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5-14─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5-1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05-14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國際環境評論:福島核災前後英國能源政策發展 | 本報訊 |
■倪世傑 後福島的世界究竟長啥款?老實說,有些地方壓根沒受到太大衝擊,英國就是一例。 從英國的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來看,去工業化的英國能源消耗量其實還真的不多,甚至,國內所生產的能源已能供應80%的國內消費需求,當中,核能佔國內能源供應的11%,跟台灣相當類似。但英國也有隱憂,因為英國的石油與天然氣主要依賴1970年代新開發的北海油田,但經過40餘年的開採,油氣資源漸耗竭,而英國是高度依賴天然氣發電的國家,因此,能源安全成為英國政府考量是否新建核電廠重要的考量之一。 ▲倫敦的巴特西發電廠(Battersea Power Station),圖攝於2010年8月4日。(圖文/路透) 另一方面,英國可說是當今全世界最注重溫室氣體減量的國家。2008年通過的《氣候變遷法案》(Climate Change Act)立下了偉大的減排目標:在1990年的基礎上,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在2050年要減少80%,在2018-2022的第三個減排年度中,要達到減排34%的目標。當然,後來英國政壇發現這個標準實在太嚴格了,開始走偏門,像是提倡與發展「碳捕捉」,捕捉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經過壓縮之後,壓回到枯竭的油田和天然氣礦場或者其他安全的地下場所;此外,英國也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鎮,國土疆域內與外海的巨型風車已經成為英國發展再生能源的象徵;最後,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說詞下,新建核電廠確實也成為當前的選項。 主要政黨像是保守黨與工黨這兩大黨都是支持核能的,自由民主黨在2010年競選時的政見是反對核能,但當前環境與氣候變遷大臣、自民黨籍的戴維(Ed Davey)已經於今年3月核准由法國能源集團EDF於英格蘭西南部的索麥塞郡(Somerset)新建核電廠。其實早在保守黨與自民黨在討論籌組聯合執政的協議時,自民黨即已在核能議題妥協了。如同房思宏所強調的(註1),EDF最後還是仰賴英國政府以固定電價購買40年,形同政府補助的方式來建核電廠,以及透過保證利潤的方式鼓勵外資投資。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其實已經傾向認定英國環境與氣候變遷部的作法扭曲了「市場機制」,歐盟能源事務執行委員奧丁格(Günther Oettinger)甚且於上週表示,英國的政府補助政策簡直是在搞「蘇維埃」(註2)。換言之,英國這一套硬建核能的措施能否得到注重市場自由競爭機制的歐盟層級的「諒解」,恐怕是相當不樂觀的。 英國對核能的民意受到福島事件影響甚微。莫里調查公司(Ipsos-Mori)所進行的民調顯示(圖1),福島核災發生前的2010年6月英國民眾支持核能的比例40%,反對比例為17%,福島核災事故後的2011年6月則是支持與反對比例最接近的一次,支持超過反對約4%,直到今天,差距又拉開了,2012年12月的民調發現,35%的英國民眾支持,反對者僅18%,中間有17%的落差。在關於新建核電廠以取代除役的民意顯示,2012年底有35%的民眾支持新建,只有20%的民眾反對(圖2)。而這個趨勢更是相當奇特,在2003-2004年間出現了交叉,在2002年,支持新建的民意僅20%,而反對續建的比例高達57%。 在英國,反核越來越像是1/5民眾的聲音。福島事件對市民社會發生相當微弱的影響,即便是環境運動,核能問題也不是主要議題。像是英國的綠色和平,近些年所訴求的議題主要是放在反對燃燒化石能源所製造的溫室氣體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為主,和平運動的目標主要是位於蘇格蘭的法斯蘭(Faslane),因為這是英國部屬可攜帶核彈頭三叉戟導彈的海軍基地。 其實,與階段性廢核的日本以及全廢核的德國相較,英國的特殊性恐怕還在於其本身就是擁有核武的國家,吾人難道能推測說,因為核武是英國人的國家安全象徵,所以有核電廠也無妨?答案恐怕正好相反。根據民調機構ICM與衛報於2009年7月公布的民調顯示(註3),54%的受訪民眾希望英國能夠裁減核武而不是進行新型核武換裝工程,且當時執政的工黨以及在野的自民黨大多數議員都持裁撤核武的意見。可見,核武與核能問題在英國民眾的觀念中是「脫勾」的,而英國民眾對核能問題的冷漠,是因為受到政黨能源議題框架的影響,還是英國民眾壓根認為核電廠安全無虞,或是接受了溫室氣體減排中核電廠的「必要角色」?英國的案例給予台灣當前反核運動的意義在於,千萬不要低估國家機器在宣傳「核電安全」上的角色,民意如流水,每一次對決都是一場硬仗!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註1:房思宏,〈英國發展核電的前景與挫折〉,台灣立報,2013/05/17。http://goo.gl/oAtrH ●註2:"City Diary: Energy adviser banned from Brussels dinner for 'Soviet’ nuclear tweet." Daily Telegraph, 2013/05/02.http://goo.gl/MTNlC ●註3:"Voters want Britain to scrap all nuclear weapons, ICM poll shows-Survey for Guardian finds 54% support disarmament rather than replacing Trident deterrent" The Guardian, 2009/07/13.http://goo.gl/g1TvS |
|
(回目錄) | |
環境前線:給我替代方案,其餘免談 | 本報訊 |
■劉惠敏 「不蓋核四(電),那你們的替代方案是什麼?」這句話不陌生,自反核意識、反核運動數十年前在台灣萌芽、發酵,這句對環保團體、反核人士的質問如影隨形。這一句質問的背後,隱約透露一種理性的優越,起源於最基本的認知,即核能是解決能源匱乏、缺電,甚至是經濟發展的不二選擇。 這句質問似將反核人,單一歸類為感性、不切實際的群體。畢竟指著反核人的鼻子問,你們知道再生能源要花多少錢?有多可行?真是再簡單也不過了。 ▲2013年3月6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提出停建核四的替代方案「用電需求零成長方案」,非但可以不缺電,也可達成非核家園及溫室氣體減量兩大目標,圖為綠盟理事趙家緯(左)、綠盟理事長賴偉傑(右)。(圖文/楊萬雲) 事實上,無論是基於安全、環保、核廢料處置、政治或經濟因素、生存權及價值選擇而反核,當反對核能發電成為選項,或是決定及目標,反核人不得不、也願意思考替代方案。除了台灣目前不缺電的現實,在國際百花齊放的能源研究及實務告訴我們,取代核能發電的替代方案,絕不是另一種單一的能源選項,具體來說,廢核的目標及過程,須徹底檢視國家能源政策的過去及未來,除了增加再生能源、節能等能源策略,同時還必須檢視產業結構及發展,改變利用環境、培育軟硬體人才設施的現狀。 「你們知道這有多困難?」擁核者眼眉上揚,不可置信的問。因為廢核的替代方案,某種程度挑戰了現有的發展思維,「經濟發展等同於電力成長」的思維,也挑戰了對核能的認知,「沒有核能等同於缺電」。 相反地,支持核能發電的一方,難道就不用思考替代方案是什麼?我們是否能藉此反省,一個公共政策的決策,只有一種選項時的貧乏,可能會帶來什麼後果?如果不信任反核的替代方案,那何不來問問決策者,維持核電廠方案後,台灣社會電價、能源及環境所面臨的局面,有什麼替代方案? 自1980年提出核四興建計畫,台灣社會不斷接收「缺電」的威脅。即便這數十年間,能源效率不彰下,我們沒缺電,直到如今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超過20%,在用電尖峰期就算現有核電廠不運作,我們都還有電可用。 慢著,「我們說的是未來會缺電」。好吧,根據經濟部預估,每年用電量須持續成長,至2025年用電量須增48%,相當於5.2座核四廠,如果核四廠順利運轉,也僅能提供成長量的一小部分,興建核電廠耗費成本、時間甚鉅,面對無限成長的電力評估,政府的替代方案是什麼?無止境的蓋電廠? 即便現有缺電威脅暫緩,市井小民還得承受另一大威脅「漲電價」。政府及台電有意無意將漲電價與核四興建與否掛鉤。然而依據台電評估,原訂核四商轉、既有電廠除役,2025年燃料成本仍會較2010年增加43%。即便核四運轉,電價一樣會漲。台電董事長及發言人也公開說明,長久以來,台電的電價成本高於售價,無論蓋不蓋核四,電價一定漲,今年10月便預估將漲電價10.65%。 如果原物料供需失衡、能源燃料價格持續走高,是全球都不可迴避的現實;若漲電價如先前擁核者說的,增加台灣企業營運成本,蓋核四也不是解方;試問政府替代方案是什麼?回顧缺電的評估,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的台灣,能源效率、能源生產力較其他國家低,若繼續維持現計畫,電價增長恐怕遠比現有預估的高。 即便再生能源也是國家因應電力需求直線增長的方案之一,但在核四議題攻防上,擁核陣營不時強調,現有再生能源研發、運用不夠有效率,「難道要我們回到沒有電的石器時代」? 再生能源的研發、運用,並非不需要資金、人才,也需要利用土地資源與環境,只是若執著於核能電廠或傳統的集中式電力系統,便很難出現更友善環境的再生能源。全球現有的化石能源,包括核能所使用的鈾礦來源皆有限,在可見的未來即將枯竭,除了寄託能找到新的能源,勢必應將更多的資金人才心力投注於再生能源。反之,暫時不論核廢料處置、核災的可能性,核電來源的匱乏比我們想像中還快,如果再生能源難行,政府的替代方案是? 過去近10年,台灣電力消費量增加近4成,其中最主要增長是工業部門。依據經濟部的用電成長評估,未來增長的48%電力中,近8成是工業部門的需求。 「工業是我們的經濟命脈啊!」這是不少人對工業的認知,姑且不論住商用電成長遠並不如工業需求,工業受惠於過去的產業優惠政策,其用電成本、價格遠低於我們一般市井小民。但從經濟部估算可知,高耗能產業對GDP貢獻僅有23%,因能源生產力過低,每賺1美元所耗費的電力,是其他進步國家的2、3倍,為什麼不願面對,現有的產業結構無能為台灣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只是多耗電?面向全球,擁核者最在意的經濟成長,如果不從產業結構著手,政府的替代方案又是什麼? 即便311福島核災讓世人再次深刻經驗,面臨無可預期的天災與人為疏失,核電廠失靈、出事的風險,必然要人類、環境付出更高的代價。即便尚未運轉的核四及核一、二、三弊案、工安事件頻傳,身處斷層帶的台灣,與日本福島面對的天災威脅相似。「人定勝天」的科技至上論者,仍對台灣核電廠信心滿滿。持擁核立場的政府,當可為核電安全辯護,並提出更具體的核安方案,不過面對可能災害,仍是政府不可怠慢的責任,無論天災或人禍,當災變發生時,我們有何替代方案?如何疏散?如何應對當下的電力需求?如何應對國際禁止台灣食物、貨品出口的經濟困境? 沒有一個人希望我們得處置核災的種種。然而核廢料處置的替代方案,當是決策者不得不立即面對的重責大任,至今沒有一個國家找出最妥善的核廢料處置,台灣核電廠所儲存的高階核廢料終將限滿,當初欺瞞送至蘭嶼的低階核廢料,如今仍無法實現遷出的承諾,處置輻射危害將延續數百年至數十萬年的核廢料,政府的方案是什麼? 爭議多年的核四、核電議題,帶出這個國家及社會,對未來能源使用、產業發展以及環境利用的想像,呈現極顯著的差異。核電的替代方案,是一個免於安全威脅、環境危害,以及友善環境的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相對於此,維持核電方案的政府或擁核方,又能對電價、能源、產業及後續處置提出什麼樣的替代方案?在決定核四興建與否之前,向堅持核四運轉的一方提問,給我替代方案吧,不然,其餘免談。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 |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