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46】─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10,2012【重建消息】2012 驚豔六龜~清涼一夏 & 莫拉克重建耀動計畫深耕產業重建
*2012驚艷六龜~清涼一夏 邀您一同FUN暑假
由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主辦的「2012驚艷六龜~清涼一夏 寶來不老FUN暑假」活動從7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期間包含自行車遊、溯溪活動、生態探訪及溫泉湯屋促銷等多元化系列活動,精彩可期,藉此將在地豐富多元的觀光旅遊特色資源呈現給國人,歡迎全國民眾一起體驗六龜寶來地區夏季不同風貌。
本次活動重點之一「哈雷重機pa pa go六龜」將於8月5日隆重登場,邀請全國各地哈雷、重型機車騎士們參與遶行六龜地區所重建完成的七座新大橋,藉以慶祝新橋的開通,歡迎所有的哈雷、重型機車騎士「騎重機進寶來會不老」。
相關活動內容請點我
*莫拉克重建耀動計畫深耕產業重建
重建工作屆滿三年,在各項基礎建設逐漸完成之際,重建會召集人陳冲院長在5月16日重建委員會已通過,重建期程延長二年時,後續將強化產業、文化、及就業、社區發展等工作,有關產業與就業,各部會將在既有之資源下投入10.13億元在重建區,及動支預備金6,300萬元之經費、原提列準備經費2,500萬元,中央將自既有資源下繼續投入約11億左右的資金協助產業重建,並且將持續媒合NGO組織及民間企業從不同面向上作協助,一起協助重建區產業重建與發展。
莫拉克耀動計畫在未來兩年間,整合各出永久屋基地產業與就業需求,由行政院原民會、行政院農委會、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以產業扶植、農業發展、社區營造、觀光行銷等專案計畫,促進永久屋社區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及增加就業機會,協助重建區居民的生活及照顧,達到永續社區安居樂業的最終目標。本計畫在工作小組通過後,將提報重建會委員會,完備相關程序後推動。
資料來源請點我
【社區重建人物誌】用一顆單純的希望種籽,締造桃花源社區──南投信義 桐林社區歐豐卿、歐建欽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化部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
文化部的社區重建工作即將告一段落,我們再次訪談社區營造員們,回顧兩年的來時路。在這一系列的成果訪談中,社造員們侃侃而談,談挫折與壓力,也談收穫與成長,透過我們的手,說出社區營造人才培力的苦功夫,也說出重建社區裡最認真的故事。
『土石流對這裡的人來說已經太稀鬆平常了,之前只要一場大雨或西北雨,就可能會有土石流,所以大家現在一聽到聲音,就知道土石流又要來了。』因為災害頻繁,大歐說,在桐林的颱風汛期間,居民都會有默契地輪流夜半留守,一片漆黑的山腳村落中,總有一家亮著燈火,彷彿一支無明文規定的巡守隊,守候著彼此共同擁有的桐林家園。
亮點桐林
在信義鄉,享譽盛名的是葡萄、是梅子、是玉山、是鄒族與布農的部落文化。每當颱風季節,從新聞畫面看見的是土石流的神木村;每當冬季旅行,想到的是東埔村的原鄉溫泉。包夾於兩村之間,位在同富村的桐林社區,是台灣第一高峰的山腳守護者,承襲外來客家移民的簡約風俗,造就桐林互助、包容的社區特色。在這裡,春天是茶園盛產「玉山烏龍」的採收季節,品一口茗,香、醇、韻、甘;夏日正是農忙時節,家家戶戶看照著耕地,一面還要抵抗颱風的無情摧毀;秋涼,氣候宜人,觀光茶園裡自有享受採茶趣的遊客;冬天山櫻盛開,花雪紛飛,一片霧白是台灣難得的風景。而桐林最足以為人稱道的還不是這些,小小社區能讓所有內部營運在短短兩年內有一番新氣象,甚至獲得南投縣社區評鑑第一名、全國社區比賽優等的亮眼成績,令人好奇,究竟什麼樣的魔力,能改變一群人的想法,改變一個社區。
(左邊是人稱小歐的歐建欽,右邊是大歐的歐豐卿。)
互補叔姪二合一營造社區
「大歐、小歐」,這幾乎是所有人對桐林兩位營造員的稱呼,大歐名為歐豐卿,小歐則稱歐建欽,他們倆是莫拉克社區組織重建計畫中難得二合一的組合,一外一內,一動一靜。本以為叔姪關係可讓他們在這份工作中「親上加親」,沒想到大歐一句:「我們啊,以前好像根本不熟吧!」道出了社區工作才是兩人緣分的開始。離鄉十年,大歐因為家中的農忙人力需求返家,從來不覺得社區與自己能有所連結,卻在一次偶然機會裡,與理事長聊到社區,勇於表達想法的他,遂成為歐家首先踏上打造社區行列的先驅者。
「一開始做社區,都是跟著宋金山老師,跟他學寫企劃、編預算」在社造前輩的陪伴及指導下,大歐進入社造領域的路途並不孤單,趨步向前,漸入佳境。自98年被選上桐林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後,他從一個不會串門子的農夫,轉變成一個覺得「社區是我,我是社區」的領導角色,其中的思想轉念,源自於一個很單純的希望,他說:「對於社區,其實沒有什麼大的理想,也沒有想要做到什麼程度,很單純只是想要為居民留下一些什麼,也給自己一個好的居住環境,如此而已」。就是這麼樣一顆純粹的小種籽,使桐林社區開始發了芽。
(桐林社區的陳屋,保存良好的竹造文化。大歐說,社區裡仍保有各個時期的代表建築物與其精緻的形式,見證社區的發展歷史。圖片提供/陳板。)
八八風災肆虐,打斷了桐林與外界連結的主要幹道─台21線,土石流爆發的影片持續在新聞畫面及youtube播放著,驚險畫面,好不駭人。「還好這邊(桐林)人員沒有太大傷亡,不過7、9、11鄰野溪兩旁的土地嚴重流失,分歧的支流把整個地區畫成三個小孤島,三、四十公頃的土地因為都是林班地,所以不能申請農業災害的補償,農民都得自己想辦法租地再種,農業損失慘重。」同為農夫身分,大歐感同身受風災對當地經濟的打擊和影響。而小歐,在八八來襲時正值當兵時期,雖然無法與家鄉人共患難,跟著國軍深入高雄地區協助救災,卻也有另一番不同的風災體驗。三個月後返鄉,小歐隨即被拉進社區營造的行列,與叔叔共進退。「搞不好在高雄地區還曾經遇過那邊的營造員呢!」聊及其他分區的營造員,特別是與自己感情好的,讓平常文靜的小歐,在與一群人的談天中,笑得更為燦爛。
夏季蔬菜,是桐林社區重要的農收經濟之一,農民多種植高麗菜、四季豆、甜椒和番茄。五月到十月,正是夏季蔬菜的收成季節,卻恰巧與梅雨、颱風季重疊,每每遇上颱風汛期,都考驗著農民採收的效率與智慧。然而,不僅採收速度是問題,運送也是一個大問題。為了要及時將菜載運出去,災區居民往往需要在斷路或斷橋處搭建臨時流籠,光是基本的四條纜繩,桐林就得動員四、五十人,花上整整七天才能完工,工程之大,不容小覷。在這樣的患難時期,社區卻也常顯露出彼此扶持的溫暖互動,真切地為風災中的脆弱心靈添一針強心劑。「不過,也有人很喜歡颱風,因為颱風一來菜價就會飆漲,動作快的人,能把菜運到大市場賣的人,那一年就大豐收了!」大歐一句玩笑話,說出了農民與天象的矛盾關係,每年此刻的美麗與哀愁,往往只能任憑命運而由不得自己。
(位於玉山山腳下的桐林社區,海拔介於300到480公尺間,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茶、夏季蔬菜。夏季蔬菜的種植期間跟颱風季節重疊,雨水、聯外交通都是對農民的考驗,山上人家靠天吃飯在桐林得到深刻的印證。)
既然避不了天災,那就要增強防護能力。大小歐在擔任社區營造員的第一年,就帶著社區居民製作了避災地圖。對此,大歐有感地說:「這個地圖無形中還是幫大家建構了一個相對安全的防災知識,以前土石流,很多人還是會留在家裡,覺得不出門就安全了,但現在他們懂得要到停機坪或避難處所才安全。」除了增加防救災知識,許多在地農民更不忘尋求「天」的旨意。「有些人會去擲筊問我們這邊的玄天上帝,看來年應該種些什麼蔬果比較容易賺錢。聽說神明曾經開示過:又大又綠、又紅又圓,又大又綠表示種高麗菜,又紅又圓表示種番茄。」逗趣的開示解讀,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興致,由此可見,質樸農村與淨化心靈的宗教,其關係是多麼密切。
(每年十一月的平安戲,酬謝上天這一年來的保佑與恩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戲通常會選在周末兩天,讓外出讀書就業的人也能回鄉參與年度大事。)
學習平安戲精神 整合桐林為社造紮根
桐林靠山,歷史上曾有不少來自雲嘉及客閩的移民,共同形塑出這個多元文化的務農村落。「以前客家人來到這裡,為了要融入當地才開始學福佬話。後來閩客的生活逐漸融合在一起,節日也是,宗教也是,有一些神也都跟著拜了,不會特別留意是誰的。」大歐口中的文化融合,是桐林的特色之一。每年農曆十月,為了酬神而扮演的平安戲[又稱冬戲],從過去僅是客家民俗,轉而由桐林三個區域輪流舉辦,演變至今,平安戲已成為桐林當地的年度大事了,每年此時,全社區的人都會動員起來,一同參與,酬謝上天這一年來的保佑與恩賜。這樣的融合,即為客家文化被當地完整接納並擴大慶祝的一個鮮明範例,整個過程是一種自然演變的結果,沒有強制,也因此才能真正地長久發展。
希望保留這種包容的心胸,大歐轉化了平安戲在地化精神,運用在社區事務的推動上。他們開立了「社區組織精英工作坊」,邀請社區內不同團隊,包括蔬果生產班、花卉生產班、家政班等領導人,共同發想社區產業未來走向。大歐說,整合是社區重要的一項工作,整個桐林應該要像葡萄串一樣,將一個個群體串連在一起,才有團結的力量。工作坊的作用,即在於讓不同團體完整表達自己的意見,尋求共識,並讓他們互相了解彼此,懂得在未來參與活動時,應該如何相互呼應與配合。如此,資源與團結的心,才能像平安戲的文化一樣,深耕桐林,與這片土地融合在一起。
然而,良好的關係,也須倚靠良好的溝通能力。「明天有閒嘸?來咱兜呷飯。」、「今暗甘有閒,來咱兜泡茶啦!」這些用語,都是大歐常對社區居民說的話,舉凡要上課、討論、或是想請他們表達意見,一律請到家裡或辦公室場域,以聊天的形式來進行。「其實大家都喜歡坐著聊聊天,很怕聽到要上課或要討論,很多人在正經場合是說不出話來的,可能明明很多想講,又怕講錯丟臉,或覺得對方是『老師』,就不敢發言了。所以我想換一種方式,比較輕鬆自在,他們也容易在聊天過程中講出真心話來。」
經營法則:慢慢來比較快 以玩樂之心停看聽
「把社區當成好玩的事來玩,不要那麼嚴肅,不要當成工作,有興趣的大家一起來做,玩久了就是常態性的。」這是大歐兩年多來擔任社區營造員的心得。回想起剛開始做社區的自己,一隻腳還沒站穩,另一隻腳就急著踏出去了,心總想著要成功,卻只能眼見參與的人沒想法、沒動力,然後心就又更急了。「其實急也沒有用,很多事情就是要經過時間累積,才能有最後比較圓滿的樣子出來,真的是『慢慢來比較快』,不過這個道理,我現在才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經營社區的箇中滋味,恐怕只有曾經參與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對於生性羞於表達的小歐來說,大歐儼然是自己的典範,他最佩服叔叔的好口條及溝通能力。平時處理內部公文、協助發放社區報,如今的小歐,能站上會議講台報告,大歐坦言,這是他非常大的進步。這對叔姪,就像這茶園的農夫與土地般,農夫每天辛勤地灌溉、施肥,照顧土地,雖然不知道何時會發芽,但土中播有種子,相信總有一天會茁壯長大。
在山地農村經營了幾年社區營造,大歐認為,未來的社區發展仍將以山區的偏鄉為主,而整體的社區經營規範,尤其是會計年度,卻幾乎是他們困擾的來源。「山區的人確實是想做好文史工作,成功打造吸引遊客的社區,但計畫申請的時間常常跟農忙牴觸,在這個情況下,除非我們很努力、很拚命,才能把事情做完,甚至做好。」對大歐來說,一頭栽進社造世界,從中獲得的經驗與感動,已經比想像中的多太多,因此提建議給決策者,無非是希望有改善的餘地,進而讓他們能擁有更彈性的時間及資源,把社區營造得更完滿。
付出不遺餘力,大歐希望自己與小歐未來更能做到停看聽,在社區裡隨時停下腳步,看一看問題,聽一聽意見,用更開放與包容的心胸,沉穩地為桐林整合、打造出一個美好的桃花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