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2-12-21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12-2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2-12-2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如果世界沒有銀行本報訊

■褚士瑩

最近在緬甸的工作,很多時候是為了讓各式各樣的民間組織、公民社會明白歐美的經濟制裁跟禁運解除之後,需要面臨的巨變。像是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Group)和亞洲開發銀行(ADB)這樣的大型國際金融組織,一旦重新開始提供緬甸政府巨額的貸款,對於人民生活的實質影響。

我實際參與了幾場由世界銀行跟亞洲開發銀行針對不同對象的訓練後,環顧一張張茫然的臉孔,開始有一個非常根本的疑問:到底幾個人聽懂了?

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決定要如何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我主持的相關訓練課程。如果說什麼是我最大的資產,就是能夠回顧過去超過10年來在緬甸的經驗,試圖從中間找到答案。終於,我發現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是這些來自美國首府華盛頓的訓練者,壓根完全沒有想到的。

「請問在座各位,你們有銀行戶頭的舉手!」當課程開始時,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問台下來自全國各地的運動領袖。一陣哄堂大笑之後,只有兩個人舉手。

有銀行戶頭很好笑,難怪之前聽不懂。我找到問題的癥結了: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一般的銀行是怎麼運作的,那有可能突然就明白世界銀行的運作呢?如果根本就不明白世界銀行存在的意義,要如何才能夠有效的監督呢?

於是,我的訓練,就從最基本的「銀行是什麼?」開始講起。世界銀行跟亞洲開發銀行的同事完全跌破眼鏡,以為我瘋了。但是當我細問這兩個在緬甸當地擁有銀行帳戶的菁英分子,他們跟銀行的關係是什麼時,真相就大白了。

緬甸的銀行,是有錢人存款的地方,一般人是不需要的。

有錢的人在需要用錢的時候,可以拿著存款簿到銀行櫃台排隊提款。偶爾也在國內轉帳。

這一切都是人工作業,因為這個國家的供電只覆蓋全國15%的人民,所以幾乎沒有自動提款機,因為網路覆蓋率只有全國人口的0.5%,所以銀行之間沒有電腦連線,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12-21

緬甸仰光一家地方銀行的行員在點算緬鈔,圖攝於4月2日。(圖文/路透)


除此之外,緬甸國內的銀行對一般人民唯一剩下的用途,可能就是借一筆錢存在戶頭,用來申請外國簽證的時候出具財力證明。

「那麼貸款呢?」我問。「有錢又跟政府有關係、塞紅包的生意人,才有可能跟銀行借錢,一般人那有可能!」有帳戶的其中一人說,大家又笑了。在緬甸,這是誰都知道的常識啊!

「那麼銀行收了那麼多人的存款,卻沒有借貸出去給需要的人,那麼錢都去了哪裡?」我趁機問了這個問題。「如果銀行的現金一直只進不出,那不就要蓋大倉庫專門來放現金了嗎?可是我們從來沒看過這些倉庫啊!」

這些在緬甸社會運動中的菁英份子,顯然都是生平第一次想這個問題。於是我開始介紹銀行的其他主要業務,包括各種貸款、資產管理、保險業務、股市投資、外匯買賣等等,這些在緬甸的銀行失去的功能。

顯然對這些緬甸的知識分子菁英來說,我說的這些「銀行是什麼?」造成非常大的震撼。因為在座有位周刊記者,因此寫了一篇緬甸銀行因為借貸功能不彰,造成熱錢無處去,爭相炒地皮,原來是造成仰光房地產價格近年飆漲3倍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個「新發現」也造成民間一番震撼,突然之間,我變成了緬甸的財經專家。

「在緬甸年息高達12%,但是現在美國的銀行存款利率趨近於零,英國國家銀行公告利率是0.05%,為什麼美國人跟英國人,不急著把錢通通提出來存進緬甸的商業銀行?」

沒有人知道。

太好了。這表示我們可以開始講關於「風險」這個名詞,介紹銀行的評比制度,說明世界銀行跟亞洲開發銀行都是全世界少數幾家在全球不景氣的環境下,仍然能夠保持AAA級最高評價的銀行,也就是說對於投資者來說幾乎沒有任何風險;換句話說,投資世界銀行的政府,不但沒有拿不回錢的,而且還一定能賺錢。

為了保證賺錢,那麼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必須如何投資?於是我們開始談除對政府的貸款外,世界銀行跟亞洲開發銀行也對私人公司放貸款,除了蓋學校、蓋醫院外,也投資於採礦業、興建大型水壩等高回報,但是可能爭議性也很大的投資項目。

「如果你是個有錢人,會不會把自己的錢都拿出來,投資在政府的制度改革、環境保護,或是人權運動上呢?」

大家都搖頭。「那就對了。」我說:「不是因為不重要,而是因為世界銀行也是銀行,銀行必須要賺錢,才能永續經營,對投資人交代,而這些投資人,就是全世界187國政府。只是世界銀行不像商業銀行,不需要追求利潤極大化,而是作符合追求消弭貧窮,社經發展這些終極目標的投資,雖然不盡完美,但已經比你我願意拿出自己的錢來做的事情,要來得偉大無私許多了。」

有了這樣的共識,我們終於可以進入主題,解開深鎖的眉頭,理性地談這些國際組織預計在緬甸進行的發展項目。

進行至此,世界銀行跟亞洲開發銀行的同事終於明白我的用意,雖然我的角色,是站在帶領公民社會監督這些與當地政府合作的國際金融組織,但我證明自己可以是個值得敬重的敵人,不需要是對激進份子煽風點火的眼中釘。

多年以來在社區工作教我學會一門重要的功課:永遠要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很多時候,「知道」什麼,還不如「知道別人不知道什麼」來得重要,我永遠提醒自己,就像任何人一旦學會九九乘法之後,就無法回頭去理解不懂得九九乘法的人,看待數字的方式,甚至無法回憶自己在此之前,是怎麼想像數字的。

「世界觀」也好、「國際觀」也好,都是這樣的九九乘法表,對於「已經知道」的人,是無法回頭去忖度那些「不知道的人」如何理解世界的。

我的工作說穿了,就是串連起「知道」跟「不知道」之間的那一條細線。當然,知道了我自己作為一條卑微的細線的存在,也就可以比那些跟我做?同樣工作,但是不知道自己是一條線,卻以為自己是隻大老虎的NGO工作者,可能要做得更好一點,更久一點,也更開心一點。

這就是「知道」的神奇力量。

我會繼續努力,讓自己知道更多,但是不要忘記,永遠要從小地方著手。

2013年初,亞洲開發銀行的台北辦公室要成立了,長年以來與國際組織脫節、國際新聞在媒體總是被YouTube上的可愛動物影片取代、習慣了我行我素的台灣公民社會,對於國際金融組織你真的「知道」多少?真的準備好了嗎?

(回目錄)
面對青年貧窮化:告別更符合業界需求的教育本報訊

■林柏儀

由各大學學生與社運青年組成的「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今年特別針對全國77所「技職校院」進行學生權利狀況的調查,結果發現:「技職校院近8成學校仍對學生刊物進行審稿、4成校規中仍有對於『集會遊行』的懲罰規定,及3成有關於『鼓動學潮』的懲罰規定。…9成以上的學校有宿舍門禁制度,7成的學校有宿舍點名制度,某些學校住宿生活公約還包括垃圾桶以及棉被應該擺放的位置。」

什麼樣的技職教育?

這其中不少現象在一般普通大學也有,但比對過去調查資料,技職校院學生受到的管訓,明顯高於一般大學。令人不禁想問:為什麼?

扣除掉可能的「改革落差」外,有股聲浪說明著:這些管訓措施是「有意圖」地存在、受到支持,而非隨著時間遞嬗、傳統消逝就會改變。

我們不難聽到,技職校院官員或校長們聲稱:對於台灣技職教育下的學生不利處境,解決之道在於技職體系該發展「特色」,和一般大學有所「區隔」。

但這特色和區隔會是什麼?官方通常不假思索得出的結論就是:技職體系的「特色」或「本質」,就應該是要高度符合「業界需求」。他們的邏輯是,只要技職教育合乎了業界需求,那麼,不但技職畢業生地位就會提高、就業容易、薪水提高,甚至產業也因此繁榮,「經濟推升」,並且社會文化將告別文憑崇拜,升學壓力將舒緩等。

教育怎麼來符合業界需求?一方面,這指要在就學期間就培養好產業界所需要的種種技術能力,最好畢了業就能「立即上工」。因此,種種高度以業界狀況為依歸的課程內容(透過教師至業界工作、業界人士成為教師),或乾脆讓學生直接到業界實習工作的要求(不論無薪或低薪),顯得理所當然。

另一方面,則在技術能力培育外,還要求學生更合乎業界要求的「工作態度」,學習種種身為勞工該有的「團隊倫理」。隨之而來,教育中就要進行種種管訓和控制,打造合乎業界需求的心靈與身體;也因此,前述提到技職校院的「低學生權利」狀況,也顯得不那麼讓人意外了。

如同2011年高雄餐旅學院(現已改為大學)被評為學生權利最後一名時,該校校長對媒體回應說:「學校為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搖籃,需要嚴格的紀律才能讓消費者安心」。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12-21

2010年7月31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掛牌升格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圖文/中央社)


更符合業界需求的教育?

單一學校努力「更符合業界需求」,不論是施展嚴酷的管訓教育(如前述某些技職校院),或是營造某種「假自主、真規訓」的企業家精神校園氛圍(如某些「頂尖大學」),的確都有可能讓該校的畢業生,更容易取得工作機會,「就業力」大大提升。就是要以該校學生承受更多的管教或規訓為代價,但學校與官方經常宣傳這是划算的。

然而,別忘了,這是僅有「單一學校」這麼做,可能產生的狀況。當多數的學校都如此仿效,甚至在教育部的明令要求或評鑑督促下,全體大學都競相追趕這樣「更符合業界需求」的教育模式,那麼,結果不會是全體大學畢業生都能就此有就業機會。人人都提高「就業力」,但不會人人有得「就業」。

先進歐美國家已經例示了這一事實:隨著資本主義的成熟,結構性失業的狀況就是存在著。就是再把畢業生管訓得有三頭六臂、還會對雇主畢恭畢敬,依然無法改變工作機會有限,青年失業率高達15%以上的事實。只是在競相「更符合業界需求」的邏輯下,當你回頭問政府:怎麼你拚命逼我們要有就業力,經過各種訓練和要求,結果還是失業?它只會繼續說:這代表你的就業力還是不夠,要再努力更配合業界需求…。

夠了。客觀來看,回首過去20年,我們的高等教育改革,配合業界需求還不夠嗎?我們歷經了國民黨、民進黨、再回到國民黨的政黨輪替,但不變的是,教育部官員或校園主管時時督促大學師生們,要熟悉業界需求、要強化學生就業力、要人人有實習經驗、要進行產學合作、要申請更多專利、要讓業界人士參與教學…。這還不只是官僚說教而已,大學評鑑、發展典範科大補助、退場機制、教師評鑑…等棒子與胡蘿蔔軟硬兼施,沒有學校逃得了。

搞了這麼多,我們的教師和畢業生,肯定比過去「更符合業界需求」。但結果呢?我們的大學生的科系分布,念廣義人文學科的,已經從15年前的22%,下降到如今只剩17%。未來大學退場威脅下,可預期還會再下降。

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從過去只有少數科系如醫療、教育等有實習要求;如今,為了讓畢業生「更了解業界」,技職體系已經每年有6萬8,179名學生進行低薪甚或無薪的實習,佔每年學生的7成以上,政府甚至期望未來要達到100%。

除此之外,政府還帶頭鼓吹大學要實施「勞作教育」、「服務學習」,以培養技能之外的良好工作態度;畢業前要符合「英語能力門檻」,以因應全球化人力的要求…。

20年間 勞資不平等惡化

前述是20年來「更符合業界需求」的高教改革,但同時社會結果是這樣的:

──是的,我們的人力「更符合業界需求」了,業界也因此大興利市,我們的全國GDP,從1991年的4.9兆新台幣,到了2011年已經攀升高達13.7兆新台幣,漲了2.8倍。

──然而,人力更合乎業界需求、GDP持續增長,卻沒有換來公平的分配,更多的價值是被企業給拿走了。這20年間,受雇者的總體工資報酬佔GDP的比例,從51.56%,下降到44.55%。同時,企業盈餘佔GDP的比例,卻從29.99%躍昇到35.35%。

──不只勞資間分配惡化,人民的失業率也持續攀升。20年間,從平均1.5%的失業率,高升到了將近5%。青(少)年失業率(15~24歲)10年間則平均都在10%以上。

──「企業有源源不絕的實習生,為何還要聘人?正是社會新鮮人起薪低的主因」,高教工會理事陳尚志日前指出。的確,大學畢業生起薪從1991年的2萬3,419元,歷經20年物價指數上漲約30%,目前起薪卻仍只有2萬6,577元,更有不少人只能領取月薪2萬2,000元,特別是女性畢業生。

──而且,人們得投入在教育費用、住屋費用、醫療費用等的經常性開支越來越高。這還不是因為人們愛消費,而是學費、油電費、房價在公共服務私有化與資本投機炒作下飆漲,人民被迫不得不然的支出。

撥開這些繁複的數據,我們不得不問,還要再這樣下去嗎?繼續普遍地把學校教育弄得「更符合業界需求」,究竟憑什麼能改變這樣的現狀?

教育中的階級鬥爭

我們或許需要認清,當前不論是一般大學畢業生或技專校院畢業生的低起薪、高失業率的狀況,問題根本無法再透過人力素質的改善來解決。相對地,問題是出如何提升集體勞方面對資方的權力地位,把勞資不平等下的剝削狀況給根本改變。

回到教育場域中,我們需要的,就是要反對「更符合業界需求」的教改論述,拒絕各種單以企業利益為依歸、規訓勞工心靈、犧牲學生自由的教育活動。包括種種的管訓措施、業界價值勸說、單向度課程、廉價實習等。

或許需要辨明的是,反對「更符合業界需求」的教育,不代表是要倡議遁回「古典博雅教育」的意識形態──那經常不過是在符合另一種業界對菁英人力需求的教育想像(我們在「頂大」不難發現這些,通識發展但最終仍是為了競爭力)。

相對地,我們需要一種能直指「改變勞資地位不平等」的教育,至少包括教育內容的激進化、對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對未來勞動團結鬥爭的訓練。讓校園成為醞釀反對壓迫能量的地方。

在這之中,有關提升「生產力」的技術訓練,或許仍值得保存,以圖個人或集體在過度與未來期間的生存;但對於合乎資方利益、再製勞資不平等的「生產關係」規訓,則需要挑明地反對,告別這吃人、而且是日益吃人的舊世界。

這種教育中的階級鬥爭,如何可能?就從認真檢視技職校院學生的種種處境開始吧。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12-2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