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者電子報-NO.49(行政院通過公視法修正草案)─目擊者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October 08,2012【焦點話題】行政院版《公視法》修正出爐 媒改團體批短視
新聞局即將在兩個月內解編,末代新聞局長楊永明如何應對《公共電視法》修法,也將影響未來公視的發展走向。(資料照片/記者宋小海攝)
特約記者馬安奇/報導
行政院3月29日通過《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包括立法院對董監事行使同意權門檻下修至二分之一,董事會人數自現行17至21人,調降為13至17人,並按需求逐年調整政府捐贈金額等條文,並將交付立法院審查。民間媒改團體則認為此份草案治標不治本,仍然看不出政府有意對公廣集團進行通盤規劃。
《公共電視法》自2011年3月行政院修正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修正條文共54條,經立法院教文委員會召開5次審議會議通過40條條文,但未及於該會期完成審查。今年立法院換屆,新聞局因而在2月22日再度提出新版草案至行政院。
閱讀更多 »
閱讀更多 »
【新聞人語】我笑到不行
本文原刊於《國寶級白目馮光遠在此》部落格,經版主授權轉載
(撰文:錢衷時)
看到這張公告,我笑翻了。
賣米菓的蔡衍明自從買下中國時報之後,一群(我相信)前中時的蠢蛋經常獻計給蔡衍明這文化蠢才,讓他一天到晚出洋相。
【新聞人語】weReport平台──公眾支持小額捐款的新媒體嘗試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網頁。
文/胡元輝、林靖堂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會召集委員、平台編輯)
21世紀揭幕迄今已逾10年,全球實施民主制度的許多國家以及台灣的新聞業,卻仍然處於經營模式與新聞公信力難以為繼的困境之中。
儘管新聞品質的良窳難以度量,但許多調查均顯示,上述國家的新聞公信力持續下墜,專業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亦低迷不振。麻煩的是,傳播科技的革新、社會型態的變遷與經濟環境的壓力,在在對媒體經營構成挑戰,亦導致商業媒體在力求轉型之際,普遍以降低成本的策略尋求度過難關,其結果非但經營狀態未見改善,新聞品質更有日趨低劣之虞。
閱讀更多 »
閱讀更多 »
【新聞探討】誰的記者會(二)市府大小眼?
記者宋小海/報導
因為都更爭議火熱,一場「約訪」因為記者同業口頭流傳,導致前往建管處的人數眾多,超出約訪記者預料;然而對於當天負責回應的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副總工程司邱英哲而言,他本來則以為只有提供資料給「2家」媒體。
建管處:來訪記者超乎預期
邱英哲表示,建管處發言人是主任秘書高文婷,自己則是代理發言人。當天高文婷休假時接到TVBS記者與台視記者來電,表示需要樂揚建設的拆建執照等資料,因此請邱英哲代為處理提供,他便與來電的記者約在下午3點15分自己的辦公室會面。
【新聞探討】誰的記者會(一)媒體對立的表象
編按:在新聞採訪中,「約訪者」有無優先採訪權?「學生」又有沒有採訪權?這兩個狀況發生在日前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回應公共議題的現場,卻引起一場論爭,批判記者同業與政府官員,更帶出「學生」公民採訪權力與「記者」職業慣性之間,何者為前提的思考。
記者宋小海/報導
日前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回應都市更新的現場,因為中視記者在其他記者提問時叫停,官員會後消極應答,事後記者自己批評記者同業與政府官員的作法,並投書在蘋果日報,除了接著中視工會代表正式回應爭議,也引起採訪權的相關討論。
然而《目擊者》在有限的資料追溯現場的磨擦誤解,發現問題本質其實並不在於記者相爭的迷霧中,而是在於學生等不同身份的一般公民,在行使採訪權利時,卻與過往記者採訪、官員回應的習慣有所落差。儘管,任何公民從事新聞採訪行為,已在去年大法官釋字第689號獲得承認。
【新聞探討】誰的記者會(三)提問共謀互助 公民仍須努力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近期台北市政府回應都更案爭議,採訪現場爭點除了在界定「學生」等公民的採訪權力,另外在「約訪者」是否優先發問、受訪者接受公開面訪如何設限、記者彼此是否又能要求「該問」或「不該問」什麼問題,各種層面都成為一個記者在面對採訪時,需要加以思辨的各種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