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02-12 11: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2-12》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2-12》

本期內容
  ◎青春不滅,長樂未央──鹿橋的《未央歌》 
  ◎從多背一公斤開始:安豬的公益創業下 



青春不滅,長樂未央──鹿橋的《未央歌》
  ■宋國誠
以清新、雋詠、唯美、浪漫為風格,以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校園生活和昆明風光民俗為背景的《未央歌》,是鹿橋最知名的作品。按作者鹿橋自己的解釋,「未央」一語是指一種「來者不識,去向未明」的涵意,它是由出土漢磚所寫的「千秋萬世、長樂未央」而來;他以「未央」為小說取名,乃是出自對中國文化的千年之愛,期望中華文明千秋不絕、萬世不斷。

烽火中的桃花源

這部60萬字的作品原本在中國大陸沒沒無名,但是在海外華人世界的影響卻非同小可,數十年聲名不減,光是在台灣就累至8版之多。小說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風霜雨露,抒寫了一段屬於青春和愛情的校園故事。但《未央歌》不是一部談情說愛的校園情史,而是融合作者對愛情、哲學、人生、理想之深刻思考的智慧大集。作品中那種理想化的大學校園、純真無邪的青春歲月、人生的抱負與理想,以及深邃的友誼與綿綿不盡的懷舊,多年來給讀者一種「凡讀過、莫能忘」的深刻印象。

抗戰時期的中國西南,雖地處偏遠而免受日本帝國主義直接的攻擊,但「敵機轟炸」卻有如家常便飯。小說以昆明的城市景象為開頭,首先映入眼廉的就是天空上凌空飛越的飛機,時而翻轉、時而速飛、時而成群分列,時而單機突進。作者以地上人們觀看天上敵我戰機交戰的情景,來襯托當時的政治情勢。「昆明的太陽是最叫人愛的。那些驕傲美麗的飛機就常常在晴空之下舒展翻轉他們耀目、銀色的翅膀,下面看得快樂的人們眼也花了」(註1)。然而,當戰事吃緊以後,從地上仰望天空的飛機就不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所謂「天外飛來的橫禍」,一點都不假。警報解除之後,人們就開始救人掘屍、安置傷患,或重建家園。作者以安靜祥和的西南 小城昆明和烽火綿延的戰事兩相對比,營造了一個既寧靜又吵雜、既安逸又緊張的時空世界。

然而,作者的重點不在描寫那硝煙四起、烽火連天的戰爭場面,而是重在營造一個「烽火中的桃花源」,一個「亂世中的友情世界」──西南聯大。在作者筆下,西南聯大不只是一所大學,而是一孕育理想、涵養人生的知識高塔。作者筆下的大學生活,也不是上課、下課的刻板生活,而是充滿詩情畫意、珍貴友誼和師生情感的 美麗校園。作者借助童孝賢、余孟勤、伍寶笙、藺燕梅這四位青年的成長歷程,表現了戰爭環境下依然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表現了一種臨危不亂、憂中不懼的人格力量,也比現出苦難中愈顯堅毅、亂世中愈加豁達的人生理想。

伍寶笙:靈光閃耀的女神

小說前半段,作者將同學們分為兩個群集,一是以伍寶笙為中心,其中環繞著藺燕梅、史宣文、凌希慧、喬倩垠這群女孩之間的友情;另一個以余孟勤為中心,圍繞 著朱石樵、馮新銜、大晏、童孝賢(小童)這群男孩之間的友誼。男女兩群之間,又以小童為媒介,將這群學長姊、學弟妹組成了一個「美麗小世界」,表現出年長者對年幼者的呵護與關愛,也表現出年幼者對年長者的尊崇與敬愛。中國優美文化中的「兄友弟恭」是這個校園倫理的活示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真情義氣,是 這群青年的座右銘。

在這些青年中,雖有爭執卻沒有絕交,雖有意見相左卻沒有感情的裂痕,既有幸福的同享,也有不幸的同悲。這群青年,個個像陽光男孩或仙女下凡,他(她)全副心思在學業、友誼與成長,即使求學受阻也能自勉互勵,即使戀愛,也像童男貞女,絕不強歡奪愛,純淨潔白得像一個沒有怪巫婆的白雪公主樂園,善良忠厚得像只 有小紅帽沒有大灰狼的童話世界。這是一個香醇如酒、甜若膠蜜的友情世界,雖有予人一種遺世而不食人間煙火、忘年而不知世間疾苦之感,但卻讓人人久醉於豐美 而不願醒來面對醜惡現實,唯癡於優美而不思返回愁苦世界。

實際上,作者雖然都以「青年學生」為小說人物,但這些學生無不是中國文化中「哲人典型」的投影和塑形。以伍寶笙為例,她美麗優雅、慈愛滿身。她既有高尚的品格和才識,又具有懷恩濟世的胸襟。她寬容又善體人意,能救苦又排憂解難,她幾乎集滿中國文化固有的一切美德,囊括了中國母性所有的光輝。她像一個活菩薩,像春風吹彿沉睡的大地,像細雨滋潤乾凅的草原,像牧羊人引領迷途的羔羊。在小說中,她對史宣文、喬倩垠投以真誠的友誼,對梁家姐妹付出關愛和保護,她細心調理童孝賢(小童)的心緒和情感,她伸手救助藺燕梅,同情並理解范家兄妹,開導迷惘失落的余孟勤,她遇事圓融,進退有致,既不強求又恰如其份。實際上,她是聖潔、完美、至善的代表,彷彿是頭上閃耀靈光的女神,又像似普渡眾生的活觀音。在此意義上,伍寶笙不只是一個「女學生」,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嚮往與投射。

正當大家為她的終生幸福感到焦慮時,伍寶笙卻以一封表露心跡的青鳥傳書,令余孟勤驀然回首,兩人終成眷屬,成為完美無瑕的人間佳話。

愛情演繹:人生推理

儘管《未央歌》缺乏很強的故事性與戲劇性,但鹿橋的藝術魅力依然表現在藉由愛情的演繹來闡釋人生的哲理。小說中,作者賦予藺燕梅一種「純真至美」的形像, 並以「玫瑰花神」為比喻。青年男女總不免談情說愛,但小說中的「愛情」絕不是男歡女愛,而是心性的雕琢、智慧的成長和人生的美化。

藺燕梅共有三個愛情對象,分別是余孟勤(大余)、范寬湖和童孝賢(小童)。藺燕梅與大余初識於一次散民的拜火會上,二人假扮夫妻載歌載舞,像似一對恩愛情侶。「拜火會」是原始民族的一種純樸而神秘的儀式,這種場景的布置,正好與藺燕梅自然純真和熱愛宗教的氣質相吻合。實際上,藺燕梅初到學校時,就被大余的 學識與人品所傾倒,她希望自己能夠長成一棵大樹,讓大余做伐木人,把自己改造成某種材料,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性與主動性。

然而,思想、辯才和才華過人的大余,總是以強者姿態出現;他像一棵迎風獨立的大樹,既擁有一種「達摩面壁」般的聖心清欲,又具有浮士德精神的衝勁與熱力。 實際上,作者刻意將大余塑造成典型的「儒家君子」,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人生宗旨。對此,藺燕梅處處以他的意向為引導,但終不免陷入「強幹易折」的局面。在為戰時軍隊服務時,藺燕梅主動擔當份外的工作而有所失誤,作為負責人的大余一陣苛責,竟使她一去不返,投身於天主教。這種局面意味兩人的結合就像花朵與工匠的結合,一朵玫瑰將成為不斷修剪裁飾的人造花,一片浸泡在藥水中的活標本。

第二個愛情對象則是范寬湖,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白馬王子。他雖然與藺燕梅一樣出身良好、多才多藝。然而,范寬湖天生具有一種優越感,儘管是一個標準的護花使者,但這種優點恰好與藺燕梅崇尚自由天然、隨緣順性的性格相衝突。

而靜靜守在他身邊的小童,是一個童心未泯、心清似水的大男孩,他勤奮向學,樂於助人,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實際上,作者安排藺燕梅與小童的結合,是一種人化與哲理的融合。藺燕梅帶有西方文化懺悔—救贖的性格,小童則是中國老莊哲學的代表。兩者的結合正是作者道德理想的升華,一種東西融合、人文與自然合奏 齊鳴的最高境界。

最後,藺燕梅離開了大余,把愛情獻給小童。但這不是拋棄或變心,而是成熟與智慧的提升。她最後到邊遠山區去研究少數民族語言,這是一種人生方向的尋覓與實現,也是從天真走向獨立與成熟的表現。

人生因追求而有意義

小說最後,這群青年都實現既定的目標,實現了有意義的人生。朱石樵寫出了具有深刻見解的史學著作,馮新銜寫出了成功的小說,小童在生物學方面取得了新的發 明與成果,伍寶笙、史宣文都各有成就,藺燕梅也為自己的目標繼續奮鬥。這一結果,正如作者對人生意義的詮釋,那就是人類因追求與奉獻,而成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而一個人一生所完成的使命給予生命以意義。生命本身是空虛的,沒有斤兩的。他所做的功績充實了他,給了他身分。有了目標的生命,是有根的樹,沒有目標的生命是無根的浮萍。……有使命的人死去,他覺得是釋去重負,得到了休假。醉生夢死的人,才覺得是一場春夢。自私自利的人死時,才知道他什麼也不能從這個世界帶走。(註2)

註1:鹿橋,《未央歌》,台北:台灣商務,2007,頁6。

註2:鹿橋,《未央歌》,台北:台灣商務,2007,頁359。
(回目錄)



從多背一公斤開始:安豬的公益創業下
  褚士瑩
這趟調研回來後,就慢慢地把我們「多背一公斤」的活動從最初的圖書和文具這樣的一個物資的傳遞,把重點變成了一個強調交流的活動,因為我們覺得對於旅行者一個獨特的、最難得的機會就是你可以到達鄉村,可以和小朋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是你在城市裡面參與這樣的活動不能做到的。所以就把我們整個流程變成了一個,傳遞、交流和分享的過程。

所謂「傳遞」,我們最初的含義和想法就是運送物資,「交流」就是把物資帶到學校的同時也花點時間跟小朋友們進行互動和交流,不管是遊戲還是活動,讓他們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和知識,最後一步「分享」就是做完這些活動以後,把所收集到的信息,經驗,數據,還有活動體會,通過網路把它分享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樣的話就有機會得到更多人的認識,也會有更多人去參與到這個活動裡面來,這就是我們通過一個行動,然後不斷的測試調整,慢慢地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行動流程,這個行動主要是針對我們個人的行為者,也就是我們的志願者。

讓更多人參與

我們走得挺慢的,2004年提出傳遞、交流、分享,最終的定型是在2005年的下半年10月、11月左右,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再往下,就開始考慮規模化的 一個階段,就是如何從個人行動讓它產生一些真正大的效應,能夠真正去改善鄉村的教育。在規模化裡面我們會考慮兩點,就是如何做得更廣和更深。

所謂更廣,就是如何去服務更多的學校,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因為一個人或幾十個人只能服務一所學校和幾所學校,那麼中國像這樣的學校就有40萬所,就需要我們的設計出一種方式讓城市的志願者能夠服務更多的學校,並且他們的這種服務可以自我持續,可以自我管理的。

所謂更深,就是反省到,作為一個旅行者,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能帶給鄉村學校的東西是很少很少的,可能就是很少的物資和短時間的交流和互動,那麼有沒有辦法 通過這樣的行動可以引發更多的行為,通過這種渠道和方法建立的信任和獲得的信息,能夠在將來為學校提供更多、更深的服務?這就是規模化階段需要我們思考、 探討的問題。

最近兩三年我們一直在做這個工作,主要分為三部分:信息、組織、流程。

「信息」指的是我們網站上的學校信息,比如說有一萬所學校,我們能不能把這個信息非常清晰地呈現出來,並且可以方便地讓我們的志願者和用戶自己能夠去編輯,去管理,去搜索?這是第一個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現在我們是建立的一個公益社區,它的網址是1kg.org。我們現在總共在做8百多所學校,每個學校都會有同樣的頁面,在學校頁面上會有很基本的、詳細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交通信息,學校需求,還有如何聯繫的一些信息,旁邊會有地圖,上面有學校的照片,還有我們一些用戶的參與和分享。通過這些信息的整理,當每個用戶或者志願者要去旅行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在我們的網站上搜索到要去的一個地方,比如說你要去麗江,可以知道它的周邊有多少學校,這些學校 需要什麼東西,它們的距離、位置在哪裡,那麼這樣你就可以自己安排行程,這就是我們在做的對信息梳理。

由下而上的管理

第二個是組織。組織我覺得是我們最大的一個挑戰,因為傳統的基本組織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的好處就是它的管理非常清晰、容易控制的,但是它的問題就是會產生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沒有辦法去管理大量的學校、大量的服務群體,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有幾十所學校去服務的話,可能用傳統的模式是可以管理的,設置一個總部,然後分部,然後往下一層一層的下設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像一下,當學校的數量達到1千所、1萬所的時候,通過傳統方式管理就會很困難,因為整個信息流、整個流程都是由最頂端發出的,頂端的人的工作負荷就會很大,最終會超越它的負載能力而導致整個組織的崩潰。

所以我們現在採取的是種顛倒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讓每個人自己去管理學校,我們設立了學校大使這樣一個角色。每個旅行者來到這個學校,他就是這個學校的學校大使,就可以為這個學校提供服務,一公斤專職團隊則是提供他一些外部資源的支持。這樣一來,管理就成為他自己的事,而不是「多背一公斤」讓他做的事情。他不需要別人去發什麼指令,像什麼:你今天去學校看看,明天去給學校籌集什麼物資等等,他自己在做他自己想做、樂意的事,學校需要什麼他就可以到學校去做,這就是我們採取的自下而上的組織形式,我們已經推行了大概有半年的時間,效果非常好。

互給評分的流程

流程主要是讓整個的公益管理變得透明。現在基本的流程是三個步驟,資源的發布、申請和執行反饋,整個流程都是由我們的學校大使共來完成的,當有資源進入的時候,我們就會在社區裡發布一個活動,發布這樣一個資源的申請,學校的大使他就可以為自己學校去申請這些資源,並且他可以根據項目的要求,進行反饋,反饋完了之後,我們就可以給他一個評估。

這個有點像中國的淘寶網站一樣,一個買家一個賣家,交易成功之後會有一個互相的評分,那麼這個評分完全遵照這個執行者就是大使的信用,執行得好的,他的分數就會越高,將來就會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這樣我們就把整個公益的管理和執行交給社區的用戶去做,而我們整個團隊就可以把精力放在社區後台的開發和外部資源的獲取等方面,整個過程中大家各司其職。

我們一再地強調這一點,一公斤的專職團隊絕不會去做志願者可以做的事情,我們做志願者做不來的事情,我們幫志願者更好地完成他們的工作。

我們目前的成果從數字來看,網站服務超過8百所學校,接近9百所,每個月會有3、40個全部是由用戶自發組織的公益活動,所有的活動都可以在我們一公斤的網站上看到,這就是目前的一個成果。

投入一萬個小時的耐心

最後一點,是要有耐心。我覺得對公益創業者來說,很多事只能是自己盡力而為,但是能不能做成功不是由你個人或者團隊決定的。那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耐心地去等待,特別是在外部的環境上,整個公益創業還在一個起步階段,它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歷練和發展,那麼公益創業者作為這個行業的先鋒,實際上會承受更多的壓力。這個時候,再努力也不能保證一定能達到你想達到的結果,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最重要是把心態放平,學會等待,儘量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剛剛看了一本書本叫做《異類》,得到一個很有趣的結論是:任何一個行業的人想要成功,至少要在這個行業裡投入一萬個小時,不管你是彈鋼琴的還是寫程式的、或是打羽毛球、乒乓球的都一樣。一萬個小時有多長呢?如果每天4個小時訓練的話,那麼一年大概是一千個小時,一萬個小時就是10年,也就是說一個人做任何事情,想做好,就要做好10年的準備,能夠持續做10年也許能成功,但是不做10年,肯定成功不了。

多背一公斤從一開始到現在,也就是5年多一點時間,所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也可以比較輕鬆看待,因為路還長,不急著在最近兩年一定做到多少的成果,NGO是條要慢慢地走的路。

最後我再次強調總結出的「公益創業」五部曲:

第一:發現一個新的問題;第二:要提出一個獨特的創新的解決方法;第三:盡快地行動去測試和不斷的調整;第四:考慮規模化的問題;第五:就是要把心態放鬆,要有耐心!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9-30@【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2-1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