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03-08 16: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3-0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3-08》

本期內容
  ◎世界閱讀:玩樂器 閱讀有效率 
  ◎父子共讀 孩子表現更好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英國人當傳家寶 
  ◎法國高中啟動新一輪教育改革 



世界閱讀:玩樂器 閱讀有效率
  譯寫■葉興台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腦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音樂家受益於高頻率的腦活動,讓他們透過眼耳所處理的資訊,比非音樂家更有效率,建議中小學應增加更多音樂教育。

研究發現,腦裡理解音樂的部分,被稱作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對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而言,他們腦裡的這個部分反應很快,更能從眼耳等感官接收進腦裡的龐大資訊洪流中,挑選出微妙的模式。

美國西北大學腦神經科學家和業餘音樂家尼娜‧克勞絲(Nina Kraus)也發現,腦裡的這個部分在閱讀上扮演重要角色。日前她在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呼籲在中小學課程大綱裡增加更多音樂課,幫助學生培養更好的閱讀和語言技巧。

克勞絲指出:「我們有強有力的論點,支持在中小學增加更多音樂課,我們的眼耳每秒接收數百萬片的資訊,腦不可能全部處理,因此腦裡的感覺系統對所接收的訊號,會將之整理成規律性或模式。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更善於整理這些模式,因為他們學會從旋律與和聲中辨識音符和音階。」

克勞絲指出:「若你越能整理音樂裡的模式,閱讀技巧就越好,這種說法很合理,因為單字和字母可組成很多模式。」

克勞絲和她的研究團隊利用腦波圖,檢查音樂家和非音樂家的腦對不同的刺激如何反應,結果發現善於辨識和聲和掌握節奏的人,閱讀技巧較好,他們的初步研究發現,音樂家的閱讀能力較佳。

研究發現,音樂家較能在餐廳、教室等吵雜的環境中辨識出他們想聽的聲音,因為他們的腦善於從旋律和和聲中辨識出音符和音階。

她說:「音樂的經驗能增強每日的聆聽和語言技巧,我們在理解受過音樂訓練的腦所發生的變化上,獲得很大的進步。」

克勞絲目前正在芝加哥進行一項大規模研究,測試音樂訓練能否改善中小學生的閱讀技巧。
(回目錄)



父子共讀 孩子表現更好
   
身為人父之樂很難用筆墨形容,但美國德州77郡推出一項父子共讀計畫「父親日日閱讀」(Fathers Reading Every Day),每次活動為期4週,讓父親可以陪孩子共享閱讀之樂。

根據聖安哲洛標準時報報導,從3月起的前兩週,父親每天為小孩朗讀15分鐘,在後兩週每天朗讀30分鐘,在活動結束後,這些父子檔將受邀參加一個派對,獲頒一份證書和T恤。

湯姆葛林郡林肯中學家長會副會長黛比‧方媞娜(Debbie Fontenot)表示,林肯中學六年級學生選擇參與這項活動,因學生剛從國小畢業,家長在國小階段與小孩有較多互動,但到了中學,互動就少了很多,「父親日日閱讀」給家長與小孩更多互動的另一個管道。

方媞娜表示,多項研究顯示,與家長經常互動的小孩,學業成績和閱讀測驗分數較高。

湯姆葛林郡官員蓋瑞‧布拉罕(Garry Branham)指出,這項活動不僅是要鼓勵閱讀,也要鼓勵家庭參與。他說:「如果家長希望小孩在校有好表現,在家就得與他們互動。」

布拉罕指出,「父親日日閱讀」活動與眾不同,是因為該郡所推出的活動多半是由課程專家或教師帶領,但這項活動需要家長參與,因為家長得在家中與小孩共讀,這個活動適合每個父親和各年齡層小孩。

林肯中學助理校長辛希婭‧威廉斯(Cynthia Williams)表示,很感謝家長在百忙之中參與這項活動,家長為了小孩的教育,不遠千里而來非常重要,「父親日日閱讀」活動的成效甚好,如果小孩已失去父親,也能以祖父、叔叔、哥哥等人代替。
(回目錄)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英國人當傳家寶
   
根據衛報、每日電訊報等媒你報導,英國在3月4日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Day)前夕所進行的民調顯示,英國家長將《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列為最佳的兒童床邊故事書,《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則被英國家長視為傳家之寶,可以傳給下一代。

《好餓的毛毛蟲》描述一隻毛毛蟲,在變成美麗的蝴蝶之前,吃掉一堆食物,包括一顆蘋果、兩顆梨子、三顆梅子、巧克力蛋糕、冰淇琳和櫻桃派,該書於1969年首度出版,已翻譯成47種語言,目前在世界各地仍以每分鐘一本的速度銷售。

克里夫‧劉易斯所寫的《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Narnia in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在這項調查中,名列第二佳的兒童床邊故事書。

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所寫的《吹夢巨人》(The BFG)名列第三,他還有另外4本書進入前20名榜單。亞蘭‧米恩所寫的《小熊維尼》名列第四,內容描述一隻小老鼠智壓森林怪獸的《小老鼠與大怪獸》(Gruffalo)名列第五。

女作家J.K.羅琳(JK Rowling)創作的魔法系列小說《哈利波特》,不單成為全球暢銷書及賣座電影,還成為英國人最想當成傳家之寶,傳給下一代的書籍。

有英國5分之1的家長認為,《哈利波特》系列可以作為傳家之寶,傳給下一代,受歡迎程度蓋過丹‧布朗(Dan Brown)的宗教驚慄巨著《達文西密碼》。調查發現,去年有4分之3的成人把《哈利波特》作為禮物贈送給其他人,當中蘇格蘭人最愛把這本書送人。

但英國家長不認為《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是最好的兒童床邊故事,《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在最佳兒童床邊故事排名中僅名列第19。

這項調查共訪問了育有2至11歲兒童的4千名家長,兒童心理學家、委託進行這項研究的Munch Bunch機構發言人理查‧伍弗森(Richard Woolfson)表示:「看到我們從小聽到大的傳統故事迄今仍受到歡迎,那種感覺很棒,調查發現有4分之3的家長為小孩朗讀,這個消息令人鼓舞,因床邊故事是兒童發展閱讀、寫作、說話和創意等各種技巧的最好方法。」

理查‧伍弗森表示:「調查也發現,有10分之1的家長因工作和生活壓力,從未為小孩朗讀。有很多方式可將說故事和忙碌的生活結合在一起,例如,家長在把小孩安頓在床上時,可以編一個故事,讓小孩接力說完,這是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意的好方法。」
(回目錄)



法國高中啟動新一輪教育改革
  ■王曉輝
法國高中誕生於拿破侖時代,最初基本是貴族和資產階級子女的領地,能夠進入高中並通過考試的人數極為有限。20世紀中期興起的教育民主化促進了高中教育的普及,社會差異與教育質量的問題逐漸顯現。人們不僅要求教育機會的平等,還要求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平等。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以來,採取了「教育優先區」等一系列促進教育公平的改革措施。但法國高中的改革基本徘徊於「才能至上」的菁英主義和調整社會不公正的「差異補償」兩種政治取向之間。既要按才能選拔優秀人才,又要照顧弱勢群體,在實踐上難以兼顧,因此鮮有成效。

高留級率、學業失敗、各專業方向地位不平衡等問題一直困擾法國高中。為此,上世紀末法國就曾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高中課程改革,並就「高中應當教授哪些知識」在社會上展開大規模諮詢和討論。然而,這些改革措施的效果並不明顯,學業失敗依然嚴重,學科不平衡還在加劇,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啟動了新一輪的高中教育改革。從新頒佈的改革方案來看,此次並未對前次改革作出否定性的結論,而是使前次教育改革當中的不少措施更為有效地實施。

法國的情況與中國國情有很大不同,但是隨著其高中普及帶來的新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值得我們關注。特別是高中分科時給予學生多次選擇機會以及讓每個學生都成功、避免學業失敗的理念,對於我們有一定的啟發。

2009年年底,法國國民教育部正式公佈了高中教育改革方案。這份名為「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的方案提出,要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高中教育。法國總統沙柯吉為此發表專門講話,表示對改革的支援。法國高中的這次改革可以歸結為三大目標:更好定向、更好輔導、學好外語。根據日程表,改革將於今年9月開始在全法國的高中一年級實施。

更好定向

給予學生一種「錯選權」,使高中分科成為漸進的、可更改的過程

法國高中教育在傳統上是一種菁英教育。但是,近年來隨著技術和職業教育迅速發展,高中的普通教育單一模式早已不復存在。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和職業高中三類學校並存,造成了法國高中體系錯綜複雜的局面。

所謂「定向」,就是確定未來專業方向。初中畢業之後,法國學生必須在普通教育、技術教育或職業教育之間進行選擇。進入高中後,學生必須在高中二年級開始前選擇一個學習方向,定向分流。普通高中學生可以選擇的3個方向是文科、經濟與社會科學、理科;技術高中可選擇的方向包括第三產業科技、工業科技、實驗室科技、社會醫療科技。

傳統上,高中一年級為定向階段,學校只開設共同科目,沒有專業科目。學生要在當年的學習過程中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最遲要在學年結束時作出決定。然而,剛剛入學的高中生對於未來職業知之甚少,在短短一年時間裡確定專業方向顯得緊迫,特別是學習方向一旦確定就很難再更改。因此,高中一年級學生流行的一句話是「嗨!快點兒,沒時間了」。

法國社會上還流行一種「過濾理論」,認為學校的功能不是培養職業能力,而是根據道德與行為的標準對每個人進行「過濾」和排序。勞動力市場則根據學校的排序接納求職者,排在後面的即文憑較低者,便被排斥。

高中階段的「定向」不折不扣地履行這一功能:把優秀學生挑選出來送入名牌普通高中,把差生淘汰到職業高中。在法國,理科一向被視為優勢學科,選擇理科的學生很容易進入大學校預備班和就業出路好的高等技術教育機構,而理科專業的高中生以出身社會中上層居多。相反,在職業高中學習的學生實際上無任何機會進入名牌大學校,也就沒有可能進入國家的統治菁英行列。因此,為了鼓勵學生,掛在中學教師嘴邊的口頭禪是「加把勁,否則你就被定向了」。

為改變上述教育制度的弊端,本次改革強調賦予學生一種「錯選權」,允許高中二年級學生重新選擇學習方向,使一錘定音的「定向」變為漸進的、可更改的。為了方便學生在升入高中二年級後重新選擇,新高中課程將加大共同科目的比重。同時,學校要為有重新「定向」打算的高中生開設補習培訓和過渡培訓,避免讓學生為了適應不同方向的學習要求付出留級重修的代價。

更好輔導

法國政府堅持認為,對社會存在的不平等,學校應予以校正

法國高中改革的目標是使每個學生都成功,這主要是針對當前法國高中嚴重的學業失敗問題提出的。上世紀70年代,法國開始普及高中教育,此前的一百多年時間裡,高中教育一直屬於「菁英教育」序列。然而,高中教育普及化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令法國社會「不能容忍」。

目前,每年法國有3.5萬名年輕人離開普通高中或技術高中時沒有高中畢業會考文憑,8萬名大學生離開大學時無任何高等教育文憑。28%的高中生至少在高中階段留級一次。而留級生和無文憑的年輕人多數出身於中低階層。法國校園暴力事件每年發生超過8萬起,或多或少與中學學業失敗有關。許多政治家和社會學家不斷抨擊這一社會不平等現象。

為了解決高中的學業失敗問題,改革方案要求學校對每個高中生實施個別輔導,以保證他們學業成功。具體而言,從高中一年級至三年級,學校要對學生實施每周2小時的個別輔導,為在各學科及學習方法上遇到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為學生提供向高等教育過渡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入學習知識,制訂學業和生涯規劃。

個別輔導針對的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實際上,早在1999年法國高中課程改革就已提出了個別輔導的措施。法國教育專家認為,學生在獲取知識方面的平等,依賴於每個學生在學校佔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和資料等良好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班級中的個人學習和練習是社會公正、教育公平的保證。家庭提供的私人補習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但在法國,學習輔導的私人市場並不大。法國政府堅持認為,對於社會存在的不平等,學校應當予以校正,學校應當免費、公正地組織這種輔導,使每個有特殊困難的學生都能獲得教師的幫助。

但是,1999年以來實施的個別輔導效果並不理想,一些學校的個別輔導時間不是給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而是用於幫助一些學習不錯的學生拔高成績,向最有前途的理科專業過渡,甚至一些學校不把個別輔導視作幫助學生而是懲罰他們。因此,此次改革要修正以前的偏差,並加大個別輔導的範圍,從一年級推廣至二、三年級。

學好外語

對法國高中生來說,學會兩門外語並不難,難的是改變心態

法國高中教育改革的另一亮點是,強調要建立有利於外語學習的高中。改革方案稱,這是改革最具雄心的方面之一,「在學業上,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至少兩門外語」,文科應當成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領域並引起人們的重視。

外語學習是法國高中教育的一個軟肋。直至今天,許多法國人可能還沈浸在法語曾經的輝煌之中,他們不屑於學習和使用法語以外的其他語言,甚至不願承認法語的日見衰落。在前幾年的一次基礎教育改革中,法國首次在政策文本中倡導學習英語,但並不是簡單地稱之為「英語」,而是定義為「國際交流的英語」。對於法國高中生來說,學會兩門外語也許並不難,難的是改變心態。無論是英語還是其他語言都樂於接受,這才是法國學生真正走向國際的第一步。

此外,這次改革方案肯定並堅持實施1999年法國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創新之舉──「個別指導課」。個別指導課,直譯為「有指導的個人作業」,目的在於給學生真正的個人學習時間和空間,通過在全國統一的選題目錄中選擇一個主題,如「文學藝術與政治」、「傳統與創新」、「中斷與繼續」等,開展個人或小組活動,完成一件帶有研究性質的作品。這個作品可以有多種形式,如模型、詩歌、辯論、報告、科學實驗、錄影、網頁等。不同學科的教師在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最後,教師對學生的作品及其對整個作業過程的陳述作出評估。

開展有指導的個人作業,有助於學生在主動的學習與探究活動中激發好奇心、求知欲,培養批判精神,可以調動所學習的各學科知識,打破知識的學科界限,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生活與職業能力,如團組工作、資料收集、論證、掌握資訊技術、語言表達等。這種課程既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又是培養獨立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並且已成為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科目之一。

(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中國教育報2月23日3版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面對教育議題,有話不吐不快?立報讓妳大聲說出來!除了各版的固定專欄外,歡迎基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發表意見。大作請附地址,一經採用,即贈當期立報5份,不另奉酬。來稿即視同本報擁有刪改權及網際網路使用權,人力有限,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投稿帳號:article@lihpao.com。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親子QA】字的美醜/【科學高興班】你怎麼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10-03-0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