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2-07-28 05: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社區重建人物誌】投注愛,讓土地豐盛飽滿-屏東牡丹高士社區營造員黃雅玲
【重建消息】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 & 臺東莫拉克重建大竹部落七月底完工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社區重建人物誌】投注愛,讓土地豐盛飽滿-屏東牡丹高士社區營造員黃雅玲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化部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

文化部的社區重建工作即將告一段落,我們再次訪談社區營造員們,回顧兩年的來時路。在
這一系列的成果訪談中社造員們侃侃而談,談挫折與壓力,也談收穫與成長,透過我們的手,說出社區營造人才培力的苦功夫,也說出重建社區裡最認真的故事。


採訪撰文、圖/王珮瑜

雅玲身材嬌小,笑聲卻很洪亮,當她開心的時候,整個山頭都會跟著快樂起來。見面這天,她騎著比她高壯很多的野狼125,熟練地奔馳在蜿蜒的山路上,帶我們進入高士社區-全國最南端的排灣族部落,也是她投注心血、經營照顧的原鄉。


已經遷村七次的高士部落,每年須承受著來自颱風的威脅,加上地理位置偏遠,最近的醫院也須花費一個小時的車程,導致族人長年生活在匱乏與惶恐之中,既無奈又無力。身為社區營造員的雅玲,這幾年來透過工作,反覆體認著不同世代族人的心聲,希望能在自己有限的能力範圍裡,盡量照顧有需要的人。此外,透過宗教的啟示,她也瞭解了自己在社區工作上的使命,她知道,只要持續投注愛,土地就能豐盛飽滿。


【社區重建人物誌】投注愛,讓土地豐盛飽滿-屏東牡丹高士社區營造員黃雅玲
(具有多重身分的黃雅玲,是高士的社區營造員,也是教會的師母。)


嬌小的夜光天使:投入課輔與安親

雅玲是部落出生的孩子,但和許多原住民青少年一樣,中學階段就離家求學,獨立生活。當時她就讀潮州高中,租屋在外,和家人的聯繫較為生疏,畢業後經歷了幾年都市生活的洗禮,結了婚,生了孩子,然後又帶著孩子離了婚。大約有六年的時間,她在恆春的大賣場上班,之所以選擇這份工作,是因為老闆允准她當時年僅三歲就讀幼稚園的孩子放學之後,可以來陪媽媽上班。

雅玲現任先生是教會裡的傳道人員,結婚後她跟著先生回到部落生活,協助教會各項工作,扮演稱職的「師母」角色。當時部落很多年輕一輩的家長都忙於工作,許多小朋友下課後也多在外逗留。這樣長期缺乏家庭的督促與照顧下,不但無法好好念書,心情上也無所寄託。或許是上帝的安排,雅玲的才能吸引了當時社區發展協會的執行秘書張美惠,說服她承接屏東縣政府「夜光天使」方案,辦理安親課輔班,來協助部落小朋友的課後生活。

「看見人們有這些需求,提供我從信仰的角度來看這些事情。信仰告訴我們,應該去關懷他人,比較弱勢的、生活有困難的或缺乏關懷和愛的角落,都是我們有責任去關心的。」雅玲因此答應了美惠,接下這份工作,正式開啟與社區之間的聯繫。為此,她去考駕照,從接送、安頓、輔導,到安排才藝課程,雅玲投注了所有的心力,扮演「教務主任兼校工」的角色,細心關懷十五個孩子;久而久之,學校老師、家長和課輔班之間,形成了一個互補的交流網絡,學校有問題會來找她,孩子有問題也第一個想到她。於是,她成了名符其實的月光天使,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用愛守護他們。


【社區重建人物誌】投注愛,讓土地豐盛飽滿-屏東牡丹高士社區營造員黃雅玲
(個頭嬌小,卻騎著比她高壯很多的野狼125,熟練地奔馳在蜿蜒的山路上,帶我們進入高士社區。)


世代傳承的初體驗:民俗植物、藥用植物普查

我們和雅玲聊天的時候,桌上擺著一個大蒸鍋,裡面像山一樣堆著的是她們自家生產的黑木耳。一朵一朵,溫軟卷曲,散發著微微的金色光澤。「這是我們自己種的,自己打菌種,三四個月照顧,然後是媽媽跟志工一起採收的。廚房裡面,情人的眼淚,也是我們自己種……」雅玲捏起其中一朵黑木耳,搖身一變,成了專業的農作解說員,帶我們穿越走廊去探望廚房那片透明墨綠、由情人的眼淚舖成的小草原。

自己種的當然有感情。但雅玲在過去兩年來已經投注了很多心血和時間,進行部落的植物調查,出版了一本小小的民俗植物圖鑑,裡面所記錄的花草知識,例如哪些能吃?哪些能治病?都是雅玲尋訪老人家後所記錄的智慧結晶。這樣的紀錄看似簡單,卻是高士部落文化傳承的初體驗。「以前,部落沒有『傳承』這件事,連老人家都不講以前的事。協會開始挖掘文化,老人家們才開始覺得自己的文化是美的。」雅玲這樣告訴我們。她在協會裡擔任營造員之後所展開的一連串植物調查,就像個小種子般地,漸漸在老人家心裡發了芽,引發他們去回想過去利用植物所作的各種日常技能,雅玲覺得,老人家們口中所描述的那些植物都還生長在四周的環境裡,年輕一代的人卻不知道怎麼運用,祖先的智慧就形同斷裂了一樣,將無法繼續傳承下去。

「我是高中畢業而已,但我可以寫書啊,把文化記錄下來就是我能做的事情。而且出書是一種紀念,對老人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從雅玲身上,我們印證了營造員角色的核心價值:營造員要做的不只是實質的工作,還必須時常思考每一項工作背後,更深遠的意義與價值。雖然礙於經費,植物圖鑑無法大量印製,只能放在協會裡提供借閱,但現階段來說,雅玲為部落留下這些彌足珍貴的資產,對於未來年輕人要追溯祖先腳印時,將會是莫大的幫助。

此外,高士近年還成立「鑫工坊」發展紅銅工藝、辦理傳統婚禮與榖道拉力賽,每一項都是跨世代的傳承與體驗。這些充滿部落特色的活動,漸漸讓老、中、青三代都體會到自己與社區緊密的關係,有認同感之後,參與部落事務的意願就會提高,讓社區在資源不足、人才斷層的狀況裡,還能保有永續的動能。


【社區重建人物誌】投注愛,讓土地豐盛飽滿-屏東牡丹高士社區營造員黃雅玲
(部落山林青年研習營,vuvu的手引領孩子們的月桃編初體驗。圖片提供/黃雅玲)


VUVU總動員:蓆墊與杵臼研習

雅玲回憶小時候,或許是當時社會風氣受到「說國語」政策的影響很深,除了學校禁止說母語之外,連回到家,父母親並不常和她們用母語交談。她說,在這樣的狀況下自己雖然還會聽母語、說母語,但「困難一點或比較少用的母語,有時候還是會聽不懂,需要問老人家。」雅玲從自己的經驗裡發現了母語傳承的危機,現在部落裡老一輩的只會說母語,小一輩的卻不會聽母語,不同世代之間無法溝通的狀況下,文化就會跟語言一起流失殆盡。

於是,社區重建工作的第三年起,雅玲舉行了社區青年山林研習營,先從拜訪VUVU開始,調查過去族人們生活的各種情形,並邀請數位高齡七十多歲的耆老,定期來為部落的青少年上課,教導他們製作蓆壂、杵臼等生活用品,然後自己從旁協助溝通。讓雅玲很感動的是,這些耆老們毫無保留地付出、教學,想盡辦法把製作的訣竅傳承給青少年,有時候示範到流汗,還是堅持要陪著孩子們一起完成。而年輕的孩子們也非常努力,總是專注聆聽教學,發問時態度也很尊敬,製作出草蓆、畚箕,和一座座流線造型、輕巧堅固的杵臼,不辜負VUVU指導的辛勞。


【社區重建人物誌】投注愛,讓土地豐盛飽滿-屏東牡丹高士社區營造員黃雅玲
(部落山林青年研習營,到處都可以買到的杵臼,回歸到手做的觸感與成就,手做的知識一代傳一代。圖片提供/黃雅玲)

大小活動努力辦,建立單純的互信關係

擔任三年的社區營造員,遇到問題時雅玲總是相當執著,並想方設法去解決。第一年社區要辦理防災演習,沒經驗的她靠著電話詢問,順利完成任務;第二年推動社區產業,野牡丹花季的活動需要集結人力,籌備時間雖不夠,但她仍身兼多職地完成。真的解決不了時候,責任心旺盛的她只好「一肩挑」,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常常往往工作或活動圓滿落幕之後,她自己也差不多累壞了。

「不過這樣三年下來,我變得比較會做資源連結,知道找對人、找對單位。另外,我覺得擔任營造員,決斷力和果斷力很重要。」雅玲用非常務實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在這份工作裡的成長。因為在今年的牡丹花季系列活動裡,她切身地感受到人力不足所帶來的困境,導致她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以便在缺乏人力的狀況下,立刻想出「還有哪些人」可以來「做點什麼」。她提到,這三年來社區缺乏志工,也缺少讓大家願意共同為社區付出的凝聚力,所以除了例行的健康促進會、老人關懷聚點、專題講座之外,她總認為必須多找機會和部落耆老接觸,因為只有回到人與人最單純的互動,才有機會彼此了解、彼此分享,然後產生緊密的信任感。

終於,老人家體會了雅玲的付出,對她說:「你做這個很好,我會配合。」短短一句簡單扼要的話,對雅玲來說卻是最大、最好的回報。


家人陪伴,克服萬難

雅玲告訴我們,在她的大腦中好像有一個「記憶過濾器」,總是會把負面的情緒淡化,留下積極的動力來面對接續的種種挑戰,但其實那是因為她擁有一個非常好的聽眾,以及一個堅定的信仰。「教會裡,師母的職責就是陪同傳道人進行各種關懷和協助工作,服務我們的教友。教會之外,營造員的工作也是這樣。所以很多事情我都會跟傳道討論,他是親人也是朋友,有時候像老師,會用不同的高度提供建議。」雅玲一邊說著的時候,先生正好從門口走了進來。突然間雅玲從正經八百的語氣轉變成戲謔的調皮:「而且從結婚到現在,飯都是傳道煮的。」果不其然,只見先生搖晃著壯壯的身軀,放下鑰匙之後就毫不考慮地穿過客廳,進廚房煮飯去了!

【社區重建人物誌】投注愛,讓土地豐盛飽滿-屏東牡丹高士社區營造員黃雅玲
穿過客廳進入廚房煮飯的先生。

家人的支持、對部落的使命感以及信仰的力量,造就了雅玲這個不一樣的營造員。三年來她已經取得駕照、母語認證和丙級餐飲證照,她之所以要擴充自己的能力,是因為她希望能用更具體的方式,把愛投注在自己的部落裡,要部落好,自己要先好,她說:「你問我有沒有遇到困難,我只能說好像沒有什麼困難了,再怎麼樣我都辦過了,我都克服了,我想不到自己有這樣的能量、能力可以繼續做。我本來要跑走(大笑),但因為使命感,就又忘了跑走。總之我能做就做。」

影響雅玲很深的,除了先生之外,就是她父親,因為父親總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地奉獻自己。計畫結案後,或許她會卸下營造員的身分,但她定位自己是社區永遠的志工,繼續在部落裡投注愛,讓高士的族人們不再承受遷村、風災和資源匱乏的無助,而是能滿懷信心地發展自己的產業與特色。

 
【重建消息】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 & 臺東莫拉克重建大竹部落七月底完工
*「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活動

為讓國人瞭解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的生命歷程與軌跡,文化部主辦「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活動,自5月下旬起展開為期3個月共50場「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活動,希望成為一個社區與部落交流之平臺,透過影像邀集並帶動社區與部落居民思考辯證,在活動座談中交換彼此在重建過程中克服問題的經驗,藉由不同組織與單位的陪伴與交流,共同打造穩健的重建之路。

更多訊息台灣南方影像學會看見重生的力量請點我
聯絡電話:06-237-0091


【重建消息】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 & 臺東莫拉克重建大竹部落七月底完工


*最後一哩!臺東莫拉克重建大竹部落七月底完工

臺東縣莫拉克風災重建中的最後一處基地大竹部落,目前正在進行室內裝修及公共工程,預計在七月底完工入住。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大竹部落基地是由賑災基金會支應永久屋的興建經費,由世界展望會負責執行興建,一共計興建三十間永久屋,目前已經完成永久屋竹結構及外觀,正在進行室內裝修及公共工程,預計七月底陸續完工交屋。 重建會指出,莫拉克風災重建工程中,臺東縣共興建八處基地、二百一十四間永久屋,大竹基地是最後一處,臺東縣所有莫拉克災後安置工作在全數完成後,行政院重建會將在產業及生活方面,持續努力。


資訊來源請點我

推薦訂閱
【綠農電子報106期】秋季溫補,首選東山嶺南龍眼乾!@【屏東環保聯盟&綠農的家】
手風琴三重奏揉合搖滾與爵士的多元@【兩廳院電子報】
轉寄『文化部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4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