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生與死─體驗式瑜伽─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01,2015在生與死之間
在上週 ,影響現代人生活深遠的重量級人物,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s過世了。這個消息來得突然,讓很多人,包括我都覺得震驚。
他對電腦族的貢獻至深至鉅,我們可以透過他領導的蘋果電腦推出一波波的新產品 ,看出他是個有創見且有新視野的人,在他短短的生涯中,為人擘畫出新世活,也因此,很多人對他突然的離去,非常不捨。
Jobs曾說,「死亡是最偉大的發明。即使科技進步,也沒有改變這個循環 。」是的 ,沒有人能逃得過死亡,聖人與罪人、男人和女人....
在瑜伽觀念裡,我們對於生 、死、興、滅看得比較淡然。因為凡事緣起 ,自然會煙滅,有生一定會會有死。不只是生命有這樣自然的循環,萬事萬物都逃不過這個命運的安排 。
就像 ,一個新產品的推出,過了幾年後 ,該商品不再被人喜愛,會面臨下市的境遇;一段關係從初識開始 ,也必定有結束的時刻。即使我們看來不變的事,其實也在緩慢的改變型態中,海會枯、石也會爛,地球的能量也正面臨新的且嚴苛的挑戰。
在昆達里尼瑜伽(Kundalini Yoga as taught by Yogi Bhajan)中,有一首最經典 、最有名的梵唱,歌詞只有4個字Sa Ta Na Ma,最能說出這樣輪迴的意境。Sa是無限的意思;Ta是出生,新生;Na是死亡、結束;Ma是重生。所有的能量必經這種從宇宙而來,無中生有,顯化成實體,再經由消褪的過程,進展到下一個輪迴去。
也因此,我們看待生和死,也都是用持平的眼光,因有生必有死,有逝去也必然會有新生,只是在能量上、層次上不見得是相等而已。
而我們一般人認為 ,人的生和死不下自己能 選擇的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家庭 ,對於如何離世也束手無策....在瑜伽的觀念裡,並不這麼認為 。我們認為 ,我們的原生家庭和生父生母,是我們的靈魂自由選擇的,在胚胎還未在子宮著床前,自己的靈魂曾經試探和挑選過未來將要經歷的人生考驗,所以,我們降臨的家庭必定有個挑戰或是祝福在其中,並不是所謂的「毫無選擇」。
而我們的離開 ,其實也是一樣的。與佛教有很多得道高僧是可以選擇他離開的時間和方式近似,瑜伽人認為我們過世的方式也是可以「演練」的。
要演練生與死最好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呼吸,一個是睡眠。因為,我們每一次的吸氣,不單是給自己氧氣和能量,更是與宇宙至深的能量和頻率連結,每一口氧氣都是新生的機會;相同的 ,每一次的吐氣不但把體內的廢氣代謝掉,同時是完成一個呼吸的循環,是個終結。可別小看這個結束,因為在這個結束後 ,馬上跟著另一個吸氣,也就是另一個開始、另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所以 ,在每一次的吸氣與吐氣中,我們都在經歷「生 」與「死」。
至於如何選擇生和死呢?利用睡眠是個很好的練習。每次入睡前,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明天如何醒來,是平靜的 ?是有精神的?還是無明的醒來?在瑜伽人的睡眠練習中,每次的入睡(像人生的「死亡」)都在讓我們練習如何決定自己下一次 「生」(醒來)的機會。也就是說,經過練習,當我們人生最盡頭時,我們是可以選擇下一次我們要如何生 ,這又回到Monica在文章最初提到的 :我們的靈魂是經過選擇而來經歷此生的 。
只是,有的靈魂比較有覺知,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成長的道途,有的靈魂還處於無明,需要經驗更多的學習和成長 ,才會漸漸了悟這些一再一再經歷生與死,倒底帶給我們什麼意義。
生和死的課題很嚴肅,談起來可以講大半天,Monica就此打住,留給各位更多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