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4-01-17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1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4-01-1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愛上未來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17


■褚士瑩


「很冒昧地請問,你是怎麼樣決定成為現在的你呢?」仰光背包旅館的早餐桌上,一個1946年出生、年紀肯定可以當我的父親足足有餘的日本伯伯,知道我在緬甸的工作內容後,真誠地問。

於是我簡單的說:我離開美國企業,一腳踏入NGO的專業領域,選擇緬甸作為我的場域,休假的時候則回到台灣,到鄉下學校,或是到一般人心目中二、三流的技職學校去對年輕人演講,希望他們不要太早失去夢想的能力。

「未來的我,只要可以的話,10年、20年後,我還想繼續做著現在所做的事情,因為我真心喜歡。」

聽完以後,已經退休四處旅行的奈良的伯伯,語重心長地探了一口氣:

「好讓人懷念的話啊!」

「咦?」我聽不懂他的意思。

「你剛才說的話,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聽到了。好讓人懷念啊!」他微笑著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日本,但你反倒像是戰前的人,戰後出生的,已經沒有像你這樣的了。沒想到卻會在緬甸遇到你,真的不可思議啊!」

雖然我們之前彼此不認識,但是我想我能夠理解他說的意思。

他的朋友玉田先生比他年輕一截,聽了我們的對話後,忍不住也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我他娶了一個上海姑娘,但中國妻子無論經過多少年,也無法喜歡在東京的生活,所以一直盤算著要回上海。他雖然非常非常喜歡在Emerson的工程師工作,但是萬一一家人分隔兩地,肯定就會破碎了,所以只好辭掉工作,陪妻子搬到並不喜歡的上海。如今孩子一個16歲,另一個12歲,都在上海的國際學校唸書,精通中英日3國語言,大學打算到美國去繼續升學,感覺差不多是可以回到東京為自己而活的時候了。他現在的旅行,就是離開上海慢慢回到東京的路上。

「如果可以的話,從現在開始10年之後,如果你還一直做著這樣的事情的話,我是不是可以請你到東京跟我的兩個孩子見面?我非常希望他們能夠在生命關鍵的時候,跟像你這樣的人當面說話。」

玉田先生說完,握著我的手深深鞠躬。「請你一定要保重身體。只要健康,我相信你剛才說的一切,通通可以做到。但是請好好照顧自己抱持健康,否則說什麼都沒有用……」

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在奈良老先生心目中,我竟然像是讓他懷念的戰前時代的古人。也沒有想到,我自己只不過是順著性情做著喜歡的工作,竟然會感動一個為家人犧牲自己的夢想,終於成功教育出兩個國際人的東京父親。

這種意外地感動,就像最近讀到喜多川泰寫一位喜歡相聲的少年與一位聽演講長大的少女成長、尋夢的故事,他們如何在一場又一場過來人逐夢的演講中愛上自己的未來,彷彿看到自己的過去與現在,重疊在這些作者筆下塑造出來的善良人物中,就連對學生充滿啟發的宮下老師引用印度聖雄甘地的名言,都正巧是我多年的座右銘——「成為你想在世上見到的改變」。

因為我相信,只要一直走在夢想的路上,就會看到值得期待的未來。


圖片來源: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面對青年貧窮化:工人階級的民主夢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17


■林柏儀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台、港、澳之間的民間交流,日趨頻繁。一日,偶然看到一位香港朋友在臉書分享,在香港討論區上刊登的一張圖片,底下竟有數千個人分享著。


(上圖)中國大陸的「城管監察」警察,主要掌管城市的街道治安、流動人口,北京的流動攤販、以及沒有工作證、暫時居住證的盲流人口,只要一見到他們都躲著遠遠的,避免被罰款或受罰。照片上為一中共城管監察的巡邏車開到,原來1分鐘前到處充滿攤販吆喝聲的熱鬧街道,攤販紛紛走避。(圖文/中央社)


網路圖片述說的民主夢

這張圖片由兩張照片並排組成,並附有照片所在位置的圖說。左手邊照片,是一位台灣政治人物,在競選期間到街頭和小販們一一握手、親切拜票。右手邊,則是大陸的公安和城管,在街頭粗暴地驅趕攤販們。兩者擺在一起,要傳達的訊息很明顯:有了普選,有選舉壓力的官員們才會親切地對待小老百姓,否則,就會是跋扈的惡質官僚,欺壓弱勢人民。

這樣的敘事再熟悉不過。台灣在華人世界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主要就在於它有「選舉民主」(以及有相當程度的政治自由)。然而,「選舉民主」對勞苦大眾的利益究竟是否真的有益,卻不常被檢視。儘管直覺上,「有票」似乎總是比「沒票」來得有權力一些。

就社會進步來看,「民主」的確是值得爭取的價值。問題是,究竟什麼是民主?站在勞苦大眾的一方,應當要爭取的,是什麼樣的民主?以及,普選,真的就代表這種民主嗎?

一時之間,許多想法化為了一串文字,我張貼到這張原始圖片的塗鴉牆上。雖說對話的對象是香港網友,但毋寧說,更是對台灣「選舉民主」經驗的反思與批判意念使然。我寫著:


「親愛的香港朋友們,我是一位台灣人。

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台灣的攤販們儘管有選票,因為沒有店面,隨時還是會如同這圖的下方一般,被警察(城管)驅趕。

台灣的確實施普選式民主,但沒有店面的人們(如小販),依然是得日日提心吊膽,警察或地方勢力對其收保護費也非新聞;勞工們,儘管有選票,也同樣被老闆欺壓,勞動法令也不會因此改善。

普選能否改善小販或勞工受壓迫的這些狀況?坦白講,90年代以來台灣的立法與行政(總統)普選化,對這類弱勢者處境的改善,是相當有限的。反而是80年代儘管尚未有選舉民主,但在各類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壓力和衝撞下,政府得要有所退讓,給予些許福利或民生改革。

相對的,普選後比較大的危機反而在於,政府因為取得了『普選的選票』,彷彿就更有正當性,可以代表人民意志,做一切他們想做的事情。這或許是種選舉民主的關鍵侷限。

有人會想問:為什麼普選不會選出能代表小販或勞工的候選人,當國會議員甚或總統?但台灣過去20、30年的經驗中,的確結果就是如此。除了極少數的個案,『勞工參政』都幾乎是落敗的。我想這牽涉到,競選經費、廣告形象、企業主支持……等選舉中潛在的競爭要件,都是對有權有勢者有利的。是故表面上的民主競爭根本並非公平,並沒能讓受壓迫的勞工大眾取得代言權力,遑論制訂對它們有利的政策。實際上,『民主化』後的國會,甚至在政商勾結更緊密下,通過的法案取向是更加地親近資方的。

怎麼辦?我以為,如果我們真的想改變受苦難者的處境,我想要緊的真的是要嘗試改變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如何可能?至少從提高勞工階級的工會組織率、創建真正代表工人階級利益、批判資本主義的政治團體開始。否則單靠普選,在台灣的經驗中,『鞏固體制』的效果,很可能是比改善來得大的。

換言之,如果80年代以來台灣的反對運動,是走向階級取向,發展站在勞工階級的社會運動,而不只是簡單地要求普選民主,我想,當前台灣人民的處境恐怕會更好,而非是單前受資方與政府聯手宰殺的處境。

一點想法,和各位分享。」


網路訊息雜多,我的一篇留言,當然沒能引起太多的迴響。更何況,這留言內容和圖片要倡導的「普選」出路,有頗大的不同,被忽視並不意外。然而,站在階級立場思索民主出路這問題,想必是。

普選與公民社會的不足

我們不難觀察到,「選舉民主」的推動者一再宣稱的──實施選舉民主後,社會中的政治與經濟不平等的狀況就將被高度改善──現實中並非如此。當「民主」被窄化為「選舉」,「選舉」又被窄化為「一人一票選出領導者」時,真正的民主與平等價值是否實現,反而經常被忽視了。特別是從階級立場來檢視,現實中「選舉」往往只是更換另外一群統治階級,繼續統治社會中的廣大人民;讓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繼續能合法剝削工人階級。鞏固剝削和壓迫的統治階級,就是「選出來的」,又如何?

選舉民主的不足,晚近漸漸受到正視。取而代之的一種說法認為,「民主」的確光靠「選舉」是不夠的,而還要發展有人人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社會」,才是完整的民主政治。人人直接參與公共事務、由下而上形塑政策的積極意義,或者說,「參與式民主」的可貴意涵,當然值得重視。

然而,所謂的「公民社會」論,往往沒能留意到社會內部成員間的不平等,予以介入矯正。這導致實際上的不民主狀況,總能在一片「人人參與」的呼號下,依然長存。嚴格來說,這源自「公民社會」論和「普選萬能」論犯下了類似的偏狹:誤以為民主的實現只賴於政治管道的開放,而無涉社會階級不平等的扭轉。

所謂的「不民主」,其實不是指沒有人參與決策,而是只有少部分的統治階級能高度決定決策的走向,以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公民社會」下,儘管參與政治決策過程的人數或許變多,但參與者代表的利益依然很可能是不成比例的、無法充分反映弱勢者利益的。而做出的決策結果,也同樣很可能依然是指合乎統治階層的利益的。只要想想,那些有能力在公聽會、媒體論壇、名流聚會杯觥交錯之間等「公民社會」場合中,有效推銷自身意見的人們多數會是哪種階層,就不難理解箇中緣由了。

是故,我們儘管支持人們由下而上參與政治的理想,但需要回頭正視「普選萬能」論和「公民社會」論中所忽視的問題:勞苦大眾們究竟如何能有效地、平等地參與到政治決策中,創造符合他們利益的政治結果?

認真看待「工人民主」

順這角度思考,古典左翼所倡導的「無產階級專政」和「工人民主」,絕不該被視為一種頌揚獨裁極權的異端邪說,而值得從堅持落實民主價值的角度來設想。

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指的並不是「專制」,政權可以獨裁、為所欲為。

它在左翼理論中要指涉的是,首先,資本主義社會中實際上就是「資產階級專政」──資產階級握有最大的實際政治權力──,儘管有普選或公民參與等制度作為掩飾,實質上亦是如此。因此在階級社會中,無產階級如欲尋求合乎自身階級利益的政治,它需要是一種「工人民主」、追求「無產階級專政」,而不只是簡單的、包含資產階級的「人人民主」,實際上繼續維持「資產階級專政」。

表面上,要排除資產階級參與政治的「無產階級專政」,似乎違背了當代民主政治中所倡議的「人人平等」原則;但若沒有這樣的過程,在資產階級繼續統治下,又怎麼真正通往「人人平等」的世界呢?頂多只能繼續有一個「人人平等投票,但社會依舊不平等」的世界。在一個階級社會下,站在勞苦大眾的民主權利考量,兩個選項究竟要選哪一個,是需要被嚴肅思考的。

進一步說,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為了保持工人民主可能,而排除資產階級參與的暫時性措施,而非允諾政權自身對立於勞苦大眾的獨裁極權狀況。

倘若「無產階級專政」淪為「無產階級被專政」的官僚化、不民主狀況,當然也是古典左翼理論所反對。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過程中,「選舉」是其中一種方法,以保持政治代表反映基層人民的利益,但它並非民主的全部。罷免權、公共論壇、鼓勵老百姓發言的媒體平台、建立屬於工農的基層組織、政治代表的薪資限制與財產透明……等,對於落實「工人民主」,同樣重要。

回到我們現下所處的社會。倘若我們清楚感受到,選舉民主無法解決勞苦大眾受壓迫的現實,那麼,「從提高勞工階級的工會組織率、創建真正代表工人階級利益、批判資本主義的政治團體開始」的倡議,不會只是一種空想。這或許是一條漫長艱難的路,但若能將當前人們對「普選」或「公民社會」的期許,轉化到這一根本方向而持續努力,廣大勞苦人民的民主出路,總是大有前景的。(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17

▲香港泛民主派組織民間人權陣線等於2014年1月1日發起遊行,要求2017年落實普選行政長官,且過程中對參選人沒有篩選。(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世界各地過新年@【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性別教育電子報058】《青春水漾》說分明,性教育向前行@【性別教育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17』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