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5-04─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5-0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5-04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東非的綠色農業大躍進 | 康家瑜 |
編譯■康家瑜 審校■蔡麗伶
比起使用化肥和農藥,使用自然農耕法的有機農業在非洲國家收穫豐碩,不只是農人得利,消費者也獲益。
非洲在2050年之前需要將農業生產力提高3倍,才能配合他們的人口成長。
國際昆蟲生理生態學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Insect Physiology and Ecology,ICIPE)前主任漢斯黑倫(Hans Herren)表示,很難確切說出一個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平必須達到多少,但如果一個國家能夠確保生產人民需求熱量至少50%的糧食,就算是不錯的狀態。
ICIPE是一個設在肯亞姆比塔(Mbita)的研究機構,他們研究昆蟲,因為「昆蟲常常造成整片作物的損失,以及破壞一大半儲藏的農作物」。
根據一份黑倫協同主持、4百名科學家參與的糧食農業組織研究結果,小農和有機農業是確保非洲大陸糧食安全的最好方式。
研究報告也指出,大規模的農業是有幫助的,不會耗盡土壤,也不會影響氣候變化。此外,貿易不能主宰農業,只能偶一為之。
該報告認為,世界需要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和亞洲40年以前以機械化、農藥和化肥提高農業生產力完全不同。
提高生產力的途徑已被證明不能永續發展。「農業產生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2%。」黑倫指出:「當今我們面對氣候變化和土壤侵蝕流失,不能繼續過往的方式。我們需要轉為永續或有機農業。」
肯亞有機農業網絡(Kenya Organic Agriculture Network,KOAN)執行長凱力(Eustace Kiarii)補充說:「我們必須改變出口導向、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大規模農業生產模式,並且應該要發展永續在地的國家和區域市場。」KOAN是肯亞國家有機農業協調機構。
在一個國家裡,若99%的農民自己擁有0.25到2公頃土地,而且農民也沒有能力購買農藥和化肥時,有機農業似乎是出路。
ICEPE的印度科學家汗教授(Zeyaur Khan)解釋:「非洲的綠色革命將採取來自基礎應用科學的低成本技術。這些技術將著重在糧食安全和小農生計,而不用到額外的資源,例如雜交種子、農藥和肥料。」
但有其他不一樣的作法。非洲綠色革命聯盟(The Alliance for a Green Revolution in Africa,AGRA)即致力於推廣化肥和種子,以迅速生產更多糧食。AGRA是一個由洛克菲勒和比爾蓋茨基金會資助的非政府組織。
「但是如果糧食產量增加太快,兩年後我們會糧食過剩,價格下跌。」黑倫說:「而我們的需求正好相反:為農民獲得足夠的收入,提高農產品的價格。」
推廣有機農業的綠色夢有限公司(Green Dream Ltd)的創始人卡湖布(Su Kahumbu)補充說:「有機食品的需求在內羅畢越來越大,也因此為農民帶來更好的收入。然而,接下來面臨的挑戰是要增加產品的價值,例如說做成果汁或果醬。」
那她的組織是否會針對國外市場呢?「我們的首要責任是先讓肯亞人民飽足,出口以後再談。」她答道。
黑倫做了結論:「這是政策的問題,受到本地和海外的政策影響。」他認為主要問題是,西方世界在農業補助上一天花費10億美元。
(IPS)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
柯加邦巴vs.哥本哈根 | 倪世傑 |
■倪世傑
在今年4月底,玻利維亞政府於柯加邦巴(Cochabamba),舉辦了一場名為世界人民氣候變遷與地球母親國際會議(The World People's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ghts of Mother Earth),總統莫拉萊斯開宗明義提到,這一次會議的目的,是要提倡原住民尊敬自然的傳統價值,同時批判資本主義,因為這不僅是此一全球氣候暖化根源,同時也是全世界不均衡發展的源頭,而地球母親的最大敵人,就是資本主義。
玻利維亞,不僅是過去殖民主義與新殖民主義下的受害者,現在更是見證了全球氣候變異。南美洲玻利維亞境內安第斯山脈上,有1.8萬年歷史的恰卡塔雅(Chacaltaya)冰河,自科學家拉米瑞茲(Edson Ramirez)於1991年宣告冰河消失開始,到2009年底,整條冰河已經融化光了。
這條冰河位居海拔5,220公尺的高山當中,終年嚴寒,但全球暖化卻讓這一條冰河消失無蹤,直接影響玻國首都拉巴斯與厄瓜多首府基多的水源供應;換言之,這些國家絕大部分民眾4百年來不僅並未嚐到資本主義發展的果實,反而在21世紀初就準備飽嚐氣候變異之害。
莫拉萊斯總統警告:「全球暖化將導致安第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極地冰帽與冰河溶解,某些島嶼將會消失在海面之下。」除凸顯臨場感與迫切感之外,諷刺的是,玻利維亞從上到下皆無力阻止冰河溶解造成的困境,而工業化國家則還在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斤斤計較。
《No Logo》、《震撼主義》(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作者克蘭(Naomi Klein)也參加了這一次的會議,她在《國家》(The Nation)雜誌撰文表示,造成玻利維亞冰河融化的原因不在該國本身,而是在已開發國家的高速公路以及重工業區。即便在哥本哈根峰會上,玻利維亞與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的代表,不斷地急呼他們即將遭遇的毀滅性影響,但北方工業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中的工業大國,則是透過行動直接了當地闡明他們不大需要與小國家進行合作。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哥本哈根關起門來與中國國總理溫家寶的密談,溫家寶、巴西總統魯拉、印度總理辛格以及南非總統朱瑪也另外闢室密談,這些行動也確實令小國大為光火。玻利維亞和厄瓜多這兩個社會主義政黨執政的國家,不甘成為這場排放大國主導秀下的橡皮圖章,索性在哥本哈根的協定中罷簽,但這也招致美國的小型報復,美國政府分別砍掉了這兩國合計550萬美元的減排補助。
美國政府的作法,看來就像施捨,聽話給糖,作怪就拉倒。從大國的角度出發,這550萬美元叫做「氣候變遷外援」(climate aid),若從小國利益來看,這充其量只能說是大國的遮羞費,是工業國家發展200餘年來必須支付的「氣候變遷債務」(climate debt),在這2百餘年間,工業國家佔用世界資源發展經濟,並在各項國際氣候峰會中壟斷了大氣層的使用權,近乎圈地式地瓜分了在大氣層以內的排放量,因此,工業大國欠下的氣候變遷債務至少包括「排放債」與「發展債」,對一些氣候敏感地區國家而言,氣候變異導致移居人口增多則又多了「移民債」。
玻利維亞的國際氣候邊遷會議無疑是一大創舉,這場會議的主軸徹底翻轉了「攝氏2度」的議題設定,而直接對資本主義生產體制開砲,毫不含糊地造成氣候變異的原因。
此外,凸顯去年12月哥本哈根會議中淪為少數大國戰場、受害小國無力決定自己命運的困境,並提出一個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的前景。玻利維亞副總統,同時也是前游擊隊員加西亞(Alvaro Garcia Linera)表示,地球母親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它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一種新的與自然連結的方式,這種連結不是掌控而是平等。
加西亞同時借用羅莎盧森堡的名言:「選擇社會主義,還是選擇野蠻?」提出「我們要選擇地球母親,還是選擇野蠻?」的新口號。
從哥本哈根到柯加邦巴,我們的確可以區別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環保運動:前者是當前主流,不反對當前資本主義與發展目標,強調與政府以及國際機構合作共同解決氣溫上升問題;後者直接挑戰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正當性,氣候變遷不僅是一個問題,而且是鑲嵌在該生產結構中的組成部分,推動全球民主而非大國專制、建立一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產體制,才是未來的出路。台灣的環保運動,選好自己位置了嗎?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
(回目錄) | |
環境前線:奪回權力:探索人民的氣候變遷對策 | 馬康多 |
■馬康多
「全民做環保,落實地球日精神!」、「十大無悔措施」、「一人一日減碳一公斤之生活減碳運動」……台灣政府總無視於台灣排碳量有53%來自工業生產、石油出口量比總交通用油量還高出40%的結構性問題,努力將氣候變遷議題,歸因個人生活。然而何謂真正以民為主的氣候變遷政策,則可由4月下旬於玻利維亞舉行的世界人民氣候變化與地球母親權利會議(World People's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ghts of Mother Earth),以及台灣舉辦的亞太綠人會議,提供探索的脈絡。
從哥本哈根到柯加邦巴
世界人民氣候變化與地球母親權利會議的舉辦緣由,是因玻利維亞原住民籍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以及諸多非政府組織,對去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的程序與結論的不滿,故於極富象徵意義、曾成功對抗水資源私有化的柯加邦巴省舉辦。3天的大會中,探討的議題廣至經濟結構轉移、與自然和諧共處、原住民權利等,亦細至針對碳市場的闕漏、技術轉移、行動策略等。最後大會的宣言中,提出了以下幾個重點:
應維持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300ppm以下,防止增溫超過攝氏一度。
要求已開發國家應透過削減與吸附溫室氣體排放,達成「大氣層的去殖民化」;且應承擔發展中國家在減量、調適以及技術移轉上所需付出的成本;並針對氣候移民的接納,修改移民法規,確保其生活權利。
反對缺乏法定效力並導致全球增溫四度的哥本哈根協定,強調於年底坎昆氣候峰會上,應是就京都議定書加以修正,延長其時限至2013年至2017年,並規範已開發國家的削減量應較1990年的排放水準減少50%,且需排除境外碳抵減。
已開發國家應承諾提供至少6%的GDP,建構調適基金,協助發展中國家評估與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
反對大型的農業企業(Agribusiness),以及與生物有關的智財權規範。應以原住民與小農所採用農耕方式為基礎,建構永續農耕型態。
譴責將妨礙人民自治權利的「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D)機制,並反對UNFCCC將單一植栽視為森林的一類。
亞太地區的氣候威脅
而這次於台灣舉辦的亞太綠人大會,則是邀請到全球氣候正義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以及氣候變遷的受害國吐瓦魯總理進行專題對談,另分別規劃亞太地區氣候變遷的減緩與因應兩場論壇。在議題工作坊上,亦針對碳交易與能源稅與氣候變遷與青康藏高原的畜牧業加以討論。此番安排促使來自氣候變遷的加害者與受害者的亞太綠人們,共同思索新的方向與策略。
根據多項的評估報告均指出,亞太地區受氣候變遷的影響甚劇,席娃博士既指出恆河源頭的Gangotri 冰河,平均每年縮減23公尺,而過去10年間,喜瑪拉雅地區的河川,已有高達75%枯竭了,導致原本仰賴其維生的村民得向外購水。而颶風的強度亦日益增劇,影響區域甚至可達不丹。她強調:「當我們談論氣候災難,我們並非談論一百年後將發生的狀況,我們談論的其實是今日。」
來自密克羅西亞的代表,則是強調太平洋島國因海水上升,面臨淡水鹽化的衝擊,伴隨著降雨型態的改變,迫使民眾必須重低地環礁地區遷移致火山島區。
面對上述的衝擊,因應與調適之道絕非僅仰賴由上而下式的集權式指導,而是來自社區為主的調適行動,如席娃博士即強調,應以原住民默識知識作為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規劃之依據。反觀台灣雖高喊著台灣屬於高氣候脆弱度的國家,亦高舉氣候變遷對國土的衝擊作為劃設禁建區、遷村的理由之一,完全忽略如何採行以及建構社區為基礎的調適策略(Community-Based Adaptation)。
註定失靈的碳交易
在加害者的角色上,根據分析,2008年時亞太地區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是1990年的2.3倍,增加速率比全球平均高了60%,而台灣的增加速率在本地區的主要排放源中,排名第四,僅次泰國、中國、印尼。
但另一方面,亞太地區中,各國的排放結構迥異。如香港、紐西蘭、日本等國,其碳足跡為該國碳排放量的1.2倍以上,顯見該國的大量消費,導致了他國的高額排放。但另一方面,台灣、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的碳排放量均較碳足跡小了20%以上,凸顯藉由耗能產品出口謀求GDP的增長的發展模式,導致上述各國進貢了高額的環境涵容能力。而各國在減量政策的倡議上,目前雖然尚未針對其結構特性提出個別分析,但最大的共識則是目前各國碳交易制度的設計,完全無法發揮作用。如來自ECOLO Japan的今本秀爾既指出碳交易制度有5個系統性的侷限:
導致大排放戶產業跨海轉移至「污染天堂」。
將受到經濟衰退與全球金融市場變化巨幅影響。
無法抑制能源消耗的快速成長。
總量管制效力不足。
因利益因素,導致某些部門與產業刻意被排除在履行減量責任之外。
而澳洲綠黨代表亦不認同目前執政政府推動的碳交易制度,反對目前50%以上的排放額度被免費核配給企業的設計,以及境外抵減的設計。而澳洲綠黨近期提出儘速課徵每噸二氧化碳20元澳幣(約6百元台幣)的碳稅的訴求,亦獲得該國72%以上的民意支持,認為陸克文執政陣營應儘速與其就此倡議進行協商。
針對現行國際的碳交易與碳抵減制度的運作,席娃博士則直接批評,因為清潔發展機制的不當運作,反倒使印度的污染產業持續增長。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代表亦表示,目前該國已有許多來自澳洲的碳交易掮客,在遊說地方政府進行不當的碳抵減計畫,而由於資訊的不對等,該國公民團體難以有效監督,呼籲亞太地區的綠人組織研擬共同行動對抗這種情形。
對照亞太各國對於碳交易市場以及境外碳抵減的憂慮,台灣目前抗暖政策卻是意欲以境外碳權作為達成2020年的減碳目標的主要手段。如根據目前提出的減量規劃中,仰賴碳權購買的額度竟達到3千3百萬公噸,佔總減量的15%以上。
面對氣候變遷此嚴峻的危機,從柯加邦巴省以及台北所匯集的聲浪均可知,仰賴既有政治體制的調整或是市場機制的自動矯正,均難達成系統性的翻轉。而系統性的翻轉,除了建立「活碳為基礎的經濟體」(註)的共同願景,我們亦需要使當前政治體制脫離污染者與全球資本的綁架。因此,如何推動政治制度的綠化,此將是無可迴避的挑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註:Vandana Shiva博士指出,目前仰賴化石燃料的經濟體,是仰賴死亡的碳(Dead Carbon);而農業等以土壤為基礎的經濟體,是將碳活化利用(Living Carbon),屬於活碳經濟體。 |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