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05-05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5-0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5-05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面對青年貧窮化:英國電視辯論會的政治啟示林柏儀

■林柏儀

今年4月15日晚間,比平日更多的英國民眾,打開了電視螢幕,為的不是平常熱門的足球比賽或真人實境秀,而是為了5月6日即將到來的大選,英國首次舉辦的「政黨領袖電視辯論會」。

這場長達90分鐘的辯論會,由工黨的布朗(Gordon Brown),保守黨的卡麥隆(David Cameron),和自由民主黨的克萊格(Nick Clegg)3位政黨領袖參與進行。透過主持人選取觀眾現場提問,由候選人各自發表意見,並相互回應。議題從移民、治安、教育、軍事、醫療到社福改革等,不一而足。

看在外人的眼裡,可能驚訝,號稱老牌民主國家的英國,原來足足比美國晚了50年才舉辦了競選電視辯論會。但令人更值得思索的或許是:從這3個人的辯論中,傳遞出了什麼樣的英國政治訊息?

如何因應「後經濟危機」

很明顯地,2009年起發生的金融海嘯和經濟危機,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英國與整個歐洲。從危機發生以來,為了挽救不斷攀高的失業率和搖搖欲墜的金融體系,英國工黨政府投入了巨大的預算,一方面對各家銀行進行抒困、使其國有化,另一方面則介入勞力市場,創造公共就業並提供失業給付。這樣的「救市」行動,種下了英國國家債台高築的結果。而究竟該如何繼續因應經濟問題的後續,也成為了當前英國首要的辯論問題。

這一問題上不同的立場,從辯論會的開頭就展露了出來。主張危機時刻公共預算投入必要性的布朗,屢屢批評保守黨所主張的刪減預算計畫,將帶來更嚴重的危機。布朗開頭就指稱:「當前不是個一般的時刻,這也不會是個一般的選舉。……若做錯了選擇,英國恐怕將遭遇加倍嚴重的蕭條。」

相對地,代表保守黨的卡麥隆則聲稱:「重點是要減少浪費,而不是要加稅!加稅只會減少工作機會,並讓經濟更難復甦!」、「保守黨才有辦法處理國家負債,讓經濟變得更好,避免提高稅收。我們可以打造一個『更大的社會』(a bigger society)!」

這樣「擴大預算vs.刪減預算」的爭論,在不同的議題中一再出現。例如當討論到教育問題時,布朗頻頻質疑卡麥隆:「你說學校要更有創造力和更好的教育,需要有足夠的優良老師。但你卻打算今年刪減十億英鎊的學校預算?」而卡麥隆則聲明回應:「我是說要減少浪費!」、「而且,你打算增加全民健康保險的收費,將會讓學校得付出更多的錢在教師上,而沒有經費來辦教育。」

然而,工黨和保守黨儘管在這個議題上表面上有歧異,但實際當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刪減公共服務預算是他們共同的本質。一個朋友向我分析:「差別就只是:保守黨要推行的刪減預算計畫,是1930年代經濟蕭條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個。而工黨要推行的刪減,是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大的……」

立場相對模糊的自由民主黨,除了偶爾提出諸如「要長期解決財政黑洞,我們應該要對銀行的獲利課10%的稅」的個別主張外,則一再說服選民「要追求超越傳統兩大政黨之外的選擇」,而沒有介入這場戰局。但黨魁克萊格以誠懇的談吐、直接稱呼提問者的名字進行回應、並舉出自身的親身例子來傳達各種理念等方式,贏取了辯論會後民調的冠軍。當布朗與卡麥隆爭得你死我活時,克萊格的一句「他們越互相攻擊對方,卻就越像同一個樣」,為他帶來了超脫的清新形象。

英國主流政黨的共同本質

不論是三黨代表在辯論會上各自表態或互相攻訐,仔細觀察後將發現,在諸多議題的立場上,他們實際上有著高度的共同性,而頂多只有程度上的差別。

首先,儘管在討論面對危機之後究竟要「加稅並擴大預算」,抑或要「減稅並刪減預算」的立場上,三黨間可能有著些微爭執;但倘若把問題上升到如何面對此次危機的根本來源──資本主義秩序,以及其中的金融資本運作邏輯──三黨之間恐怕沒有差異,都是採取著全盤接受的立場。在這樣「不思索如何治本」的前提預設下,究竟是要採取「大政府」或是「小政府」的模型,恐怕也只是不同的短暫治標方式的辯論,最終仍無法避開在資本主義邏輯下,下一波危機的到來。

再者,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模式,其實是以「既排斥、又利用外來者」來形成的。當辯論會討論到英國的外來移民管制問題時,三黨代表都表達了高度排外的移民管制立場。先是布朗說到:「我已引進一種移民積分制度,讓沒有技術的勞工無法移民到英國工作。……我遇到一個正在受訓的廚師。我跟他說,等到我們國家能訓練出更多廚師,我們將不會允許任何非歐盟的廚師前來工作。」接著,保守黨的卡麥隆則說:「光是積分制度是不夠的,還要有『總量管制』!」而自民黨的克萊格再補充:「要引進『區域管制』,讓移工只在限定的地區能工作。」有趣的是,話講完後,他們還公開強調「我們是一個包容外來者的國家」。但實際上,此種「利用他人、成就自己」的排外思考,只將更加強化當前國際間的不平等政治經濟關係。

甚至,日益崩解的社會秩序,只被期望以更多的鎮壓工具來解決。當討論到了治安問題,三黨不約而同地表達了解決方法,就是「加強警力」。卡麥隆說:「重點就是要增加警力,讓更多警察在街頭巡邏。」克萊格則說:「與其浪費數十億元去推行身分證,不如把這些錢拿來增加警力,足足可以增加3千名。」彷彿更多的警察巡邏,就能夠解決英國的治安問題。

但是,犯罪率高漲的問題,真的靠更多警力就能解決嗎?許多犯罪學的研究指出,犯罪者往往都有其「社會原因」。擺在當代英國的脈絡裡,隨著日益增高的貧富差距和失業問題,青年面對著貧窮和無意義的未來,選擇吸毒和犯罪往往只是破敗社會環境下的結果。不指出這樣的結構問題而只訴諸簡單的加強警力,恐怕對解決問題仍是緣木求魚。

平庸表面化的電視政治

或許,這些英國政黨的共通內涵,恐怕才是更需要各界關注的。儘管此次選舉不少政治人物依循美國總統歐巴馬,打出了「改變」(change)的口號,聲稱要打造「新的政治」;甚至在野兩黨浮出檯面的領袖,都是比過去更加地年輕(保守黨黨魁卡麥隆僅44歲,自民黨黨魁克萊格更只有43歲),但在「年輕、改變、新政治」的表象之下,深層裡對資本主義秩序的高度接受,恐怕根本沒有被絲毫改變。而這也顯露了當前英國政治的表面化、平庸化:在電視辯論的激辯中,根本的問題來源卻從來沒被爭辯。

很明顯地,英國的主流政黨已放棄了對資本主義進行根本改革的任何努力。不但勞工與資本對立的剝削問題,無法躍上舞台成為辯論的議程,連因資本主義而來日益嚴重的環境破壞問題,也不被政客在乎。這是經歷上世紀80年代保守黨柴契爾夫人的激進市場化改革,以及90年代英國工黨拋棄階級政治,以「新工黨」面貌由布萊爾取得政權後,延續至今的英國當代政治光景。

一位政治評論家在觀看後指出:「布朗不像克萊格表現良好的原因是,他不知道,競選電視辯論的重點不是『邏輯』,而是『情感』。」這或許是電視媒體政治時代的事實。但倘若人們果真更加地囿於政客營造的表象,而無法思索、觀察「問題的根本」,那麼,任何政客口號上高喊的「改變」,恐怕結果不但是「不變」,還將帶來一個更令人悲觀的未來,不是嗎?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回目錄)
招收外籍生何必具備全英文教學環境周祝瑛

■周祝瑛

日前馬英九總統表示,陸生來台無法解決現階段私校招生不足問題,建議將觸角伸到東南亞國家。對此,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將以全英語教學吸引外籍學生來台就讀。面對這樣的可能政策,我認為極為不妥而表示反對,對本國學生,目前用中文教都可能學不好了,如果大學又將大幅增加全英文教學環境,那後果真是堪慮!

如果「外籍生』需要全英語環境,那何不勸他們選擇英美各國去就讀,幹嘛需要來台灣?許多人來台灣,除了政府提供台灣獎學金而到台灣讀書外,最重要是來台灣學中文,尤其學繁體中文。來台灣留學,卻不用中文完成學業後,不會中文溝通,這不是很奇怪嗎?為了這些外籍生,打造全英語環境;那對本國生呢?全英語環境是不是教學效果比較好?答案是否定的。許多英語授課的大學老師都有同感,開英語課程根本少有台灣同學選修,連外籍生都不一定來修課,主要還需看課程是否真有國際化與英語教學的必要。對於東南亞與東北亞學生,英語授課反而會讓他們怯步而不願意來上課!中文才是吸引他們來台留學的主因!

另外,幾週前在美國一場國際會議中,韓國代表對於未來5年內韓國如首爾大學等學校60%課程的將以英語授課十分得意,卻引來各國嚴厲批評。尤其是不少美國學者,認為韓國如此的做法真是不可思議,怎麼會為了所謂的國際化與招收外籍生,讓培養社會菁英的大學獨尊英語教學,而忽略本國優勢語言?讓本國大學生用不熟悉的英語學習大學專門科目,怎麼可能學得更好與更深入呢?這和各國、尤其是許多歐洲國家重視本國語文的做法,大相逕庭!與會人士大多質疑韓國政府的上述擴大英語教學做法,也非常不看好。

反觀台灣,日前第二期頂尖大學計畫,教育部即宣稱要一流大學招收25%外籍師資,消息傳來,立刻引起學界的批評,認為不切實際,也會挫傷本國大學教師的士氣,期期以為不可冒然實施。相對之下,為了招收外籍生就要求各大學充實具備全英文教學環境,也同樣有捨本逐末之嫌,不可不額外謹慎。招收外籍生,大學中可以在國際化環境上多加著墨,鼓勵本國學生利用機會多與外籍生交流(可以用英語交流)。但是,為了少數外籍生,不顧大學師生、課程需要與現實環境的限制,把教學現場全變成英語,那將會自暴其短,也失去台灣招收外籍生的優勢(華語教學與文化),希望主管教育當局慎思!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回目錄)
教育論壇:還給孩子適性學習的空間羅德水

■羅德水

台北市議員李文英日前在議會質詢時指出,「台北縣國小學童的英語課時數彈性,課程時數比北市多」,她擔心北市學童將輸給北縣。對此,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則回應,每週2堂英語課「確實不夠」,應有時間複習,甚至進行抽測。康宗虎認為,北市與北縣是良性競爭,不過北縣的作法讓北市「已有警惕心」,他將就相關議題再研議,未來若確定加開英語課,可能會利用國小每週三下午的社團時間。

除北市研擬以社團時間加開英語課外,據媒體報導,桃園縣也準備從民國一百年開始提前至小學一年級開始上英語課;高雄市則允許學校利用彈性課或其他課內時間加課,高年級可排三堂課,中年級兩堂課,低年級一堂。

觀察各方反應,台北縣活化課程一案發展至今,似乎正朝我們最不樂見的方向發展,也就是,原本應該適性發展的國民教育,在台北縣率先全面強制加課之後,已經成為各縣市間的軍備競賽,嚴重悖離國民教育基本宗旨。

從台北縣政府恣意加課以來,整起事件一言以蔽之,首長民代迎合民粹、教育官員棄守專業、學生家長無端恐慌,不啻為最負面的教育決策模式。

一、首長民代迎合民粹:表面上,前面提及的市議員質詢內容,看起來也是出於為北市學童好,擔心台北市學童因為台北縣的加課而被比下去,但實際上,卻具體反映台灣民選首長、民意代表迎合民粹的心態,殊不可取。諸如此類把教育議題當作政治秀的例子多不勝數,小者如台北市長郝龍斌在兒童節前夕公開宣示,兒童節期間不能出作業,收假一週內學校也不得進行測驗等;至於影響重大的民粹決策,則諸如前台北市長馬英九要求增加國小國語授課節數、以及這次台北縣無視各方意見執意增加國小英語課等。

二、教育官員棄守專業:縣市長以及民意代表均為選舉出身,許多重要政策難以擺脫選舉考量,或許並不意外。讓人失望的是,從以往諸多縣市首長錯誤教育決策模式觀察,中央與地方教育官員大多時候不僅未能適時發揮教育專業,甚至反過頭來為首長的錯誤決策開脫,成為錯誤決策的幫兇。例如:當首長以提升學生國語文程度為由要求增加國語課時,教育官員就幫腔表示,台灣的本國語言學習節數落後於鄰近國家;當首長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為由要求增加英語課時,官員們又緊接著附和說,台灣的競爭對手早已經從小一開始上英語課云云。於是乎,教育官員成為執行縣市首長錯誤教育政策的工具,迎合長官意志遠遠比捍衛教育專業來得重要。

三、學生家長無端恐慌:即便依照九年一貫課程的低標,台灣的中小學學生每週上課時數尚且名列世界前茅,在縣市長競相加課下,學童壓力更是有增無減。當初部分人士宣稱延長學童在校時間,可以減少補習時間的說法,顯然也並非事實,學童並未因為留校時數延長就減少補習時間,甚至徒然製造家長恐慌,將不當壓力向下延伸。

台北縣活化課程一案發展至今,確實已經成為負面的教育決策模式,解套的方法無他,回歸國教本質、遵守課綱規定、依循學習理論,還給孩子適性學習的空間。

(教師)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5-05』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