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2-07-29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社區重建人物誌】留在部落,來義加油!—屏東來義社區營造員溫瑞瑜
【重建消息】阿禮部落文化特展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城市議題工作坊
【社區重建人物誌】留在部落,來義加油!—屏東來義社區營造員溫瑞瑜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化部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

文化部的社區重建工作即將告一段落,我們再次訪談社區營造員們,回顧兩年的來時路。在
這一系列的成果訪談中社造員們侃侃而談,談挫折與壓力,也談收穫與成長,透過我們的手,說出社區營造人才培力的苦功夫,也說出重建社區裡最認真的故事。

採訪撰文/王珮瑜


Tjaljaavus(音:加拉阿夫斯)是個傳統的排灣族部落,漢人舊稱「內社」,日人延稱「來社」,但今天它以「來義」之名和我們相見。回顧過往,政治、經濟和殖民等種種因素,行政劃分、建設與統治輪番進駐,屬於部落的文化也漸漸產生質變。這是一個長久以來不間斷的考驗,考驗著原住民在強大的外力裡如何傳承自己的文化。溫瑞瑜是部落的年輕人,帶著三個孩子從屏東市區回到原鄉擔任營造員,記錄部落的語言和文化、關懷老人和小孩,讓來義不再只是災區,而是個擁有希望的社區。


【社區重建人物誌】留在部落,來義加油!—屏東來義社區營造員溫瑞瑜
(來義的社區營造員溫瑞瑜,
言談間缺少時下年輕人的玩心與瘋狂,卻多了一份對家庭的責任。


家園流失,部落失去活力

98年,莫拉克颱風橫掃台灣,伴隨雨水帶來滾滾的土石流,一舉將東部落靠近來義溪113戶位於河川新生地上的家屋摧毀,西部落的聯外道路中斷,水源溝渠也陸續出現土石流。災後陸續搶通道路、重建家園,卻因100年南瑪都颱風再一次重創來義部落。失去家園的族人們遷居組合屋,在地就業遭受嚴重衝擊;原本能帶來收入的樂樂谷、大峽谷等風景區面目全非,可耕地流失,而公部門釋出的人力計畫案對於部落的生計幫助也有限。

於是來義居民紛紛被迫外出工作,人口大量外移,屋舍裡只剩下長者與小孩在日復一日的純樸生活裡對坐。土石流帶走了房子和耕地,也帶走了社區的活力,但卻喚回了瑞瑜,讓她有機會回到部落工作。從八八零工、永續計畫到社區營造員,瑞瑜可說是參與了整個災後重建的過程。


【社區重建人物誌】留在部落,來義加油!—屏東來義社區營造員溫瑞瑜
(98年的莫拉克颱風、99年的凡納比颱風、100年的南瑪都颱風,接二連三地打擊來義部落,山河完全變色。)


青年返鄉,大小事全包辦

72年次的瑞瑜畢業於慈惠護校,畢業後曾進入屏東基督教醫院和其他診所擔任護士,前後大約工作了一年。瑞瑜說,因為當時已經有小孩,醫院繁忙的工作讓她無法照顧孩子,加上先生是職業軍人,大部分時間都必須留在部隊,照料家庭的責任因此落在瑞瑜的身上,她開玩笑地說自己就像個「男人婆」,什麼事情都要會,什麼事情都要做。

現實生活的考量讓瑞瑜選擇接受鄉公所的課輔業務,同時要兼顧部落老人關懷,兩邊跑的工作型態讓她分身乏術,因此和村長商量,希望能離開鄉公所,真正回部落工作。「我只要回部落就好。因為親戚在部落,小孩也在部落,我不想離家太遠。」瑞瑜的想法很簡單,她只想帶著孩子在部落生活。三十歲不到的她青春洋溢,喜歡稱自己是「婦女」,言談間缺少時下年輕人的玩心與瘋狂,卻多了一份對家庭的責任。

當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社區組織重建計畫通過時,機會來了。村長建議瑞瑜接下營造員一職,不但可以為社區服務,還可以回到部落生活。「當時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社區營造,還以為是像爸爸那種,是做工的。」尚未建立社區營造的概念,她就已經站上第一線,無論是行政、核銷、居民溝通、辦活動、老人關懷或其他交辦事項,瑞瑜做中學,大小事都包辦。她希望把所有事情都做到最好,但部落人力與經費都缺乏,留不住年輕人,工作人員流動率很高,導致很多原本不屬於營造員的工作,最後還是全回到瑞瑜身上。「有時候會覺得孤軍奮戰,但是人家把事情交代給我,我就覺得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所以壓力很大。」自我要求高的瑞瑜原本以為回到部落工作可以兼顧孩子,沒想到忙碌的程度比起以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有時候加班回到家,三個小孩都睡著了,東倒西歪、衣服亂穿,她笑著形容,孩子們就像「沒人要的」一樣,都自己在家消磨童年。


【社區重建人物誌】留在部落,來義加油!—屏東來義社區營造員溫瑞瑜
(瑞瑜的小女兒陪著媽媽工作,邊玩耍邊作鬼臉。)

多做少說,凝聚部落情感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年的主要目標是推動生態旅遊,希望透過產業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當時還是社造新人的瑞瑜從行政工作到規劃導覽,全程參與;第二年開始,計畫投注了許多人力物力在老人關懷站與耆老訪談,協助部落長者生活安全之外,她也從他們身上汲取珍貴的排灣文化。

瑞瑜一方面應付繁重的工作,一方面還要面對來自社區不同的意見與聲音。風災後,部落出現許多問題,資源分配或選舉分裂,讓人與人之間極度缺乏信任感。許多族人並不了解社區營造的內涵,一開始,協會所舉辦的大小活動中,很多族人被動、冷漠的態度都讓瑞瑜感到灰心,他們不願意主動幫忙布置場地、收拾垃圾,認為那是有領薪水的人應該要去做的事情。災後的恐懼感築起了高牆,現實生計的困難阻斷了人們的情感。「所以我就是多做少說、默默去做,讓他們知道我是很單純的在為部落付出。」瑞瑜用最實際的行動和真誠的態度,建立了一套能在不同意見當中持續推動工作的哲學,過程中有許多無法言盡的辛苦,但看到自己的部落在改變、在進步,卻有無上的成就感。

三年的時間過去,大家漸漸明白,「營造員」是一個獨立於政黨和派系之外的,社區的凝聚力又慢慢建立起來。辦活動遇到颳大風、下大雨,居民還是留下來參與,結束後也願意幫忙整理場地。「一個小小的動作看在眼裡,實在是很感動。」瑞瑜說著,臉上浮現滿足的笑容。


影像誌,留住自己的故事

為了賺取生活所需,部落青壯人口大量外移。當人們一個接一個離開的時候,原住民文化的保存成為部落族人最關心的問題。他們擔心,下一代不會說母語,在和長者無法溝通的情況下,祖先的智慧無法繼續傳承下去,屬於來義社區的歷史也會因此中斷。像瑞瑜這樣在部落出生、成長、精通母語和國語的年輕人,就像兩代人之間的橋樑,把母語世界裡豐富多樣的故事轉化成文字,搭配老照片和口述資料,集結成冊,製作屬於來義的自己影像誌。

【社區重建人物誌】留在部落,來義加油!—屏東來義社區營造員溫瑞瑜
(來義部落99年的成果展,展出部落傳統的手工藝品,讓更多社區居民看到成果。圖片提供/溫瑞瑜。)

過去,瑞瑜對於部落的文化並沒有太多好奇心。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她,幸運地能說一口流利的母語,但她小時候聽奶奶說故事的時候,總是迷迷糊糊、有聽沒懂,許多故事的細節和來源,就此隨著爺爺奶奶的離世跟著消失了。當瑞瑜用妖怪Ganin(音:嘎濘)的故事嚇唬孩子的時候,總會有點後悔當初怎麼沒請奶奶告訴他更多關於Ganin的事情?牠怎麼吃小孩?牠長得怎麼樣?牠住在哪裡?這些問題累積成為湖泊,每訴說一次,心裡就出現漣漪。

「當了營造員,從蒐集老照片的過程裡,我才發現這些事情很重要。我們大約收集了三、四百張。但其實部落裡很多老人家對於以前的事情記憶很模糊,我就拿照片給他看,一邊看他們才會一邊指認說這是誰、這時侯我大約幾歲。」瑞瑜和工作伙伴雪鳳姐一起進行訪談,累積了許多成果,但礙於人力限制,整理、編輯的工作一延再延,終於等到了今年六月,在計畫結束前製作完成。人們的記憶有其終點,但歷史卻會一直持續下去;這一份影像誌的意義不只是說故事,也讓老人家理解年輕人對部落的用心,進一步對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對自己的社區產生認同。

一份影像誌,或許可以把來義族人在風災後內心所產生的裂縫,慢慢填補起來,也把祖先的古老智慧重新找回來。但文化傳承光靠老人家怎麼行?瑞瑜在這幾年當中,深刻體會了部落留不住人的困境,薪資低、事情多、職缺不穩定、親族包袱大,都是阻礙青年返鄉的因素。因此她認為協會在推動社造工作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幫年輕人創造一個可以發揮所長的平台,吸引他們回來守護自己的土地。


「來義加油」,讓部落被看見


【社區重建人物誌】留在部落,來義加油!—屏東來義社區營造員溫瑞瑜
(「來義加油」出現在許多馬拉松比賽裡,只要她們一出現,就可以看到來義部落正在甦醒,正在擺脫風災的傷痛,迎向希望和活力的未來。
 
三年來的營造員工作,讓瑞瑜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時發現自己的成長與改變。「每個層面都是學習,尤其在與人溝通的部份成長最多。」以前,瑞瑜很少在部落走動,誰也不認識,連鄰居都很陌生,但現在整個社區都認識她了。這讓她更加有成就感,更加希望把來義的點點滴滴傳達到其他地方。

她平時愛運動,是個運動健將,路跑、鐵人三項、馬拉松,樣樣精通,時常和朋友組織團隊參加各種比賽。每次去比賽的時候,瑞瑜都會把握機會讓別人知道「來義」,設法讓部落被看見。久而久之,她們乾脆組織成「來義加油」團隊,在衣服上印著這四個大字,並製作logo,無論什麼場合,只要她們一出現,大家都會知道她們來自哪裡。「我們道具很多喔,還會故意跑在記者旁邊吸引他們的注意。」瑞瑜邊說邊做出加油手勢,從那手勢裡可以清楚地看見來義部落正在甦醒,正在擺脫風災的傷痛,迎向希望和活力的未來。


【重建消息】阿禮部落文化特展
*永恆的時光‧雲端上的家-阿禮部落文化特展

屏東霧台鄉阿禮村在莫拉克風災後,幾乎全村遷到永久屋,部落保存的傳統西魯凱族文化及古文物首度離開部落,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展出。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表示,頭目屋裡有1個代表部落生命的陶壺,這個陶壺從沒有離開過部落,陶壺離開部落,就表示部落瓦解或遷移,莫拉克風災後,村民多遷居到山下永久屋,包基成與族人商議後決定,讓古文物到山下與族人見面,而促成了這次在文化園區的展覽。

展場以八個概念:太陽、頭目家屋、阿禮部落歷史沿革、百合花精神、部落傳統生活與當代藝術、災害、遷移和思念感謝作為特展主題。

展覽期間:7月20日到8月26日
展覽地點: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八角樓特展館
更多訊息請點我


推薦訂閱
花蓮畢士大教養院電子報102-13期@【花蓮畢士大教養院院訊】
轉寄『文化部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4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