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6-22─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6-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2-06-22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面對青年貧窮化:當心歐債危機開啟新一輪全球向下競爭趨勢 | 陳柏謙 |
近幾個月歐洲主要國家幾場重要大選的結果,凸顯出歐洲社會與民眾對未來的前景普遍充滿了強烈不滿與焦慮。政治上讓人眼花撩亂的混亂變局,反應了歐洲在2008年爆發的第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底下,一直未能真正從衰退中完全走出來的困境。但比起政治上的動盪,更值得留意的是同一期間,過去幾個月陸續公佈的幾項重要經濟數據顯示,過去一直處於低度復原階段歐洲,一兩年來的等待非但沒能真正迎來復甦,卻反而有極大的可能性陷入二度衰退。 製造業經理人採購指數(PMI),由於對經濟景氣預測的領先與準確效果,過去10多年來已經逐漸成為對未來經濟情勢走向研判的最重要領先指標之一,然而最新公佈的4、5月份報告卻顯示,歐洲主要幾個大國,包括了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PMI都陷入了程度不一的衰退,幾個經濟大國中唯一維持成長的僅剩英國。但需要特別留意的是,英國的產業結構基本上已是一個高度仰賴金融服務業的經濟體,製造業佔整體GDP比重僅僅只有15%左右,金融業的表現最終還是得需要回到實體經濟的成長才能支撐。 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出現在德國,過去兩年來整個歐洲經濟表現相對穩健的工業大國德國,4、5月份的指數竟然異常地呈現了33個月以來的最差表現,這個變化非同小可,作為金融危機後幾乎主導了歐盟經濟政策的德國,某種程度上一直被視為歐洲經濟渡過危機重回復甦之路的領頭羊,而德國無論在失業率或者是經濟成長率上,也一直在所有歐盟國家當中表現最佳。因此,若此刻連德國的製造業也呈現出近3年來首度明顯的欲振乏力衰退跡象,那麼同時很可能也將代表整個歐洲二次衰退的命運越來越難避免。 而更加嚴重的是,歐債危機所產生的影響,似乎已經逐漸開始外溢至中國與美國等其他地區;對全球經濟產生惡化的連鎖效應,美國就業市場持續疲乏,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自2008年以來的第一次降息,間接證實了外界對於中國經濟受歐債影響而走弱的預測。 然而,就在全球經濟隨時有陷入二次衰退深淵的關頭,我們卻看見了過去一手主導新自由主義議程,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與歐洲央行等國際組織,已經等不及開始透過尋找最新的「改革楷模」來向各國鼓吹進一步「向下競爭」模式;這一次輪到了吹捧拉脫維亞的所謂「波羅的海奇蹟」。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過去幾個月內已經不只一次公開讚揚拉脫維亞的「經濟結構改革」與「撙節措施」取得可觀成績,更是直接點名要求陷入債務危機的希臘、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應學習拉脫維亞成功的改革經驗。德國社民黨出身的現任歐洲央行董事會成員,日前同樣發表專題演說,極力吹捧拉脫維亞模式。 拉脫維亞在2008年金融風暴的重創下,國內經濟總產值萎縮了將近4分之1,國內失業率從5%左右攀升到超過20%,即便去年度拉脫維亞的經濟成長率首度回升至5.5%,但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已經降至僅約2%,但失業率卻還是高達16%以上,更別提成千上萬的拉脫維亞工人在金融危機期間,已經因為在國內找不到工作而移往歐洲其他國家成為移工。從各方面看,拉脫維亞怎麼都稱不上是一個達到完全復甦的經濟體,更談不上所謂「奇蹟」。 但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等組織,之所以會昧著事實鼓吹「拉脫維亞」模式,真正的重點在於2009年初,拉脫維亞接受了IMF、世銀等機構所提供總額約75億歐元、為期3年的緊急援助貸款。前提是拉脫維亞政府採納了IMF與世銀所開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削減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降低退休金,以及大幅度刪減政府預算等等被稱為「內部貶值(internal devaluation)」的發展策略。 所謂的「內部貶值」,說穿了其實就是一種勞動成本的向下競爭,以勞動力成本的下降換取在生產成本與國際貿易上的「競爭優勢」。保守估計,「改革」期間,拉脫維亞平均薪資下降了至少15%以上!不難看出,對IMF等國際組織而言,吹捧「拉脫維亞」模式不過只是項莊舞劍;意在進一步推動各國勞工「向下競爭」的目標罷了。 事實上,許多研究都已經指出,這一兩年來因為「內部貶值」策略所產生在國際貿易上的優勢,對拉脫維亞的經濟貢獻根本十分有限,但僱傭條件的惡化卻已經造成嚴重的社會成本,失業率不但沒有大幅度下降,低度就業與就業不足的現象反而更加普遍了。然而最諷刺的是:這整套模式與路徑,在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之際,卻竟然還可以被IMF等國際組織拿來選擇性地重新包裝後強迫推銷。 拉脫維亞中央銀行辦公室的數鈔機正在清點鈔票,圖攝於2009年6月5日。(圖文/路透) 從各方面判斷,我們依舊很難看到這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盡頭,但可預料的,為了解決利潤率下降的核心問題,類似「拉脫維亞」模式所包裝用以持續推動「向下競爭」企圖與動力,短時間內恐怕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英國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生) | |
(回目錄) |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生命的練習曲:蠶寶寶的回憶 | 褚士瑩 |
很多人並不覺得飼養一隻寵物的經驗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我卻堅信照顧一個生命的經驗,無論大小,對於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信的話,回想小學二年級或三年級自然課養蠶寶寶的經驗吧! 每年只要季節到了,學校附近的書局文具店,就會突然兼賣起蠶寶寶來。買蠶寶寶的第一步,就是要決定買多大的蠶寶寶,依照蛻皮次數不同,價錢也不一樣,將蠶寶寶帶回家後,每天開始寫下生長紀錄,眼看著牠們不斷進食,一天一天長大,蛻皮、結繭、成蛹、羽化,有的小朋友愛不釋手(網路上曾有家長說家中寶寶誤以為是蝦味仙,抓起來就往嘴裡放的,這算是『愛不釋口』吧?),也有的怕得驚聲尖叫,當然不能忘了那些拖著疲倦的腳步下班的家長,若孩子疏於照顧,可能一進門就會看到蠶寶寶的屍體;如果孩子勤於照顧,讓蠶寶寶食量倍增,又得為了四處張羅桑葉而疲於奔命,找尋足夠的桑葉,可以說是進退兩難。 原先觀察生命成長的樂趣,突然變成家庭爭執的來源,這過程中雖然有歡樂、期待、驚奇,卻也充滿了恐懼、噁心、失望,甚至棄養的悲傷,這樣的故事在每個有稚齡孩子的家庭,幾乎年年都在重演,但記不記得這個故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當然是死掉了。」 只要有飼養蠶寶寶經驗的人都知道,一旦到了終齡幼蟲,也就是到了眼看著牠們一隻一隻地死去的時候。 但蠶怎麼死的,卻各有不同,有些餓死,有些因為忘了把鞋盒打洞悶死,也有的是因為懶得把桑葉擦乾,結果腹瀉而死,更別提那些半夜被蟑螂把頭咬掉而身首異處,或是成群的螞蟻攻擊,早上起來只看到半條腫脹發黑的屍體。就算不分日夜照顧得非常好,終於成繭,孵化成蛾,然後呢?不吃不喝的蛾,沒幾天也就要壽終正寢。 即使雌雄蛾交配成功,產了許多的卵,而卵也成功孵化,生出了許多肉眼幾乎看不見的蠶蟻,已經失去興趣的孩子把責任交給父母,父母說:「把這些噁心的東西拿去學校交給老師吧!是他要你們養的,叫老師負責!」 推來推去的結果,最後常常在春末看到公園的垃圾箱出現一大盒剛出生的蠶寶寶,或是媽媽牽著孩子的小手去社區公園隨便的樹上「放生」,這跟把淡水魚放到大海的宗教團體放生事件沒什麼兩樣,但也並不是說只要能找到桑樹,就能保證讓蠶寶寶活下去,否則我們只要經過桑樹底下不就時常都會看到野生的蠶了嗎?無論老師、家長或是孩子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無論多麼小心,這些蠶寶寶只有死路一條。 養蠶的那年春天終於會過去,但是卻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不管當初決定養蠶的原因是什麼,每個小學生養蠶的結果,最後都是死亡,但卻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奇怪的,因為我們都不是為了要殺蠶而養蠶的。 那麼,到底小學生養蠶的意義在哪? 從小到大一直想不出答案的家長,就開始呼籲學校不要再讓學生自然課養蠶寶寶了,理由無非是落得丟給家長養,或是不忍被孩子丟棄、虐待(總會有些忍不住在自家廚房實驗如何煮蠶取絲的),其實養蠶寶寶會成為很多孩子跟家長成長過程中的夢魘,並不是養蠶這件事本身,而是跟我們一代又一代長久以來,對於養蠶寶寶這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缺乏完善的規範與設計,沒有做好準備很有關係。 到台東池上蠶桑休閒農場一遊,不僅可了解蠶寶寶的一 生,也可讓遊客在桑樹下泡澡,欣賞野鳥、螢火蟲、蝴 蝶、樹蛙等自然生態(圖文/中央社) 考慮周到的家長,大可以在孩子想養蠶寶寶的時候,趁機導引孩子做「價值的釐清」。我曾經讀到一篇來自台灣的親子教育專家黃菁老師的訪問,提到當兒子到了想養蠶的年紀,他就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問兒子:「養蠶寶寶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別人有、我也要有?還是為了真的想觀察昆蟲生態變化? 黃菁老師幫助孩子釐清養蠶寶寶的目的,確定孩子明白並不是別人有,你就一定要有的道理,再告訴他如果是後者,那麼可以從養蠶寶寶、毛毛蟲或甲蟲等其他昆蟲的幼蟲中做選擇。 後來,黃老師的兒子選擇養毛毛蟲,除觀察蝴蝶幼蟲的生態變化,也從其他同學養的蠶寶寶觀察到蠶的生態變化,結果整個過程的收穫愉快而豐富。 你我雖然很可能不是教育專家,卻也大可以在匆匆忙忙將一個雖然微不足道、卻跟你我同樣活生生的生命帶進家庭前,多做一些準備,最簡單的就是大人可以購買或借一本叫做「蠶寶寶飼養與觀察」的書,將逐漸被大人淡忘的蠶寶寶的記憶重新整理,以家庭為單位,一起跟孩子討論飼養的意義與責任、飼養的技術、觀察與記錄方法、桑葉的取得、繁殖過剩等各種可能的問題問題,並明確指出一般人飼養上常犯的錯誤,也提供解決方法,否則為了玩線上遊戲會去買攻略本,對於真實生命的照顧卻沒有做好功課,一代又一代犯下同樣的錯誤,實在是說不過去。 想清楚:「養蠶寶寶的意義何在?」然後幫助孩子慎重的在飼養之前,就已經計畫好「養完」之後需要面對該怎麼處理,所以先搞清楚原來可以將生卵的紙張儲存到冰箱,這樣蠶寶寶的孵化過程會延緩,但不會影響牠的生命,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專門養蠶寶寶的廠商來收回卵,賣錢事小,至少沒有無謂的殺生,也可以讓小孩子感受照顧另外一個生命的責任,確認之後才開始飼養,自然就減少了日後對棄養或死亡的震驚。 如果開始養蠶之前,就明白家蠶並不是野生昆蟲,所以不能適應自然環境,因此「放生」也活不了,卻也因為這樣,沒有破壞生態方面的顧慮,不會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既然「放生」不是一個選擇,自然就要想清楚這一堂很容易開始的自然課,未來應該怎麼合情合理的結束。 想過這個問題的孩子,明白飼主對於飼養的生命要負起一輩子的責任,自然未來就不會在沒有想清楚前,吵著要豢養一隻小貓、小狗或是其他寵物,因為養蠶寶寶的經驗,讓一個年輕的生命明白,生命開始或許是容易的,但是要有尊嚴、不草率的結束,卻是不簡單的任務。 |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