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科幻科學報
報主:科幻科學
創刊日期:2000-01-2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7,384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科幻科學報報
科幻科學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1-09-06 05:00:00 / 報主:科幻科學報
本期目錄
最IN話題 ■ 數學是發明還是發現?
科學小視窗 ■ 開發不斷 東海岸珊瑚傷
編輯的話

最近一早起來都覺得天氣有點涼,秋天又要到了嗎?

Vulcan
星艦學院編輯小組

科科連結
[公益聯播]野鳥生態攝影展—清華大學人社院
最IN話題 ■ 數學是發明還是發現?
▌文╱利維歐(Mario Livio)
▌譯╱翁秉仁
▌提供/科學人

大多數人認為數學有用是理所當然,像是科學家以數學公式來描述次原子事件、工程師用數學計算太空船的路徑。我們接受最先由伽利略倡議的觀點:數學是科學的語言,其文法可以解釋實驗結果,甚至預測奇特的現象。數學驚人的威力處處可見,譬如蘇格蘭物理學家馬克士威(James Clark Maxwell)的著名方程組,他的四個算式不只總結了1860年代所有已知的電磁現象,並且預示了無線電波的存在,比德國物理學家赫茲(Heinrich Hertz)偵測到它還早了20年。極少語言這麼有效率,能將具有價值的眾多材料,如此簡潔、精確又清楚地表達出來。愛因斯坦曾反思說:「數學做為人類思想的產物,獨立於經驗之外,怎麼可能和現實世界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

身為一位理論天文物理學家,我在每一個工作環節都會遇到「數學不合理的有效性」(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s),這是196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魏格納(Eugene Wigner)的用語。不論我是在研究哪些前身恆星系統會爆炸成Ia型超新星,或者計算太陽最終變成紅巨星時地球的命運,我所使用的工具或發展的模型都是數學。數學掌握自然世界的不可思議特質,讓我始終著迷。在10年前,我對這個課題有了更深刻的想法。

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認知科學家,早已為這個謎團的核心議題,爭論了數百年。數學到底是如愛因斯坦所相信的,是一組發明出來的工具?還是數學確實存在於某個抽象的場域,而我們只是發現其中的真理?許多著名數學家,包括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康托(Georg Cantor),還有暱稱為布爾巴基(Bourbaki)的一群數學家,他們相信愛因斯坦的看法,相關的思想學派稱為形式主義(Formalism)。但是另一群傑出的思想家,包括哈迪(Godfrey Harold Hardy)、彭若斯(Roger Penrose)、哥德爾(Kurt G鐰el)則持對立的看法,這個思想學派稱為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這項數學本質的爭論延續至今,似乎仍然很難解答。不過我相信,這是因為我們過度簡單的二分法提問「數學是發現還是發明?」,反而忽略了比較複雜的可能性:發明和發現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認為兩者合起來才能解釋數學為什麼這麼有用。雖然消除發明與發現的對立性,並不能全然解釋數學不合理的有效性,但針對這個影響深遠的問題,即使是不完整的一小步,仍算有所進展。

既是發明也是發現

數學不合理的有效性有兩層很不一樣的意義,一者積極,一者消極。有時科學家為了將現實世界的現象量化,會發明特殊的方法。例如牛頓發明微積分是為了掌握運動與變化,於是將其切割成一連串無窮小的片段。因為這畢竟是量身打造的工具,所以這類積極發明當然有效。令人訝異的是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理論展現驚人的精確度。以量子電動力學為例,這是描述光和物質作用的數學理論。科學家計算電子的磁矩時發現,理論的計算值和2008年得到的最新實驗值1.00115965218073(以適當單位測量)符合,準確度竟高達兆分位。

也許更令人驚奇的是,有時數學家在發展一整套的研究時,心裡並沒有任何預設的應用。結果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物理學家才發現這個數學分支的研究,竟然和他們的觀察頗有相合之處。這種消極有效性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法國數學家迦羅瓦(屴ariste Galois)在19世紀初發展了群論,唯一目的是要判斷多項式的可解性。群的涵義很廣泛,它是由一些物件集合(例如整數)所構成的代數結構,並以某種運算(例如加法)來結合,而且該運算必須遵守特定規則。(其中包括單位元素如0的存在性,0加任何數的結果還是該數。)結果到了20世紀,這門非常抽象的數學,竟成為刻畫物質基礎,也就是基本粒子最豐饒的理論。1960年代,葛爾曼(Murray Gell-Mann)與尼曼(Yuval Neman)不約而同提出,有一類特殊群SU(3)反映了次原子粒子「強子」(hadron)的行為,這項關聯性最終為原子核如何結合的現代理論奠定了基礎。

結論(knot theory)為數學的消極有效性提供了另一個優美的範例。數學中的結和日常生活中的結類似,只是沒有鬆開的兩端。在1860年代,克爾文爵士(Lord Kelvin)想將原子描述成結狀的以太(ether),這個錯誤的模型因為無法解釋真實現象而失敗,此後數學家繼續研究結論幾十年,只是將它當做純數學的秘密武器。神奇的是,現在結論提供了弦論與環圈量子重力論的重要見解,這兩個領域是當今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以建構出時空本質的最佳理論。

類似的,英國數學家哈迪在數論中的發現,促進了密碼學的發展,儘管哈迪曾經宣稱:「還沒有人發現數論的成果有任何類似戰爭上的用途。」另外在1854年,黎曼(Bernhard Riemann)描述了現在稱為黎曼幾何的非歐幾何,這是平行線可能會彼此相交或越離越遠的奇特空間。大半個世紀之後,愛因斯坦運用這種幾何學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於是一種模式浮現了:人們從周遭的世界萃取出某些元素,發明了數學概念,例如數、直線、形體、集合、群等,其中有些具有特殊目的,有些則只是純粹好玩。然後他們再繼續去發現這些數學概念之間的關係。由於整個發明與發現的過程是人為的(這和柏拉圖主義者所相信的發現不同),因此數學的終極根基是人類的感知與人們能夠喚起的心智圖像。例如人類天生就具有直接數感(subitizing),可以直接認知小的數量,這無疑導致了數的概念。另外,人類對個別物體的邊緣十分敏感,也很善於分辨直線與曲線,或是不同的圖形(例如圓與橢圓),這些能力可能導致算術與幾何的發展。還有人類不斷重複的因果經驗,至少為邏輯的發明做出部份貢獻,讓我們能從真確的敘述,推導出其他正確的敘述。

汰擇與演化

20世紀一位重要的數學家阿堤亞(Michael Atiyah),曾經提出一個很巧妙的思想實驗,顯示感知如何影響我們所具備的數學概念,即使連「數」這看似基本的數學概念也不例外。儘管德國數學家克羅內克(Leopold Kronecker)有句名言:「上帝創造自然數,其他一切都是人造的。」但是想像一下,如果這世界的智慧生物並不是人類,而是漫游在太平洋深海內一隻孤獨的水母,牠的所有生活經驗都是連續的,包括身體周圍的水流、起伏不定的溫度與壓力。在這樣的環境裡,缺乏特殊個別的物體或任何離散的現象,數的概念會萌發嗎?如果生活中沒有可以計數的東西,數會存在嗎?

就像這隻水母一樣,人類選擇能夠應用到世界的數學工具,這個事實無疑對數學的有效性有所貢獻。科學家並非恣意選擇分析方法,而是基於預測實驗結果的效果來選擇。在網球機發射網球時,你會用1、2、3等自然數來描述球的流量。但當消防隊員用水管時,就得使用體積或重量等概念,才能有意義地描述水量。同樣的,在觀察粒子加速器中次原子粒子的碰撞時,物理學家測量的是能量或動量,而不是最終剩下的粒子數目,因為最終數目頂多只能提供碰撞過程中粒子數的變化資訊罷了。

隨著時間流逝,只有最好的模型能夠繼續存在。失敗的模型可能還來不及發展就已被淘汰,譬如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曾企圖以宇宙質的渦流描述行星運動,就是失敗的例子。相較之下,成功的模型也會在新資訊出現時跟著演化,例如水星歲差的精確測量值,讓牛頓的重力論必須大幅修改,轉變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形式。所有成功的數學概念都很長壽,例如:阿基米德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就已證明出的球表面積公式,到現在依舊適用。也因此,任何年代的科學家才可以在龐大的數學軍火庫中,搜尋最適當的數學方法。

科學家不只選擇最優質的解答,他們也傾向於選擇最適合用數學來處理的問題。但是,世上還有一大類數學不能精確預測的現象,有些甚至連原則上的預測都做不到。譬如在經濟學裡有許多難以用量化分析的變數(例如群眾的細部心理),而任何理論的預測值卻得仰賴變數之間的恆定關係。數學分析也不能全然掌握會發展出混沌現象的系統,這種系統起始條件的毫釐之差,就可能得到失之千里的最終結果,使得任何長期預測都會失準。數學家發展了統計學和機率論來處理這些缺失,不過數學本身有其局限,就像奧地利邏輯學家哥德爾知名的論證一樣。

大自然的對稱性

小心地選擇問題與工具,只能片面解釋以數學描述自然律的成功,因為首先自然律必須真的存在才行!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很幸運,因為我們的宇宙似乎真的有自然律在管控:120億光年外的原子和地球上的原子行為相同;遠古的光和今天的光有著一樣的特性;形塑宇宙最初結構的重力,到現在仍然支配著銀河。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發明了對稱性的概念,來描述這些對各種變化免疫的事實。

物理定律似乎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對稱性,不管我們在哪裡、何時、從什麼角度檢驗,都不會影響結果。它們對所有觀察者一視同仁,不論觀察者是靜止不動、等速運動或加速運動都一樣。結果就是相同的自然律可以解釋我們的實驗結果,不論實驗的位置在中國、美國阿拉巴馬州、仙女座星系,實驗的時間是現在,還是10億年之後。如果宇宙沒有這些對稱性,那麼任何想為宇宙的莊嚴設計解密、從觀察結果建立數學模型的努力都註定失敗,因為我們必須在宇宙時空的任一點,重複做著同一個實驗。

此外,在次原子世界的物理律裡還遍佈著稱為規範對稱(gauge symmetry)的微妙對稱性。例如,基於量子領域的模糊特性,一個粒子可能是帶負電的電子、不帶電的微中子,或者是兩者的混合,只有在測量它的電荷時才能區分。結果就是,在電子與微中子交換或混合時,自然律必須保持不變。相同的規律也發生在交換其他基本粒子的情況。沒有規範對稱,描述宇宙基本過程的理論就難以成立。同樣的,如果沒有局部性(locality),也無法建立這樣的理論。所謂局部性,就是宇宙的物體都只被它直接緊鄰而非遠距的現象所影響。幸好有局部性,我們才能像拼圖一樣拼合出宇宙的數學模型,先從基本粒子間的最基本作用力開始,再逐漸加入一片片的其他知識。

目前試圖統一所有交互作用的最佳數學模型,還需要另一種稱為超對稱(supersymmetry)的對稱性,在具有超對稱的宇宙裡,每種已知粒子都有一個還未發現的同伴。如果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火力全開,發現這類粒子的話,就是數學有效性的另一次勝利。

文章開頭,我從兩個基本且相互關聯的問題開始:數學是發明還是發現?為何數學有解釋與預測的力量?我相信我們知道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數學是發明與發現錯綜複雜的融合。數學概念一般是發明出來的,可是這些概念之間的所有正確關係在被發現之前就已存在,但即便如此,人類仍然有選擇研究課題的自由。第二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選擇能以數學處理的課題,這樣的選擇無疑在數學的有效性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如果沒有等著被發現的宇宙特性,數學根本不可能有用。現在你可以改問,為什麼大自然居然具有普遍的規律?或者問說,為什麼會有對稱性與局部性支配著宇宙?我真的不知道答案,只能指出也許在缺乏這些性質的宇宙裡,複雜性與生命根本無法突現出來,因此我們也根本不會在這兒詢問這些問題。

(本文由科學人提供,原載科學人2011年第115期9月號)

科學小視窗 ■ 開發不斷 東海岸珊瑚傷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台灣東部海岸開發案不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布東海岸珊瑚礁驗傷報告,發現陸地上的開發造成海下珊瑚礁浩劫,不僅嚴重破壞海岸景觀,也嚴重衝擊海下生態系。

澎湖共生藻協會指出,東部開發問題長期被忽視,連帶海底生態系相當豐富的事實也鮮為人知。但2011年珊瑚礁體檢數據顯示,台東杉原活珊瑚覆蓋率有28到50%,基翬則約有30%,分別達到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優良」及「一般」的標準,然而活珊瑚覆蓋率每下愈況。

環團表示,目前除違法動工的美麗灣度假村,環繞著杉原海灣的還有杉原遊艇港、娜路彎大酒店、杉原棕櫚濱海度假村等5、6個大型開發案蓄勢待發,台東一向以好山好水著稱,這些開發案反而使台東變成窮山惡水。

推薦訂閱
哲人其萎:鍾鐵民老師逝世@【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文化社區電子報】
還在旅行中,出發了。@【凌濛君星球】
轉寄『【科幻科學報 No.592】數學是發明還是發現?』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