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3-10-01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身障資源中心第四期社區才藝課程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0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10-0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國際環境評論:再生能源的隱形政治聯盟本報訊

■倪世傑


國際環境評論:再生能源的隱形政治聯盟──2013年德國國會大選觀察


德國於9月22日進行第18屆聯邦議會選舉,由於德國各民調機構素以準確著稱,所以民眾對各黨大致的選票分布心中早已有了底,這一次大選,配合德式聯立制的選舉制度,結果堪稱既在意料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

在意料之中的是,由現任首相梅克爾領導的執政的基民—基社聯盟黨仍居下議院第一大黨,但出乎意料的是,該黨議席僅差兩席才到達50%絕對多數的門檻,因而未能取得單獨執政的地位。在2009到2013年間與聯盟黨聯合執政的自由民主黨在民調上一直在5%上下徘徊,選舉結果以4.8%的得票率作收,自二戰後第一次阻絕在下議院的大門口;異軍突起的是於今年2月成立的疑歐派「另類德國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在選前10日的民調仍在3%上下盤旋,但一週內情況丕變,最後得票率高達4.7%,雖未能進入國會,但在德國朝野一片歐統派的政治光譜下,已讓人驚訝不已。此外,這一次大選中創下紀錄的不只是自民黨的重挫,社民黨籍的迪阿比(Karamba Diaby)與基民黨籍的胡柏(Charles Huber)紛紛以塞內加爾裔當選,成為德國憲政史上首兩位黑人國會議員。

德國綠黨—90聯盟(以下簡稱綠黨)的得票率僅8.4%,較4年前的10.7%還少了2.3%。綠黨的聲勢在2011年3月福島核災之後順勢大幅上揚,當年4月份各家民調反映的支持度都在20%以上,甚至還達到28%。福島核災使一向主張廢核的綠黨在2011年德國邦層級選舉中開出亮麗的成果,但也因為梅克爾在德國強大反核民意的壓力下,一改她在2010年表現擁核的立場,在2011年關閉了德境內8座核電廠,並將於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廠,能源政策轉向強化再生能源發展,降低對核能與化石能源的依賴。直到大選前,德國工業界與全球化石能源界都仍呼籲梅克爾考慮開放德國境內頁岩氣的挖掘作業,但始終未獲得正面回應。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01

▲有望與聯盟黨聯合執政的兩黨,其能源政策方向大致與基民黨相同,德國在再生能源產業上只有一路前進,沒有走回頭路的空間。圖為德國火車行駛過梅爾基施林登風力發電廠,攝於2011年4月。(圖/路透)


除自民黨外,有望與聯盟黨聯合執政的其他兩黨其能源政策大致方向相同。在2009到2013年聯合執政時期,自民黨對梅克爾的核廢政策沒有給予太多的支持,主張取消再生能源的補助;同時,也對梅克爾未將經濟進一步自由化以及不減稅的政策表示不滿。現在,梅克爾可以名正言順地踢開自民黨。梅克爾主張必須調整再生能源的固定價格補助,但又要確保私部門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不中斷、不減少;社民黨則是在2002年與綠黨聯合執政期間就通過了《核廢法》,但因為選民結構的緣故,社民黨與煤礦業的利益相當緊密也是不爭的事實。

社民黨同樣也有自己的再生能源政策。相較於聯盟黨—自民黨聯合執政的2012年所提出的2020年再生能源佔能源供應比例35%的目標,社民黨提出的目標為40%到45%。綠黨的政策是反對梅克爾降低固定價格的比例,支持再生能源100%的固定價格,排除市場力量的介入。顯然,在需要多數執政的情況下,社民黨在能源政策的立場與梅克爾較為接近:改革固定價格,而綠黨的立場則與梅克爾的立場稍遠。梅克爾在27日也表示,她已鬆動富人稅賦不調漲的競選承諾,以爭取主張富人加稅的綠黨與社民黨加入聯合內閣的誘因。

當然,在這一場選舉後仍舊出現些許反省的聲浪,包括呼籲降低席次門檻,因為這一次大選中有16%、相當於700多萬的民意沒有在國會中擁有代表。但若從大方向看,無論梅克爾最後是選擇社民黨還是綠黨聯合執政,都仍具備德國共識政治的精神。這不僅表現在《基本法》刻意製造聯合執政的選制設計,不使聯邦行政權由某一黨獨攬,同時,現實政治中,攤開梅克爾所主張的歐債危機政策與再生能源政策這兩項在第三總理任期中的首要政策立場與方向上,社民黨與綠黨皆與其相似。而梅克爾未來4年在再生能源電網的升級的龐大預算問題上仍需要主要政黨的支持,一個由聯盟黨—社民黨—綠黨的穩定再生能源聯盟已經確定成型,德國在再生能源產業上只能一路前進,沒有走回頭路的空間。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環境前線:邁向綠色經濟,扭轉思維:別再為核四關說本報訊

■劉惠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案)、綠盟研究小組


政爭紛擾之際,執政黨撤回高度爭議的核四公投案,一個高門檻、違背民主複決權的公投,不過是為核四「關說」的其中一案,並非真以民主或理性、科學為基礎,以全民利益為前提,決定與人民相關的能源政策。

從總統、經濟部到主其事的台電公司,仍繼續以廢核非國際趨勢,缺電、經濟衝擊,以及再生能源不可行等招數,無所不用其極為核電關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最新的研究報告,便以探討真正的「綠色經濟」為基,具體指出執政黨一路為核四護航,卻是一路自打嘴巴,讓台灣社會陷入缺電、能源安全及經濟衰退、產業發展停滯的危機。

綠盟研究小組的第一份核四解密研究報告《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便提出核四不運轉,非但不會缺電,還可以在「電力零成長」的電力結構規劃下,達成非核家園及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兩大目標。如今檢視台電及行政院對電力需求量的預估,差距至少超過一座核四廠的發電量,顯示「電力需求零成長絕對可能達成,讓核四停建也不會缺電」。

最新的綠色經濟研究報告,則是從最新的國際趨勢及研究,根本揭露現有的興建核電廠策略,排擠綠色經濟及再生能源發展,且在台灣已見實質的爭議及困境。而鼓勵電力成長、剝削勞動力及環境資源以開創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發展模式,恐怕是國家無能翻轉思維、轉型為永續綠色經濟的最大阻礙。

綠色經濟是什麼?拋棄褐色經濟 否則我們將一無所有

真正的綠色經濟,是「在環境承載能力限制下,增進民眾福祉與社會公平為前提」的經濟模式。即便政府及官方智庫將綠色經濟朗朗上口,想像卻極度貧乏。綠盟研究報告引用國內外研究及實證,再度向決策者喊話:綠色經濟不是你們這樣搞的!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01

▲2013年8月1日上午,多名身穿輻射防護衣的反核人士在台電大樓前拉起寫有「核災損失 台電賠得起?」的巨幅布條,同時演出行動劇抗議台電不計後果興建一座存有諸多風險的核四廠。(圖文/楊子磊)


如今的「褐色經濟」,其為我們帶來的經濟成長,是建基於排除所有外部成本。依據知名環境顧問公司Trucost日前發表的報告《自然資本處於風險──企業的百大環境外部性》,可見2009年時全球因土地占用、水資源耗用、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廢棄物所衍生的環境外部成本高達7.3兆美元,相當於該年全球GDP的13%,這還是未納入生物多樣性大量流失的重大危機。也就是說,現在依賴褐色經濟所賺來的錢,根本抵不過實質付出,我們賠上的是賴以為生的環境以及人們的健康。更急迫的是,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將反噬既有的經濟發展成果。

而從褐色經濟走向綠色經濟的兩大關鍵,便是「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以期達致三大目標,即「降低溫室氣體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增進能源與資源使用效率」以及「避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流失」。綠盟研究報告亦具體提出國際建議相關政策工具,包括環境稅、移除環境有害補貼、鼓勵有助於綠色經濟的投資、健全相關法制、以及制定與落實國際環境公約等,尚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削減營養不良的問題。

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 為何反其道而行?

能源,無疑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關鍵。而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最大的阻礙,卻是令人無所適從、缺乏原則的能源政策。錯誤的政策,根本於決策者對核電過度的自信,為了護航核四(電),因此在實質上打壓台灣已初露曙光的再生能源,打壓本來亟欲推動的智慧電網發展,甚至錯誤的以「道德」訴求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而非採行實質策略。

未來是否缺電,取決於我們對未來用電需求的規劃,台灣提出的未來20餘年用電需求規劃,居然得要有至少4、5座核四廠才足夠。又自我設限的恐嚇社會再生能源技術、穩定度、發電量不足。然而,綠盟研究小組從國際及台灣現有的再生能源技術發展,反駁官方傳播的再生能源誤解,以及偏頗、矛盾的執行策略,如何讓民間無所適從,抑制台灣再生能源發展。

決策者忽視「因地制宜、多元利用」,發展分散式能源結構,才能發揮再生能源的最大潛力。未來的能源趨勢是「將提供能源服務所需的能源降到最低,使用再生能源滿足剩餘需求,盡可能地使用本地資源;如非得使用化石燃料時,盡可能高效而清潔地使用」。國際間為了抑制化石燃料的使用、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以及保障能源安全,已大力投入發展再生能源,全球再生能源投資金額屢創新高,每年投資已經超過2千億美元。在技術迅速發展、規模經濟形成的情形下,再生能源技術已經成熟,成本亦迅速下降。如果考慮化石燃料及核電的環境外部成本,以及其所取得的鉅額補貼,則再生能源將比傳統能源更具競爭力。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01

▲內政部長李鴻源2013年1月12日在台北表示,若要廢核,應該談替代能源怎麼來、能源價格等配套問題;應以宏觀角度看待,不應民粹操作。(圖文/中央社)


「政策節能」,也是必須拋棄舊有思維的概念。正因台灣取得能源不易,更應該加速高耗能產業的轉型。綠盟研究小組亦具體提出政策工具,包括移除造成環境、財政及社會分配三重損失的化石燃料補貼,以及引進反映外部成本、達成稅收中立的能源稅,實質提昇產業能效及競爭力。

再以建築舉例,若能透過屋殼隔熱、氣密、改善通風等方式具體提昇建築節能,那人們即可以在不消耗大量能源的基礎上,舒適地在各種建築中工作生活。歐洲國家多通過建立建築能源評比來規範各種建築的能耗。德國的能源護照中,要求提供屋子的隔熱、熱能損失、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建築能源需求總量等資料,當建築能效表現大幅提昇,房產的價值也隨之提高,讓節能真正成為一門好生意。

根本超越GDP思考 才能邁向綠色經濟

GDP發展是迷思。人們發現,即使GDP持續成長,社會大眾的生活卻沒有隨之改善。台灣十多年來勞工實質薪資下降,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以及青年貧窮化危機,便是最好的例證。追求GDP成長過程中,人被當成是生產工具,土地被視為是投資成本、水是耗材,而環境資源是不用錢的公共財。在這種資源剝削式褐色經濟中,負面的環境外部成本必須由社會大眾負擔;公共服務私有化後走向崩潰,對弱勢族群危害最大;而國家大量舉債又將加重受薪階級的負擔。

當追求GDP成長成為衡量發展與否的唯一指標時,台灣就會繼續深陷褐色經濟的泥淖中,即使GDP真的有成長,社會多數也無法分享GDP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反而必須承擔環境及社會領域中的各種苦果。我們當追求的經濟發展,是以環境承載能力、人民福祉、社會公平為優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綠色經濟真的不是你們這樣搞的!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9-30@【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0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