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3-10-29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招募志工】102年度第二場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法院判決案例研討會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2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10-2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保護區開發棕櫚油、人工林 蘇門答臘虎降至百隻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29


編譯■江惟真 審校■蔡麗伶


綠色和平組織發出警訊,蘇門答臘雨林的老虎數量正在快速減少,目前僅剩下400隻左右。根據這份報告,蘇門答臘虎數量減少是雨林流失、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穩定性下降的指標之一。主要原因是油棕櫚園和紙漿人工林的擴張,讓蘇門答臘虎的棲息地在2009年至2011年間大幅減少了2/3。


(上圖)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吉打邦上空的空拍照片,記錄下當地森林因開發棕櫚油而遭棕櫚油公司砍伐殆盡,圖攝於2010年7月5日。(圖文/路透)


綠色和平22日發表研究報告「屠殺執照」(Licence to Kill,編按:套用007電影《殺人執照》原名)指出,油棕櫚園和人工林讓蘇門答臘虎狩獵所需的大片熱帶雨林變得支離破碎。「此外也增加了蘇門答臘虎和人接觸的機會,導致盜獵和老虎攻擊人的事件增加,人虎雙方都產生傷亡。盜獵主要是為了虎毛皮和製作傳統藥材。」目前還不清楚確切的蘇門答臘虎死亡數量,但過去10年總計可能高達數千隻。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29

▲印尼雅加達拉古南動物園(Ragunan Zoo)內一隻年幼的蘇門答臘虎,圖攝於2004年3月16日。(圖文/路透)


今年夏天,蘇門答臘廖內省發生多起意外和蓄意引起的森林大火,摧毀了數1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包括蘇門答臘虎在該省的最後一塊主要棲息地──泥炭地森林。大火焚燒釋放出的溫室氣體和污染物質量創下新高,最遠甚至吹到泰國。目前印尼8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土地用途的改變(主要是砍伐森林改種人工林或農作物),而且超過半數涉及泥炭地的開發。

連世界知名的蘇門答臘虎保育區──德索尼洛國家公園也逐漸被棕櫚油的非法開發入侵。綠色和平指出,政府官員已坦承保育區並沒有實質的約束力。研究指出,位於開發租地內的老虎棲息林地都完全沒有受到保護。2011年,有100萬公頃的老虎棲息林地──僅存棲息地的10分之1──仍有被開發成油棕櫚園和人工林的風險。2009至2011年間,老虎棲息地流失總面積有1/6是紙漿人工林開發造成。同一時期,油棕櫚園租地中的老虎棲息地又被砍伐了1/4。

綠色和平點名高露潔─棕欖、億滋國際(前身是卡夫食品)、雀巢、寶潔等多家跨國知名企業和涉及爭議棕櫚油買賣的新加坡豐益公司有商業往來。豐益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加工商,經手全球1/3的棕櫚油市場,商業網絡涵蓋超過50個國家。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森林和人類的福祉息息相關。全球3/4的淡水來自森林集水區。森林有穩定山坡地和預防山崩的作用,也能保護沿海社群免於海嘯和暴風雨的威脅。超過30億人使用木材做為燃料,約20億人以森林做為營養和收入來源,7,500萬人居住在森林中。「呼籲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承諾,減少森林砍伐、防止森林退化、減少貧窮,為所有依賴森林維生的人們發展永續的生活環境。」潘基文說。


參考資料:IPS(2013年10月22日),Plantations Winnow Tigers Down to the Hundreds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國際環境評論:歐洲綠黨:布滿荊棘的未來式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29


■倪世傑


由於在9月的選舉中,德國總理梅克爾所領導的基督教民主黨與其在巴伐利亞邦的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以些微差距未能達到過半數的席位,進行了超過一個月的聯合內閣談判,談判對象包括了中左派的社民黨與綠黨。綠黨已於10月16日退出與梅克爾的談判,由於政府仍未能組成,10月22日後德國進入看守內閣階段。


(上圖)德國綠黨共同主席羅思(Claudia Roth,左)及歐茲德米爾(Cem Oezdemir,右)參加在柏林舉行的黨員聚會,圖攝於2013年10月19日。(圖文/路透)


基民—基社聯盟黨與社民黨籌組大聯合內閣的第二回和談判仍在進行中,爭議焦點在於減稅問題。一旦社民黨入閣,聯邦下議院中屬於反對黨身分的綠黨與左派黨這兩個反對黨僅以下院佔20.16%的微弱席次監督政府,這無疑違反德國在二戰後的國家身分(state identity):反對獨裁,而兩大黨所組成超級大聯合政府將再次形成兩黨壟斷政權。而社民黨壓根不想與左派黨及綠黨提出另一個內閣,而寧願與保守派數次協商,將為未來的政黨發展埋下陰影。

確實,德國綠黨在2013年的聯邦大選表現相當不理想,一個自詡為超脫左右政治的德國綠黨,其選民基礎也出現令人省思的變化。

位於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院(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的研究顯示,即便在德國收入最高的10%民眾中支持保守的基民黨以及主張自由放任經濟的自民黨比例仍高,但若將收入群體再縮限到5%的金字塔頂層,支持綠黨的比例以15.3%的比率,超過自民黨的13.1%;此外,德國綠黨在中等收入與低收入的群體中支持度偏低,僅有12%(註1)。換言之,德國極富有的社會階層更支持綠黨,綠黨在德國並不會被認為是反商的政黨,對環境友善與能源政策轉換對富有群體(註2)的影響較低,同時更能夠從政策中得到利益。但也因為能源政策往再生能源轉換,造成電價攀升,3口之家每月將增加90歐元(新台幣3,560元),電費約是2000年的兩倍,但退休金政策並未因之調整而趕不上增加的支出。低收入群體民眾在經濟壓力下,會較期待從工資與社會福利上得到補償,因此支持社民黨與左派黨的機會較高。

另一方面,歐盟能源事務執行委員、前巴登—符騰堡邦總理奧丁格(Günther Oettinger)建議德國政府應考慮開發境內的頁岩氣,以供應廉價能源,尤其對工商業界,其能源成本約比美國要高出50%到100%的情況下,嚴重影響德國產業的競爭力(註3)。然而,根據艾曼尼德民調機構(TNS Emnid)的調查指出(註4),85%的德國受訪民眾希望能夠儘速過渡到100%的再生能源使用。德國民意超高度支持政府的再生能源轉換,對價格當然有意見,但不影響政策的大方向。

德國的鄰國奧地利在9月底進行大選,與德國的結局類似,中左派社民黨與中右派的人民黨(OeVP)兩大黨繼續合組聯合政府,社民黨籍總理法伊曼(Werner Faymann)連任。奧地利右傾化的狀況特別嚴重,4個主要的右派政黨佔了60%的得票數,奧地利綠黨屬左派陣營,得票率較5年前提高2%達到12.42%,在183席國會中得到24席,是當前國會第四大黨,但綠黨已在9個邦中的5個邦內取得執政地位。在「綠左」路線下,奧地利綠黨是當前歐洲國家中得票率最高的綠黨。

在10月進行國會大選的盧森堡,該國綠黨取得10.13%的得票率,在60席國會中取得6席,較上屆少了一席。比較令人訝異的是法國綠黨。該黨2002年總統參選人馬梅爾(Noel Mamère)於9月底宣布退黨,其主要原因在於抗議法國綠黨已經成為「黨公職人員的聯合會」,精於選舉策略的算計但卻與發展目標愈離愈遠(註5)。法國綠黨迄今仍無法改變社會黨籍總統歐蘭德的核能政策。

路透社記者泰勒(Paul Taylor)認為(註6),歐洲的綠黨當今的衰落肇因於過去的成功。保守陣營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廢核了,並急進地進行能源調整,英國當前的保守黨政府同樣積極地發展再生能源,綠黨主張的性別平權、環境正義與移民人權現在在各國都是政治主流,其政策觀點已經被主流政黨吸納。另一方面,在當前經濟危機下,歐洲各國的政治再次出現分裂化發展的傾向,失業青年不是往激進的左翼陣營靠攏,反對資本主義,不然就是加入極右翼陣營,反對移民來「搶工作」。綠黨在這裡相當尷尬,甚至被認為政策發展方向「陳義過高」,無助於解決當下的危機。德國綠黨前主席、前副總理費雪甚至認為,1980到1990年代的綠黨是由青年人當家,充滿新鮮感,現在的綠黨「都是當年的老面孔了,但也沒多大長進」。(同註6)

在仍處在經濟危機大背景下的歐洲綠黨,如仍未能長驅直入宏觀經濟相關的論辯,在其環境訴求被主流政黨吸納之後,它還能在政治體系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歐洲綠黨未來的發展,荊棘遍布。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註1:Awr Hawkins, "A New Study Shows that Germany's Progressive Green Party is Steadily Becoming a Party for the Rich," http://goo.gl/wDxiUM; Daryl Lindsey, "Germany's Greens Become a Party of the Rich,"http://goo.gl/PNwiic

註2:在德國的統計上,月收入超過3,000歐元(約合新台幣11萬5,600元)的家庭被視為富有的收入群體。

註3:"Oettinger Advises Germany on Fracking, Warns of Climate Overacting," EurActiv.com, 2013.09.04.http://goo.gl/7hBrHQ

註4:"Survey Finds Germans Want Shift to Renewables," DW, 2013.10.16.http://goo.gl/zsdc80

註5:"French Greens Begin to Crack,"http://goo.gl/6Ko06e

註6:"Analysis: Success, compromise, ageing erode Europe's Greens," Reuters, 2013.09.30.http://goo.gl/01bNbG

(回目錄)
環境前線:世衛掩蓋伊拉克被爆者受害真相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29


■陳詩婷


今年(2013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一項關於伊拉克嬰兒出生缺陷的調查結果報告(註1),內容推翻了多年來對於伊拉克貧鈾彈污染受害情況的種種指稱,而引發醫學界和獨立研究者質疑。這項報告寫道,調查中的「流產、死胎及嬰兒先天缺陷的比例,等同、甚至低於國際數字。根據我們的研究,並沒有明確證據指出伊拉克有偏高的嬰兒先天缺陷率。」報告還說,近年來種種關於伊拉克出生缺陷比例高度攀升的「傳言」,都沒有經過客觀的研究分析。


(上圖)美國在海灣戰爭期間向伊拉克投擲了94萬多枚貧鈾彈,如今貧鈾彈污染仍危害著當地民眾的生命,嬰兒出生缺陷的狀況無論在疾病性質或數量上都極度不尋常,圖為美軍成員走在伊拉克法魯加的街道上,圖攝於2004年11月15日。(圖/Lance Cpl. James J. Vooris攝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美軍始終否認貧鈾彈造成傷害

這樣的報告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儘管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共向伊拉克投擲了94萬多枚、總重量約320噸的貧鈾彈,受貧鈾彈輻射而致病的伊拉克民眾達5、60萬人之多,當時參加的美國軍人也同樣受害,美國政府和軍方卻從未承認貧鈾彈對伊拉克人民造成傷害的事實,正如同核工界也一向對核災受害者的疾病採取「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為輻射所致」的說法一樣。2001年,五角大樓發言人肯尼思.培根(Kenneth Bacon)曾表示,美軍在海灣戰爭時已經對所使用的武器作過嚴格的研究,並沒有發現與癌症或其他健康問題有關的證據。除了美軍之外,英軍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也使用了約1.9噸的貧鈾彈。

至今,關於貧鈾彈污染在伊拉克造成各種疾病的相關案例不勝枚舉,聯合國環境計劃署於2005年証實,伊拉克境內有311處貧鈾污染地。貧鈾半衰期為45億年,貧鈾污染超標地區,因此幾乎就成了永遠的禁制區,不再有人類出沒。

被掩蓋的受害真相

矛盾的是,在2011年這項研究計畫啟動之初,WHO的合作單位伊拉克衛生部長顧問穆罕默德.賈貝爾(Mohamed Jaber)曾對外表示,伊拉克癌症病人越來越多,嬰兒出生缺陷率也走高,「所以我們衛生部才請WHO協助進行調查。也希望更多相關領域的學者能關注伊拉克的戰後污染。」賈貝爾指出,許多家庭在轟炸後返回原址,並繼續生活,或者在原來的廢墟上,使用被轟炸後的泥土磚塊等材料重建房屋,以致在多年後仍暴露於污染下,使得貧鈾彈污染的問題與風險更加巨大、難以掌握。

今年3月,東京的人權團體Human Rights Now(HRN)就先於WHO發布了一份調查法魯賈(Fallujah)兒童健康情形的報告(註2),指出當地嬰兒出生缺陷的狀況,無論在疾病性質或數量上都極度不尋常。HRN也批評聯合國與世衛在這件調查工作上的怠忽職守。

同樣在3月,一家位於南伊拉克的婦產科醫院醫師也曾向BBC表示,自2003年後,伊拉克的出生缺陷比例就遽升了60%,其中一名醫師薩巴克(Muhsin Sabbak)認為,這些嬰兒的先天病症是因為伊拉克戰爭的貧鈾彈污染所致。當地更有說法指出,遭受貧鈾彈直接轟炸的伊拉克古城法魯賈,嬰兒出生缺陷率足足高出了歐洲13倍。當地一名小兒科醫師阿尼(Samira al-Ani)說,每天她至少可以接觸到2至3個一生下來就患有先天心臟功能缺陷的孩子。(註3)

美國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環境毒理學家莫茲甘.薩瓦別斯法哈尼(Mozhgan Savabieasfahani)也曾對南伊拉克的巴斯拉(Basra)的嬰兒出生情況進行調查,他指出,2003年,在巴斯拉婦產醫院出生的嬰兒中,出生缺陷率超過20%,是前10年出生缺陷率的17倍。而在距離巴斯拉500多公里遠的首都巴格達,也同樣受到貧鈾彈的威脅。駐巴格達的外國使館大都從約旦或敘利亞等鄰國採購水和食品,或從當地採購進口水和食品。

被政治左右的科學研究結果

過去曾在WHO擔任輻射與健康專家長達13年、現職東芬蘭大學環境科學所的貝佛史塔克(Keith Baverstock)教授譴責這份研究報告結果「令人失望」,且從一開始就排除了出生缺陷與貧鈾彈污染的關聯性。他指出報告在調查方法上的最大問題之一,在於其對來自伊拉克各醫院的既有醫療文件紀錄,採取一概忽視的態度,而根據這些由醫師記錄下來的文件,伊拉克的出生缺陷率卻又恰恰比WHO這項報告所宣稱的要多。基於此,他認為這項調查結果是受到政治壓力──特別是美國和英國政治壓力下而妥協的產物。

而WHO對於貧鈾彈影響的研究遭到鎮壓,也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在2001年貝佛史塔克任職WHO編審委員會,處理美國和英國對於貧鈾污染相關責任的研究案時,他建議應放入證明放射物質鈾具有的遺傳毒性物質(genotoxin)的內容,卻遭到禁止。於是,貝佛史塔克試圖自行與夥伴共同發布一份科學報告,指出貧鈾彈與伊拉克高度出生缺陷率的關聯性,卻也被WHO封鎖。這項爭議直到2004才在媒體上曝光,而貝佛史塔克這份關於伊拉克貧鈾彈受害情形的報告也才有機會公諸於世。他指出,WHO受到的政治壓力很可能是來自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註4)。

同時,WHO雖宣稱這份報告結果經過「同儕審查」,但其中一名被列為審查員的流行病學、統計學家柯森斯(Simon Cousens)卻出面表示,他當初只是參加了一個大約一個半小時的簡短會議,並針對調查的初步結果給了一些意見,如此而已。「我不會把這稱作是『同儕審查』。」他說。

除了有許多學者對這份報告提出批評和質疑外,國際禁止貧鈾武器聯盟(The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to Ban Depleted Uranium)也要求WHO公布調查當中的各項詳細資料內容,以接受客觀、透明的分析檢驗。不過,聯合國於報告發布至今,仍然未理會這些呼籲,並仍堅稱報告的公正與完整性。(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註1:http://goo.gl/ITYgML

註2:http://goo.gl/VkQpT8

註3:http://goo.gl/BW7zRS

註4:http://goo.gl/c1ZESW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世界之最@【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6】扮家家遊,遊台九│前進下一站,需要您的讚@【性別教育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2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