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4-01-27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2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4-01-2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世界傳真:美5州中小學將延長上課時間本報訊

譯寫■葉興台


根據美聯社、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康乃狄克州、科羅拉多州、麻塞諸塞州、紐約州和田納西州推出新計畫,將延長貧窮地區2萬2千多名中小學生的上課時間,希望充實學生的學習內容。

5州針對就讀貧窮和特殊學校的中小學生,推出名為「教育創新利用時間計畫」(簡稱TIME),利用學生延長留校的時間,加強授課和充實學習內容。目前有11個學區加入這個計畫。

這11個學區的很多學校將利用每年額外增加的300小時,做一般上課日無法完成的事情,例如試用個人化的學習科技,學習世界文化、外國語文、健康生活和運動、甚至玩剪貼簿。

參與這項計畫的學校,將可按每位學生1,200美元至2,300美元(台幣3.6萬至6.9萬元)的金額,獲得州政府核發的相關經費補貼,以此來支付延長學生上課時間所增加的水電費、保育費、文具費等相關支出。

康乃迪克州梅瑞登學區(Meriden School District)總監馬克.班尼格尼(Mark D. Benigni)表示:「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確信,學生能夠從額外的學習活動獲益,傳統的上課日無法包含所有的學習活動。」

梅瑞登學區的卡斯米爾普拉斯基小學去年開始延長上課時間,學生的出席率和考試成績都有所改善,今年該校每天的上課時間延長100分鐘。梅瑞丹學區的另2所小學計畫在2014至2015學年延長上課時間。

班尼格尼表示,學生、家長和教師對這項計畫持正面看法,學生有時可以選擇上什麼課。他說:「我們只要增加上課時間,並提供更多選擇,就會發生很好的結果。」

紐約州羅徹斯特中央學區總監波爾根‧瓦加斯(Bolgen Vargas)表示,大體來說,學校將把學生每天的在校時間增加90分鐘,從原先的每天6.5小時增至8小時。換句話說,參加這項計畫的學生,每天將從早上8點或8點15分,一直上課到下午4點或4點15分。

根據美國教育部的資料,美國中小學平均每日上課時間為6.7小時。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世界傳真:學者憂美高等教育泡沫快要吹破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27


譯寫■葉興台


台灣大專院校過多,但出生率逐年下滑,導致招生不足、學校欠薪的情況時有所聞,高等教育的退場聲浪越來越大。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也面臨類似問題。根據華爾街日報、美聯社報導,有越來越多專家開始擔憂,美國高等教育泡沫即將破裂。

美國的政治階層長期以來都認為,高等教育是個人和國家邁向成功的關鍵因素。歐巴馬政府甚至將讀大學稱作「進入中產階級的門票」,包括美國教育部部長鄧肯和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奇在內的諸多政治領袖,也都把受高等教育視作改善美國經濟的最好辦法。家長們和高中輔導員也傾向認同此一觀點。

但儘管有上述政治領袖的規勸,自2012年以來,美國大學入學人數減少了1.5%,而美國目前的大學數量卻超過4,100所。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大學入學人數減少?雖然人口方面的變化是部分原因,尤其是1990年代中期出生率開始下降,但美國出生率下降被外國學生人數的暴增所抵銷。其實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攻讀大學學位的效益正在減少,而成本卻在增加。

學歷越來越不值錢

衡量大學學位效益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大學畢業生可能賺到的收入,而就這點而言,大學畢業生相較於高中畢業生的優勢正在減弱。自2006年以來,25歲以上從事全職工作的男大學畢業生,其收入中值(中位數)與男高中畢業生收入中值的差額減少了1,387美元(台幣4萬1,610元),降幅為5% ;25歲以上從事全職工作的女大學畢業生情況更糟,其收入中值與女高中畢業生的差額減少了1,496美元(台幣4萬4,880元),降幅為7%。

大學學位的價值縮水,在美國年輕人中更為明顯。根據美國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蒐集的數據,在25歲至34歲的年齡層中,男大學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的收入差額從2萬623美元(台幣61.9萬元)下降至1萬8,303美元(台幣54.9萬元),降幅為11%;同年齡層的女大學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的收入差額更大幅下降19.7%,從1萬8,525美元(台幣55.6萬元)降至1萬4,868美元(台幣44.6萬元)。

而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高等教育學費指數,按2012年的美元價位計算,攻讀大學的成本自2006年以來增加16.5%。儘管各大學致力削減學費的行動,緩和了學費上漲的力道,但仍不足以抵銷經通膨調整後明顯的學費增加。更糟的是,美國低迷的經濟還導致家庭收入水準下滑,限制美國家庭供養子女讀大學的能力。

這引發大學畢業生無法依其專業找到合適工作的問題。根據美國大學學費與績效中心(CCAP)主任理查.威德(Richard Vedder)和同事強納森.羅布(Jonathan Robe)所做的名為「2013年大學費用負擔力及生產力報告」(The 2013 Center for College Afford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Report),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呈現爆炸性成長。如今在零售業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比美國陸軍士兵人數還要多,擁有學士學位的守衛比化學家還要多。1970年美國不到1%的計程車司機擁有大學學歷,而40幾年後已突破15%。

各大學須進行變革

出現這樣的結果,美國爆發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經濟危機,加上糟糕的公共政策無法帶來就業成長,只是部分原因。學術部門的競爭,各所大學紛紛大舉興建豪華宿舍和人工攀岩牆,提供優秀運動選手津貼,行政機構也大大膨脹,也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更多的高中畢業生被送入大學,超過了專業領域可容納的程度。

1970年,美國只有11%的成年人擁有學士以上的學歷,有學位的人當時被認為是美國最優秀的人才。如今,美國30%以上的人口擁有學位,很大部分的大學畢業生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他們並未顯得更聰明或更自律。大學畢業生的學業成績下降,加上教師給學生越打越高分,使得企業主越發認為,擁有大學學位並不代表已為就業做好了準備。

當然,也有例外情況。頂尖大學的申請人數大增,因為企業主認可這些名校的畢業生,將成為美國社會未來的創新者和領袖人物。擁有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人收入差距近年逐漸擴大,持有碩士學位的人被認為更聰明、更有責任感。

但除非美國各大學打算提供清潔工之類的碩士學位,否則他們必須進行變革。目前美國大學並無改革動力,因為他們常常受制於教員終身職規定,被政府和富有校友提供的補貼寵壞,他們感興趣的是更瑣碎的事情,如三流學者進行的二流研究、各種體育比賽等等,而不是傳授知識。然而在未來5年內,對美國各大學所培育的畢業生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可怕財務吃緊,將迫使他們進行2類改革。

首先是,美國各大學必須控制成本。傳統的住宿制大學教育不會消失,因為就讀大學的時光很有趣,而且可以讓學生進行從青少年到成年的輕鬆轉換。但高等教育機構必須縮減開支。在行政人員、教員終身職、與其他高成本配備方面的過度支出,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削減。

其次是,美國各大學必須順應評估他們價值的新標準。隨著數位學習的出現,例如可影響全球成千上萬學生的低成本電腦課程和線上課程,市場競爭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激烈。新的測試已被修正到能向企業主保證,學生都已為就業做好了準備,並幫助企業招聘人員分辨哪些高等教育機構進行了最優異的學術訓練。例如,普度大學已與蓋洛普公司聯手建立一種考察畢業生的指數,提供大學和企業主包括收入數據在內的詳細資訊。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教學方法這門課;地震國告別核電座談會@【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No.200】歲末年終,溫暖大回饋PART 2~@【【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1-27』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