須做出更大貢獻。

在地球氣溫與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高,天災頻仍的這10年使得這次的氣候變遷會議,讓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形激化,能否簽訂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其內容又會是什麼,實在費盡世人之疑猜。

但世界,不是只有「氣候變遷建制」(climate regime),世界上的自由貿易建制歷史更為悠久,從二戰後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到今天的世界貿易組織,皆是世界自由貿易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全球自由貿易本身卻是「運輸密集」的一項產業活動,以最消耗地球能源的美國人來說,其一個盤子內的食物的總里程往往高達1千5百英哩。

運輸密集在當下也意味著化石能源使用上的密集。在2006年,運輸所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總量的13%,二氧化碳排放量則佔23%。因此我們不難推導出「自由貿易體制→外銷導向經濟的勃發→運輸與大量生產中產生的溫室氣體→加重全球氣候變遷」這一個關連序列。也因此出現了第一個怪誕:2008年底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讓歐美陷入蕭條,生產活動停擺,貨車與貨船紛紛停泊在停車場與港口邊卻無貨可載,2009年陷入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災難,但似乎卻讓地球稍稍喘一口氣,經濟危機下的2009年,或許是近10年來溫室氣體減量最多的一年。

也因為在自由貿易邏輯下,引發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就不僅僅是美國環保署所明訂的危險污染物,而是一項可以投資的商品:碳排放交易。在《京都議定書》中訂出的碳排放交易,要解決當時附件一的已開發國家排放問題,他們要如何在帳目上顯現自己的減碳成果,卻不影響自己國內的生產活動?首先可以遷廠到南方國家,因為那邊還有碳排放餘額可資利用,另一則是直接購買南方國家的碳排放量。所以,碳排放交易本身的精神並不在於減碳,卻可能更進一步增加了碳的排放。

而更令人費解的是,世界銀行於今年10月剛公佈了一份「能源策略草案」(Energy Strategy Approach Paper),當中表示將於未來7到10年間繼續投資煤礦,因為過去油價攀升的年代,以煤為基礎的火力發電成本更為低廉。這形成了第二個怪誕:碳排放交易無助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甚至連世界銀行體系,過去兩年以及未來10年,都在資助以煤為基礎燃料的火力發電廠。

如果地球還有未來,我們要如何看待「2009年」?在這一年召開了較京都議定書規模更大的氣候變遷國際會議,同時引導世界經濟發展的卻又是自由貿易體制,但究其實卻是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建立起的氣候變遷建制,以致於連二氧化碳本身都變成了可交易的商品,成本比石油低的煤炭產業因此獲得世界銀行的資助。在人類無戰事的歷史中,或許沒有比2009年更荒誕的了。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亞馬遜原民領袖:保護環境 同時保障原住民權利
  編譯■王茹涵 審校■蔡麗伶
正當各國官員齊聚哥本哈根談判氣候協議時,亞馬遜原住民領導袖關注的是,會議結論將會對他們的族人及傳統領域造成甚麼樣的影響。

兩周的聯合國氣候會議預計將通過關於REDD(減少伐木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的國際體制。REDD對森林的居民帶來希望,同時也是挑戰。

REDD可能成為一套市場機制,透過富國、企業和組織出資,讓熱帶國家的人民保護自己的森林,從而應對氣候變遷。

既然亞馬遜河流域約375族的原住民擁有該區域25%到30%土地權,他們似乎將因此機制受益。然而,當地原住民領袖擔憂,氣候談判可能忽略原住民權利;亦或者政府、企業、甚或環保團體可藉REDD為由,接管他們祖先留下的森林。

代表「亞馬遜原住民組織聯盟」(COICA)與會的厄瓜多舒爾(Shuar)族人金提亞賀(Juan Carlos Jintiach)表示:「根據目前亞馬遜流域的狀況,原住民正在觀察REDD發展情況並權衡輕重。他們很擔心,因為某些談判內容沒有保證他們的基本權利。」

他抱怨說,參與REDD談判的亞馬遜河9國政府當中,某些國家近來違反原住民權。他提到今年6月祕魯警方襲擊原住民造成24人死亡;以及最近厄瓜多一名舒爾族人在抗議該國的採礦和水資源法時遭到槍殺的事件。

在伍茲霍爾研究中心擔任資深科學家的奈普斯泰德(Daniel Nepstad),是REDD規範的設計者之一。他表示,儘管REDD存在被濫用的危險,它仍對打擊熱帶雨林砍伐,以及幫助當地人受益於傳統森林管理,提供了最好的選擇。

他提到,最近巴西的進步讓他感到十分鼓舞。他在那裡工作了20多年。5年前,巴西佔全球熱帶森林砍伐面積約4成左右;但自2005年以來,破壞的面積減少了36%。這主要歸功於強化環境法的執行,並建立新的保護區和原住民領域,當然全球經濟衰退也有影響。

亞馬遜盆地南部和東部的原住民領域受到伐木業、農人、牧人和水力發電廠的威脅,抵制這些威脅的在地領袖往往受到暴力報復。

(ENS)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15》』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