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2-04-13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4-1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2-04-1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身分褚士瑩

為了申請外傭照顧逐漸失去自理生活能力的父親,我的家庭也成為台灣許多外勞的僱主之一。在讀了關於外勞逃跑的23個故事後,更戰戰兢兢的想著要怎麼把這件事情做好,我們一家人要趁他來到之前,趕緊開始去學習一些新的語言嗎?他即將居住的空間,是否有足夠的隱私權?第一次離開家鄉出外工作的他,飽受思鄉之苦時該怎麼辦?如果遇到惡質的仲介,我作為僱主該怎麼辦?

當我看到來自仲介公司的幾個候選人時,忍不住注意到每個人的履歷表底下,都有著一行小字:「願意週末不休假,兩年不拿手機」。

我不知道這是仲介自己的意思,還是反映著多年以來台灣僱主的要求,至於其他部分的資料都是手寫的,卻只有這一行,是打字列印的制式規格。

拿著這個表格,問了幾個身邊的朋友,他們都表示這是很普通的規定,甚至有些人說這是應該的:

「不然我禮拜六、禮拜天怎麼辦?」

我腦子立刻浮現的疑問是,那家裡有學齡的孩子,家長是不是也認為週末、夜晚不上課是不是學校在找家長的麻煩?或者,根本就是因為如此,補習班與才藝班才會在台灣如此盛行?

困惑之下,我用關鍵字上網查詢,結果立刻看到某個網站的親子討論區裡,有網友理直氣壯地說:

「……心理同情他就好,該做的就是要做,太閒或太有錢就會搞怪,外勞本來就是不人道的工作,不能認同就不要請,不然只是像我一樣養了一個會帶壞人家外勞的外勞,還有工作標準要比我們能做的再高一點,不用將心比心,因為她們自然會有摸魚的辦法,……手機的部分我覺得是犯罪的根源,可是時代不同了,沒有一個外勞可以忍受沒有手機,不管你是開放或是不開放,或是限時開放,最後她們都會有一隻貼身的第二生命──手機,然後就是無止境的作怪……」

我的心像被重重搥了一拳,許久說不出話來。

緬甸移工到泰國的工地和家庭工作,泰國移工到台灣的工地和家庭工作,台灣移工又到美國工作,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承認,其實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台灣人無論到海外的高科技業、金融業、跨國公司上班,或是開店、經營餐館,開工廠,或許自認為與為了脫離貧困而到台灣來從事勞力或看護工作的外籍勞工不同,但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成為經濟移民的本質,其實並無二致。

我很想問這位在親子網站上面大放闕詞的家長,如果他心愛的孩子長大以後,有一天必須將剛脫離襁褓時期的稚齡幼兒托付給祖父母,前往丹麥或美國工作,追尋夢想,他們的僱主也理所當然地在公開表述,認為對待台灣人不用將心比心,一年365天不應該休假,也不准擁有手機,因為手機是「犯罪的根源」,請問這一家人情何以堪!

深入研究在台灣外籍配偶待遇問題的藍佩嘉博士,過去曾經在一篇名為〈外勞的手機政治學〉的文章中說,近來的社會新聞中幾度出現「外勞卡」的字眼,「外勞卡」其實就是坊間的「易付卡」,但這種使用者以外勞為大宗的儲值式易付卡,卻變成一種新的社會污名,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外來客工(以及他們難以追蹤的手機號碼)的不安與不信任,內政部甚至決議要嚴格管制外國人使用易付卡,沒有看到台灣社會對於外勞的社會箝制,以及對外訊息與溝通的人道需求。

同樣的手機的使用方式,我們自己稱為「對外通聯」;與雇主同住,一天24小時毫無隱私權的外籍家庭幫傭與監護工,透過手機保留最後一點自我,用僅存接觸外界的管道證明自己還存在的一縷絲線,縮在被窩裡低聲與家人或同鄉交談,分享朋友傳來的短詩、笑話或圖案,用簡訊彌補身為人父母無法陪伴自己在家鄉稚齡子女的遺憾,這些充滿愛與無奈的行動,卻被稱為「玩手機」,而且需要從政府到僱主家庭,從上到下嚴加管控。

逃跑,很多就是從這些充滿傷害的言詞,身分不同引發心態的衝突開始的。台灣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對待東南亞外勞的負面態度,與許多泰國僱主對待緬甸、越南勞工的態度,或是美國僱主對於中南美洲移工的態度,似乎並無二致,但這不代表這就沒有關係。

關係可大了。我有幸因為工作與生活,同時作為東南亞社會的一份子,台灣的一份子,美國社會的一份子,看到立場與身分在這三個社會中各自帶來的傷害,更覺得責無旁貸。逃跑不是社會的責任,是你我只要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員,就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既然同時生活在三個社會中,我的責任應該是其他人的三倍。

如果可以的話,每一個生活當中有外傭的台灣家庭,或是每一個有外勞的職場,都應該將《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這本書列為必備讀物,讓我們不會無心犯下無知的過失,傷害另外一個生命,傷了遠方一整個家庭的心,甚至一整個社會。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4-13

《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


(回目錄)
台北市語言巢(1):東湖國宅阿美親子語言巢田軒豪

資深族語老師陳林光妹,長期致力於阿美族語教學,此次擔任內湖區阿美族語教師,每周六上午9時至12時上課,地點於原住民電視台後方國宅,在此開設親子語言巢課程,有別以往只開課給小朋友,希望藉由新的教學方式可以帶動親子族語的學習。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4-13

■幼教需要親子間的互動,增加學童學習的興趣。(圖文/謝忠福)


快樂學習親子語言巢

陳林光妹為這次語言巢計畫內湖區阿美族語教師,陳林光妹早年從事幼兒教育相關工作,後來因為對族語復振有負擔,希望可以繼續為同樣處在台北的族人們傳承下一代語言文化,毅然投身進入學校教授原住民語,從事阿美語教學已有10個年頭的時間。

由於陳林光妹幼教教育的背景,和長時間投入阿美族語教學,在教學上陳林光妹擁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來上課的同學都能以最合適的方式給予最有效率的教學。

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於100年推動家庭暨親子語言巢計畫,為落實台北市原住民族語「族語社區化」與「家庭化」,活絡族語社區與家庭使用族語生機,重新導入親子語言巢做法,重新營造一個良好的族語學習與使用環境,不同以往語言巢,參加對象不在只是家庭中的小朋友,而是父母及小孩都必須到語言巢上課,達到親子共學的目的,希望來上課的家庭能透過家長的引導,在家與小朋友一同練習族語生活用語,真正落實族語家庭化。

內湖區阿美族語語言巢位於原住民電視台後方東湖國宅,是一小型原住民公寓型聚居區,上課的教室就在原民會提供的社區教室(康寧路3段99巷17弄100號1F)一樓空間上課。上課分為兩部分,一為傳統原住民語課程教學,主要上課成員為國高中生,這個班級以考取族語認證為主要目標,另一為陳林光妹所指導的親子語言巢教室,目前上課有3到4個家庭參與,固定有參加課程的目前只有一個家庭,由祖父帶著兩位孫子一起來學習。

開放適性充滿歡樂的教學法

陳林光妹長時間從事族語教學,累積了不少教學方法與教材,依照經驗對學生採自由但有規劃與計畫的教學,對於小朋友的學習狀況隨時調整最合適的方法。

課本的使用,族語課程10年來有不同的版本出現,因此陳林光妹擁有許多不一樣的課本可以在教學上切換使用,在有相關的課程上可以做為補充教材,目前課本的使用以《台北市原住民海岸阿美教學生活百句》為主要教學使用課本,透過課本提供的文本作為各周的主題,藉由閱讀與對話練習來達到熟悉族語的學習。

除了課本的學習,陳林光妹製作羅馬拼音字卡,在讀完課本後進行發音與認字的練習,藉由此輔助教材小朋友可以認識各個字母所發的音,可以大大的幫助往後閱讀與記錄族語的技能。族語圖卡使用,使用畫有各樣事物的卡片,在活動中讓小朋友搶答,全族語的問答強化孩童的族語邏輯思考與應答,在陳林光妹的帶領下小孩都能清楚地說出圖卡的族語。

除了課本上的學習外,陳林光妹也會準備原住民文化補充教學,除了介紹阿美族的之外也會教導各族的傳統文化,有時透過網路上的資料補充,有時會提供學習單讓小孩填寫,加深對各族文化的認識。

課程中間有時會適時的加上手工藝與傳統歌謠教唱,例如上到有關捕獵的課程,陳林光妹曾帶著小朋友製作蝦子,或在課程上到水果,陳林光妹就教小朋友族語歌謠(香蕉歌),多元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充分浸淫在族語的環境中,在快樂的學習環境學習文化與語言。

語言巢之現況與未來展望

原民會為提倡各族學習族語,已經投入語言巢族語課程教學10年,但是學習的狀況仍有空間可以努力,族語使用率始終沒辦法往上提高,以內湖阿美巢觀察到某家庭為例,孩童的父母親因工作的關係,在家中大多使用的是國語,祖父母因為忙開店因此與孫子使用族語的時間也有限,但是在家庭中祖父會用族語和孩童們溝通,此次加入親子語言巢的行列,期待能藉由100年所推動的親子語言巢的方式,真正的讓族語進入到家庭,語言是族群最重要的精神與文化,需藉著族語教師與家庭繼續努力才能讓語言有能量活下去。


本系列為立報與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王雅萍副教授合作企劃,感謝台北市原民會提供原民大專生訪員工讀費。

(回目錄)
面對青年貧窮化:日本勞動市場變遷的觀察筆記劉侑學

由於日本的整體發展腳步早於台灣,也因此先行經歷政治、社會與經濟等變遷後的風險,讓屬後進國家的台灣,能在許多議題上得到啟發,甚至是前車之鑑,切勿重蹈覆轍。例如金融風暴後開啟對勞動彈性化政策的省思,又如去年311地震引發的滔天海嘯,衝出核能電廠的安全危機,都促使著世人重新思考過去的主導政策路線的意識型態。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4-13

■東京一名女子在政府設立的求職顧問中心裡觀看公布的徵才資訊,圖攝於2010年4月8日。(圖文/路透)


邁向不穩定就業的時代

一般而言,日本政府早期是透過企業保護政策,撐起創造就業與福利供應的政策目標。日本的企業保護政策,主是直接保障「低成長部門」確保繼續產生就業機會,而針對「高成長部門」與「大型企業」則給予優厚的待遇,維持「日本式就業慣例」(Japanese-style employment practice),也就是著名的終生僱用、年功序列、家庭工資與福利等。另外,日本政府也藉由投資大型基礎建設,大量提供公共工作的就業機會。

不過,後來遭逢長期不景氣、產業轉型與經濟全球化的環境因素下,本來運行合宜的政策,已經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並且過高的財政成本,對日本政府而言是過於沉重的負擔。事實上,經濟的高度競爭與不確定性也催促著企業在人力使用上的彈性化,根據2007年日本官方的統計,企業使用非典型就業的前三大理由分別是降低成本、景氣波動調整以及容易解僱。

所以,從日本勞動力調查報告中,就可以明顯看到勞動市場就業型態變遷的趨勢。1985年非正規勞工佔整體勞動人口的比例不過16.4%,2007年卻足足成長一倍到33.7%,儘管正式勞工的數量仍有成長,但遠不及非正式勞工的漲幅。

非典型就業的人口圖像

另外,依照厚生勞動省發佈的統計報告,觀察日本從事非典型工作的人口特徵可以發現,30歲以下者超過4分之1,將近7成的非正式勞工為女性,整體的教育程度較低。

非典型就業的產業分佈,以服務業為最高(41.3%),營建業則最低(14.4%);再者,以公司規模來說,5到29人中小企業企業的非典型就業比例最高(37.9%),而超過1千人的企業則最低(19.0%)。

變遷下的新風險

長期低失業率給予外界對於日本勞動市場處在良好狀態的印象,然而實際上整體勞動市場已經出現結構的變遷,例如非正規勞工的增加,並逐步導向雙元就業擴張的現象。如同部分學者的觀察,日漸增加的非正規勞工是擴大日本所得不均的關鍵因素;不過30年的光景,日本曾經是所得分配最為公平,如今卻淪為OECD國家中所得不均與相對貧窮率最高的國家。

舉例來說,自1980年代中期到2000年之間,可支配所得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是OECD國家平均值的兩倍;同樣期間,市場所得不均的吉尼係數也上升9.4%,遠超過OECD國家的平均值4.3%。因而有研究指出,所得不均與相對貧窮率的惡化,是肇因於非典型就業人口的攀升。

日本非典型就業的經驗,應可給予台灣官方在制訂非典型就業的遊戲規則上不少啟示,例如人口特徵、產業分佈等,理解非典型就業的勞動圖像,才能正確無誤的進行治理、規範。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看到這20年來,日本官方隨著企業的論調起舞,大幅地鬆綁勞動管制,造成難以收拾的殘局,而日漸擴大的貧富差距,引發不少怵目驚心的社會事件,這些後果都該是目前大聲嚷嚷著要解除管制、放寬定期契約、不願嚴格規範勞動派遣的台灣官員,一記當頭棒喝吧!


(前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4-1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