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3-11-29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節慶活動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2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11-2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新國際】給未曾放手的人──楊力州紀錄片《拔一條河》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29


■李淑君


2009年8月8日的一場大水,重創了南台灣。數10小時內,便降下兩千多釐米的雨,施展不開的雨水,旁敲側擊,凶猛且持續地掏空島嶼。雨水夾帶土地,一起塌陷。大水本該成就海洋,但因為土地被掏空,雨水找不見故鄉,便順勢而下,摧枯拉朽地化為一股夷為平地的力道。其力道強勢地左右橫掃,卻找不到歸屬的出海口,鑽不進該依附的土地,只好龍困淺灘地在囤積,然後以洩洪之姿蔓延過屋簷,阻斷了生存的出口。崩塌後,土地是一地惶惶不安的表情,一片即將收成的期待被掃落,昨日的汗水橫屍遍野;明日則是滿目瘡痍的七零八落。追溯這一場大崩塌,忘不去那場大水,而天災往往來自人禍,源頭來自山的被淘空與被填補,以及一場對土地的遺忘。

這裡一無所有,但是有人選擇回來

甲仙鄉,為受重創的地方之一。崩塌後的來年春天,又來一場地震,震慌了南方,甲仙鄉在被扒去了一層皮後,又成了震央。心驚的是,這麼赤裸的地方,如何承受得起晃蕩跟撕扯?如何承擔震央的重責大任?這重重的一震,想必是塵土飛揚、肝腸寸斷;想必是為梅雨季、颱風季埋下伏筆,南台灣本該是陽光普照,卻數次擔任替罪羔羊,如同楊力州的紀錄片《拔一條河》(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中村民所說的,「颱風也來,地震也來」,一個不被放過的地方。

風災過後第5年,88風災慢慢地不再被提及。楊力州最新紀錄片《拔一條河》(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花一年多的時間,以蹲點方式紀錄88風災後的甲仙、小林重建日常生活的故事,訴說新移民、小孩、村莊如何在災後面對日復一日的生活。

《拔一條河》的英文片名《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更能準確表達甲仙鄉必須透過一座橋聯繫內外,聯繫此端與彼端,在穿越大水且會被沖垮的橋樑,離鄉參與拔河比賽與返鄉必經的橋。風災過後,「這裡一無所有,但是有一批人選擇回來」,回到自己的家鄉,進行災後的工作。

片子中,記錄了選擇回來的人、留下來的人展現的庶民生命力。在災後面對每天都有喪家,心情無言以對的時候,居民拿廢棄的垃圾桶當成烤肉烘爐,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利用與轉化可能的資源,一無所有有一無所有的活法,幽默地看待許多生活中的事情,面對人生的遺憾,想方設法去彌補與轉化遺憾。這種轉化的能力,就是面對災難的能力與生命力,拔河,便是拔生活的一條河。

《拔一條河》中,呈現了多族群的災後重建方式,在有高比例來自柬埔寨、越南、菲律賓的東南亞移民的甲仙鄉以及小林村一帶,新移民從18歲20歲開始便扎根在此生活,使得這地方的文化產生轉變,而風災後的重建也成為一個具有多族群意義的事情。

東南亞的新移民來到台灣之後,多以勞動與土地為生,因此更容易面臨台灣環境的災害,東南亞移民的女性一方面學習新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為台灣重建文化注入多重意義與多族群的樣貌。來自東南亞的母親,以自身的文化,烹煮自己國家的食物給孩子們,並以劇團訴說自身的故事,透過劇團、自己的飲食文化,產生自我賦權,改變了孩子。孩子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母親則是新移民,孩子在學校往往隱藏母親的身分,如紀錄片中的小女孩小玉的母親來自越南,小玉質問:「因為你們不認識越南啊,你們不會講越南話!」孩子的眼光點出新移民的文化不被認識與認可的問題。甲仙鄉作為一個多元多種族的移民社會,災後的重建也呈現了不同族群的文化與應對方式。移民文化,改變一個地方的地景,也改變了一個地方受災之後重建的方式。

紀錄片中,以蹲點方式,記錄下生命力如何在災難過後,重新再生、再活絡的地方文化,紀錄片中拔河隊的教練說,「自己有沒有被記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對孩子們的生命產生一些些改變」,而來自小孩、來自東南亞新移民、來自庶民的生命力,與日復一日的不曾放手的搏鬥,使得地方重建孕生了活絡的多族群與多元文化。


(圖說)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拔一條河》導演楊力州2013年11月21日出席新北市紀錄片獎頒獎典禮,對於新北市給予紀錄片導演的支持,版權回歸導演所有、資金協助、議題廣泛,即使與市政理念對立也不會干涉創作者,表示高度肯定。(圖文/姜林佑)

(回目錄)
【新國際】黑色感恩節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29


■陳慧敏


11月第4個週四的感恩節即將到來,美國大型連鎖零售業紛紛宣布在感恩節當天開門營業,美國零售業員工從此失去一個與家族團聚的節慶,感恩節質變為大型零售資本的狂歡節。


(上圖)美國洛杉磯波特一間沃爾瑪超商內,收銀員正在櫃台工作,圖攝於2013年11月26日。(圖文/路透)


感恩節和耶誕節是美國最重要的兩大節慶,多數商店關門休息,人們享受家族團聚時光。美國零售業原本會在感恩節的隔天,也就是11月的第4個週五,推出俗稱「黑色星期五」促銷活動,以優惠商品和超低折扣刺激消費,拉開耶誕節禮物採購季節的序幕。

但2010年,玩具反斗城率先在感恩節晚間9點開門,徹夜不打烊到隔日晚間,沃爾瑪等大型零售業跟進,今年更變本加厲,美國零售業龍頭沃爾瑪宣布感恩節晚餐前的下午5點要開門,6點到8點將推出減價優惠,有更多百貨、賣場、連鎖品牌一改觀望態度,加入感恩節營業的行列。

大型零售業資本的搶錢大作戰,排擠了社區傳統小店和攤販,更打破了家族聚會的感恩節傳統,剝奪員工的感恩節。為此,數萬名消費者透過臉書等社會另類媒體,發起「對感恩節血拼說不」的連署,希望把感恩節還給零售業工人和他們的家人。美國商店關門休息的節慶僅剩耶誕節。

看準感恩節對零售資本的重要性,沃爾瑪現任員工和前任員工籌組的「我們的沃爾瑪」,醞釀在感恩節發動罷工,希望施壓總部,爭取員工年薪不得低於2萬5千美元,並要求被開除的工會幹部復職。其實,沃爾瑪工人的請求很卑微,2萬5千美元僅是略高於聯邦政府規定4口之家年薪2萬3千美元的貧窮線。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29

▲美國洛杉磯一間沃爾瑪超商外,15歲的嘉瑞爾(Karen Gariel)拿著「沃爾瑪的薪資傷害美國民眾」的標語,參與一場爭取更高薪資的抗議活動,圖攝於2013年11月7日。(圖文/路透)


沃爾瑪2012年稅前淨利244億美元,擁有4,600多家門市、聘僱140萬名美國人,然而,基層員工的薪資卻無法養家活口,多份調查發現,有孩子的沃爾瑪員工大多符合低收入條件,被迫向政府申請糧食券、健康保險等社會福利來維持家計,等於政府和納稅人為沃爾瑪買單,照顧工人。

沃爾瑪向來都是打壓工會的狠角色,聘請工會打手,刻意維持員工的高流動率,聘僱計時工……這些措施都加大了工人組織的難度。「我們的沃爾瑪」工人組織在美國聯合食品和商業工人國際工會協助下,努力發聲,試圖擴大串聯,今年9月曾發動15個城市的沃爾瑪員工抗議活動,並取得20萬人連署支持。沃爾瑪工人能否透過癱瘓黑色感恩節,爭取改善惡劣的勞動條件,十分令人期待。

(回目錄)
【新國際】罰嫖禁得了娼嗎?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29


■羅惠珍


【編按】法國女權部長主動提出罰嫖條款,該法案於2013年11月19日在法國國民議會特別委員會以絕對多數通過,本月底再獲國會全體會議通過的機率極高。此案在法國社會引發重大爭議,多位知名學者、思想家加入混戰,原本單純的社會議題很快上升為哲學、文化、倫理層次的討論。本期《新國際》特邀旅居巴黎的作家羅惠珍為我們對現況做一初步素描,我們將持續關注事件發展,為讀者做即時的報導。


處罰嫖客禁得了娼嗎?這不是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考題,而是法國正在熱烈辯論的議題。法國國會即將審查─對抗娼妓制度法。這條法案立意在維護每個個體──尤其是女性──的身體自由自主權,而其中最主要也最引起爭議的是:制裁嫖客條款。這個法案一提出即引來各界爭吵不休,哲學家、社會學者、藝文界、演藝圈、女權運動家以及性工作工會等,紛紛出動大家各自表述,有人要拯救受迫女性,有人堅持身體不可買賣,有人呼籲買春自由,國家權力不可干預公民私生活等等……多麼引人深思的議題,多麼難解的課題!

從女性身體自主權出發

法國社會黨政府所擬定的嫖客制裁主要為初犯罰款1,500歐元,累犯罰款3,000歐元。另外還需參加講習會,名目為「關注賣淫行業行使境況」的講習會,內容包括:認識人口販賣的犯罪集團,身體尊嚴與自主性等,當然免不了道德勸說,最終目的是嫖客們去思考「其行為的後果」。這種講習會與交通違規、吸食毒品或家暴施行者的講習會目的相同,具有矯正行為的期待,至於成效如何,可能是另一個哲學問題。

堅持要制裁嫖客的一方,從女性身體的自主權出發,一再強調身體不是商品,不可買賣。且從古至今從事這一行業的女性絕大多數受經濟或其他因素所迫,成為暴力的受害者。專研性別意識的法國哲學家阿嘉欣斯基(Sylviane Agacinski)特別強調:肉體交易是對賣春者的否定,這個行業無論合法不合法,都不該存在。女哲學家認為,那些說自願賣春的人其實受到了控制,歐洲80%的娼妓是進口而來,受到黑幫暴力掌控,人們不可鄉愿。法國女權運動團體多數支持處罰嫖客,她們對「性工作」一詞向來很反感。

支持者認為,只要以罰責遏阻嫖客上門,依供需理論沒有需求市場自然萎縮甚至消失。如此一來,人口販賣、掮客組織等黑幫集團可望瓦解。

這個法案反映法國社會現狀,由黑幫把持的集團以輸出東歐、非洲女性為大宗,這些女性的處境猶如「性奴隸」,東歐如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的黑幫甚至以威脅其家人的性命,逼迫女性就範,以做為他們的搖錢樹。非洲國家以奈及利亞為輸出大國,出身貧困家庭的奈及利亞女孩出國前還得在神靈前發誓絕對保守秘密,以致警方難以破獲組織綿密的犯罪集團。

色情行業依舊是黑幫的暴利事業,嫖客在此加入黑幫的共犯結構,成為剝削侵犯女性身體的加害者,嫖客視娼妓為洩慾工具,只有糟蹋與踐踏,當然該罰,絕對該罰。瑞典實施10年,已見成效,怎能不見賢思齊呢?

廢娼像廢除下雨一樣愚蠢!

嫖客該罰。但行得通嗎?法國資深警察從技術面看,搖頭嘆道:可行性太低了!既然嫖客罰則屬於違警第五類罰則,就必須有警察以現行犯當場逮捕。換句話說,當嫖客與站街女議價時,被逮個正著,或嫖客給錢時被巡邏警察撞見。警察要開罰單時,還需檢查核對身分證,如果嫖客拿不出身分證件,警察是否要將他逮捕呢?這與交通違規時駕駛員拿不出駕照時,警察可以記車牌、扣車等處置完全是兩回事。將來要執行這條法律的警察,完全沒有把握。

「真要杜絕人口販賣,還是要從掮客網絡下手。」警察與黑幫對幹的經驗豐富,較能掌握出手輕重,要叫他們去向「你情我願」的嫖客開罰單,恐怕比抓賊很困難。

如果這個買賣是不合法的話,兜售的人沒事,買家反而要受罰,也說不通。根據民調顯示,只有少數人贊成以罰金制裁嫖客。

反對處罰嫖客的聲浪很大,有個名為「343個混蛋」的組織發起連署和示威活動,爭取他們「嫖妓的自由」。嫖客說話了!女權運動團體領導人則認為,嫖客在整個娼妓系統哩,跟妓女一樣多少失去了自由,他們的男女關係是誤解加上恐懼。整個賣淫行業是:掮客集團(生產者)+妓女(商品)+嫖客(消費者 )的連結,針對消費者的罰則,只具道德上的意義。

性工作者為了工作權站出來反對處罰嫖客,法國的「性工作者協會」組織龐大,每年還舉辦「娼妓驕傲」(Pute Pride)大遊行,她們盛裝打扮,走在陽光下爭取更多社會保障與合法權益。有人說,娼妓是最古老的行業,要廢除這個行業,就像要廢除下雨一樣的蠢到極點。

國會議員也回答不了的哲學議題

法國的娼妓制度很複雜,早在1946年,法國政府基於人的尊嚴與身體的價值,開了禁娼令,關閉所有的妓院。但娼妓這個行業依然存在,屬於職業別裡的「自由業」。妓女也可以報稅,不過,收入欄填寫的是「非商業性利潤」,她們不能像其他同業(自由業),如醫生或律師,可以擁有「租金可抵所得稅」的工作場所。過去因警察取締、掃黃,還發生過多起全國娼妓串連大遊行,佔領教堂等抗議行動。

法國前任總統沙柯吉擔任內政部長期間,為了維持公共秩序,於2003年頒行「懲治消極拉客」法令,女士們無論穿著性感與否,不用搔首弄姿,只要站街就有消極拉客的嫌疑。那些年巴黎的便衣警察很厲害,他們佯裝嫖客欺近問價錢,你要是隨便答個數字就完了,警察取締可罰3,750歐元,拘留2個月。

這條法令頒布後,站街女隱身暗處,但生意照常。近10年來,法國的色情行業反而蒸蒸日上。現今法案將廢除消極拉客條文,還站街女行走大街的權利。但還是有人反對,其理由是,過去警察還能以取締方式,抓到一些被迫賣淫的受害者,可以循線查到她們的身分資料,透過這個途徑破獲黑幫集團。把這條法令廢除了,聽起來很人道,但真的能保護她們嗎?

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世界醫生組織」網絡遍及法國花街柳巷,該組織志工和醫護人員為站街女族群提供保險套、性病防治與身心衛教,配合社工人員協助她們走出困境。「世界醫生組織」站到第一線,公開表示嫖客條款不切實際,只有讓交易走進更黑暗處,對「女孩們」沒有任何益處。

法國婦女權益部長瓦洛貝卡森(Najat Vallaud-Belkacem)發下豪語:要讓賣淫行業消失。女部長的豪語引起錯愕,引爆爭論。而今,法案已進入審查,錯愕的國會議員們只好紛紛以回選區服務選民為理由,避開尷尬的辯論場面。因為,這畢竟是國會議員回答不了哲學議題……


(圖說)法國巴黎一場反對廢娼法案的抗議活動中,一位性工作者別著一枚徽章,上面寫著「帶來享樂的女孩」,圖攝於2012年7月7日。(圖文/路透)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No.197】我讀故我在,就是愛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航海安全@【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1-2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