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2-08-09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媽媽的角色出發,感動來吉社區─嘉義阿里山來吉社區營造員楊貴玲
【重建消息】梅山太和重建紀錄片『人在草木間』近期播映 & 重建尚未結束,繼續採訪記錄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志工招募】志願服務教育訓練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媽媽的角色出發,感動來吉社區─嘉義阿里山來吉社區營造員楊貴玲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化部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

文化部的社區重建工作即將告一段落,我們再次訪談社區營造員們,回顧兩年的來時路。在
這一系列的成果訪談中社造員們侃侃而談,談挫折與壓力,也談收穫與成長,透過我們的手,說出社區營造人才培力的苦功夫,也說出重建社區裡最認真的故事。


採訪撰文/邱雯敏


六月初順利產下健康女娃的貴玲,現在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兩個就讀小二與幼稚園的活潑男孩們,以及兩個月大的可愛小女生。五月中,在我們前往部落訪談之際,挺著八個月大肚子的貴玲笑臉吟吟地出來迎接我們,或許是自己做為一個「母親」的角色,讓楊貴玲意外在社區營造的工作中,找到清楚的定位。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媽媽的角色出發,感動來吉社區─嘉義阿里山來吉社區營造員楊貴玲
(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社區營造員-楊貴玲。五月中旬訪問貴玲時,小女兒即將臨盆,這時候的貴玲全身散發著媽媽的溫柔。)

產業推廣 vs.社區營造員

走進位於來吉社區的工藝館,貴玲挺著即將臨盆的大肚子,笑臉吟吟的出來迎接我們,近午時分,可以看到不少部落裡的耆老,聚在這裡聊天。

初接下這份工作的貴玲,其實在社區裡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原本承辦以「產業」為主的計畫,100年2月該計畫告一段落後,活潑外向的她,決定接下文化部莫拉克災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的工作。

貴玲口中所說的「產業」,其實是和世界展望會合作推廣的有機農業,她說:「以前就是自己找活動去擺攤,協助農民推廣,那時候,每個禮拜都去參加248農學市集,台北、高雄、花蓮走透透哪!」相較於現在的產業推廣,貴玲說,過去只是單單和幾個農民接觸,而現在的角色則不同,必須和社區裡的居民做聯繫,不管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你都要知道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自己本身得更主動的去了解。所幸從小住在社區的貴玲,和部落關係密切且良好,「部落其實就這一、兩百人,幾乎都認識啦!」貴玲笑著說。因此在產業的推動上,也能很快的掌握大家的需要。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媽媽的角色出發,感動來吉社區─嘉義阿里山來吉社區營造員楊貴玲
(工藝館旁的部落劇場,是表演空間、休憩空間、也是老人家活動的空間之一。)

安遷?非安遷?部落的分裂

在我們進到來吉部落的前一天,正是一五二林班地確定可以開發做為安遷基地的日子,這是全國唯一把林班地變更為部落建築用地的莫拉克重建案例,從外界看,這對鄒族人來說應該是個天大的好消息,但實際上,這三年來,部落裡一直有著不一樣的聲音。

三年前的莫拉克風災,不但摧毀了部落的家園,也摧毀了部落族人之間的信任。部分的族人堅持留在原本的居住地,另一群人則堅持搬遷,於是「安遷」和「非安遷」,在過去三年來,讓部落裡的族人,因為不同的意見而產生分裂。

她說,莫拉克風災之後,部落就分成自救會和重建會兩派,彼此的情感盪到了谷底,「你可以輕易辨識這個人是不是和你站在同一陣線。不同陣營的人,相見可以完全不打招呼,彼此之間的感情壞到不行,甚至連不懂事的孩子,都被大人之間的情緒所影響。」社區發展協會雖然是獨立單位,但也會被區分化,要你選邊站。貴玲說,當時部落的制度完全停擺,甚至可以說是退步,「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不像以前會關心別人」,真的好可怕。

前一任的社造員,曾經試圖擔任居中協調的角色,積極想要改善這個狀況,卻苦於無法介入。貴玲接手之後,卻將方針一轉,完全不提這個區塊,她說「因為我覺得這個區塊太可怕了,會讓人勾起不愉快的情緒」。


延續鄒族文化 從小朋友做起


接手社區營造員工作之後,貴玲將重心放在部落的小朋友身上,一開始主動邀請幾位部落裡的媽媽,一個禮拜抽一、兩天的時間,到學校裡去照顧一、二年級的孩子們。貴玲說,部落裡的小朋友人數不多,全校也就22個,其中一、二年級只上半天,可是山上的家長往往都是一早就出門去工作,到下午四、五點才會回家,而下午就成了孩子安全的空窗期。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媽媽的角色出發,感動來吉社區─嘉義阿里山來吉社區營造員楊貴玲
(寒暑期的鄒族營-獵人教我的事,學陷阱設置,也學自己的文化。圖片提供/楊貴玲。)

來吉部落的周遭,有不少漢人在種茶,只要採茶季,就會有車輛往來,「那些車子飆的很快,好幾次都有孩子差點受傷,而且都是那些小小朋友,當時才認知到,不能讓他們單獨待在家裡。」當時唯一缺乏的就是活動空間,在貴玲的接觸聯繫之後,學校願意借出空的教室,一群志工媽媽也自願騰出時間,輪流去學校照顧陪伴他們寫作業,讓孩子下午也可以留在學校中自習。

除了下午的照顧,寒暑假時貴玲也替孩子們設計營隊,以傳統鄒族文化做為主題,為期三至五天。今年的小小鄒族營,就找老師帶他們製作早期的童玩,或是以前補竹雞或鳥類的陷阱。此外,也教他們認識傳統的童玩,「像我自己小時候,雖然已經有電動玩具了,但不像現在這麼普遍。」

貴玲說,以前的童玩,可能就只是簡單地拿一個竹子,利用空氣壓縮的原理,將報紙或是衛生紙揉濕之後擊發,一開始小孩子可能會說,「玩這個幹嘛?用手槍或BB彈不就好了!」但透過讓他們自己動手DIY的方式,引發他們的興趣,擊發時會發出巨響,和同儕玩在一起,還可以比誰的最大聲,傳統的空氣竹槍瞬間變得比現代的手槍更有魅力。貴玲說,雖然現在還是有少數人會採用古老的方式捕獵,但擁有這項傳統技藝的人已經不多了,很多小朋友都是第一次見識到,覺得好玩也覺得奇怪,第一次發現,原來沒有任何武器,也可以在竹林裡面抓到獵物。

營隊期間,貴玲刻意不讓孩子們接觸現代的遊戲,想讓小朋友體驗的,其實就是以前的生活環境。像是早期原住民種植小米,為了避免莊稼被鳥兒偷吃,都會製作趕鳥器,就讓小朋友拿著在田間奔跑,一根再普通不過的竹子,在老人的巧手之下,對半削開卻不斷,敲打時就會發出「得得得」響亮的聲音,傳統的生活技藝,成了時下部落孩子的特有玩具。

來吉部落分為兩個社,其中最重要的祭典就是戰祭和小米祭,貴玲也透過營隊,讓孩子們認識傳統的祭典。貴玲坦承,隨著觀光的推展,部分祭典已經淪為服務觀光客的活動,讓族人參與的意願越來越低,就連家長本身,對傳統祭典也不如過去熱衷,連帶孩子們對這些習俗陌生。「蛤?連魚都不可以吃唷?」貴玲說,透過營隊的課程,讓孩子們認識鄒族的傳統故事和祭典,每個祭典都有自己獨特的禁忌,有的不能吃魚,有的則視蔥、生薑、辣椒等辛香料為違禁品,很多該注意的小細節,小朋友聽都沒聽過,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回到家裡,也會追著爸媽問東問西。

貴玲說,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以前沒有糖果,就用竹筒做為容器,把野草莓用芒草戳成汁,想甜一點,就回家偷一點砂糖加在裡面,小朋友聽到的反應是,「你們以前那麼可憐,沒有巧克力唷!」讓孩子們認識父母早期生活,回到家裡,創造出共通話題,家長也樂意分享,「我們做的事情,其實只是起了一個頭,希望讓傳統鄒族文化繼續延續到下一代。」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媽媽的角色出發,感動來吉社區─嘉義阿里山來吉社區營造員楊貴玲
(來吉的老人關懷站活動,搗糯米加入蒸熟的香蕉,變成香噴噴的香蕉麻糬。圖片提供/來吉社區發展協會。)


看起來像是專注在孩童的身上,但身為營造員,貴玲的想法也並非只是「把小孩顧好就好了」,那麼樣的簡單。「小朋友真的是很好的潤滑劑」貴玲發現,自從去年和國小合作舉辦母親節和校慶等活動後,之後的活動,孩子們都會希望父母能夠參加,來看他們表演。「讓小朋友邀請自己的家長來參加活動,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們也能夠卸下過去這段時間以來的心防和成見」,貴玲心裡明白,分裂之後的感情,不可能瞬間恢復,但至少在這樣的場合裡相見,孩子才是主角,不會有惡言相向的情景上演。


意外的收穫 社區的認同


辦了幾次活動之後,貴玲發現這是很好的切入點,看到本來不相來往的人們,齊聚在一個場合,讓她覺得很感動,「學校就這麼一間,不管搬到哪裡,都要回到同一個地方上課」,她想長期這樣見面,或許關係就可以改善。

對於遷村,貴玲認為,其實選擇哪一邊都沒有差,重要的是尊重彼此的想法,找到平衡的相處模式,「我是對這裡比較有感情,其實一年當中也就颱風季節比較危險,這段期間再避到安全的地方就好了」,至於搬遷戶,雖然規劃的地方有一段距離,「但換個角度想,就是來吉變大了嘛!」楊貴玲笑著說。

一開始對於「社區營造員」這個名詞完全沒有概念的她,也是在做中學,慢慢建立對於社區營造工作的想像。


【社區重建人物誌】從媽媽的角色出發,感動來吉社區─嘉義阿里山來吉社區營造員楊貴玲
(猜猜我在做什麼?答案是木雕的山豬,山豬是來吉部落對外行銷的特色之一,手工打造的初模階段只能約略能看出形狀。圖片提供/來吉社區發展協會)

「剛開始接這個工作的時候,上一屆的營造員就跟我說,這工作『超簡單』,真的,所以我都覺得我被騙了!」不用到辦公室打卡,只要按照計畫書開設手工染布的課程即可,是貴玲最早對社造員工作的認知。後來才發現,不只有開課問題,還要接手其他層面的工作,包括聯絡部落感情、社區協會理事長交辦事項等等,甚至成為各項大小活動的聯絡人,「有一段時間,做到差點崩潰,我覺得營造員好像變超人了!」

工作越積越多,龐大的壓力讓貴玲做到第四個月的時候,一度想要辭職,大家都要她作事,她自己卻摸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在哪裡,她自己形容,就像是流浪的蜜蜂,不知道在忙什麼,這邊採採、那邊採採,回到蜂窩又發現花蜜根本不夠,一點成就感也沒有。後來和輔導團隊溝通,再和部落的幹部溝通,才找到明確的工作方向和著力點,拒絕對搬遷議題表態,除了擔心成為砲灰,貴玲自己更明白,自己一個人無法改變這個現況,選擇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情,貴玲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改變周遭的人。

企圖重建部落族群意識,貴玲未來還是會朝著部落兒童這一塊去經營,以前很在意參與人數的她也認知到,若是專注在人數上面,什麼事情都做不起來,「即使只有一、兩個媽媽願意跟我一起,把工作撐起來,感覺也很好」,現在也有幾個志工媽媽固定參與,雖然文化部的計畫即將告一段落,但貴玲的社區工作將繼續延續下去。

這一年多來,貴玲也發現,自己做了這個工作之後,會想要多替別人設想,因為面對的年齡層不一樣,主動去找部落的人聊天之後,才發現「啊,原來你們有這些想法」。「當他們願意把心裡的話、對社區的期待分享給你,雖然不是什麼偉大的事情,但能夠被人認同,會覺得自己好了不起,很有成就感」,伴隨著爽朗的笑聲,貴玲這麼說。

【重建消息】梅山太和重建紀錄片『人在草木間』近期播映 & 重建尚未結束,繼續採訪記錄
梅山太和重建紀錄片《人在草木間》近期播映

紀錄片導演張志聰八八風災後,進入嘉義縣梅山鄉著名製茶區太和村拍攝茶農重建過程,結識當地茶農,意外開啟他踏上「自然農法」作茶之路,耗時三年拍攝的紀錄片《人在草木中》已剪輯完成,而憑著一股熱情,純手工作的茶也掛牌《半山》上市。

標榜自然農法的《半山手作茶》,除與臺北故宮三希堂合作單品紅茶,駐村藝術家蔡江隆、吳淑惠等人也協助推廣。耗時三年拍攝的紀錄片《人在草木間》近期將播映,《半山》茶農希望藉此影響更多消費者和茶農一同投入自然農法、友善土地。

資料來源請點我 



*重建尚未結束,繼續採訪記錄

災後三年,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寫了270萬個字,卻還沒能把事情說完。

98年8月8日發生的莫拉克風災,至今已過了一千多個日子,獨立新聞網從災後即投入這場災難及後續重建的報導與記錄,至今寫了1352篇文章,大約270萬個字,針對這些文章,也累積了超過8000則的回應,但是,好像仍無法把莫拉克的事情說完。

【重建消息】梅山太和重建紀錄片『人在草木間』近期播映 & 重建尚未結束,繼續採訪記錄

說不完的,未必一定是「災情」,而是一種持續中的變化,獨立新聞網想持續記錄下去,因此需要大家的支持,讓新聞網的夥伴對未來的路走的更有信心。獨立新聞網預計101年9月出版第一本書「在永久屋裡想家-莫拉克災後三年,永久屋政策以及故事」,102年年底出版第二本書,整理原鄉各部落的重建情況,延續未完的關注與記錄。

更多細節與關於書籍的預購請點我

推薦訂閱
九歌│健行│天培8月新書資料@【九歌文學報】
喜「閱」動人故事─人生最靜默莊嚴的一課@【慈濟大愛人物誌】
轉寄『文化部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5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