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6-29─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6-2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6-29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瀕危黑猩猩 非洲國家拯救中 | 洪美惠 |
編譯■洪美惠 審校■莫聞
位於東非和中非的國家以及世界上最大的保護組織,已經制定了一項為期10年的保護行動計劃,以拯救數千隻瀕危東部黑猩猩。這些基因與人類98%相同的黑猩猩,面臨的主要威脅是狩獵、捕捉小猩猩作寵物貿易、疾病和失去棲地。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和野生生物保育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21日公佈行動計劃,計畫顯示16個保護區可保護96%的已知族群,估計約有5萬隻。但保育團體也說,東部黑猩猩總數可能高達20萬隻。
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委員麗詩威廉姆森博士說:「我們只知道東部黑猩猩的分佈及豐度,只有全世界族群的4分之1。我們對於在剛果盆地的大猩猩所知甚少。這個計畫確定了未來調查的關鍵區域。」
東部黑猩猩(Pan troglodytes schweinfurthii)名列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名單。牠們生活在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蘇丹、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由於高度開發、死亡、受傷、失去棲地,和因為人類活動而影響棲地品質,根據IUCN紅皮書, 估計這個亞種族群在過去 20到30年間已經明顯減少。
這個保育計畫是源自2009年8月在烏干達舉行的一個研討會。出席會議的科學家和專家,來自聯合國35個組織、保育團體以及其他8個有關黑猩猩保護區當局。「通過國際間、國家和地方的支持系統,以降低對東部黑猩猩的威脅。確保這個指標性族群能在所有國家長期生存,並代表全方位的生態和文化多樣性,並可能促進人類的福祉。」他們的目標除了針對兩大威脅如非法捕獵和販賣之外,還包括減少損失黑猩猩棲息的森林。
科學家們希望更了解黑猩猩的分佈、現狀和威脅,以及種群的健康風險,包括人類傳播的疾病。
(ENS)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
非洲綠色和平 用太陽能看世足 | 洪美惠 |
編譯■洪美惠 審校■莫聞
6月17日的世界盃足球賽,烏拉圭隊以3比0戰勝南非國家隊。在過去18年間,從沒有地主隊在第一輪比賽就敗北而未能晉級16強的例子。但是,對於約翰尼斯堡附近的傑里科村居民而言,他們藉著綠色和平組織以及當地青年所建置的太陽能設備,而能夠觀看這場比賽,是個有趣的事例。
南非極具開發太陽能潛力
不僅設置於傑里科社區活動中心的大螢幕,而是整組設備都由太陽能電板及發電機供電,這些是由綠色和平組織所培訓的學童裝設起來的。非洲綠色和平組織發起這項「Thangkollo ya Solar」(Solar Kick Off)太陽能計畫,證明再生能源在南非的潛力。
非洲綠色平組織氣候專員梅菲里說:「傑里科計畫顯現的是,南非要改善自身的處境,並不需要倚賴過時的能源……這個國家擁有的太陽能及風力等再生能源,是全世界最好的;我們希望,南非能善用得天獨厚的再生資源。」
17日當天也是南非第34屆青年節,梅菲里說:「在第一次於非洲土地上舉辦的世足賽期間,南非第一次啟用了在完全使用太陽能的公共放映系統。」
南非青年節為正式節日,是為了榮耀34年前爭取改正歷史課程而犧牲的數百名學童──1976年6月16日,蘇威托地區(Soweto)學生為了反對使用南非荷語(斐語,Afrikaans language)當作黑人學校的教學語言而進行和平示威。他們在奧蘭多遭到種族隔離安全部隊的槍擊,兒童死亡引發騷動,並很快蔓延全國。這件事使得種族隔離政府侵犯人權的狀況推上世界議題。
創造大量綠色就業機會
傑里科的太陽能螢幕,是綠色和平組織「能源革新運動」(Energy Revolution campaign)的實踐實例,該運動的關鍵,是投資在那些可以安裝並維護再生能源設備和社區和能源。根據綠色和平早先公佈的能源革新報告,內容提供詳細的減少碳排計畫,並以再生能源和效率能源取代石化燃料來實現經濟成長。逐步淘汰石化燃料的好處,包括能源安全、不受世界上燃料市場價格控制,以及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嶄新綠色就業機會。
在傑里科參加太陽能工作坊的社區記者阿莫斯(Amos Nkotsi)說:「如果不是因為綠色和平組織和太陽能,我們就錯過這場世界盃了。」一位觀眾在看完比賽之後說:「我覺得太陽能很酷!」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如果政府藉由投資再生能源以及類似傑里科太陽能的計畫,不只能降低碳排放,還可能在2030年之前創造7.8萬個直接的再生能源就業機會。綠色和平指出,如果非洲其他國家的政府也投資於綠色未來,到2030年,可以創造180萬綠領工作。到2050年,在非洲將有超過4分之3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ENS) |
|
(回目錄) | |
環境前線:唯有擴大民眾參與 才能真正治水 | 羅敏儀 |
■羅敏儀
梅雨季結束,宣告溽暑來臨,氣象專家針對今年在反聖嬰現象影響下,颱風可能頻繁生成且將持續到初冬,提出警訊。面對風災造成的水患威脅,我們的政府準備好了嗎?讓我們循著民國94年水利單位提出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內容,與筆者長期關注該計畫於北台灣之治理案例──雙溪河流域經驗,由小見大,評估現今政府治水能力是否合格。
從雙溪河整治為政府打成績
蜿蜒於雪山山脈間,緩緩流經台北縣雙溪鄉、貢寮鄉的雙溪河,是北台灣少數幾條少受污染的河川之一,沿河秀麗的山林田野景緻與清澈碧綠河水,吸引無數踏青遊客流連,草嶺古道、福隆海水浴場都是河畔著名景點。雙溪河雖然極富觀光發展潛力,但民國89年象神颱風、90年納莉颱風、93年納坦颱風皆造成重大淹水災情,甚至有數人罹難,故於民國95年成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中急需整治的諸多河川之一。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於民國94年提出,民國95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且慷慨加碼預算至1,410億元(含石門水庫治理),分8年執行計畫。該計畫檢討過去治水多以工程為上,且多針對單一問題點改善,故提出新治水原則,包括:規劃設計應因地制宜,符合綜合治水概念及流域整體治理等新河川運動理念,結合流域上、中、下游整體治理,並兼顧安全、生態與景觀,重現河川新風貌,以達成治水、利水、親水、活水、保水之最高目標 (見經濟部「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綱要計畫──第1階段實施計畫」)。此計畫發表的原則是否影響第一線水利專業人員,是否突破河川管理事權分散現狀,是否具體落實在雙溪河流域的治理規劃與施作上?筆者與流域民眾透過長達4年的監督參與,很無奈地,必需作出否定的結論。
1,410億元治水承諾放水流
自民國96年雙溪河第一期「緊急應變工程」提出8個護岸堤防工程,使流域民眾質疑工程手段有效性,開始踏入關心、監督家園治水過程的漫長路途。由於國內缺乏民眾參與流域治理的可循前例,居民只好透過各種方式跟隨監督每一處工程,即時反應工程疑慮、積極參與無數現勘、要求召開多次地方說明會、向規劃公司提供意見、主動赴規劃單位陳情溝通、提出居民意見白皮書等等。並在這個過程匯聚出不容忽視的民意,在民國97年使當時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說出雙溪河整治計畫應再作檢討,民國98年使水利署楊偉甫副署長、第十河川局劉駿明局長、北縣府水利局李戎威局長皆出席地方說明會,並表示願意攜手將雙溪河打造成台灣治水新典範。
即使如此,後來水利署審查小組在知悉居民意見下,仍然通過了充斥片面式工程治理手段的雙溪河流域綜合治理計畫書,「25年重現期洪水設計或50年重現期不溢堤為目標」的高聳堤防,甚至截彎取直改設疏洪道等傳統工法,都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未來整治必須要依循的計畫書上,居民提出因地制宜的保水、滯洪等非工程方法則一字不見。
為何民意積極參與、官員已然承諾,雙溪河流域治理經驗還是以否定收場,無法實現「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揭櫫的進步原則?筆者以為:
一、河川局錯誤複製基隆河經驗:「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推崇所謂基隆河經驗,但基隆河經驗是否值得推崇尚無公評,且治大河與治小溪各有其環境條件,不可一概而論,應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不是一昧截彎取直、建土堤。
二、治水患不問根本原因,只做現地改善:規劃報告將水患原因全部歸為超過200年頻率無法預估的颱風降雨,卻無循歷史分析流域環境變遷因素,正視包括鐵公路交通橫跨河道形成堵水障壁、上下游大量水泥化加快洪水流速、河床淤積使通洪面積大大縮小等面向。明顯迴避檢討水患原因,不敢針對過往錯誤的工程提出綜合批判,仍舊回歸單點改善。
三、工程手段優位思考,沒有改變:荷蘭還地於河與洪水共生的案例,需要政策面法律面由上而下的配合,而政策法律未變,以工程思考為核心的作業規範與施工標準未更改前,水利單位與專業者仍將緊抱工程優位思考,不會改變。
治水成功在於民眾充分參與
流域居民世代傍河而居,累積無數草根知識與在地經驗,對於淹水歷史、原因、改善方案,及如何經營管理河川以配合未來發展,都擁有相當深入的思考與見解。唯有積極民眾的確實參與,方能協助公部門跳脫各自為政、無法統整,與單一工程手段思考的種種窠臼;提出兼容治洪、生態、觀光考量的整體思考、創意思考,促使最佳方案獲得真正實踐。但是反觀整個治水過程,民間參與的要求和居民提出的意見始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回應。
例如,當專家只提議種樹造林加強土地涵養水分的能力時,雙溪流域居民反問,若3個月不下雨,或急降暴雨,樹木還能有效涵養水份嗎?且從當地歷史經驗,夏季作物全靠颱風雨水灌溉成長,居民提出「留下每一滴雨水」,恢復傳統埤塘、水圳、梯田成為一套完整的蓄洪機制,同時將有助於農業、觀光休閒產業恢復創新。這樣有創意、延展性且與水共生的思考方式,已然跳脫水利專業與水利單位職掌範圍,需要政府拿出整合各部門單位資源的魄力予以評估。
目前民間團體與流域居民正繼續針對雙溪河治理彙整民間意見,將於7月20日舉辦流域論壇,邀請跨領域相關單位與專家回應民間提問與建議,屆時各部門與官員能否拋開本位主義,願意「攜手將雙溪河打造成台灣治水新典範」,就是最明顯的合格與否的成績單。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
|
(回目錄) | |
斯德哥爾摩的綠色都市治理 | 倪世傑 |
■倪世傑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今年3月公佈首屆「歐洲綠色首都大獎」(Europe Green Capital Award)的評選結果,期中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贏得2010年度也是首屆的「歐洲綠色首都」。的確,歐洲國家,尤其是北歐國家的生活環境長期為世人所稱頌,但在35個競爭城市當中,斯德哥爾摩究竟有何獨到之處,能夠奪得首屆的獎項?
轉化廢棄物成可用資源
位居瑞典東南部的斯德哥爾摩,自17世紀中期以來即因海上貿易成為重要的商港,斯德哥爾摩主城由14座島嶼和一個半島通過70多座橋聯繫成一個整體,整個城市10%的面積為水面。不難想見,「水」在斯德哥爾摩的發展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82萬人口所組成的斯德哥爾摩,與任何都會地帶一樣,都會產生一定量的廢水。
該市附近有兩個廢水處理廠,約可處理1百萬人口所產生的廢水。如果只是這樣,想要贏得歐洲環保首都大獎可能相當勉強,重點是具有先進科技加持的廢水處理廠,能夠在廢水處理的過程中,將生質沼氣(biogas)提煉出來,供私人轎車、計程車以及公車使用,污水中的熱能則供應都市供暖的需求。
在亟需各種能源供應的都市生活中,如何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一直是衡量城市是否潔淨重要的指標之一。以食物廢材來說,瑞典法律禁止包括對有機物掩埋等丟棄行為,因為這是可回收的資源,一方面可以製造成肥料,另一方面則同樣可以產生生質沼氣,這些廢棄物對斯德哥爾摩而言有其重要的歷史。早在1909年,斯德哥爾摩即建立了第一座廢棄物焚化爐,之後,廢棄物轉化為生活必需的熱能一直是政策。
倡導使用潔淨能源
身為貿易大城,斯德哥爾摩為建立電子通訊的傳輸效率,從1994年即開始鋪設光纖電纜,至今已埋設總長度120萬公里的光纖電纜。別小看這光纖網路,其所產生的熱能亦可以大加利用,像是歐司翠里爾小學(The Ostra Real upper secondary school)便蒐集地底下光纖線路傳輸時產生的熱能,在夏天全時供應全校熱力所需,即便在冬天,也能供應所需10%的熱能。
在大都市中交通工具的使用必不可少,除了大力興建自行車道以外,在降低化石能源使用以及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要求上,斯德哥爾摩大力推動潔淨能源。當前,使用潔淨能源的汽車已佔銷售量的40%。2009年,斯德哥爾摩全數的市內公車採用生質甲醇或是生質沼氣,50%的垃圾車以及40%的計程車採用生質沼氣或是混合能源車(hybrid)。
從上所述來看,斯德哥爾摩能夠出線的原因,主要在於其實現了一套完整的資源回收以及再生能源計畫,斯德哥爾摩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瑞典一般民眾的50%,並與1990年相較降低了25%。
我們生活在一個經濟理性的時代,凡事講求效率,但唯獨在能源使用以及廢棄物處理上,相當缺乏效率以致造成嚴重的污染,並以「外部性」一語帶過。斯德哥爾摩的經驗告訴我們,城市環保工作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垃圾分類回收的效益不容忽視,無論是堆肥還是焚化都能夠產生人們生活所需的能源,甚至連光纖傳輸所產生的熱能都不放過。這一次的五都選舉,各候選人提出綠色都市政策前,別忘了斯德哥爾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