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媒體觀察電子報
報主: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創刊日期:2000-03-2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5,8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媒體觀察電子報報
媒體觀察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觀察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0-10-08 16:00:00 / 報主:媒體觀察電子報
本期目錄
編輯室報告
平平都是「貓熊」,那ㄟ差這多?!/ 吳惠斐
北投社大│我們的社區故事│9月21日│第3堂
媒體觀察站節目預告 : 10月08日 空中讀書會│【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漫談自立晚報
媒觀聲明--陳勝福董事長應速說明是否為公視專任董事長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媒體觀察電子報
照片拍攝:張十七
編輯室報告
本期電子報仍由實習生擔綱,初步分析白海豚和貓熊在媒體上的「差異」報導,另外媒觀在社大這學期已開課,附上北投社大的上課紀錄。公視爭議仍未落幕,媒觀這段期間陸續發表幾篇聲明,本期附上最新聲明,有興趣的人可至官網查詢。
平平都是「貓熊」,那ㄟ差這多?!/ 吳惠斐

最近電視出現了零星的「環境信託,一人一股救白海豚」的新聞,引起我們的注意。什麼是環境信託?為什麼白海豚需要保護?不過更令我印象的是,長期以來台灣媒體在報導「動物」時,有著很奇特的方式。記得幾年前「團團圓圓」來台灣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的,但是有關白海豚的新聞卻是冷冷清清,是甚麼因素讓媒體同樣在報導「可愛動物」時,有著如此截然不同的態度呢?

我們曾經聽過來自中國的大貓熊「團團圓圓」,但有聽過「海上大貓熊」嗎?牠是生活在台灣西部沿岸的「中華白海豚」。我們可能聽過海洋公園裡有海豚表演,但是卻很難對「白海豚」有甚麼印象:牠是台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而我們最引以為傲的「經濟發展」將會讓牠們消失殆盡?!

環團發起聯盟 環境信託保生態

  2007年初,多個環保團體(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環保聯盟、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等)聯合起來,為中華白海豚共同發起「搶救中華白海豚(媽祖魚)聯盟」。近年來政府與民間企業在雲林縣、嘉義縣、彰化縣附近海域,興辦大肚攔河堰、國光石化科學園區、湖山水庫、台塑大煉鋼廠、大成工業區、彰工火力發電廠、龍風火力發電廠、中科廢水管線等重大工程,危及媽祖魚、也就是中華白海豚的生存。

  環保團體也開始發起環境信託,欲促使民間團體組織管理,維護保存中華白海豚的棲地,保護目前僅存不到百隻瀕臨滅種的媽祖魚。根據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定義,環境信託,最簡單的理解方法是把它反過來讀:信託環境,也就是透過一些方法和機制,使「環境」不只交由政府或私人所掌握,還可以交由民間組織來管理─將「環境」託付給值得信賴的民間組織;廣義來看,舉凡山林、溪流、海洋等自然環境,又如古蹟、遺跡等人為環境,都可以視為「環境」而交付信託,以民間的力量進行維護自然及人文環境的工作。環境保育信託起源於英國,透過1907年國家信託法案的授權成立國家信託(National Trust,或譯為國民信託),准許民眾或機關團體委託或捐贈歷史襲產、土地、房地產等,交予信託組織經營管理,強調「1萬人的每人1元,比1人的1萬元力量更大」累積民間環保「社會資本」。

媒體曝光差異 報導為何大小眼

  白海豚的保育問題經由聯盟的努力,慢慢浮上檯面。「不要等到建立了生態館才開始想要保育,通常都是一個物種瀕臨絕種才會有生態紀念館」中時記者黃麗如在他的報導文章中如是說。但媒體對於中華白海豚的報導多限於平面媒體,電子媒體雖有部分的報導,如公視;同樣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中華白海豚每三年才會生一胎,繁殖率及生存率都低,因此也被稱作「海上大貓熊」,但中華白海豚曝光與被重視的程度可不及風行全台、來自中國的大貓熊,這樣的大小眼是為什麼?

  中國的大貓熊在某個層面可能夾帶了政治的因素,讓政府或官方對此充滿「翹首盼望」,在「期待與盼望」中成長的團團和圓圓,帶著光環來到台灣,也繼續被鎂光燈追逐著,大貓熊儼然成為媒體寵兒,他們需要被保育的訊息也同時被傳達了、被強調了、被重視了。反觀在台灣沿岸生活著的媽祖魚呢?這群粉紅色的美麗動物,在媽祖生日期間,活躍於台灣西海岸,但台灣的西海岸是人們開發之地,也因此一點一點地傷害到他們的棲息之地,但是媒體看見了嗎?普羅大眾的閱聽人看見了嗎?就算看見了,是怎麼看?視而不見,或是瞥見一眼,還是定睛一看呢?媒體就像閱聽人的大眼睛,雖然媒體不能「限制人們想什麼議題」,但是媒體可以「告訴人們可以想些什麼議題」,也因此,媒體愈重視的議題,在閱聽人心中也容易顯得重要,故媒體選擇議題的重要,將在中華白海豚的議題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之一。

議題內容方向迥異 「兩大貓熊」不同調

  檢視四大報,2008年年底,中國大貓熊來台時,皆是以「等了三年半 團團圓圓今抵台 傍晚5點10分抵台」、「團團圓圓 呼呼大睡到台灣」、「初二活力旺 團團圓圓卡哇依」兩隻貓熊來台的各種狀況等等,大幅報導,各種可愛的形容詞都出現在新聞中,營造出歡樂的氣氛,為動物園做了廣告,同時也順帶建立兩岸政府和平交流的印象,而除了觀光的產值,也部份地帶入了熊貓復育的保育議題。

  反觀白海豚在新聞議題的露出,都是以諸如「環團買地救白海豚 吳揆︰牠會轉彎」或是「救白海豚 萬人籌億元買地阻石化廠毀棲地 學童主婦響應認股」、「我們做了什麼? 讓珍稀動物消失」,與「八輕是台灣難以承受之重」等環保議題放在一起,這樣比較屬於硬新聞的處理方式。

環團發聲變侷限 多元視角更全面

  或許礙於白海豚已經到了某種程度的急迫性,環保團體為白海豚發聲的方式,影響了媒體的報導方向,但媒體是否能夠提供更寬闊的視角,給閱聽眾更多元面向的思考空間呢?這個議題早在今年被注意之前,去年曾有過「白海豚超可愛」為標題出現在平面媒體上,但是不是能有更多這樣、而非環繞在保護瀕絕動物的報導方式呢?白海豚若能比照黑面琵鷺的經驗,保留溼地,成為不只是環保的議題,也不只是觀光,而是作為生態旅遊或生態學習,讓白海豚生態本身產生產值,也以生態的方式讓人深入認識白海豚,既能留下美麗的白海豚,也能在純保留之外產生另外的價值,高污染工業造成物種、土地的流失,但今天保護白海豚不單單只是保護一種物種,更是使在台灣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多留存一點呼吸和生存的空間,因為高污染工業的影響並非區域性的,而是全台的。

北投社大│我們的社區故事│9月21日│第3堂
記錄│葉韋君
 
課程開始,先由同學和我們分享社區意象的照片:秉姊先為我們帶來北投公園的照片,訴說北投近來的變化,包括觀光轉向的過程,以及北投公園整修後砍掉許多樹木,讓過去隱身於樹影後下棋小搏的身影絕跡了。明德也應和這個主題帶來公園內居民圍著下棋的照片(可見隨手記錄的樂趣),照片可見公園的棋盤是直接印刻在桌面上,同時棋子也是擱在桌上的,顯見下棋是公園內由來已久且背認可支持的活動,只是過去下棋還有些博奕的性質,但是由於公園的公開化讓這些活動隱匿起來。此外可見圍繞著的都是男性,使公園的這些角落形成的男性聚落,明德說明這是性別偏好的興趣使然-男人愛下棋。秉姊也應和,女人的活動是晨起的土風舞,也說女性在公園會自然避開男性活動的空間,這種性別界線是一種默契。
 
明德則除了分享公園的故事外,也提供了「劍潭古廟」的故事,承載著日據時期台灣辜家的故事,也是市定古蹟的設定與祖產家廟間微妙的互動關係,若成古蹟恐喪失詮釋與修復改建的主動權。
 
贊鈞則以他所設計「北投意象logo」與大家分享,其中以溫泉、布幔、木屐與山林作為傳達意象的元素,特別強調溫泉與懷舊的主題,韋君提出「為何是懷舊?」的問題,如北投圖書館是屬於先驅的綠建築卻用舊照片處理,何以懷舊是北投的重要元素?這是一個以觀光出發的視角,那由北投自身出發,將是什麼?
 
經過一輪的分享後,由婉鈴為我們講解「數位攝影」包括構圖、鏡頭語言等,如何經由照片說故事?鏡頭語言可以從視覺上給予不同的感覺:特寫表現張力、中景強調人的關係、遠景突出環境的氛圍;仰角表現崇高、敬意、俯角有宏觀全局的氣勢。是以不同的視角提供多樣敘述的空間,使影像呈現更豐富有魅力,並延伸到攝影機的運動,靜態的單格攝影與動態的攝影不同,必須思考剪接的邏輯,使成像順暢,不會讓觀眾有卡住、撞到的感覺,這就必須借助分鏡的概念,讓不同鏡位的影像結合。婉鈴用了公視提供的兩套小影片說明攝影機運鏡的使用,第一套影片說明鏡頭語言,第二套影片則以環保為主提,演練如何使用鏡頭語言,表現主角的移動與環境、人物的互動。
 
下週就期待大家演練這套鏡頭語言組合成「北投的故事」。
媒體觀察站節目預告 : 10月08日 空中讀書會│【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漫談自立晚報
主 持 人:管中祥
來 賓: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作者)
頻道:教育電台(FM101.7全國聯播)
時間:10月8日(五)下午六點五分至七點

黨國凌駕一切的戒嚴年代,媒體往往只能是政府的傳聲筒;當年《自立晚報》的存在,不但為當時的台灣菁英守住最後一塊發聲基地,也讓微弱的本土論述得以一脈 相承。當台灣走向民主,各種論述百家爭鳴之際,堅持「客觀、公正、本土」立場的《自立晚報》,卻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消逝。這當中的曲折轉圜到底為何?
今天節目延續上周,邀請到【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的作者,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呂東熹,繼續與我們談談書寫《自立晚報》的一些過程,各位聽眾朋友也別錯過囉!
媒觀聲明--陳勝福董事長應速說明是否為公視專任董事長

陳勝福董事長應速說明是否為公視專任董事長

<!-- /#content-header -->
 

陳勝福董事長應速說明是否為公視專任董事長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聲明20101007

根據10月5日中央社報導,公視董事長陳勝福以明華園團長身份進行兩岸文化交流,同時,根據公共電視網站上公開的董監事背景介紹,陳董事長目前現職為:「明華園總團長/藝術總監、佳譽國際音像有限公司董事長」。另一方面,在財政部營業登記的公開資料中亦載明了,陳董事長仍為兩公司之負責人(明華園雜誌社),且為唯一董事。

陳董事長公開表明任內不支薪,對此,我們深感敬佩,但是不支薪並不影響董事長專任的規定,依據公視法第二十條明文規定:「董事長為專任有給職」,從立法初衷來看,董事長必須「專任」處理公視基金會業務,實因基金會業務有其重要性,並屬經常性操作,有賴專職的董事長處理董事會相關掌理事務,何況公視今已發展成為集團,總轄五台(公視、華視、原民、客家與宏觀電視台),綜理事務繁多,故董事長乙職更應專任,方使集團內部各台運作順暢,不負國民之託付。

陳董事長身兼公視董事長與民間企業負責人,究竟陳董事長在這些職務之間,是否為公視專職董事長?是否有其它專職?媒觀呼籲,陳董事長能針對此事儘速向外界說明,同時,並針對公視未來的經營方向提出說明。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媒觀電子報第251期--平平都是「貓熊」,那ㄟ差這多?!』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