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3-01-04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1-0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01-0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9%:愛的代價本報訊

■褚士瑩

我把愛轉回家了

一位在曼谷工作的菲律賓朋友,聖誕夜時在自己的臉書上刊登了一則動態,內容是這樣的:

「致家人:很抱歉今年聖誕節因為種種原因,我無法回家團圓,但是我對你們的愛,已經轉到各位的銀行賬戶跟西聯匯款了。」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個玩笑,因為他頭腦好,總是油嘴滑舌,但從他遠在馬尼拉的家人回應看來,顯然沒有任何譏諷的意思。對於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來說,聖誕是個比過年還慎重的大日子,他人雖然沒回去,但錢轉回去了,實實在在的愛就傳達到了。

如果無法理解這樣的愛,那要恭喜你,這表示你這輩子從來沒有需要用金錢或物質來表達愛,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駐外勞工與在海外出賣勞力的勞工,一年匯回母國的所得款項高達4,060億美元。光是印度在世界各地的外勞在海外打拚,2012年匯回印度的款項就高達7百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中國第二,華人外勞匯高達660億美元回大陸(中國個人向境外匯款總額,2011年高達2,250億美元,是匯入的3倍以上),第三名是由菲律賓與墨西哥平分秋色, 外勞各自匯款240億美元回國。就算世界經濟不景氣,外勞匯回母國款項還將持續成長,預計到2015年匯款額上看5,340億美元。

如果以外勞匯回款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來看,塔吉克共和國去年的比重最高,高達47%。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外勞匯款回母國的手續費平均高達9%。也就是說,要從異鄉將愛轉回到故鄉的成本,是9%。

昂貴的愛

對於很多人來說,轉達愛的代價卻高達20%。

過去許多華人在海外非法打工,因為沒有證件,不能合法在銀行開戶、透過銀行匯款,因此需要使用 「匯款代理人」這類的管道寄錢給故鄉的家人。對他們來說,把愛轉出去的成本就更高了。不久前曾經發生紐約華埠一個劉姓地下錢莊的莊主「輝哥」,跟姐姐攜帶百萬美元鉅款潛逃的新聞事件,是華埠新移民社區有地下錢莊以來,首例捲款潛逃事件。輝哥表面在百老匯街上經營髮廊,但髮廊大部分的生意並非來自於剪洗燙,而是幫華籍「黑工」把美國的錢匯往中國。一開始以同樣來自長樂的同鄉為主,匯款不需要身分證明,手續費比其他匯款代理人便宜一半,客戶因此漸漸擴大到福州馬尾的瑯岐、亭江等地。

這件事情並沒有在美國新聞當中引起任何注意,因為依賴地下經濟的外勞,本來就是自動消音的,就算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也不敢報警。

華工估計有十幾萬人的阿拉伯國聯合大公國的杜拜,也同樣發生過一家叫做「海灣華人全球通特快匯款部」的地下錢莊老闆捲款潛逃的事件。因為當地銀行語言障礙以及收費較高,華人不願意到當地銀行辦理匯款業務,更主要的是因為收入低或是身分不合法,根本沒法在當地銀行設立賬戶進行匯款,於是地下錢莊就辦起了非法匯款業務,事發以後調查才知道這所謂的「匯款部」其實登記的是一家旅行社。受害者超過3百多人(其中包括一些在中資公司合法工作的工人),受騙金額估算約6百萬迪拉姆(約合1千2百多萬元人民幣)。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1-04

▲緬甸仰光購物中心外的自動櫃員機,圖攝於2012年5月27日。(圖文/路透)


這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辛苦的窮人,願意選擇我們眼中高昂到不可思議的代價,只是為了減少血本無歸的風險。對於這樣高風險、高利潤的匯款生意,我抱持著很複雜的心情,畢竟最大的贏家都是有錢人,無論金融結構如何改變,是國際知名的西聯匯款還是地下經濟的「匯款代理人」,在這兩端的窮人用戶總是負擔着最大的成本,錢每轉手一次,就少了1/5。任何有錢人,都不會選擇做這樣的交易吧!

緬甸的哄底Hundi

我想在還沒有把這件事情完全忘記之前,儘我最大的能力記錄下來,因為我實在無法保證,如果不儘快這麼做的話,一旦Hundi從緬甸消失了,還能夠記得多久。這就好像倒車入庫一樣,當我可以毫不經思考就順利將車駛入狹窄的停車格時,在駕駛學校所學習的口訣,向左打幾圈後迴幾圈這種事情,就再也無法記在腦海裡面一樣。

Hundi,發音聽起來近似中文的「哄底」,雖是所有緬甸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字,卻不是緬甸語。這件事情,緬甸人一般恐怕也不曉得。不過這也不怎麼要緊,因為再要不了多久,緬甸人應該就也再用不到這個字了。

「哄底」其實是緬甸借用印度文的一個字,在印度半島耳熟能詳。簡單來說,就是私人錢莊匯款,這種地下經濟的匯款制度存在已久,可說是旅行支票的始祖,通常用在跨國指名對象付款,沒有法律保障,靠的是地下錢莊的信用。在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已發展成為網路化、專業化的地下銀行系統。

這樣的匯款服務,是幾百萬海外緬甸人和他們家庭之間的生命線,不管合法還是非法打工存的錢,都透過「哄底」送回遠在緬甸的家人。這個奇妙的連結可能是任何人,光是我使用過的,就包括一個在新加坡讀書的學生,某個人住在瑞士的姐姐的朋友,有個住在美國的緬甸佛教僧侶,日本的一間餐館,還有一個在台灣的旅行社。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是只要是跟緬甸有金錢往來的話,大家都知道該找誰。通常透過一個可靠的介紹人,把現金交給這個特定對象,商議好金額跟匯率,口頭告訴這個人,錢要送到哪個城市,交給誰,那個人的名字跟電話號碼,就大功告成了。因為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透過網路告訴在緬甸接頭的人,對方就會打電話跟收款人聯絡,確定金額數字跟送現金的時間地點。

「為什麼不像全世界其他方一樣,透過銀行匯款就好了呢?這樣不是比較有保障嗎?」大部分聽到我這番解釋的朋友,都百思不得其解。更麻煩的是,如果匯款的是一個公司或是NGO組織,這麼做是財務部門完全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說,無法接受這種匯款方式的機構,過去這十幾二十年來,幾乎就沒有辦法跟緬甸有金錢往來。

原因其實很簡單,兩個原因之一是因為直到2012年底之前,緬甸被列入國際經濟制裁名單,也就是說,除了少數沒有對緬甸施行禁運跟制裁的國家,都不能夠合法跟當地政府銀行有所往來。就算可以往來,恐怕也沒有人願意,因為黑市匯率大約1美金兌換1千緬幣,但是緬甸政府外匯銀行的匯率卻是1美金只能兌換6緬幣,誰都不會這麼傻吧?但是一些和緬甸政府還有經濟往來的國家,像是泰國政府,或是有設分點的國際單位,像是聯合國,就必須以這個匯率來付款,就算不是全額,也有一定的比例,其他的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用黑市匯率。

另外一個原因,更加明顯,那就是緬甸國內大部分的市鎮並沒有銀行,就算有銀行的大城市,一般人也都沒有銀行戶頭。在緬甸,銀行是有錢人的專利,就算有戶頭,銀行也會隨時有倒閉或是被政府沒收的風險,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沒有保障的銀行是沒有什麼存在必要的,國內匯款還算好,但是國際匯款,那簡直是想都別想。

伊斯蘭的哈瓦拉Hawala

在伊斯蘭世界,同樣這種正常不透過金融機構也能轉錢的方式,則叫做哈瓦拉。這是遠從西元8世紀就已經存在,伊斯蘭律法就已經記載的交易模式,甚至影響了日後法國、義大利的商事法。雖然操作的方法跟哄底相同,但是哄底用的是「匯款」的概念,哈瓦拉基本上做的是「轉移債務」。

例如,在美國的索馬利亞籍外勞,將掙的美金存入美國的「哈瓦拉」,索馬利亞的親人就可以到當地的「哈瓦拉」提款。雖然實質跟「哄底」其實是一樣的,但是「哈瓦拉」卻被貼上危險的標籤,因為使用哈瓦拉的委託人,很多是已經被全球調查單位鎖定監視列入「黑名單」、不能運用金融管道匯錢的人,例如恐怖份子。一個來自阿富汗的恐怖分子可以將從事毒品交易的所得,帶到索馬利亞的哈瓦拉,讓外勞親人可以提款;至於索馬利亞外勞在美國存入當地哈瓦拉的美金,就成為了恐怖活動的資金,因為這些名義上「匯」的錢,實際上是沒有移動的。

無論叫做哈瓦拉還是哄底,有些國家(像是大英國協的成員國)認為這是合法商業活動,有些國家(如中國)則認為這是非法交易。但是真正的危險是,如果這些匯款沒有實際跨過國境,那麼在這些貧窮國家的收款人所提的大量現金,是從哪裡來的?還有那些大量存進富裕國家的現金,又到哪裡去?既然這些資金沒有跨境,監管機構要如何追蹤資金走向?

不管叫做哄底也好,哈瓦拉也好,這樣的情形,在緬甸很快都要改變了。不但政府銀行解除了不合理的匯率,改採跟黑市同步的匯率,緬甸國民原本持有外幣是犯法的行為,現在也允許緬甸公民拿著身分證去銀行兌換外幣,同時也逐漸開放外國銀行跟緬甸國內的商業銀行合作。所以受到全世界移工採用的西聯匯款,雖然手續費高達20%,但是對於沒有能力開銀行帳戶的一般人來說,卻是能夠收到在海外工作的家人寄回來的薪水,最可靠也最「接近」合法的方法。

在緬甸的未來,「哄底」的記憶,可能很快就會被「西聯匯款」所取代,最遲到了下一代,緬甸會變成一個很正常、很平凡的東南亞國家,每個緬甸人都可以有普通的銀行帳戶,提款卡,信用卡,電子銀行,匯款也不再是需要關係與信任才能夠完成的跨海任務。

9%或是20%的愛,是昂貴還是便宜,我不確定,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可能意味著許多人完全無法將在海外掙的錢寄回家。但我也無法忽略,這表示一個辛苦工作的外勞,每個月有3天到一個禮拜不吃不喝存下來的薪水,要交給這些匯款代理人。

領的錢從哪裡來?存的錢到哪裡去?我相信這幾乎不在他們的顧慮之內。

誰會想到一個人對家人純粹的愛,可能變成另一個恐怖份子購買武器的現金來源呢?但如果不知道,也不去想,是不是就比較好呢?當我們都多知道了一點的時候,也少了一點天真。這是明天的世界,無論緬甸還是台灣,都必須共同面對的未來。

(回目錄)
面對青年貧窮化:英國年金改革政治經濟學(上)本報訊

■劉侑學

回顧英國年金體系的發展,深受多數決政府體制以及擁抱市場原則的左右,而走上強化職業年金或個人年金等私人供應的道路。然而,低水準的公共給付與不普遍的私人年金分佈,導致多數退休者缺乏公共年金之外的所得,只能依賴資產調查的福利給付。制度缺陷遺留下的後遺症,卻為後續年金改革的轉向打開一絲契機。

年金制度的歷史遺緒

二次戰後,英國年金體系依循1942年貝弗里奇報告書(The Beveridge Report)的建議,建立起普及式、均一保費與單一給付的「國家基礎年金」(Basic State Pension);但值得注意的是,因考量低所得人口之故,所以收取十分低廉的保費,而單一給付也僅是最低保障水準,都預留往後私人年金的發展空間。

時序進入1950年代,年金制度隨即面臨棘手的難題。一方面給付額度過低帶來嚴重的貧窮問題,另一方面,為維持低所得人口可負擔的保費水準,直接影響社會保險的財政健全性,迫使英國政府著手一連串的改革工程。

不過當時英國兩個主要的政黨,對於年金改革的看法卻是大相逕庭。執政的工黨政府認為國家必須主導退休的所得安全,藉由薪資相關繳費式體系取代均一保費,並且提高國家基礎年金的給付水準,只是工黨在不久之後就失去政權。1959年,甫取得執政的保守黨,積極引進分級年金體系,以增加整體保費的收入,且特別另外建立起委外的制度安排,允許勞工參加委外的職業年金方案,成為公私年金並存發展的起點。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1-04

▲英國戰後年金體系呈現公私混合的發展圖像,是兩大政黨政治競爭下的產物。倫敦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 Park)的躺椅上坐了一對老夫妻,圖攝於2006年5月11日。(圖/路透)


然而,改革後的制度仍存在著不少問題,並未改善給付水準不足、排除女性與自僱者等限制,直到1975年工黨執政時期,才正式提出具體回應。當年工黨政府主導通過社會安全年金法,主要是改善已婚婦女與私部門藍領勞工的福利保障,不僅肯認家庭照顧責任而給予國家基礎年金的積點(年資),同時規定國家基礎年金給付與工資指數連動,並於第一層之上建立著名的「國家所得相關年金」(SERPS);實際上,這個方案的目的在於補充無法獲得適當職業年金的勞工,相對於已經參加企業年金方案的受僱者,則可自行選擇排除適用,甚至為促使職業年金方案對雇主更具吸引力,參與委外方案者則可以得到來自國家保費的退款。

走入柴契爾的緊縮時代

1970年代的改革被視為往社會民主的方向移動,但進入1980年代之後,重回執政舞台的保守黨,在柴契爾的領導下所推動的年金改革,大幅度偏離先前的路徑。首先,將國家年金體系的「國家基礎年金」及「國家所得相關年金」的給付水準改與隨物價指數調整,又分別在1986年與1995年進行兩次法案修正,大規模削減公共年金的所得替代率。

為彌補退休者失去的給付水準,保守黨採用鼓勵私部門年金的擴張,惟是透過支持增加個人年金而非集體職業的形式。因此,在1986年年金委外的規則又進一步適用至貨幣購買型與個人年金方案,同意勞工免參與「國家所得相關年金」(公共年金),再次朝私有化方向跨步。

事實上,保守黨的年金改革並未解決長期以來年金貧窮的現實,同時私有化年金體系是複製勞動市場不平等的結果,與來不及跟上腳步的規範架構,帶來一連串的醜聞,重創私部門年金的運作,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是1991年的「麥斯威爾醜聞」(Maxwell pension scandal);這間具有領導指標地位的報業公司,負責人涉嫌挪用企業年金基金投資在瀕臨破產的企業,後來事件曝光引起社會一片嘩然。

政治競爭下的產物

英國戰後年金體系呈現公私混合的發展圖像,是兩大政黨政治競爭下的產物。英國多數決與中央集權的政體特色,使執政黨擁有相對寬廣的空間可以決定、貫徹改革主張,由於政權長時間在工黨與保守黨之間交互更迭,年金體系改革過於頻繁,導致現下高度複雜且不穩定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兩黨經常輪流掌權,不過各自在位的執政時間並不短暫,因此任內新開辦的年金方案即便無法成熟,卻足以限制繼任者的改革選項與幅度。

所以,例如1975年工黨政府在改革方案上,業已在私人年金體系上作出讓步,又如同1985年保守黨提出「社會安全改革綠皮書」,企圖使第二層「國家所得相關年金」(SERPS)階段性退場,意外引發包括來自傳統支持保守黨的團體反對而作罷,最終僅微調計算公式以降低公共年金的給付水平。

保守黨自1980年代執政將近20年以來,除尚未根除一直以來年金貧窮的難題外,甚至強化年金體系的繁雜程度,更且帶來私人年金保障不足與缺乏規範等新問題,是接手上台的新工黨必須面對的嚴肅考驗。

(下週續,前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9-30@【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1-0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