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6-15─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6-1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6-15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污染指紋鑑定 墨灣海面下也有漏油漂浮 | 謝雯凱 |
編譯■謝雯凱 審校■蔡麗伶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署長盧布琴科(Jane Lubchenco)將英國石油漏油事件稱為「一場人類悲劇與環境災難」,她並在6月8日證實,墨西哥灣某處的確存在著因漏油產生的低濃度原油漂浮在海面之下。
她表示已在部分海面下方的原油(subsurface oil)中發現到與英國石油溢漏的原油相符的「污染指紋」,但這些油並非全數來自英國石油「深水地平線號油井」的漏油。
與油井漏油樣本不符
NOAA與南佛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已進行海水採樣,樣本採集自海面至海面下3,300英呎之間的深度,與深水地平線油井失事地點東北方40及42海里處,另外還在油井東南方142海里處的另一處採樣點採樣。
盧布琴科於華府記者會中比紹:「我們針對海面下方的這些原油做的分析,確定其濃度小於0.5ppm這個範圍。」依據濃度分析,NOAA同時找出原油的污染指紋,判斷這些油是否來自深水地平線號的漏油,或是其他可能來自於海底天然滲出的原油。
「我們從油井東北方40海里處海面下方的樣本所發現的碳氫化合物,的確和英國石油的漏油相符合。」盧布琴科並表示,油井東北方42海里處海面上、162英呎深與4,500英呎深的這些樣本所找到的碳氫化合物,則因濃度太低,無法進行實際的污染指紋測試;而油井東南方142海里處330英呎深與1,000英呎深的樣本所發現的碳氫化合物「和英國石油的漏油並不相符」。
「針對這些原油資料的比對,我們還沒做出結論。」生物海洋學家皮保斯(Ernst Peebles)說。皮保斯是南加州大學氣象鳥2號研究船(R/V Weatherbird II)上的首席科學調查員,他表示:「初步結果顯示出,至少在表面上有相似性。」
期待研究結果發布
其他多艘進行採樣與觀測行程的NOAA研究船不是已在返程路途,就是即將返回。盧布琴科說,只要這些船返回,NOAA會立即將結果公諸於大眾。
NOAA已經在太空中部署衛星、在空中安排飛機、在海上安排船隻,在陸上安排科學家,並會把資訊上網,「如此一來美國民眾可以看見我們在做什麼,並且能對我們正在探尋的解答有所理解」。署長說道。
另一方面,英國石油公司依據其修復墨西哥灣區域環境與棲地的部分承諾,於8日宣布該公司將會把深水地平線漏油事故所回收的原油所得淨收益捐贈出來,成立一個新的野生動物基金,用來創造、修復、改善並保護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與佛羅里達州海岸沿線的野生動物棲地。
此一基金的創設已超過了1990年石油污染法所規定該公司應盡的義務。
(ENS)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
危機與安全:美國與歐盟國家的比較(下) | 倪世傑 |
■倪世傑
2009年的「跨大西洋趨勢」(Transatlantic Trends 2009)民意調查中,繼續探究歐盟國家與美國民眾對全球氣候變遷態度上的差異(見表二)。基本上,歐盟國家民眾認為自己非常關心氣候變遷的比例為48%,要高於美國的40%。在其中葡萄牙民眾表現出最關心氣候變遷(62%),荷蘭民眾最低(23%)。
荷蘭的確是一個有趣的指標。荷蘭自古以來與水爭地,將千里汪洋改造為土地,練就出一番面對水利的技術,以及政治上對該問題的熟悉程度。
承認威脅 還需積極面對
2005年荷蘭內閣批准名為ARK的國土規劃與氣候變遷國家型調適方案,模擬推算出2050年氣候改變的可能情景,以及對農業、能源、運輸、住宅區、基礎建設、公共衛生、觀光遊憩各項經濟與民生領域的影響,並於2007年成立了跨政府部會、規劃組織生命長達1百年的三角洲委員會,做為討論氣候變遷下荷蘭該何去何從的政策。
換言之,並非荷蘭人不關心氣候變遷,而是在這5年多以來,荷蘭這一個小國已經再次展現出社會民主的精神,透過全國性協商的方式找出一套與惡劣環境並存的政策方案。
相形之下,即便台灣過去曾針對「全球暖化」進行過過幾次民調,像是遠見雜誌在2007年9月所作的民調,有88.5%民眾認為全球暖化問題嚴重,但繼續放任不理的情況下,問題只會更嚴重。這就好像日本、中國等狂犬病疫區普遍會認為狂犬病是一大問題,但台灣並非疫區,因此這項問題好像幾乎不存在一樣。問題不在於是否暴露出來,而是是否已經存在解決方案。不積極面對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的情況下,民眾極有可能會認為問題的存在是一大威脅。
就政府與個人的責任歸屬來看。絕大多數的美國(73%)與歐洲民眾(82%)皆認為,個人的行為可以改變氣候變遷,但當中仍存在些許差異。60%的歐洲人認為,企業而非公民個體需要改變其行為,在美國則呈現勢均力敵的分歧,45%的人同意企業更須為其造成全球氣候變遷的行為負責,而46%的認為沒這個需要。
面對國際協商的差異
另一方面,歐洲人(81%)比美國人(54%)更相信透過國際協商方能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而美國人內部又因為黨派問題造成分裂,支持民主黨(67%)較支持共和黨(42%)的民眾與獨立選民(58%)更傾向屬意國際協商,在歐洲這個問題上則不存在選民黨派屬性上的區別。
此外,還有一項屬於利他主義的問題:如果其他國家並未如此,您是否支持您的國家繼續做些事以減緩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在這邊,67%的美國人與81%的歐洲人的答案肯定的。但在當中美國人又因為黨派屬性而出現極大的落差。85%的民主黨以及54%的共和黨選民肯定這樣的作法,看來民主黨選民展現更高的道德情操。這與美國小布希總統執政的8年,無論在軍事問題、環境變遷問題上普遍以單邊主義的態度因應頗為相符,民主黨的歐巴馬也較為符合多邊主義者的形象。
氣候變遷遇現實考量
最後,「跨大西洋趨勢」也無可迴避地必需詢問民眾,對於經濟成長以及氣候變遷之間的後物質主義觀點。歐洲民眾(69%)比美國民眾(43%)更傾向以減緩經濟發展對抗氣候變遷的發展趨勢。法國民眾在此項的比例最高(79%),斯拉夫族裔國家的比例最低(53%),但即使如此也高於美國人。毫不例外地,美國人在這裡的態度又因為黨派問題出現分歧。53%的民主黨人願意用經濟成長交換氣候變遷,但只有27%共和黨人願意這麼做。在這裡,台灣民眾展現類似共和黨人的心態,去年10月蘋果日報針對開徵能源稅的民調結果中僅39.5%的民眾願意開徵,52%的民眾認為經濟差日子過不下去而反對開徵。
的確,民調有其缺陷,像是較為無法看出態度的形成以及變遷的動機,以及個人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以及脈絡中展現出天南地北的行為面向,但民調的特性在於能夠透過取樣準確地抓住一個特定時刻橫切面的行為特徵。從「跨大西洋趨勢」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相對進步的歐盟以及趨向保守化的美國,的確有其社會基礎。有時,社運的確高估了政黨與財團的能力,而忘記追問權力的社會基礎,這也是過去筆者不斷強調,面對人民群眾之間的鬥爭並不亞於面對資本與國家的鬥爭,建立進步的政治勢力必將先生養出進步的民眾,否則吾人將在保守化台灣的無盡迴圈中難以提升與突破!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表二 您是否非常關心氣候變遷?
單位:%
葡萄牙--62
德國--59
義大利--54
土耳其--53
羅馬尼亞--50
法國--47
英國--47
西班牙--47
保加利亞--45
美國--40
斯洛凡尼亞--32
波蘭--29
荷蘭--23
資料來源/Transatlantic Trends 2009 |
|
(回目錄) | |
環境前線:國家的短視與暴行 | 傅恩過 |
■傅恩過
即將結穗的稻田給大地一片綠色的柔軟,微風輕撫後是土地的芬芳,哪知一天怪手轟隆隆的器具聲破壞了原有的寧靜,橫行駛入綠色的稻田,無情的剷除那長得正好的稻穗,龐然大物行過的,只剩下黃濁的塵土。
農民心痛的不僅是那伴著日曬雨淋、耗費心力拉拔大的作物,沒機會收成、再次的餵養人們,更心痛的是,他們曾經以為,應是疼惜土地、人民的政府官,講理周全的民主體制,居然就是那無情的怪手。
摧毀農民辛勞的成果,為的是奪取那完整、豐收的土地,以及他們長久以來居住的家鄉,可悲的是這個場景再一次發生在台灣,發生在現在。
政府與媒體的聯合攻勢
就在不久前的苗栗竹南大埔里,因為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擴大徵收土地計畫,苗栗縣政府採取了封路包圍策略,大批警力讓未撤離的居民無法自由進出,回家還得出示證件,近20部的怪手將稻禾連根拔起,破壞田地,警察將抗議農民壓制。很難想像純樸的農人,不少年過半百、婦孺成員居多的農家,如何面對國家使用的暴力,也許是這輩子第一次體驗的暴行。
更可悲的,在我們自認民主的國家中,似乎對於如此惡劣的民主倒退作為,並沒有足以匹比的譴責檢討聲音,除了網路上自救會、環保團體、公民為主的媒體協助傳遞的訊息,主流的大眾媒體不是啞口噤聲,就是在地方版面以所謂的「平衡報導」,述及縣政府回應徵收土地的過程作了多少「努力」。
同樣的場景也在苗栗的灣寶上演。為了後龍科技園區的開發,縣政府要將360多公頃土地拱手讓給實質為高污染的產業,無視灣寶擁有台灣珍貴、快消失的完整農田,還是農委會劃定的特定農業區,前一刻縣長親自為灣寶西瓜站台、讚誇好吃,後一刻為了工業區的開發,可在區域計畫委員會上貶低後龍的農業產值。
開發工業區 綠地消失
從縣政府是如何支持在三義開發的183公頃的土石採取專區,在苗栗竹南廣源科技園區由帝國菸草集團投資設立的製菸廠,讓台灣作為菸草跨國集團的東南亞據點,種種施政方向的最大共通點,就是「滅農、傷土」。現任縣長劉政鴻爭取連任的競選口號,包括所謂的「苗栗健康幸福城」,其中的環保家園暨綠能發展計畫等,如今聽來盡是諷刺。
苗栗縣一向是著名的農業縣,在過去工業導向的經濟發展計畫中,農業一再地被輕視,被迫犧牲,但多年發展的結果,讓人們不得不承認,以土地資源換取短暫的經濟「利潤」,最終得面對原本永續的資源,僅留下污染、枯竭的命運,難以創造生存所需的公共「利益」。
何況這些完整的農地,才可能是苗栗縣能擺脫兩百多億負債的希望,可能是苗栗縣能成為未來永續發展的指標。
閒置園區遍佈全台
從「利潤」的角度來看,現實的土地利用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證,全台灣已被徵收、開發的「科學園區」土地,仍有近3分之1閒置,而全台閒置的工業區超過兩千多公頃,環保團體、自救會也多次質疑苗栗縣政府,現有竹科三期的「銅鑼園區」的一百多公頃土地仍未使用,為何還得搶取更多農民賴以維生的土地。
也許在所謂「科學園區基地擴大計畫」等經濟建設過程中,少數財團可從「炒地皮」、剷除農地、土木建設中獲取利潤,但在大興土木之後,有多少土地真有廠商進駐?即便如竹南基地擴大計畫中的光電產業,在高耗水、高耗能,但必須極低的水電能源、人力成本需求下,所能創造的就業有限,可計算出的利潤,僅是短短數年、進了大老闆的口袋,再留下已耗費殆盡的土地與資源。
然而,農土原本能創造的是永續利益。農地不僅生產了糧食,也生產了文化,滋養土地、涵養水分的環境保護價值,其他農民從源源不絕的土地,餵養了後代與人民,而正因為過去工業發展策略,犧牲國內龐大的糧食、文化、環保資源,現有的永續資源彌足珍貴,所能創造利潤的形式也將更多元,何苦搶跟已「過氣」的科技產業屁股後,而敗掉原有的祖產?
當我們對農地的價值、對這群死守土地的農民、對國家非民主的暴行,視而不見之際,我們不僅損失安全的糧食,永續的環境資源,以及可永續的經濟發展形式,我們還將損失了多年來所積累的民主、生存價值。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