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04-13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4-1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4-1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民間推動流浪動物TNR有成 盼政府響應中央社

■中央社

動保意識抬頭,對流浪動物捕捉撲殺處理,卻愈抓愈多提出質疑;反之,生態、動保及學生團體看好校園推動TNR有成,期望政府響應,讓台灣流浪動物生命權與生態保育齊頭並進。

台北縣河濱公園流浪狗多,台北縣政府今年3月禁止民眾任意餵養的政策,引發爭議,流浪動物問題再度受到關注。

主管機關以捕捉、人道撲殺方式,處理社區流浪貓狗過多的問題。民間生態、動保及學生團體多年來默默推動TNR(trap捕捉、neuter結紮、release放養)的作法,希望從生態平衡的觀點著手,促成人、動物與大自然和平相處。

各地政府多年來執行捕捉流浪動物業務,根據農委會統計,民國91捕抓至收容中心的動物數量為6萬8,018隻,到98年為12萬5,106隻;91年流浪動物安樂死數量則是4萬2,222隻,到98年為9萬3,205隻。

這些數字都呈現成長趨勢,僅98年趨緩。台北野鳥學會專家何一先、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捐款設立的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附設醫院獸醫林亞哲、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教授陳建志,以及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釋傳法都認為,「愈抓愈多,代表不能解決問題」。

陳建志說,台灣需要用「整合觀念」平衡流浪動物與人、環境之間的關係,處理流浪動物需要學習進階考量生態平衡的模式。

何一先指出,人對動物的處理方式,如果危及牠的生存底線,反而會有很多事發生;有人餵養,動物不餓了,就不會衝動,反而會懶散地晒太陽、玩耍;其實動物跟人一樣。

為何政府機關與民間團體對流浪動物處理作法不同?何一先說,就他所知,公務部門支持對貓TNR,反對對狗TNR,因為民眾對放養貓、狗態度不同。林亞哲說,公務單位最在意的是民意,擔心結紮後放回,還是會與人發生衝突。

農委會畜牧處處長許桂森表示,台南曾發生老婦被流浪狗嚇死的事件,政府飽受壓力;而且結紮後放養,民眾認為貓狗不會因他棄養被撲殺,反而會增加棄犬及貓的案例,他說,「若有愛心,請帶回家養」。

然而民間團體也不是光說不練,許多愛心媽媽多年來都自掏腰包為流浪貓狗結紮,並有幾所大學已完成TNR,在開放式的校園內讓人、狗及校園和平相處。

長年在北縣河濱公園為流浪犬結紮的廖小姐說,其實流浪犬中真正的領袖犬,不易被抓,也是主要繁殖者,透過長時間培養信賴關係,才有可能帶領袖犬前往結紮;但捕犬隊不分結紮過與否,一律捕抓、撲殺,讓愛心媽媽們非常受挫、傷心,同時也浪費社會資源。

林亞哲則帶領學生社團成功的在校園執行TNR。他的學生台大懷生社成員郭璇分享了校園TNR執行過程。

她說,台大校園原本有數十隻流浪狗,過去都由校方請環保局進入捕狗,95年底懷生社主動執行TNR,97年2月學校總務處給了正面回應,不再請環保局入校捕狗,同意由懷生社執行TNR。

她坦言,初期會接到很多申訴,每件都要出面處理,當中包含偶爾有人被狗追或狗追車事件,但這些事件都變成執行經驗;再經過結紮與放養後,近年狗只剩10隻左右;這是過去校方靠捕狗所沒達成的成果,人、狗及校園間的關係已達到相對和諧狀態。

她並說,相關作業還推廣到政大與淡大,陽明大學則剛起步。郭璇原本念電機系,因為做過TNR志工,喜歡與生命互動的感覺,早已轉念獸醫系;她希望台北縣市及各地政府也能參與執行TNR,這不是立即見效的方案,但卻能讓人、動物與環境和睦共處。

台北市其實在全台的流浪動物處理上,資源與開放性最受期待。林亞哲表示,已著手推動在北市河濱公園執行TNR計畫,正開始與當地鄰里長溝通,各界期望北市府動保處也能接受、參與,畢竟範圍相對大,需要公家資源與民間人力結合,以發揮相乘效果,而非抵銷作用,同時提供整個台灣社會學習生命教育的機會。

(回目錄)
環保議題中的生命權爭議倪世傑

■倪世傑

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博士班休學生李念龍,被控在在學期間以將貓放進烘衣機等殘忍手法虐殺近10隻幼貓,檢察官要求處以一年有期徒刑,法官則是以「眾生平等,豈容人類以虐殺為樂?」以及「犯後態度不良」判處一年半有期徒刑。

法官的宣判讓許多動保人士鼓掌叫好,台大獸醫學院費昌勇教授認為,該案在台灣動物保護史上建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亦看出我國的法律亦肯定動物與人類一樣,均具有「深層生態」的價值。感到困惑者亦有之,翁偉哲在聯合報的讀者投書中認為法官所謂的「眾生」並非平等的眾生,貓狗等寵物因與人關係親近就可以被保護,宰殺雞鴨豬羊等家畜等肉用皮毛用等經濟動物卻是合法,顯見即便動物之間也會有「階級、尊卑之別」。

人類應該如何處理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在美國環保運動中的討論仍方興未艾,問題也不是僅停留該不該「人道處決」的問題,而是動物該不該被人類因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慾或其他目的而被經濟性地食用與使用,尤其在與當前集中關注在溫室氣體增量的情況下,再次成為討論的焦點。

讓我們先看看聯合國相關組織對於畜牧業與溫室氣體之間的關係有其既定的立場。聯合國認為畜牧業對地下水污染與河流毒害負有責任,同時更對全球氣候變遷產生重大的影響。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主席帕卓里博士(Dr. Rajendra Pachauri)表示,為了環境不至於更加惡化,人類應該茹素,這可以立刻達成溫室氣體減量。

其他像是荷蘭的「環境評估組織」(The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表示,如果每個人都茹素,投入降低氣候變遷影響的成本可以降低20%。英國市民團體Vegfam指出,10畝地拿來種大豆,能養活60人,種小麥能養活24人,但養牛的話,只能養活2人。哈佛大學營養學者馬耶(Jean Maye)認為美國人少吃一成肉,省下來的穀糧,就足以餵養6千萬人。

美國反食肉運動者拉吉特(Lindsay Rajt)直接質疑,為什麼人類一定要食用動物?動物就像你我一樣有血有肉,存在情感與社會組織的生物,具有求生與懼怕死亡的天性,為了滿足自己口腹之慾,把其中幾隻拿來割了喉嚨,或是付錢給屠夫來幹這檔子事,實在不人道。不僅如此,像是之前國際組織提到的問題,以及農畜動物所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都會進一步加重氣候變遷。

律師以及小型農場主人妮曼(Nicolette Hahn Niman)則有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工業化的畜牧業養殖方式,是這些養殖場使用的大量的化學肥料污染了土壤與水源,而環保運動者都將焦點集中在工業化的畜牧業,提出了反食肉的訴求,這對維持自然飼育以及對環境較為友善的家庭小型畜牧業,是相當不友善的。

像是聯合國提出畜牧業必須為全球總量18%的溫室氣體排放負責,主要是指向工業化的畜牧業,因為他們涉及在發展中國家焚燒林地作為放牧場地,而食草為主的家庭牧場對環境則是友善得多。

妮曼的論點還是無法說服拉吉特。因為無論在工業化牧場、還是家庭牧場的家畜,都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只要還飼育著牛羊豬隻,牠們排放的沼氣就會繼續加重溫室效應;更重要的是,宰殺本來就是不人道的,你要如何想像殺了一個12歲的少年?在這麼年輕的年紀就因為出於某種經濟原因而被宰殺?

拉吉特與妮曼的立場都代表著環保運動中的兩大主流。拉吉特的立論基礎是人道主義,強烈支持動物權,從而將畜牧業不分大小一網打盡,主張素食是挽救當前地球氣候變遷危機的唯一出路;家庭牧場出身的妮曼,則是反對工業化的牧場,認為這才是造成水源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禍源,而對家庭牧場來說雖然最終目的在於宰殺牟利,但至少對環境與家畜來說都是較為友善的。

現在看來,問題的癥結主要有二:一個是生產體系的問題,在這一點上環保運動者的歧見不大,皆認為工業化的畜牧業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但在生命權這一點上,則仍存在難以化解的根本性歧見。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環境前線:除了核能 什麼都不要崔愫欣

■崔愫欣

最近傳來行政院長吳敦義希望核四能趕在明年10月10日提前運轉,當作建國百年賀禮的新聞。我搞不懂一個爭議了20年之久的公共建設,牽涉到許多安全與環境問題的核能發電廠,為何可以當作什麼建國賀禮?總之目前馬政府的官員總是會說出許多令人想不透的話。

核四廠屢爆貪污弊案且工程問題重重,工期一再延宕,不要說是如期運轉了,能否安全運轉都是問題!這一攸關國人安全的重大建設,可不是貓纜或捷運木柵線能比,但官員為了政績或是大選宣傳,將政治利益置於人民之先,無視於核四的問題而要求台電趕工,如果有任何危險發生,觀諸貓纜或木柵線的前例,我們能期待會有人出來負責嗎?

核四蓋不好是誰的錯

隨著新聞熱度,核四工程安全的問題又再度被提出。其實核四的工程弊病早已經浮上檯面,但是卻引不起相關單位與媒體的追蹤與注意,而一般民眾也認為,像這樣專業的工程還是交給專家來管就好。奇特的是當核能作為一種民生發電的選擇,生產與運作的資訊卻是以專業外貌,變成與一般大眾十分疏離的政策,甚至成為迴避監督的藉口。

政論節目大力指責「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嚴重」,核四延期竟無人負責;但他們難道是真的關心核能政策嗎?其實可以體會,其目的是想將核四延期作為攻擊民進黨執政不力的證據。核四一延再延早已不是那僅僅110天的停建所致,但當追究錯誤政策責任時,只會全力強調停建對於經濟的損失,卻無視於後續工程發生的種種問題,台電與原委會的責任又被輕輕放下。

距離兩千年的停建已經許多年了,工程一再延誤早已不是停建的問題,我猜核四工程相關的所有人等一定很感謝陳水扁,要不是當初停建的決定,如今又要如何向大眾解釋核四的一筆爛帳?停建因素變成是台電與原委會脫卸責任的最佳擋箭牌。

無底的預算黑洞

如果台灣社會願意理性看待核能政策,就算是支持核能的一方,也應該看得出核四一再膨脹的預算,是非常不合理的,由原預計的1,888億,一路追加到2,737億元,天文數字的工程費用還不包括核廢的後端處理費,不管是哪個經濟學家來算,我相信核電都不會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

核四在專業的包裝及政治的掩護下,成為無底的預算黑洞,除了任由台電及包商漫天喊價外,台北地檢署最近偵辦核四弊案,查出台電一位曾任職龍門施工處的處長,曾於工作期間收賄6百多萬元,浮編預算,圖利包商,4月8日將涉案7名官商依貪污等罪起訴,這位前處長甚至被求處20年的重刑。核四向來就是黑金的代表,政黨輪替之後更是藍綠都可分一杯羹的肥肉,追加預算的理由似乎其來有自,遺憾的是台灣民間並沒有真正足以做工程監督的力量,若能檢視核四歷年的預算分配,必然可發現浮濫與虛耗的程度,絕對是台灣公共工程的翹楚。

除了核能什麼都不要?

隨著全球暖化的日漸受到重視,如何節能減碳成為各國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本來只是環保界的奮力拚鬥,突然變成政府與產業界的最新口號,但看看台灣的經濟與能源政策,卻發現其中矛盾百出。

在去年的全國能源會議之中,政府對於減碳的應對之道,竟是將舊的核電廠延役與增建新的核能機組。一般大眾似乎被說服了,以為用核能取代火力是不得不的選擇,但認真檢視,火力電廠的擴增與新建卻是持續不停的,核電成為台灣未來主推的能源,而節能與再生能源政策卻被放在一旁。當國外都在拚命競爭綠能產業的技術與規模,希望取得先機之時,台灣的能源政策卻變得無比荒謬與保守,甚至異想天開地宣稱要發展核能產業輸出。我們不得不問,難道台灣的能源政策就是「除了核能,我們甚麼都不要」,而關於火力,則是「一個也不能少」?

我們的官員雖蠢,但是許多商人可不蠢,節能減碳帶來的綠能產業成為可以救地球又可賺錢的主意,因此當媒體人陳文茜打幾通電話,就可輕易吸引到產業界掏出一千多萬的經費,贊助《±2℃》這部影片,可以看出搶奪氣候變遷議題的詮釋權,代表的不僅僅是社會公益的光環,而更代表後面的龐大利益。陳文茜藉由影片的曝光與巡迴影響輿論的走向,將產業才是排碳大戶的事實避而不談,卻屢屢表示她也是支持環保的反核人士、不過後來知道核能發電是必須的等等。但是這些特意去脈絡化的發言,不提已經是夕陽產業的核能也想搶搭暖化議題的便車,不提核能依然有著昂貴、安全與輻射廢料的種種問題,也不提連陳所效法的高爾都不支持以核能來作為減碳的方式之一。

台灣只能擁抱核電嗎?台灣社會若能仔細思考,核電不但不是賀禮,甚至可能是災難!核電不只是能源選擇而已,其帶來的負面骨牌效應更可能是社會退步的主因。當高碳產業可以卸責而繼續排碳,當核電集團冒充是綠色能源,繼續大賺其錢,隨著這些有意的散播和傳布,我們的產業與能源將難以走上真正永續發展的方向,未來台灣真正的低碳時代仍然不會來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親子QA】字的美醜/【科學高興班】你怎麼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4-1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