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09-12-25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節慶活動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25》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25》

本期內容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34:海峽不隔原鄉情 鍾理和的《原鄉人》(下)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重拾對愛情的敬意(下)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34:海峽不隔原鄉情 鍾理和的《原鄉人》(下)
  ■宋國誠
在對「原鄉人」的性格塑造中,特別對於一群以打鐵為生的「鑄犁頭」的外省人,鍾理和賦予了第一代大陸來台中國人一種堅毅、挺拔、勇敢與碩大的形象。「他們人數多,塊頭大,一個個都是彪形大漢,肩挑重負,頭戴寬邊大竹笠」(註11)。

原鄉人:巨人形像

「鑄犁頭」是一種「烈火打鐵」的粗重行業,不是一般人所能勝任的工作。鍾理和以「巨人」的形象來形容這群四處遊走的「中國浪人」:那袒胸露背、汗溼全身的模樣,那夜裡火紅熾熱的烈火、那鏗鏘有力的打鐵聲……。「夜幕一落,他們便生火熔鐵;一個人弓著背拉著風箱,把隻熔爐吹得烈焰融融。一個人把鑄模承著爐口,拿隻鉗兒把爐子一傾,赤熱的熔液自爐口流進模裡,火星四射,煞是可怕,但那人毫無懼色」(註12)。

毫無疑問,鍾理和對「原鄉人」的形象塑造大都是正面的、肯定的,甚至是崇拜的。這些鮮明而有力的字眼,都在描繪這群「原鄉人」異鄉打拚、刻苦耐勞的精神,顯示作者具有濃厚的中國情結,以及對「原鄉」的憧憬與嚮往:

他袒胸,臉上流汗,用每個身當重任的人所有的那種無比的堅毅、冷靜和沈著,做完一切。熾紅的火光用雕刻性的效果,把他的身軀凸現成一柱巨人。這場面懾住了我的思想。我覺得他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物。(註13)

原鄉的神秘與困惑

然而,當時的鍾理和對中國內地毫無所悉,他只能從奶奶的口中隱約得知那「己之所來」的原鄉之地。實際上,正是在親零碎的口述中,作者的「原鄉認同」越發顯得撲朔迷離。一方面,奶奶說「我們可不是原鄉人呀」,一方面又說「我爺爺的爺爺可是原鄉人」,小男孩的反應則是「我張口結舌,又呆住了」。這種血緣傳承的曲折、斷裂和疏離,正是後代台灣人所難以理解的歷史弔詭和時代悲劇。

對年幼的作者而言,那「祖先的家」在遙遠的西邊,雖然只是一海之隔,但是要坐船才能來台。小男孩覺得這「原鄉」的所在和來歷,令人難解和困惑:它在西邊、有祖先、有海、有船……似乎我既屬於它,又不全然屬於它。然而,正是這種困惑,使小男孩對原鄉充滿了未知和神秘感,他努力依靠觀察和想像,來建構一個既是血脈之源又模糊不清,既感到親切又感到陌生的原鄉想像。

直到長大以後才知道「原鄉」就是中國,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廣東的梅縣。儘管父親返回原鄉祭祖但卻失望而歸,又因為在大陸遇劫和生意失敗而對原鄉感到幻滅,但通過與生俱來就對中國存有傾慕之情的二哥,作者還是對中國內地充滿憧憬和期待,潛意識依然保留那深厚的「中國情結」。儘管原鄉認同在父子之間存有代溝,「我幾次要求父親讓我到大陸唸中學;父親不肯。我又求二哥幫忙說項,但二哥說這事不會有希望,因為父親對中國很灰心」(註14)。但是在二哥去了中國之後帶回許多新奇事物時,鄉里的友人不僅趕來看熱鬧,連作者本人也對這些「原鄉之物」欽羨不止:

粵曲使我著迷;它所有的那低迴激盪,纏綿悱惻的情調聽得我如醉如癡,不知己身之何在。這些曲子,再加上那賞心悅目的名勝風景,大大的觸發了我的想像,加深了我對海峽對岸的嚮往。(註15)

民族想像的殘缺性

然而,就一個台灣人的民族認同來說,處於日本殖民統治和原鄉期待的夾縫和擠壓之間,這種「想像性」的民族認同既是複雜和曖昧的,也是矛盾和兩難的。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原鄉人》視為一部「民族想像的生產文本」,作者努力在其中進行一種「趨同性的自我論述」,亦即一種對「民族我」和「個體我」之親密性與共生性的表達。然而,作者的原鄉想像既是殘缺的,也是碎面化,它表現為一種「想像生產不完整性」(incompleted production of imagination)。

一方面,台灣作為一個邊緣性的地理存在,在缺乏主權地位和文化主述權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民族想像的「自我壓抑性」,並嚴重影響台灣民族想像在空間演繹上的位置性,這可以從作者不斷想要「離台赴中」卻不可得,可以從最終實現「血流返鄉」而覺得宿願以償,獲得充分的佐證;另一方面,自台灣形成一個「唐山過台灣」的「移入社會」以來,特別是在日本殖民統治的擠壓之下,始終面臨一種「母國懷想」和「異族壓迫」的雙重壓力,這就嚴重影響台灣人民族想像在時間演繹上的混雜性,也就是民族認同的「外來殖民性」。換言之,小說所試圖建構和生產的認同想像,是一種「主體殘缺性的生產」;這裡的殘缺性,不僅意味「想像主體的不自由」,也意味「想像產出的不完整」。

認同的矛盾與緊張

這種「民族想像的殘缺性」還充滿著複雜的取捨、矛盾和難以平衡的情感偏向,這可以從作者的父親和二哥之間一場關於「親日厭中」和「親中厭日」的認同爭吵,看得一覽無遺。七七事變之後,中日戰爭爆發,此時留學日本的二哥匆匆返台。二哥趕忙回台究竟所為何事,作者未曾明說,但二哥與父親的一場爭執,正說明了台灣在「原鄉/宗主」之間認同的矛盾與緊張:

同日晚上,二哥邀父親在我隔壁父親臥室中談話。起初兩人的談話聽起來似乎還和諧融洽,但是越談兩人的聲音越高,後來終於變成爭論。我聽得見二哥激昂而熱情的話聲。然後爭執戛然而止。二哥出來時怏怏不樂;兩隻眼睛彷彿兩把烈火。是夜,我睡了一覺醒來,還看見二哥一個人伏在桌上寫東西。

數日後,二哥便回日本去了。臨行,父親諄諄叮囑:你讀書人只管讀書,不要管國家大事。父親的口氣帶有愧歉和安慰的成份。但二哥情思悄然,對父親的話,充耳不聞。(註16)

二哥的悶悶不樂,及父親避生事端、明哲保身的態度,正說明了台灣人民族認同的曖昧性與複雜性。小說最後寫到作者稱病辭去了防衛團的職務,經由日本前往大陸,終於圓了返鄉之夢。然而,作者說明這次大陸之行只是出於單純想要離開台灣的想法,既無事先周詳的規劃,也沒有去重慶尋找他敬愛的二哥。但是這些模糊不清的說法並不難理解:二哥去了重慶應是與抗日有關,作者隱晦不明的說法,應是礙於當時的時勢有所保留而已。實際上,作者以「我不是愛國者,但是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註17)作為收尾,說明了他最後的認同歸屬。

然而,這裡所謂「我不是愛國者」,又恰恰說明了作者的原鄉認同並不是簡單的「政治認同」,而是更傾向於一種對「文化中國/歷史原鄉」的深切期許。小說中已經說明,他非常欣賞二哥從南京、上海等地帶回的唱片和照片,當他親眼目睹二哥帶回的留聲機,蘇州、西湖等名勝古跡的照片,以及包括梅蘭芳的《霸王別姬》、《廉錦楓》、《玉堂春》和馬連良、荀慧生的原鄉歌曲,以及粵曲《小桃紅》、《昭君怨》等等流行歌曲時,他表現出心花怒放、神往不已的雀躍。但是當他聽到二哥與其他年青人談起「文化協會」、「六十三條」、中國、民族、殖民地等名詞時,卻一直不感興趣,這就意味作者的「原鄉認同」並非粗淺、煽情的愛國主義思想,也意味著鍾理和努力跨出「民粹式的國族認同」,試圖在廣義的文化鈕帶和民族和解的意義上,尋求對原鄉一種超越式、廣延性的歷史回歸。

認同升高之後的反差

事後證明,鍾理和的「原鄉認同」既是親切溫婉的,也是「愛深責切」的,對於他先前所稱贊的「原鄉人」,既是同情的,也是反省的。1938 年鍾理和回到大陸之後,卻對大陸做出了強烈的批判,這在他寫於1944 年的中篇小說《夾竹桃》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鍾理和親眼目睹了北京底層社會的悲慘生活,受到了極大刺激。《夾竹桃》描寫了北京的一個普通四合院中所發生的故事,對於這些社會底層的小市民在貧困面前喪失了人的理性和道德,鍾理和感到悲憤不已:

人類的通性,以為開著花朵的地方,便也應須有春天的明朗,健康的生命,人類的尊嚴,人性的溫暖。然而,天知道這院子裡有什麼。這裡洋溢著在人類社會上,一切用醜惡與悲哀的語言所可表現出來的罪惡與悲慘。(註18)

儘管一個四合院的故事不能代表整個中國,但作者從對原鄉的熱烈期盼,到最後以失望和悲憤告終,不能不說應該引起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深思與反省。歷史上,台灣人民對「原鄉/中國」一種認同升高之後的反差,一種既期待又落寞的民族情感,應該獲得兩岸中國人更多的理解與重視。

註11:鍾理和,《原鄉人》,頁3。

註12:鍾理和,《原鄉人》,頁3~4。

註13:鍾理和,《原鄉人》,頁4。

註14:鍾理和,《原鄉人》,頁6。

註15:鍾理和,《原鄉人》,頁6。

註16:鍾理和,《原鄉人》,頁6~7。

註17:鍾理和,《原鄉人》,頁8。

註18:鍾理和,〈夾竹桃〉,北京:華夏,2009,頁104。
(回目錄)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重拾對愛情的敬意(下)
  ■褚士瑩
Mini返回台灣,生活立刻就從亂世回歸到太平。過去這一年在阿富汗發生的種種,原本也可以就讓它如過往雲煙,一筆勾消。然而,拜現代科技之賜,就連感覺上在幾個世紀外的阿富汗,透過手機,透過網路,透過MSN、Skype、Facebook、Twitter,也都在彈指之間,要想重現牛郎織女,羅蜜歐與茱麗葉,或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恐怕也很難。但是,再先進的科技工具,也抵不過十指交扣。

雖然回國已經一陣子,但Mini在找工作上卻不是那麼順利,畢竟她的經歷太特殊,還真沒有幾個NGO組織知道該怎麼用她,而原先打算到美國唸書的計畫,經過阿富汗一年這折騰,也暫且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在一次的電話長談中,Connie提醒Mini,暫且別管工作,也別管留學,先面對目前最懸念掛心的事情吧!如果這事情不處理,其他的都沒可能做好。之前,在阿富汗,那是特殊情境造就的特殊戀情,如果轉換場景,在台灣也依然能夠相愛,那麼,就不是一場露水戀情了。

然後,Mini終於做出了決定,2009年春天,再次回到阿富汗,經歷一重一重比她自己辦簽證延期更多出不知多少倍的困難,百轉千迴後,終於把阿富汗男子Tamim帶回到台灣。Tamim目前正在學中文,為他們在台的正式結婚努力中。Connie前一陣在吉隆坡公益旅行的時候,曾經擔任上百位以難民身分在當地滯留的阿富汗人的英語老師,和阿富汗在課堂上相遇,記憶猶新,沒想到見到Mini帶著在台灣唯一長期停留的阿富汗人,又是另一番感觸。

見面那天,Tamim剛理了頭髮,修了鬍子,Connie也不禁讚賞真是個帥哥,很有人緣,一副聰明像,已經去過台灣不少地方旅行,即使中文還不大靈光,也能走到哪裡,就輕輕鬆鬆跟人家交上朋友。作為在台灣唯一的阿富汗人,外交部的人對他印象深刻。他們在阿富汗,已經在男方家族的見證定親了,可是台灣因為史無前例,所以相關手續還一直持續奮戰中,聽說還得到沙烏地阿拉伯的台灣駐外單位去辦手續。跟他們道別時,Connie還答應無論如何一定要去參加他們的結婚派對。

看到這對戀人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Connie說他心裡面浮現我在那篇文章裡說過的話,大意是說因為交通工具的快速便捷,讓旅行變得太輕易,連帶地,也讓人失去對距離的敬意。Mini與Tamim的故事,讓人在為他們祝福的同時,也不禁好奇,相較現代都會男女的愛情,會不會也因為一切來得太輕易,兩情相悅後一下子就進入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滋味淡薄平淡無奇,連帶地,也讓人失去對婚姻的敬意呢?

Mini與Tamim所經歷的每一段過程,聽來都讓人可以一再地打退堂鼓,但正因為過程是如此曲折坎坷,讓人不禁重新去思索「刻骨銘心」的定義。這個故事的結局,應該如童話中的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現實人間的這對小夫妻,還繼續在為他們的愛情持續奮戰,對抗世界有色的眼光,迎接現實生活的折磨,文化和習慣的巨大差異,還有遠方戰亂烽火中的家人。沒有人說這會是簡單的事,也沒有人能夠保證從此一帆風順,但是現在,我們至少能獻上最誠摯的祝福,希望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個俗麗而完滿的愛情喜劇。

關於兩位主角

Mini

世人口中的七年級生,大學畢業後懵懵懂懂地在國會與媒體工作過一陣子。

偶而出國當志工,去過印度、東帝汶跟阿富汗;阿富汗不小心一去就是4百天。

現任職於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仍然浮浮沉沉地在尋找,一種同時可以幫助別人一點點、又不會讓自己餓死的生活方法。

Tamim

喀布爾人。即便阿富汗一直在打仗,但從他出生以來沒有離開過阿富汗,一直到遇見Mini。

之前在韓國NGO「The Frontiers Afghanistan」擔任在地雇員,經常往返巴米揚難民營與喀布爾。

目前正在台灣學中文,仍然跌跌撞撞地在尋找一種不會被別人當成恐怖分子、而且可以拿到簽證留在台灣的方法。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12-25》』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