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3-26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用「愛」點亮「礙」的成長能量~「十方」需要您伸出愛的雙手,扶持慢飛天使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3-2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03-2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國際環境評論:耗能台灣島 誰要來承擔?本報訊

■倪世傑

別懷疑,3月24日的合歡山,竟然下雪了,降雪狀況雖然微弱,但在初春的台灣,仍是相當不尋常的一件事。

不平靜的開春

今年的春季,世界相當不平靜。3月20日廣東省東莞突然出現有史以來最為強勁的的龍捲風加上冰雹從天墜落,造成9人死亡、272受傷的慘劇。而中國東南省分至今仍處於暴雨與冰雹的肆虐當中;怪異的氣候變化,就連美國賓州著名的「春天預報達人」土撥鼠菲爾都失去了預測的準頭,其於上月預測今年春天會提早來臨之後,嚴冬反而加劇,俄亥俄州的一位檢察官以誤報春天的詐騙重罪,對菲爾提出「刑事控訴」。全球極端氣候猶如一只被打開的「潘朵拉的盒子」,至今,我們都難以明確計算預測,怪異的氣候變遷會持續多久,以及,又會對世界帶來多大的經濟損失。


▲受鋒面影響,合歡山24日上午飄降短暫3月雪,但地面溫度不夠低,雪花落地後快速融化。午後再下冰霰,讓山上遊客驚喜不已。(圖文/中央社)


核能問題 沈世宏荒唐辯解

相對於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極端氣候變異現象,吾人能夠確定的是,天威難以蠡測。環保署長沈世宏看似相當明白這個道理,他在3月20日立法院是這麼說的:「從科學界角度來看,氣候變遷風險遠大於核能風險」、「英國在日本311福島事件後,支持核能者不降反升,原因在此。」(註1)沈署長是該下台了。台灣位於地震、海嘯頻發的環太平洋火環帶上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事,相信署長也都知道台灣的核電廠不僅蓋在海邊還位於斷層帶上的現實,用「簽樂透」的心態面對台灣核電廠的存廢,實在可議,而拿英國做為擁核範例,更為荒唐。

其一,英國發生大地震的機率並不高,2008年2月27日於倫敦北方203公里處爆發芮氏規模5.3的地震,已是23年來最為猛爆的一次,而台灣每年在芮氏規模5以上的地震次數平均30次(註2)。其二,確實,如果僅就核電本身的調查,英國人確實在福島核災後出現更為支持核電廠的聲浪,但沈署長沒說的是,英國民眾更支持風力發電此一再生能源的發展,2012年6月由EDF能源集團進行的民意調查同時指出,支持風力發電發的比例仍有58%,遠超過煤、天然氣與核電(註3)。

須面對的真相 耗能台灣島

然而,再生能源需要投資,在缺乏前置作業的台灣,廢核之後的能源供應緊張成為當前擁核輿論的主要攻擊焦點。《聯合報》3月24日的社論(註4),即呈現一種「邁入後核能時代,再生能源難以填補電力缺口」的論調。這個問題,容有幾個層次可以討論:一、造成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滯後性的原因為何? 二、電力「缺口」缺的是什麼口?德國又為何會採取砍森林的方式架設太陽能電廠?

在過去12年間接續執政的民、國兩黨皆難辭其咎,因為他們多多少少都指望透過核四商轉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在台電的阻撓下,再生能源發展一直不是政策選項。而德國主要是社民黨與綠黨於1998到2003年聯合執政期間力推再生能源以及廢核法案,但這仍以滿足德國做為高端工業產品市場,而發展起來的產業部門與日增長的能源需求量所致。

從下圖中得以看到,德國從2000到2012年的13年間,每人每年平均電力消費量從5,894度上升到6,697度,每年增幅約1.05%,然而,這是德國的政策已經是在往節能發展的情況下,取得如此成果。而台灣在這段期間每人每年用電年增率高達5.37%,在2012年,在台灣2個人1年的用電量可以讓德國3個人用1年。台灣能夠領先德國的領域不多,但在能源消費上可是讓德國「落後」了。



這時候談能源使用效率、再生能源其實都嫌「奢侈」了。如果沒有辦法降低台灣的能源消費量,也就是從「用電零成長」開始著手,我們未來就只能在核能不安全與核廢儲藏成本高、風車又吵醜又吵、天然氣進口港要設在那個縣市等問題上爭執不休。另一方面,我們更要問的是,在能源消費大幅增長幾乎與國民實質生活水平的增長之間缺乏實質關聯性的情況下,「耗能台灣島」對一般民眾生活福祉又意味著什麼呢?面對未來20年的發展,我們現在又需要改變些什麼?

(虎尾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註1:〈沈世宏:氣候變遷風險大於核能〉,中央社,2013/03/20。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303200095-1.aspx

●註2: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台灣每年規模6以上的地震平均約2.7次,規模5-6的更多有30次。見〈規模五以上地震一年全台三十次〉,中時電子報,2013/03/07。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970/132013030701170.html確實,如以地震發生機率不高做為繼續興建核電廠的理由也難以站得住腳,畢竟天威難測,但在核能問題的社會建構過程中,較為穩定的地質結構較能夠說服民眾接受核電,尤其在反核運動較為微弱的英法。

●註3:"Nuclear more popular than gas but wind blows both away", Guardian Unlimited, 2013/07/03。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damian-carrington-blog/2012/jul/03/nuclear-energy-wind-power-poll

●註4:〈德國廢核 綠能面臨另類生態難題〉。聯合報,社論,2013/03/24。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784162.shtml


(回目錄)
環境前線:階級在哪裡?(上)本報訊

環境前線:階級在哪裡?──反核者、文化資本與電力消費責任(上)

■康世昊

309廢核遊行那天,意外在學校裡聽到幾位資深教授閒聊著核四議題,其中一位滔滔不絕,其部分大意是:「核四一定蓋不起來的啦,可是電價一定會漲,現在經濟不好,最後倒霉的是誰?但反核的、搞環保的人不會在乎,他們大多有錢有閒,因為這些人多半是那些退休老師或教授啦。」這類意見我們都不是第一次聽到,先前在網路上,類似對藝文界,對明星表態反核新聞的批評討論串裡,也頗常見。

大抵嘴巴原本長在每個人臉上,愛怎麼說當然無從管起,我卻還是納悶:從沒親身接觸過路上那成千成百反核群眾的我的前輩們,怎麼有辦法講的像是他們已最是透徹的看見真相?還有,這些位月薪都超過10萬的教授們,怎麼講的那些環保人士好像個個薪水都比他們高的酸味?遊行向來有千千萬萬的反核群眾,難道是把參與者的年所得除以參與人數,得出一個月薪高於基本薪資的平均數,所以能得出2013反核浪潮的確已被「有錢有閒階級」或「帶狗散步的中產階級」把持了?

行動主體隨興歸類:片段概化成整體

這讓我不免聯想起在我留學英國的最後一年,我那從未與歐洲人交手過的老媽,趁我回台時諄諄教誨:「別交英國女友!和英國人談戀愛行不通,會吃虧,因為他們都眼睛長在頭頂上!」;「有法國女孩示好?法國人都是一群甜言蜜語的傢伙,談戀愛會被他們搞得團團轉,不會有結果。」當時我也很納悶,為什麼老媽可以這麼活靈活現講的像個歐洲文化專家?老媽和大學教授們分享了什麼共同的研究成果?讓他們能這麼自信直覺地「觀察與總結」出各種社會活動的本質?


▲309廢核大遊行晚上在凱道舉辦音樂晚會,許多藝人跟數千民反核民眾在凱道守夜。(圖文/楊萬雲)


教社會學的我當然很容易會回想到,認知就是這麼一回事,我們都是用自己生命裡聽來的,媒體上看到的片段,自己加工一番,再加上「遺忘」或「跳過」另外一些片段,最後生產出「認知」,再予以「宣告」。的確,我們身邊的「知識」,本來就很容易是你我他的隨意「考掘」,只是看誰敢直白地講出來罷了。於是原本是社會事實組成裡的一小部分,被挑出來宣告為事實的本質。或者一個東西的屬性成分還待分離檢測,卻被斷然宣告已成為某種特定屬性。但問題就出在,有些直白是誤解,有些是失焦,另外有些宣告則變成了掩飾其他意圖的謊言,或是赤裸裸的權力濫用,用來扣人帽子,用來凸顯自己的認知高人一等。以下就試圖梳理出3種看似鏗鏘有力,實則似是而非的反反核動員的論調。

第一種說法基本上就是不習慣媒體上反核的聲音變多了,花樣變更吸引人了,所以認定核能的討論已經變成了不理性的風潮,甚至,變成了一言堂。

「我是人,我反核」串成一言堂?

309廢核遊行前夕,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原核工系改名)主任發出信函,指稱「即便社會氛圍已近乎成了一言堂」,所以希望系友們努力「讓台灣的社會聽到更多元的聲音」(註1)。這個擁核學者內部的群組信件透露著可笑也可怕的訊息:曾幾何時,遊行人數已是變成了判斷社會由誰統治的標準?或著說,只因為最近一波反核運動動員到的參與者有了多元性,來自社會更多領域,一些立場其實不同的人不約而同地認定「反核佔滿了社會場域」,卻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地忘記,目前核能營運與監督的行政與經濟霸權是由誰控制?

急於擔憂反核浪潮高漲的保守派朋友,是否要告訴我們,在2013反核新浪潮之前,核能應用在台灣反而是呈現多元並存的聲音,多元平等的力量?從中央機關檢視起,經濟部與台電這國營的電力壟斷事業體仍然強力維護核能發電,原子能委員會更非擁核反核並陳的機關,能源經濟學相關大老幾乎都坐領過台電的委託研究經費,行政院與許多大企業老闆還在鼓吹核能無法替代(註2)。這就是台灣的反核一言堂?

在原有的權力系統仍佔有控制地位下,如今唯一改變的是,過去民間相對微弱的反核聲音,因為福島核災資訊的有效傳播,原有的鄰避效應事不關己心態被震出缺口,於是有了更多人願意公開表態反對或加入街頭遊行行列,構成了遊行人數的震撼性,如此而已。技術專家的一言堂怪論顯示享有權力途徑的擁核集團,不敢面對核能營運30年來,他們如何造就了一個封閉的核能監督壟斷體系,反映出他們連歷史觀都不屑存在,更不需要思考核能決策權力能否由不同立場「同時並陳」的高傲。

「要廢核,先節能」的階級消失論

在對2013反核浪潮的常見質疑(有的是好意憂心有的是惡意否定)裡,還有一種常見的論調,那就是要參與廢核,首先要意識到是否能做到節能為前提的論調。諸如:「其實要不要核電是一種生活和消費行為的選擇,開始過少用電器的日子,夏天少用冷氣,不必要的燈和霓虹燈、廣告燈9點以後就關掉,路燈也要減半,恢復夏令時間,關掉夜店;全民有志一同過健康的早起早睡的生活。」「若仍要過奢侈的生活,哪有那麼好的事。」「這真是個要嚴肅看待的問題,不是上街散步如嘉年華會一般,喊幾句口號,回家以後仍然依舊慣用電,可以解決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關切與隨之對此波反核行動者的質疑,有從保守右派陣營而來,也有從進步左派陣營。類似言論的出發點甚至也很類似,希望對反核支持者「澆冷水」,提醒這個新興的行動主義浪潮很容易就陷入是理盲,是喊爽的,是中上階級自私,是嘉年華式的天真。反核的環保團體本來就主張我們應該脫離現代社會高度耗能以追求成長的模式。但關於節能責任的前提其實應該分成兩個層次。第一,難道不廢核,就不需要積極節能了嗎?答案想必沒有人會說是,所以生活消費節不節能的覺醒其實和廢核無關,反問的是那為什麼拋出來作為所有反對核能者表態的前提?第二,社會裡不同階級屬性的公民,難道應該承擔一樣的節能責任?

就第一點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傾斜性的道德完整性訴求:行動者必須具備比不行動者更高的道德完整性。這個偏見對我這樣的反核者倒也能樂於接受,無可厚非,也樂於督促反核同志們更力求節能。該反問持這種論點者本身是否也已企圖積極地施力於擁核者?否則多少都會沾上陳文茜式的「假性疑核」姿態。

這樣說好了,若我和陳文茜一樣有高度曝光率,我該不該更大聲疾呼,擁核者在質疑反核立場時,先思考有了核電,節能會更好?該不該趕快證明,蓋核電就不會漲價?蓋核電就不會再不穿西裝,不開冷氣。或者,該嚴肅地具體回應綠盟的主張,核能電廠全速啟動,與陳文茜關係良好備受其推崇的企業代表們,將首先做到工業集團所有工廠「用電零增長」?事實上,綠盟在各種場合都早已提出,已有多個國際性研究報告顯示,正是核能的繼續使用,更有可能成為阻礙全球節能減碳相關之能源工具進程的絆腳石(註3)。關於這點,有多少反反核者嚴肅看待呢?

附帶一提,擁核反核立場的社會霸權若已是多元平等,或者反核在台灣已獲得歷史性霸權,以上的挖苦文就不會有人莞爾一笑了,相關論述也早已啟動。所以,是誰魅惑於名人反核的運動領導權與遊行者的數量呢?

(下週續;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


●註1:全文可參考「葉主任給各位系友的信台灣核能發展現況」,聯合新聞有摘錄。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764457.shtml

●註2:原住民電視台3月6日新聞。http://tw.news.yahoo.com/工商團體聯誼會-企業聚焦核四議題-140405985.html

●註3:「核四真實成本與替代方案報告」,無法取得者可參考:http://tw.news.yahoo.com/要命也要錢-綠盟公布核四替代方案報告-042254091.html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3-25@【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2011年07月號【磐頂社區電子報】@【台中縣磐頂社區關懷協會】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3-2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