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04-20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用「愛」點亮「礙」的成長能量~「十方」需要您伸出愛的雙手,扶持慢飛天使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4-2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4-2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冰島火山爆發 歐洲航班大亂段譽豪

編譯■段譽豪 審校■蔡麗伶

冰島艾雅法拉(Eyjafjallajokull)火山爆發所產生的火山灰,已經遍及歐洲北部大部分地區,造成8個歐洲國家航班癱瘓。

冰島南部的火山上一次大規模噴發發生在1821至1823年間,總共持續了兩年之久。

現在火山灰已經上升到大西洋上方8公里的高度。火山灰距離美國大西洋岸到歐洲的航線很近。

飛行員不能駕機穿越火山飛灰,因為這些岩石粉末與玻璃碎屑會在飛機的發動機融解,使動力喪失。火山飛灰會損壞飛機的電子、液壓、通風與資料系統。火山飛灰所含中的二氧化硫也會使得飛機受到腐蝕。

負責交通運輸的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拉斯(Siim Kallas)於15日表示:「火山飛灰對飛航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國際有關當局必須在國際法的規範下,做出確保安全的決定。例如在航空公司間一視同仁的前提下關閉領空與機場。」

「在這種情況下,機場與負責航管的機關已採取十分迅速與適當的行動,來保障公眾安全。在全歐洲的層級,特別是歐洲飛航安全組織(Eurocontrol)之中,我們有良好的協調和合作機制。」卡拉斯說。

「這是個造成在全歐洲旅行非常困難的情況,這個狀況非常特殊。不論如何,重要的是要提醒旅客與航空公司,歐盟旅客權益在這種情形下確實受到保障。」卡拉斯說。

歐洲飛航安全組織說,15日抵達歐洲的主要北大西洋東行航線受到些許影響。

15日下午的西行航線已往南遷移,以避開火山灰,但預計航班交通仍然會受到影響。

航空交通服務提供者包括機場當局、航空公司以及歐洲飛航安全組織的中央流量管理單位定時舉行遠距會議,以提供各方空中交通的狀況。

艾雅法拉是冰島的小型冰川,高度1,666公尺。此次的爆發是由3月初的一系列地震,以及3月20日的一個小型爆發所引發。

周三的噴發位於艾雅法拉最高峰之下,在火山口的南邊。氣象局說:「目前沒有發現熔岩,但山區北部與南部有融水流動。」

由於河水水位上升了3公尺,冰島當局在冰川附近疏散了大約8百位居民。

該地區前一次爆發融解了冰川並引發洪水,但科學家說,目前噴發的區域乃是由冬季的雪所覆蓋,而不是永久性的冰。

(ENS)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環境議題的道德爭論倪世傑

■倪世傑

地震及引發的海嘯、火山爆發、全球暖化造成的融冰以及海平面上升,對當前人類生命帶來嚴重的影響。前兩者造成的因素頗為複雜,地球能量釋放也好,板塊位移也罷,或是受到天體相對位置引起的作用,總之,當前人類技術無法克服。面對冰島火山噴發,以及青海大地震引發的傷亡以及不便,人類只能承受。

但全球暖化造成的問題則不然,南太平洋、印度洋島國皆面臨海平面上升國土沈沒的危機,馬爾地夫總統召開海底內閣會議秀出問題的嚴峻性,本世紀結束時,海水可能上漲40公分,吐瓦魯與吉里巴斯兩國將面臨遷居、遷村、甚至遷國的命運。北邊的極地地區同樣面臨氣候暖化冰河退卻的威脅,阿拉斯加的紐托克鎮(Newtok)就是180個面臨遷村的小鎮之一。

紐托克鎮建築在永凍土層上,氣候暖化造成永凍土層退冰、海冰融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海平面上升等三重襲擊,這造成鎮北土地的下沈以及鄰近寧格立克河(Ninglick River)因海平面上升變寬,現在土地已經在海平面左右,眼看紐托克鎮的土地與樓房就快要沈了。美國陸軍工兵部隊(Army Corps of Engineers)評估,不超過10年紐托克就會沈沒,當地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沒別的選擇,只能遷村,但他們希望能夠集體遷村,如此才能夠保留原有的文化傳統。美國陸軍工兵部隊估計,光是紐托克一地315位居民的搬遷成本,就高達1.3億美元(約新台幣40.3億元),平均每位居民的成本就是41.3萬美元(約新台幣1280.3萬元)。

阿拉斯加人對美洲文化的意義非凡,他們於上一次冰河期透過結冰的白令海峽所形成的陸橋,從蒙古遷徙到當前的美洲,期中幾支南下到了當今的北美洲、中美洲與南美洲建立了部族社會;換言之,他們即有可能是第一批美洲居民。但是,他們的未來要何去何從?他們並沒做錯任何事,但卻必須承受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全球暖化苦果。

最大的問題首推傳統文化的流失。倘使紐托克的愛斯基摩人無法搬遷到一塊氣候環境同樣類似與相對孤立的地理中區域當中,而是四散地被安置在各內陸城市當中,其傳統文化將宣告終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將灰飛湮滅,這相當於西班牙在大航海時代對中南美原住民的集體謀殺,第三帝國時期希特勒對歐洲尤太人所進行的種族滅絕(genocide),以及1990年後於盧安達、前南斯拉夫地區進行的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這些都涉及計畫性地消滅某一種族、文化或是宗教群體。

的確,上述罪行毫無疑問都是計畫性的,但要如何看待似乎並非計畫性的氣候暖化?假使我們同意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的論點:氣候暖化起因自人類百年來的活動,那我們必須直言,如果我們明確地知道人類的活動造成了氣候暖化,而不限制自己的活動、朝向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並訂定嚴格的減排目標,那人類當前自私自利的行為,尤其是部分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同樣涉嫌對馬爾地夫、土瓦魯等島國國民以及紐托克鎮居民的進行滅絕式地清洗。

在這邊,我們採取的是較為嚴格的定義,女性主義者卡德(Claudia Card)認定滅絕並非限定於於種族,只要一部分民眾因為強制力不能繼續以過去傳統的方式生活,被迫不能生育下一代,以及集體性地幼童轉交給另一批人撫養,都屬於滅絕的範圍。也因此,學者戴薇安(Victoria Davion)會直指,如各國放任全球暖化問題肆虐,就是等同於種族清洗的邪惡力量。

戴薇安提出侵害生存權的邪惡力量的重要性,扭轉了一般對社會議題的視野,社會議題不再是價值或者是利益的社會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的問題,而是善與惡(good vs. evil)的對決。由此來看,像是缺乏全民健保體系的國家,民眾往往因病而窮或是因窮而病死的情況,無疑是制度謀殺,和紐托克鎮居民的遭遇看似不同,但人人都知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或是當下不做有人必定遭蒙不幸,環境問題也因此從利益與價值分配、不正義上升到道德層次的論辯,而這恰恰不是與理性化背道而馳,而是重新審思人類行為的契機。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環境前線:2000~2010 回顧環境運動的一些提問與對話羅敏儀

■羅敏儀

2000年「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自「環保聯盟台北分會」獨立而出,時間倏忽經過10年。回顧過往歷程,不僅只是一個環保團體在台灣社會參與環境運動過程裡尋求定位、掙扎前進,也正是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劇烈變動的年代。為了開啟更多環運內外部對話空間,綠盟於10週年會員大會邀請各環運先進、工運幹部、政治參與者(但立委田秋堇因故未出席)座談,並邀請資深運動媒體幹部─苦勞網特約記者孫窮理分享其觀察與提問,作為對話引言。

礙於當天時空限制,無法擴大參與並有充分對話討論,今日藉此專欄整理提出孫窮理談話,與經他引起的再提問和思考,希望能持續在組織內與環運社運界延伸更多回應與對話。

提出運動路徑的可能性

孫窮理說:「環評這件事不能說國家在退縮,應該說國家在進攻,國家在依據現在開發單位的需求不斷進攻環評制度,它不是代表環境,它代表開發單位,不斷地攻下它的山頭。」

分析10年環評過程事件:從2001年廣輝電子環評事件陳水扁下跪求環評過關,同年經發會提出將環評變成諮詢性措施,而後彰火環評發現審查會時苗頭不對,直接撤案避風頭。2007年環保署藉周富美事件將民間人士和記者阻擋在環評會場外;2008年馬英九政府循彰火模式,讓審查會時決定不予開放的宏都阿里山BOT環評撤案迴避;2010年中科三期違法一案,環保署卻認定環評通過便是「事實行為」無法撤銷,而堅持繼續開發。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環保署逐漸傾往2001年經發會所提方向:把環評制度變成諮詢性的措施。

值得討論的是,同一時間民間人士也隨新任環保署長張國龍進入環保署。對此制度和運動路徑,環運界是否應有仔細的討論、辯論,進而提出對未來方向和發展過程的再思考?

筆者認為,最初環評制度是民間力量匯集衝撞,才在政府體制內形成阻止不當開發的工具,綠盟包括前身環盟台北分會的中堅幹部,在進入環保署後也堅持依環評法行事。但在面對環評制度本質上的不良因素,與政府代表利益團體強勢操作和介入,從結果看是節節失守,因而近年環運界也持續發出對環評制度的檢討批判。

但是各個環境事件有其不同條件,不同環評案例中也往往出現可合作的專業進步力量,如何看待此一運動路線操作,是揚棄、修正或有其他可能,仍在發展中,值得關注。

打破專業迷思

孫窮理說:「環境運動在這10年來一直上不去也下不來,整個運動一直卡在那個地方。」

何謂上與下?所謂「下」,是能夠去對群眾進行組織動員工作,但近年來不斷在退散;所謂「上」,是對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看法,目前也沒有充分論述。

其實上去下來之間,是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東西,叫「政治」。以歐巴馬旋風式掃過美國政壇當選總統為例,重點是他對美國經濟產業與社會發展提出了部分願景,包括教育、綠能產業、醫療改革。所以簡單來說政治就是「我們要什麼」,就是「我們」跟「什麼」如何被定義的問題。

孫窮理說:「現代政治藉專家或專業去達成它的使命,環境運動越來越變成環保署那間辦公室裡的運動。」使每個環境運動者都必須越來越專業或裝得專業。但應回頭再思考與批判何謂「專業」。

從吳焜裕反省健康風險評估侷限的文章,可看出很多所謂專家不斷在踰越自己的領域不斷從專業領域限制之外去發言。另外,專業本身也被入侵,研究案背後的支持基礎、研究者與開發單位和國家的關係是什麼,一直沒有被清楚揭露。在批判後還要進一步問該把「專業」放在什麼位置?孫窮理認為,「專業」頂多可以回答的就是:「我告訴你『我們要什麼』之後,你告訴我這樣做有沒有不妥當」。

筆者認為,反核運動很早就開展出「擁核專家」與「草根專家」的運動論述。綠盟也曾在參與福隆沙灘環境變遷監測過程中,嘗試發展所謂專業支援在地觀察與在地智慧的可能性,但發現,現今專家依專業層層分工後窄化的視野和語言,一時間難以框架與回應居民自生活經驗整合長期時空變化所發出的因果推斷與提問,組織者就算想藉由發展PPGIS(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等工具建構對話平台,也需要更多時間和資源的持續投注;學界人才濟濟,但民間社運資源經常是趨近零!

另一個狀況是,居民也被專業外衣所束縛,放棄自邊緣批判發聲的直接力量,反要求組織者變得更專業或提供專家背書!孫窮理問:環運該如何回應?

夾在一片呼求專業聲浪中,持續摸索發展建構多方對話平台,是筆者認為環運組織者應該戮力的方向,且於不同專業領域中尋找具有對話可能性的專業者合作,也是不容放棄的工作。未來在核四安全監督多元面向,貢寮再生能源與永續生活實作農庄與建築、農藝設計專業者聯結,和貢寮雙溪河流域水土林海整合願景結合空間、生態和水利專業人士,都是綠盟正在發展的運動面向。

收納各地環運差異節奏

孫窮理再問到,從反核反焚化爐反水庫運動等等,每一場具體的在地的抗爭都有它的節奏:「今天環境運動有沒有這樣一個容器,去把各地各有起伏的環境運動收在裡頭?然後,可以帶出一些什麼樣的東西?」以反焚化爐為例,那時候看到遍地烽火,可是每一個地方組織起來的時間都不一樣,各有各的節奏湊不到一起,這邊起來的時候那邊高峰已過無法銜接,明明講的東西都一樣,就是沒辦法串起來,組織者變成各地救火隊拚命跑每個地方,這是當時反焚化爐行動網的背景狀況和問題。

孫窮理自稱沒有在做經營群眾組織的工作,所以不太能置喙在組織者位置能做的事情。但是起碼在思考論述方向上,環運界應該去想怎樣在各地不同節奏之間拉出它的共通性。以上綜合提出的三個問題,其實就是孫窮理期許環運未來發展出一個跳脫所謂專業、所謂個案領域的論述。

筆者認為,發展論述須有一些背景和支持的空間,因此某些評論面向是可以理解的,像如今台灣許多環保團體,連組織生存的基本條件都沒法站穩(如營運資金資源、支持群眾數量萎縮等),如何憑空奢談大論述?不過筆者仍是覺得,在面對現況困境時,若能拉出不一樣的思考空間,刺激不同的對話可能,將會有不一樣的行動方向、論述與力量產生。

開展世代對話平台

今年環境NGO會議才剛結束,許多環運前輩感嘆會議開再多無用,只是和尚在對和尚唸經。綠盟作為一個環保團體,企圖把回顧過去10年展望未來10年的環運反省討論,放回台灣社會變化過程的真實基礎下,透過不同社運領域的觀察分析、刺激對話,產生進一步反省檢討,辨識清楚目前組織與運動位置的困境、機會和資源,是為邀請孫窮理談話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組織經營與環運工作者世代經驗傳承上,筆者也深切希望綠盟與台北分會環運先輩能參與這樣的辯論對話,清楚呈現出該被彰顯的努力與成就;目前擔負組織經營重任的中生代夥伴,也能透過這些提問和再思考,形塑出獨立判斷、論述與行動能力;新加入的新世代朋友,能因此獲得共同語言與對話平台,無畏地提出大膽建議和挑戰。

其實談出什麼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和維持開放對話空間所能創造的集體智慧與力量,這才是所有社會運動參與者應該培育傳遞的火炬。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親子QA】字的美醜/【科學高興班】你怎麼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4-2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