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5-10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102年信義南港身障資源中心-宜蘭戶外旅遊,歡迎共襄盛舉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5-1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05-1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成功的定義:活出夢想,幫助別人本報訊

■褚士瑩

對許多家長來說,孩子花一、兩年打工度假,就算存錢回來,有難得的工作經驗,語言能力進步,還是浪費時間,不可外揚的家醜;但出國留學拿到博士學位,無論花多少錢,10年8年,回來找不找得到工作,都是光宗耀祖的大成功。

我很好奇,到底對於父母來說,子女的成功是如何定義的?

我一位好朋友彭書睿從某所私立大學畢業以後,到福音船上當廚工,環遊世界,因為他的世界經驗,吃苦耐勞的能力,回到台灣後打敗許多高學歷的競爭對手,變成一個國際慈善機構的國際部門主管,事實上也證明老闆眼光很正確,他的確做得非常好──實際上,他的人生過得非常好,不需要老闆來證明自己。

活在父母的期望底下

另外一個一點都不喜歡唸書的朋友,在家人的壓力下莫名其妙一路念到博士。從英國回到高學歷博士過剩的台灣以後,只能勉強在南台灣稻田中央一所名不見經傳的私立大學,擔任按照鐘點領錢的通識科目老師,有時候一個月才領幾千塊台幣,付每次台北來回開車的油錢都不夠。但轉眼已經超過40歲了,還是住在家裡,天天讓媽媽煮飯給他吃,幫他洗衣服。我這朋友說他從小到大按照父母期望的路走,所以就算自己能選擇,也想不出來未來還能做什麼別的事,只期待時來運轉,隨便哪個比較近的學校能有正式的職缺。但是教書從來就不是他喜歡的事情,所以當然在教學中得不到什麼滿足感,在學生眼中也不會是什麼好老師,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玩線上遊戲。

「我現在把教書當做修行。」我這位朋友無奈地說。

我想了很久,想不出什麼能夠安慰他的話,老實說,我覺得他是自找的,所以也沒什麼好值得別人同情的地方。

在這同時,我在打工度假的網上討論區,卻看到許多的熱情,迅速地交換:

「對於往後工作,會有什麼幫助呢?」

「我想我得到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還加強了學習能力。我不會的東西太多太多,但我懂得要求自己學習,這是最重要的。」

「我也想要去打工度假,有什麼建議或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來了,就會學會了。做好了準備,就出發吧!」

「人生是自己的,如果是自己認真思考過後,覺得想要做的事情,那就不應該被誰阻止。不管是男、女朋友也好,父母也好,多重要的人都一樣。因為人生到來,終究,所有的人都只是『他人』。享受你自己想要的人生吧!」

能夠享受自己想要過的人生,這才是活著最大的意義,不是嗎?如果不能愛自己、為自己而活,那麼你眼中的世界,總是似乎少了一大塊。

卸下青年逐夢的包袱

曾經記者問沈芯菱「成功是什麼?」時,她理直氣壯地說,她這一代對成功有不同的定義,成功的定義,是可以幫助多少人,未必是打敗多少人。

而幫助是什麼?跑到非洲去當志工才算是幫助嗎?沈芯菱說無非是兩件事:

1. 把自己的專業培養好;

2. 用自己的專業幫助周遭的人。

社會上對於林懷民老師的雲門舞集,都認為是很成功的,他從一開始就非常嚴謹地守住這份成功,而且20年來越做越好。但林懷民老師自己對於成功的定義,卻讓人驚訝地比年輕的沈芯菱寬鬆許多,他說以前年輕人只有在職場成功,才算成功,但現在的成功卻可以是各式各樣的,不只是雲門舞集自己的「流浪者計畫」,對於年輕人去澳洲打工遊學,林懷民老師也公開表示覺得非常好:

「……今天的年輕人可以擁有全天下,不要評價他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那個東西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活出夢想。」

必須是很有自信的人,才能理直氣壯地說出「『活出夢想』比對社會『做出貢獻』更重要」這樣的話來罷!如果每個年青人跟他們的父母、師長,都能接受這個成功的定義,允許每個年青人都可以沒有負擔的活出自己,做一個把自己夢想推到極致的人,無論那夢想是什麼,當然都會變成一門專業。

一個充滿自信的專家,不需要有任何人規定或是催促,必定也會想把自己夢想實現的滿足感,帶給剛上路的年輕人,幫助他們能夠有朝一日像自己一樣,也能夠盡情綻放,活在夢想裡。

(回目錄)
台灣教師工會的困境與突破:從會務假談起本報訊

■王英倩

今年的五一勞動節,有教師工會在當天和勞工一起上街遊行。動員規模不大,但每走一次街頭,都是和社會對話的機會。相對於勞工團體不論是丟雞蛋或推拒馬,總是那麼理直氣壯,多能獲得媒體友善的報導,教師工會的發聲和行動卻總是被說成「維護自身利益,影響學生受教權」。


▲質疑工會會務假正當性,是教育主管機關、校長與家長團體的一致立場。圖為2012年5月31日,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與全國校長協會聯合召開記者會,反對教育部給予會務假並要全民買單。(圖/楊萬雲)


做為勞工,「維護自身利益」不成問題,為會員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是工會的任務所在;然而,因為有教師的身分,「影響學生受教權」被用來當作工會發展的緊箍咒。特別是在會務假的議題上,教育主管機關、校長及家長團體三方立場一致,以「學生受教權優先」為名,齊認為教師請公假辦理工會事務缺乏正當性。本文試圖釐清會務假的爭議,期許台灣社會正面看待教師「亦師亦工」的雙重身分。

爭議引爆點:會務假准不准

就在勞動節前夕,桃園縣政府和該地方教師工會發生爭議,工會幹部在模範勞工的頒獎典禮上,以拉白布條、遞陳情書的方式抗議縣府打壓工會,諷刺的是,該教師工會正是勞動局當天要表揚的優良工會。打壓工會的事證來自於教育局以一紙公文,逕自要求各校校長限縮工會幹部的會務假。

究竟「有教師身分的工會幹部是否得以公假處理會務?」,須從何謂「會務假」談起。「會務假」就是工會幹部為辦理會務而向雇主所請的公假,我國《工會法》第36條明文規定,企業工會(註1)至少有50小時的法定公假。直言之,法律保障在職員工領雇主的薪水,卻在工作時間可不受其指揮監督,專職從事與工會相關之事務。若按一般認知,這其實是對雇主財產權的侵害,哪有雇主花錢請員工,員工卻不必提供勞務的道理?然而,此模式在台灣並不罕見。

國家的第三隻手

沒錯,這是國家賦予工會行動的「特權」,雇主必須在合理範圍內忍受。為何有此立法?林良榮教授指出「其法理形成的意義乃在於團結保護的具體實踐」(註2)。在台灣,工會實力與資方往往差距甚大,毫無談判籌碼,勞工的權益無法保障。國家透過立法干涉雇主的經營權,伸出第三隻手調整勞資雙方不平等的天平,是出於落實勞工團結權,及促進勞資關係正常發展的現實考量。

具教師身分的勞工在法律上不得組織學校內的「企業工會」,因此皆是以「產業工會」的形式進行活動,工會幹部無法直接適用法定的公假時數,而必須用和雇主約定的手段為之。但從教育部不願接受勞委會「以學校為雇主」的意見,而死守「三層雇主」的頑強意志來看,就知道教師連雇主都要找半天,如何展開進一步的協商或約定(註3)?保守的教育官僚不願改變思維,校園的勞資關係就無法正常化,這是教師工會面臨的現實困境,短期內恐怕難以突破。

「學生受教權」的緊箍咒

法律的保護傘撐不開,還不是組織教師工會最辛苦的事。教師的「勞工」身分和社會對「老師」的高度期待相互糾結──要訂定工時,說老師是高尚的職業,不是打卡上下班的勞工:要協商工作內容,說老師是志業,要為學生無私奉獻。因此,「老師請會務假影響學生的受教權」成為每試必靈的緊箍咒,如此似是而非的簡化推論得以奏效,其實和整個台灣社會勞動意識薄弱,且多以資方思維看待勞資關係有關。

教師的薪俸來自於政府稅收,必須提供教學及照顧學生等勞務,豈能領國庫薪水,還不務正業從事工會活動?這與上述「員工理應為雇主提供勞務」的邏輯是相同的。說穿了,學生受教權都還是後話,前面沒說出口的是壓制勞工的團結權的資方立場。後面抬出「學生受教權」,是刻意區分教師這門職業和一般勞工的差別──因為學生不是生產線上的產品,強化教師工會幹部「不務正業」的形象。

「學生不是產品」,同意;但某教師請會務假對學生受教權的實質損害究竟是什麼?請說清楚。正式教師有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必須長期請假,如疾病、生產、進修等,學校依據不同的狀況,徵選代課或代理教師承續其所留課務,是行政程序的常態。若因此造成學生上課找不到老師,是行政端的失職,與請假教師無關。真正影響受教品質的不是教師「流動」,也不是教師「資格」,而是教師本身的「素質」。我們必須承認,無論正式或代課教師都有良莠之分,建立更完善的制度,提升教師品質才是根本。

兼顧師生的教育,才是真進步

教師和學生一樣皆是憲法保障的權利主體,個人基本權利也不該被剝奪。「教師爭取勞動權必將犧牲學生受教權」的說法,乃是有心人士的操弄。事實上,教師工會目前取得的只是跛腳的勞動三權,相關勞動條件如工時、工資在法令限制下,尚無協商空間(註4)。教師工會最使得上力的,反而是和學生權益最相關的教育政策,例如爭取提高國小教師編制、監督常態編班的落實、揭發校園弊案……對學生究竟是利是弊,完全可受社會公評,其努力不該被無限上綱的「學生受教權優先」一筆勾銷。

去年(2012)9月,芝加哥教師工會展開大罷工,期間有人喊出這樣的口號:「如果把老師排在最後,就不會有以學生為優先的教育。」(You can't put students first if you're putting teachers last.)什麼時候,台灣社會對教育可以有這樣進步的體悟?

(桃園縣教育產業工會中央政策聯絡部主任)

●註1:「企業工會」是以同一企業為組織範圍所成立的工會,台灣的工會類型以此為主;「產業工會」是結合相關產業之勞工所組成的工會。

●註2:林良榮,〈論我國工會法上有關「會務假」之不當勞動行為性—會務假的法律性質與雇主准駁的權限〉,工會行動權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政治大學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2011年。

●註3:教師雇主的認定,教育部和勞委會多次協商未果,最後仍以教育部堅持的「三層雇主制」為準,也就是依照議題所涉層次判斷雇主是誰─中央為教育部、地方為教育局、校內為學校。

●註4:勞動三權指的是「團結權、協商權、爭議權」,目前法律禁止教師以罷工行使爭議權,且在最新《教師法修正草案》中,教育部納入多條團體協商的限制條款。

(回目錄)
面對青年貧窮化:西班牙青年的失業難題本報訊

■劉侑學

4月初,數千名西班牙青年走上馬德里市中心的街頭遊行,他們不滿許多年輕人無法在國內順利就業,只能被迫遠走他鄉求得溫飽的工作機會。同一時間,國內的其他城鎮如巴塞隆納、薩拉戈薩,以及世界各國30多個城市在內,移居海外的西班牙青年也聚集在大使館前進行示威。

這些抗議活動是由西班牙一個起名為「青年沒有未來」(Youth Without a Future)的新興草根組織所發起,目前這個團體已經匯集超過7千名打算離開西班牙或者已經移住他國的年輕人,共同反對西班牙政府當前撙節措施以及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


▲成千上萬的西安牙民眾,不滿嚴重失業,在畢爾包市的廣場上舉行抗議,聆聽演說,圖攝於2011年5月20日。(圖文/路透)


根據西班牙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活動人口調查》指出,今年第一季共增加23萬餘人的失業者,失業人口正式突破6百萬大關,失業率高達27%,站上1976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高峰;不過更獲得各界關注的,是西班牙青年失業率又再度創下歷史紀錄,首度攀升至57.2%。

再依據另一份官方的調查數據,在2012年的青年失業人口當中,僅2.8%順利重返職場,卻有超過44%的年輕人已經失業超過一年。找不到工作的西班牙青年,被迫「流亡」到其他地方尋覓機會,光是去年就有將近28萬名青年離開西班牙到德國、英國、阿根廷或委內瑞拉等國家求職。

但事實上,西班牙的失業率或青年失業率並非長期處於高水準,在金融風暴發生之前,西班牙的勞動市場表現並不算差,從1990年代早期的25%一路下滑至2007年的8%,而經濟危機之前的青年失業率足足低於目前平均的3倍之多。總而言之,2008年的經濟危機成為十分關鍵的轉捩點,致使西班牙的青年失業問題走到難以逆轉的地步。

金融危機是轉捩點

許多觀察家、媒體不斷地傳達西班牙青年失業極為嚴重的訊息,卻相對缺乏檢視數字背後的形成因素,導致對於問題的錯誤解讀。2008年的經濟危機,雖然普遍性地重創世界各國的經濟情勢與就業表現,但唯獨西班牙的失業率高出其他國家甚多,而且其中失業對象又以青年所受到的衝擊最為慘烈,十分值得進一步考察。

一般而言,失業率的解釋可以從經濟緊縮的程度、就業分布的部門與非典型契約的使用進行思考。據此,西班牙青年高失業率的原因,一方面是來自於全球不景氣造成出口貿易陷入低迷,製造業在衰退之餘連帶緊縮工作機會,製造業卻又是青年就業分布的第三大產業;再者,金融危機引發的房產泡沫化,導致許多國家的營建業步入蕭條,例如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愛爾蘭與西班牙,其中危機發生前西班牙有將近28%的青年受僱於該產業,進而衍生出龐大的失業人口。

另一個潛在的因素是青年獲得臨時性契約的比例。根據統計,西班牙有大量青年是屬於非典型勞工,歐盟國家平均41%的青年從事臨時性工作,但西班牙在2007年卻有高達63%青年男性是不穩定就業的工作者;一份調查顯示,在2008年至2012年之間,西班牙失業青年有57%先前是從事臨時性的工作。

這也意味著西班牙的勞動市場具有高度外部彈性化的特徵,企業傾向透過降低員工的數量作為景氣動盪的因應之道,而不是如其他歐洲國家是藉由調整工作時間來適應環境的變動。

失業危機看不見盡頭

面對嚴重的青年失業危機,西班牙政府本應祭出短、中期的政策工具,作為應急的舒緩措施,但在2010年制訂的撙節計畫之下,財政資源受到嚴格的限制,加深問題本身的嚴重程度。直到最近,政府才端出為期4年的振興青年就業計畫,並且在未來3年將補助窮人租屋或翻修房舍,藉以提振遭逢重挫的營建業。

最後,西班牙從1980年代以來,歷任政府都致力於勞動市場的去管制化,青年不但未如預期受益,非典型的就業機會不利於後續的工作生涯,反而容易使青年長期在失業與不穩定就業之間流轉,一場金融風暴更是清楚凸顯,改革後就業處境的不穩定與社會脆弱性,這提供許多國家在處理問題時的反思機會,也就是解決青年失業的辦法,不會是降低勞動條件與打造更多的不安全,過往依循「有勝於無」(any job is better than none)的觀念是時候該被翻轉。

(前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10月遲來的電子報@【台中市青年醉善電子報】
童心的標竿人物 / 厄文@【旭智閱讀家】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5-1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