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科幻科學報
報主:科幻科學
創刊日期:2000-01-2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7,384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科幻科學報報
科幻科學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科幻科學報
發報時間: 2012-01-31 05:00:00 / 報主:科幻科學報
本期目錄
最IN話題 ■ 神蹟?彩虹?彩光環知多少
科學小視窗 ■ 航海家1號低溫下持續運作
編輯的話


秋天的天氣感覺不是這麼熱,好適合旅行啊~

Vulcan
星艦學院編輯小組

科科連結
[公益聯播]捐款芳名錄
最IN話題 ■ 神蹟?彩虹?彩光環知多少
▌文/努森斯維希
▌譯/甘錫安
▌提供/科學人

白天搭飛機時,先弄清楚飛行方向與太陽位置的相對關係,然後選個靠窗的座位,你就可以看見飛機的影子投射在雲上。如果幸運的話,你或許還能看見最棒的美景:影子周圍環繞著色彩繽紛的光環。它不是彩虹,而是另一種更複雜的現象,稱為「彩光環」。當飛機很接近雲時,這種現象最明顯,因為雲會滿佈整個視野。

登山者在日出後不久,影子投射在附近的雲上時,影子的頭部周圍也可能出現彩光環。史上第一則關於彩光環的觀測報告,就是在這種狀況下。這則報告發表於1748年,事情則發生在1730年代,主角是前往現今厄瓜多的潘巴馬爾卡山山頂進行觀測的科學考察隊。報告中是這麼寫的:「我們頭頂的一片雲自行消散,曙光透了出來……後來我們每個人都看見自己的影子投射在雲上……最特別的是影子的頭部周圍出現光環,由三或四個同心圓組成,色彩十分鮮明……最令人驚奇的是當時在場的六、七個人中,每個人都只看見自己的影子頭部周圍有光環,看別人的影子時則什麼都沒有。」

學者通常認為,東西方肖像畫中環繞在神祇和帝王頭部的光環,可能就是彩光環。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膾炙人口的詩〈理想主體的恆常〉就是以譬喻方式來歌頌彩光環。19世紀末,蘇格蘭物理學家威爾森(C.T.R. Wilson)發明雲霧室,希望在實驗室再現這種現象。(他沒有成功,但很快就發現可以用雲霧室來偵測放射線,最後以此獲得諾貝爾獎。)

在彩光環形成的過程中,觀察者或飛機的影子沒有任何作用。它們跟光環唯一的關聯,就是影子一定出現在太陽的另一邊,代表彩光環是一種背向散射效應,讓陽光反轉了將近180度。

你可能會認為,既然這種效應相當有名,又與物理學中歷史悠久的光學領域有關,應該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解釋了。但是對科學家而言,這種「跟地球歷史一樣悠久的現象」(1748年那份報告中的說法),數百年來依然是個不小的挑戰。雖然彩虹本身遠比基礎物理教科書中的解釋來得複雜,但彩光環又比彩虹複雜許多。

理論上,彩光環和彩虹都能以20世紀初期就已存在的標準光學理論來解釋,當時德國物理學家米氏(Gustav Mie)曾提出小水珠散射光線的精確數學解。不過,可怕的東西永遠藏在細節中。米氏的方法包含稱為「分波」的項的總和,此總和包含無限多個分波項。儘管實際上產生影響的項數量有限,但米氏的方法仍然必須估算數百至數千個數學式,每個數學式都相當複雜。以電腦模擬這些方程式時,可以獲得正確結果,但仍然無法讓我們深入了解形成彩光環的物理效應。米氏提出的解只是一個數學「黑盒子」,輸入內容,就能得到結果。諾貝爾獎得主魏格納(Eugene Wigner)的評論相當貼切:「電腦能理解這個問題當然很好,但我也想理解。」盲目相信暴力數學運算,也可能得到錯誤的結論,後面將說明這一點。

我於1965年開始擬定研究計畫,希望針對彩光環提出完整的物理解釋(以及其他研究成果),在幾位合作學者的協助下,這個目標終於在2003年達成了。結論涵括了牛頓於1675年首先觀察到的波穿隧現象,它是物理學中最神秘的現象之一,目前也應用在某些電腦和手機使用的觸控螢幕上。另外,在氣候變遷研究中有個極為複雜(而且仍未完全解決)的問題,就是大氣中的氣溶膠(包括雲、塵土及煙灰)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波穿隧現象對這個問題也相當重要。

解謎之路

幾世紀來,物理學家對彩光環提出過好幾種解釋,但後來都證明並不正確。19世紀初,德國物理學家佛羅恩霍夫(Joseph von Fraunhofer)提出,陽光被雲內部深處的小水珠散射(也就是反射回去)之後,會再被較外層的小水珠繞射。繞射是光的一種波動特性,能讓光「繞過障礙」,就像海浪能輕易繞過垂直的柱子繼續前進,彷彿障礙物不存在一樣。

佛羅恩霍夫的想法是,這樣的雙重散射會形成帶有色彩的繞射環,類似夜空中月亮周圍雲彩上的光暈。不過在1923年,印度物理學家芮伊(B. B. Ray)駁斥了佛羅恩霍夫的說法。芮伊以人造雲進行實驗後,指出彩光環的亮度和色彩分佈跟光暈相當不同,應該是直接由雲的外層生成,形成原因則是個別水滴的單次背向散射。

芮伊嘗試以幾何光學來估算背向散射。幾何光學在歷史上一直是採行光的粒子理論,將光的傳播視為直線行進,而不是以波動的形式。光接觸兩種不同介質(例如水與空氣)間的交接面時,一部份會被反射,另一部份則會穿透並折射(例如鉛筆一半浸在水中時,看起來像折成兩段的現象)。進入小水珠的光在水珠另一側反射一或多次,最後又射出水珠。芮伊認為光沿水珠中心軸行進,並在進入水珠時及在水珠另一側時都會被反射。但是,即使考慮多次來回軸向反射,最後的光也會太弱,難以形成彩光環。

因此,彩光環的理論必須跳脫幾何光學,考慮光的波動特性,尤其是繞射等波動效應。繞射和折射的不同在於,波長越長,繞射越強。從彩光環的內圈是藍色(波長較短)、外圈是紅色(波長較長)可以得知,彩光環是一種繞射效應。

說明小水珠等球體繞射的數學理論稱為「米氏散射」,其解的計算方式是無限多個分波項的總和。每個分波都是相當複雜的函數,包含小水珠的大小、折射率(水使光線曲折的能力與其他介質相較的比率),以及光線與小水珠中心點的距離(稱為光線的衝擊參數)。要探討尺寸分佈範圍夠廣的小水珠所形成的米氏散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沒有高速電腦的話很難實行。直到1990年代,超級電腦才開始能夠針對尺寸分佈範圍極廣的雲中水珠,計算確切的結果。研究人員需要更好的方法來探討它的原理。

現代無線電天文學的先鋒哈斯特(Hendrik C. van de Hulst)於20世紀中期首先深入探究光環的物理解釋。他指出,在非常接近邊緣處進入小水珠的光線,可能會在水珠內形成V字形的行進路線,在水珠的背面反射,幾乎完全沿相同路徑逆向射回。由於水珠是球形對稱的,所以在來自太陽的許多條平行光線中,具有適當衝擊參數的光線不只一條,而是與水珠中心點距離相同的一整圈光線,這個聚焦效應大幅強化了背向散射效果。

這個解釋聽來相當簡單明瞭,但可惜有個嚴重的問題。光線進出小水珠時,會因折射而轉向,但水的折射率不夠大,不可能在一次內部反射後,讓光線逆向射回,而是與原始方向至少有14度的夾角。

哈斯特於1957年提出,這個14度的差距可用另一個解釋來補足,就是光會形成表面波,在小水珠表面行進。有許多種狀況會使不同介質的交接面出現表面波。哈斯特的概念是沿切線方向射入的光線會擦過小水珠,在水珠表面行進一小段距離,然後穿進小水珠到達背面。接著,光線又在表面行進,再在水珠內反射,接著在表面行進最後一段路程後離開水珠。整體結果就是光以180度逆向射回。

不過,表面波會沿切線方向釋出輻射熱,因而減少能量。但哈斯特推測,軸向集中強化作用將可彌補這個阻尼效應。他提出這個推測時,還沒有定量程序可用來估算表面波的效果。不過,關於彩光環物理解釋的所有資訊,包括表面波扮演的角色,一定都包含在米氏分波級數中,問題是如何取得這些資訊。

穿隧效應的巨觀表現

表面波不是彩光環之謎唯一的可能解答。1987年,我和美國航太總署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威斯康比(Warren Wiscombe)對繞射提出新的見解:經過球體附近的光線可能也受到相當明顯的影響。這個說法乍聽之下有點荒謬,如果光線根本沒有通過水珠,怎麼可能受水珠影響?但是,波動——尤其是光波——擁有相當特異的「穿隧」能力,也就是越過障礙的能力。有些情況下,光看似應該留在介質裡,卻會滲漏出去,如同以下所述。

在玻璃或水等介質中傳播的光,接觸到折射率較低的其他介質(如空氣)的交接面時,如果入射角夠大,通常會全部被反射。這樣的內部全反射,就是光訊號不會逸出光纖的原因。不過,即使光全部反射回來,電磁場在交接面上也不會完全消失,而會延伸一小段距離,形成衰減波。衰減波不會離開交接面太遠,也不會將能量傳到交接面的另一邊,衰減波會使交接面附近的電磁場在該處振盪,就像吉他的弦一樣。

前面說明的是沒有發生穿隧現象時的狀況。但是,如果在距離交接面不遠處有第三種介質,而且會接觸到衰減波,衰減波就可能會在第三種介質內繼續向外傳播,並將能量傳遞出去,使原始介質中的內部反射減弱。原本扮演障礙角色的中間介質,現在則因穿隧效應而被穿過。

要出現可察覺的穿隧效應,間隔的寬度不可超出波長太多——以可見光而言,大約是0.5微米以下。但早在1675年,牛頓就已經觀察到這個現象。當時他將凸透鏡放在玻璃板上,研究現在稱為「牛頓環」的干涉圖形。依照直覺,光可以直接由透鏡傳播到玻璃板時,牛頓環才可能出現。但牛頓發現,即使透鏡與玻璃板隔著極薄的一層空氣(亦即兩片玻璃的表面沒有接觸),還是有些應該會因為內部全反射而折回的光穿越這個間隙。

穿隧效應相當違反直覺。出生在俄國的伽莫夫(George Gamow)於1928年首先將它運用在量子力學中,解釋某些放射性同位素如何放射α粒子。伽莫夫認為α粒子的能量應該不足以脫離較大的原子核,就像砲彈不可能達到脫離速度,離開地球的重力場一樣。他證明了因為α粒子具有波動特性,因此仍然能穿越能隙,脫離原子核。

但與一般想法不同的是,穿隧效應並不是只出現在量子世界,古典波動也可能發生這種現象。當陽光通過雲中的小水珠附近時,就會完全違反直覺,經由穿隧效應進入水滴,參與彩光環的形成過程。

威斯康比和我於1987年展開初步分析時,以鍍銀球等完全反光的球體研究散射。我們發現,光線經過球體時如果距離球體夠近,邊緣上方光線中的部份波會經由穿隧效應接觸表面,對繞射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對小水珠等透明球體而言,波經由穿隧效應接觸表面後,會傳播到球體內部。進入球體後,波接觸內部表面的角度會相當淺,因此一直被局限在球體內部。聲波也有類似的狀況: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圓頂下著名的「耳語廊」中,一個人對著一邊的牆壁小聲講話,在遙遠的另一端也能聽得很清楚,因為聲波經過多次反射,在彎曲的牆壁內四處散播。

不過對於光波而言,穿隧進入球體的光,也能穿隧離開球體。對於特定波長的光而言,經過多次內部反射後,波本身會因為建設性干涉而增強,產生所謂的「米氏共振」。這種效應或許可以比做以自然振盪的節奏推動鞦韆,使鞦韆越盪越高。在聲學中,這類共振也稱為「耳語廊模態」。波長只要有微小變化就足以擾亂共振,因此米氏共振極為明顯、集中,而且具有很大的強度提升效果。

總而言之,彩光環現象的主要形成因素有可能是以下三種效應之一:其一是照射在球體上的光線,包括芮伊的幾何光學軸背向散射;其二是與哈斯特表面波有關的邊緣光線;其三則是由光的穿隧效應所產生的米氏共振。1977年,當時任職於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卡爾(Vijay Khare)和我曾經評估靠近邊緣光線的影響,包括哈斯特提出的項;1994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奎馬拉埃斯(Luiz Gallisa Guimars)和我也曾經研究過共振。2002年,我進行了詳細分析,以確定這些效應的重要性,結論是軸背向散射可以忽略,而主要影響來自穿隧效應共振——彩光環是光穿隧效應的巨觀表現。

彩光環與氣候

除了讓我們終於理解彩光環的成因,進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之外,光穿隧效應也有實際用途。目前已有人採用耳語廊模態,使用小水珠和實心微球體以及碟片等其他形狀的物體,製作雷射裝置。最新的一項光穿隧應用,是使用在多點觸控螢幕上。接觸螢幕的手指扮演牛頓環的凸透鏡角色,使光發生穿隧效應而進入,形成背向散射,發出訊號。穿隧效應形成的衰減光波,在近場顯微技術中也有許多重要用途,因為這類光波可解析小於波長的細節,進而打破難以解決的繞射限制。一般顯微鏡中,小於繞射限制的影像都很模糊。

但最重要的或許是,在評估雲在氣候變遷中扮演的角色時,了解小水珠散射相當重要。水在可見光光譜中相當透明,不過它和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一樣,會吸收特定頻帶的紅外光。因為米氏共振通常包含大量內部反射與極長的路徑,所以一個小水珠或許就會吸收大量輻射熱,尤其是水含有污染物時。平均雲量改變時,它會將更多陽光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溫度降低?還是會成為更厚的毯子,包裹住紅外光輻射,使地球溫度提高?

距今大約10年前,在雲的光散射模擬中,僅能針對我們認為較具代表性的少數小水珠直徑進行米氏計算,這是為了減少超級電腦運算的時間,但有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我於2003年使用我自己為分析彩虹與彩光環所發展的方法證明,標準模擬法對於光譜中的某些狹小頻帶可能有高達30%的誤差。這些暴力計算方式可藉由取樣選定大小來計算散射,但可能錯失落在中間的狹小共振的重要影響。舉例來說,如果針對1微米、2微米、3微米等大小進行計算,就可能漏掉2.4微米處的強烈共振。2006年,有一項研究將大氣中的小水珠尺寸變化考慮在內,這個模型近年來已經將水珠尺寸分得更細了。

如同魏格納所提出的警告,即使是最先進的超級電腦所做的預測結果,如果不了解相關物理現象就貿然採用,也可能沒有說服力。下次你選擇靠窗的座位時,或許就有東西可以好好思考了。

(本文原載科學人2012年第120期2月號)

科學小視窗 ■ 航海家1號低溫下持續運作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1977年發射的航海家1號(Voyager 1)探測器至今仍在運作,已飛到太陽系邊界,NASA為了節省電力關閉其一部份加溫器,而它還能在攝氏零下79度環境下運作,使得NASA研究人員樂觀預測,它還能在2025年前繼續蒐集資訊回傳地球。

航海家1號是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以每小時18.3公里的速度朝外飛,它最著名的是上面載有地球的照片和問候語,幾年內就會飛出我們的太陽系。

NASA預期,航海家1號和2號將可持續運作到2025年,之後恐怕就無法再傳資料回到地球。

推薦訂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2013月圓蝠團圓@【蝙蝠報報】
科幻科學報
轉寄『【科幻科學報 No.612】神蹟?彩虹?彩光環知多少』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