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4-02-25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2-2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4-02-25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國際環境評論:盱衡兩岸緊密經貿關係下的台灣農業發展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2-25


■倪世傑


《遠見雜誌》元月號(331期)又進行了關於「投資農業」的報導。在最近幾年,報章媒體幾乎集中鎖定「農企業」與「青年農夫」這兩項主題。青年農夫固然各色各樣,有人是專精於農業,將農業當成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人則屬玩票性質,厭倦了都市生活,愉性怡情下/回鄉搞搞農事,尤其是花蓮與宜蘭因退休人員生涯規劃以及投入民宿經營的結果農地買賣因而大增,而農企業則被認為是台灣農業發展的再生希望,尤其是高價格的農產品,動輒與一般民生用農產品拿來比較,增加投資農業的吸引力。看似不相干的現象,卻都關乎台灣農業發展的前景:一則是由農企業掌控台灣農業發展的走向,另一則是農地所有權因農舍興築的破碎化以及「玩票農業」下的非專業化,都值得細細深究。

將農業當成投資標的的思維,無疑是複製了萬物私有化的資本主義意識型態。土地私有、產品私有與利潤私有。在利潤佔主導的情況下,配合上當前全球自由投資與貿易體制,在傳統「比較利益」的思維下,傳統的農業至少發生了兩種轉型:其一、從傳統糧食作物撤退,轉向經濟作物。像是巴西、阿根廷紛紛轉種玉米與大豆,就是為了搭上生質能源的列車;其二、放棄傳統農業,轉向工業經濟發展。台灣的農地釋出政策便是這項思維下的產物。

台灣當前的狀況是這兩種轉型都仍是現在進行式。種植現金作物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利潤,當地民眾的需求是不放在眼裡的,與工業的邏輯相同,能夠外銷賺取外匯才是硬道理,糧食不足,就用工業賺取的外匯透過國際貿易向其他國家購買即可,土地應該拿來做「更具有獲利能力」的運用。在台灣,農地釋出成為工業用地的迷思到今天堅定不移,大埔農地、中科二期等等皆是此種邏輯下的結果。

其他發展中國家其實也在重蹈台灣的覆轍,而且情況更為不幸。以墨西哥為例,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生效之後,對墨西哥的農業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墨西哥政府當初的設想是簡單一句話就是用收音機換農產品,利用墨西哥相對美國與加拿大廉價的勞動力發展輕工業賺取外匯,傳統農業部門則被視為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因此政策目的是「解放」鄉村勞動力,也就是使農民變勞工。

一如預期的,當自由貿易的大門被打開之後美國農產品,無論是小麥、玉米還是肉類及其製品大量傾銷墨西哥,墨西哥農業部門的生產成本都要高過廉價傾銷品的售價,光是玉米的價格就因為美國玉米的進口而腰斬,甚至,美國出口玉米的價格還要低於其國內的玉米種植商的生產成本。根據任職美國塔虎特大學全球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懷斯教授(Timothy A. Wise)的研究(註),墨西哥在2000年代中期大量進口食物,國民消費中42%的食物要靠進口,尤其從美國進口的居多。農村的破產促成了查巴達民族解放陣線的興起,這一點相信關心NAFTA或是第三世界革命運動的讀者仍記憶猶新。

墨西哥不是沒有進行農業出口,像蕃茄、草莓等經濟作物的出口(主要是對美國)都實現增長,甚至,被列為「農產品」的啤酒、龍舌蘭酒與梅斯卡爾酒(Mezcal)的出口量都在增長。但啤酒中所需的大麥,依舊是從美國進口,墨西哥在啤酒生產過程中所參與的是當地也缺乏的水、在加工出口區(maquiladora)參與裝瓶的廉價勞工與土地。

從墨西哥的經驗中吾人究竟能夠學到什麼教訓?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不僅是一個巨大的世界工廠,餵飽13億人口同時也是一件天大的事;另一方面,兩岸的經濟關係則是競爭中存在依附性,未來台灣農業是否也會走向工業發展的道路同樣依賴中國大陸的市場?如果「是」,那麼,台灣的農業必然面對轉型,如同墨西哥一般,轉向能夠即刻賺取利潤的現金作物。但現金作物需要產量,產量需要規模,規模需要資本。可以預期,私營企業對農業的介入將在未來數年內更加蓬勃發展,一個外貿導向的台灣農業將在台灣生根,並改變農民結構,在農地所有權不鬆綁的情況下,農雇工以及被企業大量抽成的新佃農即將成為農業的「新血輪」,這也是為何「開放農業外勞」的呼聲益加強健的主因。一旦農業轉型,台灣必然要從中國、越南、泰國進口更多的糧食作物,在全球都在搶糧的前提下,糧食作物的進口絕對不再是廉價的。如同ETAG爭議,當國家將糧食供應問題移交給私人資本以及國際市場運作,國內可耕地成為私人資本營利的工具時,台灣的勞動者在工資倒退的就業市場中將承擔更多比例的糧食支出,並且讓出國人的糧食主權於外國以及資本家,於今看來已成為必然。(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註:Timothy A. Wise. “Agricultural Dumping Under NAFTA: Estimating the Costs of U.S. Agricultural Policies to Mexican Producers.” GDAE Working Paper No. 09-08, (Glob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Tufts University, 2009).http://goo.gl/kd0q


(圖說)墨西哥市郊一位科學家走在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的玉米田中,攝於2010年8月31日。(圖文/路透)


相關閱讀

【哥倫比亞農民暴動】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2925

【一個崛起中的國際食品強權:中國(上)(下)】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3094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3303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環境前線:音樂無限、核患無窮 所以我們一起不核作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2-25


■陳詩婷


許多人可能都曾經自問:人的生命如此短暫又如此渺小,當有限的時日到達盡頭,我希望在這世上留下什麼?當人用盡氣力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這樣的證明究竟指向何方?


(上圖)「No Nukes! Long Play! 不核作-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專輯封面。(圖文/陳詩婷提供)


隨著時代更迭,多數文明產物漸漸走向淘汰迅速的循環裡,各種科技消費品的需求快速膨脹、商品壽命也如氣球般萎縮。而再怎麼偉大的文明建設,總抵不過歲月的力量,世上最古老的建築,年歲至今僅有5千年左右;然而,伴隨著人類社會進步而來的副產品──環境毒物,卻又愈來愈壽命久遠且影響深刻,譬如比一切文明還更接近永恆存在的──核廢料。

萬物總是如此相應相生:核能一時,核廢卻將伴隨生生世世;福島核災見證了核患的無窮,同時也提醒我們,儘管個人的力量本身有限,卻總該試著發出聲音,將意念與想望透過各種方式如詩歌、樂曲、文學不斷流傳,隨時空向外激盪。

這張《不核作-台灣獨立音樂反核輯》便是如此懷抱著點燃星星之火的期待,希望串起散布各個角落的聲音,讓曾經彼此陌生的人們相互聽/看見與連結,鼓動更多的發聲與行動。

從不核作開始合作

雙CD、34首歌、邀集老、中、青三代優秀的音樂人齊力貢獻創作,如此的規模,少不了幕後這位關鍵的串聯志工,也就是負責專輯統籌與邀約聯繫,人稱Thomas的鍾錦培。Thomas在香港和台灣的音樂產業打滾多年,辦過無數場大小演唱會、音樂活動,且跨足主流與獨立音樂圈。「做音樂的人就是希望可以發聲,樂團們完全二話不說就答應,還有許多漏掉、或者來不及收錄進去的!」談起這次籌備過程最印象深刻的事,Thomas說,有不少樂團即便這次沒有參與,但都幫忙宣傳、或者協助介紹其他樂團,用各自的資源一起促成這張專輯的誕生,「整個過程就是想要用『大家一起做』的理念去完成。」

而在作品的策畫挑選上,民謠、雷鬼、重金屬到電子舞曲的元素在這張專輯裡都聽得到,因為Thomas認為不該有太多的設限,各種風格都可以作為表態的形式。而對他來說唯一的考量,是盡量以已經出過唱片、不過於業餘的樂團為主,一來是強調「獨立樂團」不代表業餘,因為希望用有一定品質的作品來影響、說服大眾;二來也考慮到專輯聆聽感受上的一致性,而儘量減少作品之間的落差。

零預算 從限制發揮可能性

專輯從頭到腳,不論音樂作品版稅、製作費、視覺設計、宣傳費用等等,都在極少、許多項目幾乎零預算的狀況下完成,多數參與專輯的獨立樂團慷慨捐出版稅,甚至自己從口袋掏錢進錄音室;視覺也由國寶級的台灣攝影師張照堂無償授權攝影作品,並由平面設計師張世和義務進行封面設計;甚至Music Video都拍出了好幾支,靠的全是網路上徵來的義工導演與拍攝團隊。「原本覺得自己異想天開,在沒預算的情況下竟然拍得出MV!」Thomas說,這一切都是靠很多圈子裡的好朋友,在意念上有強大的支持,才有可能做這些事情。

然而,預算的限制也使得這張專輯在大眾媒體上幾乎沒有曝光,「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件事,是比較吃力的地方。」Thomas也因此期待這張專輯的發酵擴散,可以是更長期的深耕,雖然慢,但可以漸漸影響到不同角落的人。

音樂人的不核作心聲

因為到蘭嶼旅行的深刻感受,而寫出〈蘭嶼的藍〉的蕭賀碩,表示自己在旅程中看到許多令她感動與震驚的事物,譬如島上最美的玫瑰珊瑚礁、核廢料儲存場的違和感、以及再好的相機都拍不出的藍色。她認為:「音樂是柔軟的媒介,希望提醒聽者去深入瞭解核能議題,思考過後得出的結論不論反核擁核,都可以有討論的空間,只是一味支持或反對而不知所以然,甚至冷漠以對,是不負責任的。」

輕鬆玩樂團主唱Summer則表示,〈哪裡〉這首歌是2012年去台東參加反美麗灣演唱後有感而發寫的,因為媽媽是個台東人、外婆家在台東,小時候一大半的美好回憶都在那發生,「長大後看到自己成長的美麗土地因為官商勾結一直被破壞,覺得難過甚至生氣,所以決定寫歌宣揚,希望大家都要覺醒,否則很快大自然會強力反撲,危害下一代。」

Summer說,自己是單親媽媽,可能是當母親後對於土地自然環境更有省思。「現在我居住的地方墾丁,不但緊鄰核三廠,也有許多原住民部落,每次颱風一來,大家就都要擔心土石流,而這首歌在2月22日不核作演唱會時也會特別邀請排灣族部落歌手,因為當我在墾丁發表這首歌時,剛好被他們聽到,讓他們想起88風災族人的家園全毀的無奈憂傷心情,她很自然的就用母語加入了和聲。」

專輯中特別有一首歌,是在2013年反核大遊行時的音樂人帳篷,由現場民眾與黑手那卡西樂隊在凱道共同創作出來的。黑手那卡西說,〈小小的元素〉這首歌,談的是一個大學生從支持核電到反對核電,進而反思國家政策「是否真都是為了人民?」他從國民教育中學得,核電是個乾淨、效益比高、無污染的能源政策,然而福島核災至今都還無法善後處理,這讓他重新反思,國家教育給我們的知識,是過於片面的。

黑手那卡西認為,跟廢核音樂帳篷的朋友集體創作出這首歌,並非是為了說出完整的反核論述,而是想透過音樂促發參與廢核遊行的朋友,能夠拿起自身的反核觀點,站上反核位置,進而能夠跟支持核電者對話。他們強調,「一般人多半經驗到音樂創作門檻很高,而就不可能設想自主音樂表達的話語權。而這次經驗到的不難,正鬆動著既有的文化權力結構。」而當創作者開始說著廢核的觀點,進而創作旋律演唱出來,兩、三百人共振唱和,一個個音樂抵抗行動的火苗,就開始滋長。「從1996年,在關廠抗爭現場的帳棚內,到2013年在廢核集會音樂人帳篷裡,我們很開心看到更多的年輕人投入社運議題,也很期待未來能夠一同,對抗不公不義的政策與政客們!」

寫了〈如果明天核電廠就爆炸〉這首歌的翁寧謙談到自身的經驗,表示自己原本也跟大部分人一樣,背了小時候教科書裡寫的台灣每一個核電廠的位置,也深信核電是最安全乾淨便宜的。直到多數人以為最謹慎專業的日本人在面對核災時竟也束手無策。「3月10日時沒有人知道3月11日會發生如此大的災難,不正是如同每一個安然無恙的今天,明天會怎樣根本沒有人知曉,也無力阻擋嗎?這首歌希望可以用感性的訴求來喚醒大家的危機意識。我不住蘭嶼,也不住萬里貢寮,但是只要明天一出事了,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不核作-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FB:http://goo.gl/NddZTH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2-25

▲台灣第一張以反核為主題的獨立創作專輯「No Nukes! Long Play! 不核作-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有多達34組音樂人為反核貢獻創作。(圖文/陳詩婷提供)


相關閱讀

【核電的替代方案…還是核電?】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287

【複雜的期盼】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078

【給零核時代的備忘錄】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620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朱朱專欄:數學課記錄的意外收穫 / 人本2014數學想想師資培訓暨支點計畫義工老師招募@【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No.201】閱讀,翻閱生命的篇章~@【【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4-02-25』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