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8-13─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8-1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8-13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近代學校的無錫版本 | 錢江 |
■錢江 1900年,對於世紀之交的中國而言,是一個血雨腥風的年頭。中外衝突、理念碰撞、方式取捨、道路選擇,變幻中,西逃途中的清廷,在急促的喘息中,發出了「所有書院……各州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的詔令,這一皇命啟開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革命性的一頁。也是在這一年,在遠離京城的江南無錫,朱鳳銜、王星陛等創辦了一所新式學校,取名「養正學堂」。《無錫縣教育志》評曰:它「是錫金鄉區辦學之始」,包括濱湖在內的無錫近代鄉村教育由此悄然起步。我原以為,將啟動一個區域新時代教育的崇高使命,交由一個傳統鄉村去承擔,擔子是太重了些,其實,理由非常充足。「收藏」文化人清末的南泉,亦稱南方泉,位於開化鄉的行政區域內。該鄉在無錫縣城與太湖之間,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山水聖地。歷來不少文人隱士,獨具慧眼,垂青於此,讀書修身,不亦樂乎。北宋無錫著名詩人錢紳(字伸仲,1109年進士),曾官至知州,既仕而歸,隱居漆塘山中,「聚書四萬卷,日取而讀之,探古聖賢之蘊以善其身」。南橫山上有雪浪庵,南宋胡埭人蔣重珍先生,曾在此潛心讀書,最終成為傳統教育「學而優則仕」的典型,把自己成就為無錫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明代中葉進士、著名書畫家王問,也在此建「湖山草堂」,《明史》說他「築室湖上,讀書三十年不履城市,數被薦不起」。山水間確是居家讀書的理想處所。至於「善為人師」的人也不少。史書記載,有位名叫朱樟的,一生勤勤懇懇教授生徒,他的表白是:「餘一生別無所得,唯『教不倦,學不厭』,六字於心耿耿不忘。」還有一位從吾道人,被面湖環嶺的幽靜環境所吸引,到此讀書,常到半夜,在森森的山夜裡,「風震林木,湖水送聲,鵂啼鬼嘯,而道人一燈熒然」。這既是一種生活,更是一層境界。他博覽群書,滿屋堆滿了書,隨手取一卷,則能「娓娓連誦,不詐一字」。他開設私塾,招生授課,很受歡迎。這位道人喜歡喝酒,喝完了酒,更樂於將空瓶、空罈予以收留,層層疊疊列於榻旁,並把講課所得錢幣全蓄於其中。因為授徒甚眾,收入也不少,故瓶罈裡總是塞得滿滿的。再有客至,相邀對飲,酒酣而止,臨行前,他還要將這些沉甸甸的酒瓶酒罈一一相贈。他不喜歡吃肉,卻對魚情有獨鍾,見漁民來販魚,他總要多買些,除了自己食用,還樂於送人。這塊土地是讓人嚮往的,生不能到此生活,死了也願讓靈魂來放飛,於是,無錫狀元、明朝尚書孫繼皋來了,近代外交家、洋務運動啟蒙者薛福成也來了……所以,這片土地是培養文化人和「收藏」文化人的地方,地方因此也就更顯得有了些書卷氣。軟化人的心靈這塊土地是福地,不僅誘人,有人文的歷史底蘊,更能軟化人的心靈,讓人舒展而靈動,是一塊養人、養身、養心的天堂。相傳陰曆三月三日為真武帝誕辰,在無錫民間風俗中,這一天稱香市,為民間廟會節場,也是百姓嚴冬之後回歸自然,郊遊踏青的日子,這由來已久。遠道自縣城,乃至更遠地方而來的人們,則自三月朔至四月望,蜂擁前來。但見:「輕舫畫船,綠波絡繹,艤岸乘輿,日照新裝,風飄香袖,十裡松蔭,交馳爭走,遠望山巔,如蟻陣盤旋」,蔚為壯觀。這就不再是個別文人墨客以及失意官吏寄情山水的選擇,而是民間百姓心情舒展與放鬆的狂歡。人們「戴星往,戴月歸;素饌往,酒醴歸;虔誠往,嬉笑歸;梵唄往,笙歌簫鼓歸。每春日晴和,秋雲淡宕,大舟小舟,香煙繚繞,紅紫繽紛,遏雲繞梁,更唱迭和,沿溪湖四十裡可絡繹不絕也」。投身其間的心靈感受到了溫柔與波動,收穫了一種神情舒展和生機盎然的青春狀態,特有的人文環境教化、影響和感染了不少人。破繭成蝶的新生應和著國家血雨腥風中教育革命的大變局,開化鄉南泉則憑藉著山水人文的底蘊,以先知先覺的品格,演繹了由蠶繭到文社,進而創辦近代學校的破繭成蝶的傳說。百年前的無錫鄉間,曾遍植一種似喬木而又近灌木的植物——桑樹,它的貢獻,不在枝幹,而在於肥碩的葉片——當然,還有紫紅的桑葚可用來解饞。借助於葉的碧綠、蠶的乖巧、繭的渾圓、絲的纖細和綢的光澤,無錫人曾把它演化為一項繅絲產業,成為近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清末,南泉不少鄉民都種桑養蠶,但工藝為傳統的剝繭抽絲。通商以後,西方傳入了「烘繭」之新法,使鮮繭可以長途運輸,由鄉間作坊土法繅絲進入近代機器繅絲,大大提高了絲的品質。1883年,英國商人在開化鄉許舍開設了「其均鮮繭行」,從事收繭。該店名為公平,實質並不公允,在秤權大小、匯率比例等方面克扣斤兩、盤剝繭農,引起不滿。每有爭執,繭行就依據與清政府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中的相關條款,要求地方政府加以「彈壓」。為此,「鄉民群起齟齬,聚眾大嘩」,地方諸生莊濠、楊延熙、王炳麟、蕭煥唐、王壎和蕭煥梁等七人聯合上門與之論理,並積極收集證據,據理力爭。省、縣政府也認為「事系公益,以無非為民請命」,明確表示支持。繭行明知理虧,便就此甘休,開始了公平的交易。包括秀才、貢生在內的七位書生,仗義執言,「以折夷情」,維護地方利益,獲得了鄉民的擁護。他們的作為也得到了時任無錫縣縣長斐大中的支持,當英商將七人名單送交他,要求嚴懲時,他不置可否。事態平息後的某一天,他到鄉里辦事,書生聞訊前往拜謁致謝,笑談中,提起因路途較遠,鄉間孩子求學困難時,斐縣長就提議在地方開辦「文社」,並指示向當地繭商徵收三厘學捐,以充作辦學經費。於是,1886年10月,蕭煥梁、王炳麟在南泉草訂章程,借地方創辦了「開化文社」,並聘請名師碩儒,教化孩童,使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地學童有了備考學習的地方。一時,學童蜂擁而至,少時有二、三十人,多時達百餘人。1887年,薛福成從蕭煥梁處瞭解到這一情況,大加誇獎:「振興文教於家鄉,無異振興文教于宦國」,並慷慨捐助。在此支援下,王炳麟在鎮東擇地進行了全面建設。工程於1893年秋啟動,一年後,包括「構堂三楹,門房三楹,庖室一所」在內,占地一畝的「開化文社」終於建成,因此有了「文社之起,起於斐公;文社之成,成于薛公」之說。然而,起也好,成也罷,畢竟「文社」已生不逢時。世紀之交,破舊立新的呼聲已一浪高過一浪,廢除千年科舉已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這些「沉澱」在鄉間尚未通過科舉而為官僚的秀才、貢生們,也不得不考慮未來的前途。猶豫中,他們把創辦新學作為自己跟進時代的選擇。1900年,距清政府正式下令取消科舉還有5年,朱鳳銜等在「開化文社」舊址開辦了養正初等學堂,它比無錫第一所近代學堂——竢實學堂的創辦僅晚了兩年。由此,濱湖區域第一所近代學校正式創辦,一個區域的近代教育也就此拉開了帷幕。1907年,學堂改名「振業初等學堂」;1913年,「化私為公」,改名開化鄉立第一國民學校,即現無錫濱湖中心小學。國家在生與死的衝撞中實行著革新,無錫縣城裡的竢實學堂在創辦之初,也經歷了以火燒與打砸的方式表現的「毀學風潮」。而鄉間南泉,思想解放的方式一如「公車上書」,在追求公平與正義的論理過程後,新學則悄然新生。110年過去了,關於「養正學堂」創辦的故事,幾乎失傳。在《無錫開化鄉志》中還保存了一段記載:「朱鳳銜,字念椿,光緒丙子登賢書,年止二十有六。生平高尚,其志讀書不仕,勤于著述,藏家待刊。嘗糾同志創文社於南方泉,成就者甚眾,後見世風變易,即改為正蒙兩等學校,以開風氣。鄉人至今賴之。」(江蘇無錫濱湖區教育局)中國教育報7月25日4版 |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