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2-09─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2-0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12-09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世界傳真:英國外語人才嚴重短缺 | 本報訊 |
譯寫■葉興台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日前發布報告指出,英國目前外語人才嚴重短缺,可能危及英國未來的繁榮和國際地位,情況令人擔憂,呼籲英國政府和民眾重視學習外語。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每日郵報報導,英國文化協會最近對4千名英國人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每4人中就有3人,不會用協會認為未來20年最重要的10種外語中的任何一種進行對話。這10種外語分別是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法語、漢語、德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俄語、土耳其語和日語。 英國文化協會認為,英國目前外語人才短缺的情況令人擔憂。協會策略主任沃恩(John Worne)表示,目前學校主要學的外語是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英國應有更多民眾有機會學習並使用以上10種外語,尤其是阿拉伯語、漢語和日語。 沃恩指出:「如果不解決外語人才短缺問題,英國將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受到損害。」 在英國,能說法語的英國人比例為15%,德語為6%,西班牙語為4%、義大利語為2%,而會說阿拉伯語、漢語、俄語和日語的人僅1%,會說葡萄牙語和土耳其語的則不足1%,而這些都是因為國家經濟實力越來越不容忽視,而被英國文化協會列為最重要的10種外語之列。 事實上,英國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國民學習外語。例如,英國政府去年就決定,從2014年起把外語列為英國小學生的必修課,讓學生從更早的階段就開始學外語,小學階段的外語必修課可選科目包括漢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 | |
(回目錄) | |
世界傳真:混齡分級教學 哥國偏鄉教師克服資源不足 | 本報訊 |
譯寫■葉興台 根據紐約時報、美聯社報導,南美洲國家哥倫比亞中部人口約30萬的阿梅尼亞市,座落在首都波哥大西南方的山區,這裡因為地處偏僻,教學資源嚴重缺乏,迫使學校老師採取變通方式教育學生。 在米瑞恩姆.馬佐(Myriam Mazzo)任職的學校只有一個班級,她在教室裡教不同年齡和不同年級的學生。這些學生分成小組,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馬佐在各小組之間來回走動,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多過老師。 馬佐用這個方法教了好幾代的學生讀寫和算數,都是當地農夫和咖啡農的子女,她班上的學生通常是家裡第一個上學的。 馬佐原來在傳統的公立學校任教,後來用這名為「新學校」(Escuela Nueva)的教學方法教了28年。這個方法是1975年由維琪.柯貝特(Vicky Colbert de Arboleda)所研發,專門為像馬佐這樣的老師在偏遠學校的混齡班任教時使用。 柯貝特出身於哥倫比亞知名的教育世家,母親創辦了教師訓練學校,是一個具前瞻性的教育家,她的教父是哥倫比亞前教育部長。 柯貝特在波哥大賈維瑞亞納大學(Javeriana University)讀社會學,畢業後在學校教教育社會學的課程,曾以遠距教學方式為偏遠地區教師授課,之後獲得美國福特基金會獎學金,前往史丹佛大學攻讀教育社會學和比較教育碩士。 柯貝特表示:「在史丹佛大學的時候,我浸淫在很多很棒的理論中,也學習了這些理論,返國後,我想解決基礎教育問題,因此與最貧窮的學校和與世隔絕的學校合作。」 柯貝特返國後,1970年代中期開始與哥倫比亞教育部合作,擔任偏遠學校協調員。 偏遠學校的學生通常會因為要幫忙農事而不去上學,有時一次就長達好幾個月。 馬佐表示:「使用『新學校法』,每個學生都成為領頭羊,不再是傳統學校裡的害羞學生,他們不怕發言或分享想法,變得很有參與感和具民主精神,知道如何在團隊中分享和合作。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即便長期缺課,仍有很強的學習動機。」 在哥倫比亞傳統的公立學校,由於資源不足和缺乏學習成就感,學生的輟學率和重讀率很高。例如在阿梅尼亞市附近的昆迪歐區(Quindio),學生不僅得克服貧窮和教育資源缺乏,也要克服家長要求小孩工作,以貼補家用的風氣。由於販毒的收入高,學生經常受到吸引而誤入歧途。 「新學校法」的彈性課程,鼓勵輟學生回到學校,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在做好準備後才參加考試。 馬佐表示:「若有個學生學得快,我能引導他,他會學得更快。若有個學生有學習困難,或缺課缺了一段時間,他也能獲得協助。若有個學生因為生病或幫忙父母做農事而缺課,當他回到學校,他能參照停頓處的學習大綱,因此更有學習動機,也擁有很高的自尊心,就不用重讀。」 「新學校法」的目的也是要將學習與學生及他們家人的日常生活連結起來,例如,畫出他們居住的地區,學習農民曆,教材也引導學生與家人和社區分享在校所學。 在1975年首度推出後,「新學校法」已獲得哥倫比亞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世界銀行支持和金援,並在1980年代末期成為哥倫比亞的全國性教育政策。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因為實施「新學校法」,哥倫比亞成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偏遠學校學生成績超過都會學校學生的唯一國家。 目前擔任「新學校基金會」執行長的柯貝特表示:「哥倫比亞過去在提供兒童教育機會方面獲得很大進步,但教育品質不佳,輟學率居高不下,在全國實施混齡分級教學,並將課程結構由傳統的學習改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後,情況大有改善。」 混齡分級教學若能適當地執行,意味了一或兩名教師與一小群學生共處,因此能促進主動、參與和合作性學習。柯貝特指出:「混齡分級教學的結果就是,培養快樂、動機強和有自信的學生,學業成績改善,社交能力也嚇嚇叫。」 柯貝特表示,哥倫比亞的經驗證明,混齡分級教學可改善貧窮地區的教育品質,她說:「我們發現實施混齡分級教學的偏遠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優於都會學校。」 在2007至2009年間,用「新學校法」上課的哥倫比亞學生高達70萬人,目前有2萬所偏遠和貧窮地區學校實施此法,更擴大至19國使用,包括加勒比海地區、巴西、墨西哥、菲律賓、越南、東帝汶和印度等,嘉惠逾5百萬名弱勢學生。 多年來,柯貝特和「新學校法」已獲得無數肯定與獎項,包括在2000年被《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評為哥倫比亞三大成就之一,今年10月更獲得杜哈舉行的世界教育創意高峰會頒發的「創意教育獎」(WISE Prize for Education)50萬美元獎金(台幣1,500萬元)。該獎是卡達科學、教育和社區基金會每年頒發的獎項,用來獎勵對國際教育有創意的貢獻。 柯貝特在杜哈受獎時表示:「當你看到這些與世隔絕、被忽視的學校,為何要等待政府進行由上而下的龐大教育改革?我們由底層點燃火種,藉由在教室進行小小改變,與偏遠學校老師合作,改善學生的士氣、成績和資源。」 「新學校法」轉變傳統的學習典範:教師是教室裡唯一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其理念是,將學生置於學習過程的中心。儘管理念不算新,柯貝特團隊以低成本方式在偏遠學校應用,成效卻是革命性的。 柯貝特表示:「你能想像一個孩子輟學,然後返回學校時,被迫重讀原來年級的情形?他們怎麼可能有自尊心?因此,我們設計學習材料,促進自發性學習和彈性上課時間,因為我們以前的教學設計根本行不通。」 柯貝特指出:「改變不可能發生在官府裡,只會發生在民間。」 (圖說)哥倫比亞中部阿梅尼亞市(Armenia)一景,圖攝於2009年8月16日。(圖/Lipex04攝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