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7-18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為孩子點一盞燈 ─ 弱勢家庭課後陪伴計劃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7-1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07-1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聯手減碳】美國:實施碳排稅 反對勢力難擺平本報訊

策劃、編譯■劉耘、實習編譯王予彤


終於!世界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看法,總算趨於一致!中美兩方在10日的會談中表示雙方將合作減碳,似乎為2015年的氣候大會開出生路,但若觀察美國實施碳排稅的重重阻礙,這些協議是否能如期貫徹將是挑戰。

中美兩方於10日達成的協議雖不具約束力,但皆同意透過提高燃效標準、引進再生燃料減少車輛碳排量、共同發展碳捕捉技術、提高建築能源使用效率、研發智慧電網、並加強收集溫室氣體資料等方式對抗全球暖化。

與中國釋前嫌

美國國務卿凱瑞表示,參與這次協議的中美氣候變遷工作小組,也將於今年10月回報各項協議進展。此外,今年稍早,中美也同意降低氫氟碳化物的使用,目前證實氫氟碳化物的短期危害更甚於二氧化碳。這些改變,標誌著自2009年徹底失敗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後,前所未有的轉折;當時,中美之間橫亙太多政治角力與不信任,阻斷了任何可能的合作。

若將視野放到美國國內,也不難見到改變的聲浪。歐巴馬在6月25日針對氣候變遷議題大聲疾呼:「我們必須行動!」這場演講被《時代》評為「歐巴馬針對氣候變遷作出歷史性演講」,在這個極端氣候越加頻繁的環境下,帶來些振奮人心的效果。不過外界認為,美國若能實施爭議不休的碳排稅,才能真正有效扭轉局勢。


▲中國一位婦人經過北京郊區一座發電廠的冷卻塔和煙囪,圖攝於2007年2月1日。(圖/路透)


美國人口只占世界4.5%,碳排量卻是世界的18%,2010年美國的碳排量達56億噸,甚至高於歐洲國家的總和;而這甚至還未算入相當於二氧化碳12億噸的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

美國若徵收碳排稅,將能同時解決國內預算、能源與環境問題。碳排稅針對燃煤電廠、石化精煉廠和進口商、天然氣製造商、水泥、鋼鐵、和化工廠等大型污染者徵收費用,能源重心可望從重污染的石化能源轉向再生能源。

此外,碳排稅亦能平衡美國國內預算赤字。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分析,若以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噸50美元(約新台幣150元)來計算,美國1年排放68億噸,開徵碳排稅將為美國政府增加年3,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0兆1,238億元)的稅收。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及《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認為,開徵排碳稅本身發出的訊息將促使企業提高效能,發揮關鍵效用,但美國國會卻受限於遊說制度,遲遲未能讓碳排稅法案過關。

產學支持 國會卻沒迴響

反對者認為,碳排稅將導致碳洩漏(Carbon Leakage),使國內高污染工業轉移到其他開發中國家,卻未能真正降低全球碳排量。不過,2013年起,全世界已有33個國家以不同形式實施碳排稅,其中更提倡一項避免碳洩漏的方法,即是在從那些沒有實施碳排稅的國家進口能源時,要增收稅金。

另一項對碳排稅的批評著眼於民生經濟,認為碳排稅將影響低收入戶消費者的生計;不過美國國會研究處(CRS)則指出,這些民眾能獲得退稅款,打平開銷。

除了上述批評,碳排稅其實受到廣大迴響,甚至連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執行長、美國企業研究院(AEI)以及保守派學者都表態支持。但不幸的是,碳排稅在美國國會得到的回應,並不如外界這麼積極。


▲美國示威民眾在華盛頓國會山莊外遊行抗議,圖中標語寫著「少用煤炭」,圖攝於2009年3月2日。(圖/路透)


據《紐約時報》報導,權威雜誌《美國利益》(American Interest)的主編加爾芬科(Adam Garfinkle)分析,美國國會的遊說制度讓碳排稅窒礙難行,而唯一的方法是由領導者直接號召民眾,建立一個「治國聯盟」,而非僅關注選舉的「政治聯盟」,不只是追蹤民調結果,而是要努力引導民意。目前,歐巴馬正試著突破這些困境;而他能否成功說服美國走向減碳之路,將是2015年之前的觀察重點。

(整理自《路透》)

(回目錄)
【聯手減碳】中國:有心救地球 目前仍是環保殺手本報訊

策劃、編譯■劉耘、實習編譯王予彤


中國大陸空氣污染嚴重,各大城市被厚厚的有毒氣體包裹,得到肺部阻塞的北京居民數量更在2013年1月到達歷史新高。嚴重的污染問題引發國際重視,顯示在中國經濟成長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

目前,中國是溫室氣體最大的排放國,由於各種環境污染,外界通常將中國視為一個環保殺手,而非處理氣候變遷問題的領導者。澳洲官方氣候委員會在4月發表的《關鍵十年:國際對氣候變遷的行動》表示,中國和美國共同排放世界上大約40%的排碳量,他們對於處理氣候變遷有一定的責任。

碳排放成長減緩 總量仍增

不過,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有減緩的趨勢。2012年中國碳排量減少幅度已超出預期,電力需求的成長也減少近一半,同時,中國也已著手建造再生能源電廠、投資乾淨能源的金額達651億美元(約新台幣1.93兆元),比2011年成長20%,更占G20國家投資的30%。


▲中國湖北省襄陽市的發電廠冒出濃煙,圖攝於2007年5月29日。(圖文/路透)


聯合國在4月於德國波昂舉辦氣候變遷談判陷入僵局,在2015年前不會有減少溫室氣體的條約出現,而從5月的觀察顯示,二氧化碳在大氣的濃度首度超過0.04%(400ppm),這個結果引起科學家注意,同時也代表世界對於氣候變遷仍沒有有效的作為。

但當中國正提高再生能源產量的同時,排放量也隨之增加;上述《關鍵十年:國際對氣候變遷的行動》顯示的是中國排放量的「成長率」正減少,代表中國仍然持續增加排放量,只是速度比過去慢。

而由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委託英國諮詢機構Ecofys所作的報告也顯示,中國西北部的5個省份計畫要在2015年以前增加6.2億噸的燃煤生產量,如此一來,一年將會多生產14億噸二氧化碳,幾乎等於俄羅斯在2010年的排碳量。

承認燃煤危害 但不用不行

究竟中國真的能會成為氣候變遷的領導者嗎?還是另一個超大污染國呢?實際上,它兩者皆是,中國快速的經濟成長對於環境產生不負責任的損害,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中國政府正意識這個狀況,也正著手改善;主要原因是,民眾的憤怒逐漸升溫,他們再也不願意犧牲乾淨的空氣和飲用水來換取經濟成長。

中國大陸承認自己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但中國也表示,從歷史來看,他的總排放量仍比那些已開發國家少;不過同時,中國仍設定了在2015年將碳排放降低17%的目標。


▲中國一位婦人經過北京郊區一座發電廠的冷卻塔和煙囪,圖攝於2007年2月1日。(圖/路透)


中國對於環境與氣候的行動必須要更快付諸實踐,因為環境的損害將影響GDP成長。根據2010年的統計,環境品質下降,將等同於犧牲中國GDP的3.5%。

習近平表示,環境問題是中國最大的挑戰,但排碳量在幾年間不太可能減少,因為燃煤是中國能源來源中較穩定的。此時此刻,中國政府關於環境的決定都非常重要;他們不僅影響國內,也影響全世界。

(整理自《衛報》)

(回目錄)
【聯手減碳】溫室氣體排放 中美達成共識本報訊

策劃、編譯■劉耘、實習編譯王予彤


中美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終於在對抗氣候暖化議題上達成共識;
不過10日達成的協議既不具約束力、也未見具體規範,
中美是否真能在2015年前合作扭轉局勢?
這段時間又該觀察哪些發展?


據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及中國這2個世界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在10日達成5項協議,將從碳排量最大的幾個來源著手減碳,包括重型車輛、製造業和燃煤電廠。

沒具體目標 不具約束力

中美雙方官員4月成立的中美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將在10月前和企業及非政府組織發展減碳計畫,提出對抗氣候變遷及降低污染的措施。

協議中也強調雙方要增進能源使用效益、收集及管理溫室氣體相關資訊,並提倡輸電網路從再生能源取得更多電力。

在美國國務院舉辦的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會議中,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同意了這些措施。此會議為期2天,在12日落幕。

這場會議中,由美國務卿凱瑞和財政部長路傑克接待中國代表,中國則由國務委員楊潔篪和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代表出席,會議議題涵蓋經濟和更廣泛的地理政治議題。


▲德國艾森市的抗議民眾穿著二氧化碳造型的服裝示威遊行,抗議與日俱增的二氧化碳汙染,圖攝於2007年6月1日。(圖文/路透)


這項氣候協議將著重在改善科技這部分;協議不具約束力,也不會擬定出確實的減碳量。不過樂觀的部分在於,任何企業都能就減少溫室氣體此議題,協助促成更廣泛的國際對話,在2015年前幫助完成一份全球協議書,用以替代《京都議定書》。

「一方面,這絕不會突然改變談判內容,我的意思絕非如此,但這能引發一些正面影響,我認為這將有所幫助。」美國高階氣候談判特使史登在電話會議中告訴記者。

中國和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共占全球總排放量的43%。

加強碳捕捉技術

10日協議的另一項重點,則是加強兩國對燃煤發電廠的碳捕捉技術,並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封存在地底下。

史登說,他們的目標是要讓這項技術從研究發展階段,逐步轉變為大規模的示範計畫。「這絕不是說我們要金援中國的大型碳捕捉和儲存工廠;而是就其本質,試著刺激此技術在兩地的發展。」

找尋氫氟碳化物的代替品

10日這項進展建立在6月習歐會面的協議基礎上,美國總統歐巴馬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意合作,逐步減少生產和使用各種用於冰箱和冷氣機的氣體。


▲聯合國於2009年11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氣候變遷談判時,綠色和平組織的行動者在哥倫布雕像上懸掛寫著「氣候大亂,該怪誰?」的布條。(圖/路透)


其中,被稱作氫氟碳化物的氣體在商業上的應用漸廣,在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使氟氯碳化物逐漸消失後,取代了這個會破壞臭氧層的化學氣體。氫氟碳化物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但使用量卻以每年9%的年增量增加。

史登表示,中國和美國正試著開發氫氟碳化物的替代物,但目前的替代方案都還未能實施。

(路透)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world's top emitters of greenhouse gases, agreed to five initiatives(1) on Wednesday to cut carbon output from the largest sources, including heavy duty vehicles, manufacturing and coal-fired plants, the State Department said.

The U.S.-China climate change working group, which officials from both countries formed in April, will work with companies and non-governmental groups to develop plans by October to carry out the measures aimed at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and cutting pollution.

The initiatives are also aimed at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greenhouse gas data, and promoting electric grids to carry more power from renewable energy.

The group agreed to the measures at the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held at the State Department. The two-day meeting ends on Thursday.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and Treasury Secretary Jack Lew hosted a Chinese delegation, led by State Councilor Yang Jiechi and Vice Premier Wang Yang, at the talks that cover both economics and wider geopolitical(2) issues.

The climate agreements will concentrate on improving technologies, and will not be binding and will not seek to cut emissions(3) by specific volumes. Still, the hope is any cooperation could help lend support to wider international talks on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s and help finalize a global treaty to replace the Kyoto Protocol on climate change by 2015.

"On the one hand it's not suddenly going to transform the negotiations, I'm absolutely not saying that, but ... it will project something positive that I think will be helpful," U.S. climate envoy Todd Stern told reporters in a teleconferenc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responsible for about 43 percent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output.

Increasing the ability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capture carbon emissions from coal-fired plants and to bury them underground was also the focus of one of Wednesday's agreements.

The goal is to move from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hase to large scale demonstration projects, Stern said. "It's certainly not the case that we are going to be financing large-scale CCS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plants in China, per se, but rather to try to spur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there and also here."

Wednesday's move builds on an agreement last month by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d his Chinese counterpart Xi Jinping to cooperate in phasing ou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gases used in refrigerants and air conditioners.

The so-called hydrofluorocarbons(4), or HFCs, came into wide commercial use to replace ozone(5)-depleting chemicals that are being phased out under the 1987 Montreal Protocol. They make up roughly 2 percent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ut use of the chemicals is rising at a rate of up to 9 percent a year.

Stern sai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trying to develop alternatives to HFCs, not all of which are fully available.


關鍵字詞

1.initiative(n.)協議

2.geopolitica(a.)地理政治學的

3.emission(n.)排放

4.hydrofluorocarbons(n.)氫氟碳化物

5.ozone(n.)臭氧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Ustudy留美雙週報第222期@【學術交流基金會∼留美雙週報】
童心的標竿人物 / 厄文@【旭智閱讀家】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7-1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