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目擊者電子報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創刊日期:2009-07-07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40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目擊者電子報報
目擊者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目擊者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2-07-17 05:00:00 /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焦點報導】10人退公視董事遴選破局 文化部改審查公開
【焦點報導】10人退公視董事遴選破局 文化部改審查公開
10位公視董事候選人退出提名,文化部長龍應台與審查委員會召集人廖蒼松在11日晚間進行說明,並解釋未來審查過程的改變。(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公共電視第五屆董事會改選審查在延宕超過一年半後,在6月29日終於再度展開,但在24名被提名董事人選之中,有10人認為審議程序「差別待遇」有嚴重瑕疵,因而在7月11日二度審查前請求除名,造成即使審查會通過其他人選,仍無法達到董事會17人的最低門檻。審查破局再度延後。

審查委員會召集人廖蒼松與文化部長龍應台在11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審查委員將致信向退出的候選人釋疑,並決議公開這兩次審查影音紀錄。龍應台說,對於10位被提名人聲明退出表達遺憾,能夠體會這些人的心情。

「大破可能剛好是大立的契機。」龍應台表示,審查會決議將重新提名後,文化部也會以全新態度處理;未來文化部將把候選人名單將廣徵各界意見,並事先公開,審查進行過程將透過現場網路直播公開,做為公民教育典範。

龍應台並表示,文化部將成立「公廣媒體改革小組」,引進專家學者及公民社會的力量來協助文化部處理公共媒體問題。文化部將於今年10月提出公共媒體政策,並努力讓公視法在下個立院會期通過修法。

閱讀更多 » 


【傳媒時評】你說,我想聽?我說,你不聽?原住民族傳播疑問句

文/黃曼莉(Panay na Siko)


如果傳播具指向功能,那麼一定有一方是主動者,另一方是被動者。站在此思維上,原住民族在目前台灣傳播發展的過程中,又站在哪個位置?如何主動?為何被動?皆是今年「原住民族新聞與傳播研討會」中不斷被挑戰的疑問。

與會中,一篇以「原住民傳播工作者的身分政治及其實踐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族傳播權」為主題之文章,透露了原住民媒體人作為一種傳播工具之角色,仍舊受限於臺灣媒體主導者的一方控制。文中引用石計生(2007)在《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一書中抒發對「主體性(subjectivity)」的解譯。他說『時常追索一個困惑自己已久的問題,用學術的語言來說,是主體性(subjectivity)。用白話文說,是「我能以何方式說出我血液裡流動的精神?」』。

其發表者想表達是,即便原住民族擁有類屬於自己的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具有內容之設定主導者,也未必是原住民族本身能握有,於是造成原住民族傳播者作為主動的一方,產生了身份上的矛盾。包含其內容的議題設定、詮釋等權力,在原住民電視台自2004年開台後,依舊產生疑慮。但遺憾是在文中並未指出其矛盾如何產生、如何釐清原住民族報導人的矛盾等。


 
閱讀更多 » 




【新聞人語】當記者血灑向造神者眼:《普丁之吻》影評
 
文/彭昱融(前天下雜誌政經組記者) 


《普丁之吻》
--起先,他們醜化記者;然後,他們仇視記者;最後,他們殺死記者



年初獲選日舞影展的《普丁之吻》,是一部貼近真實、細膩剖析近年俄羅斯青年政治運動的精采紀錄片;丹麥女導演Lise Birk Pedersen花四年時間,紀錄親普丁青年團體納什(Nashi)發言人瑪莎卓可娃(Masha Drokova)的覺醒與成長,以及一位反普丁獨立記者奧勒卡辛(Oleg Kashin)的悲慘遭遇。

除了出色的攝影和配樂,導演也提供俄羅斯晚近發展作為背景,但主角真實命運的戲劇性才可能使本片如此精采,提醒我「政治」是如此個人化、有血有肉。


閱讀更多 » 


【新聞人語】新聞環境大不同 兩岸採訪「眉角」多

 文/羅印冲(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記者,曾派駐大陸北京)


前言:大陸是一個沒有媒體的地方

有一位主管大陸事務高層官員私下與記者茶敘時說,台灣官員時時接受在野黨與媒體的監督,很多政策都要反覆思量,盡可能完善;相對來說,在中共主政下的中國大陸,「是一個沒有媒體的地方」,官員不必受制於第四權的監督。

這裡所謂的「沒有媒體」,自然不是說大陸沒有媒體機構或新聞從業人員。這句話的真正意涵是:大陸沒有發揮第四權、可落實監督執政黨的新聞媒體。以這段話起頭,筆者想藉此一談兩岸新聞採訪環境的差異,以及台灣記者到大陸駐點採訪,最難適應的幾個部份。

閱讀更多 »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本期目錄
【焦點報導】10人退公視董事遴選破局 文化部改審查公開
【傳媒時評】你說,我想聽?我說,你不聽?原住民族傳播疑問句
【新聞人語】當記者血灑向造神者眼:《普丁之吻》影評
【新聞人語】新聞環境大不同 兩岸採訪「眉角」多
廣告




 
記協敬請捐款
懇請各界支持,重視媒體改革;

歡迎小額捐款,創造社會未來。


捐款方式及帳號:

郵政劃撥帳號:18905850 

戶名: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台灣銀行(004)信義分行

帳號:054001050713

戶名: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媒體觀察












記協贊助委員
高雄市政府、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
轉寄『目擊者電子報-NO.54(公視董監事審查再破局)』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