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科幻科學報
報主:科幻科學
創刊日期:2000-01-2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7,384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科幻科學報報
科幻科學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3-12 05:00:00 / 報主:科幻科學報
本期目錄
最in話題 ■ 隕石裡的秘密
科學小視窗 ■ 動脈硬化不是文明病 4千前年就有
編輯的話

過去幾天大家都在迷棒球吧,許多一日球迷進階成了一週球迷,看了很多精采的球賽啊,雖然結果不見得盡如人意~

Vulcan
星艦學院編輯小組

科科連結
[公益聯播]化妝品真相大公開社群
最in話題 ■ 隕石裡的秘密
▌文╱魯賓(Alan E. Rubin)
▌譯╱邱淑慧
▌提供/科學人

我同情天文學家。無論是藉由電腦螢幕上的影像,或是冷冰冰的光譜儀處理過的光波,都只能遠遠地觀察他們所熱愛的恆星、星系和類星體。而我們這些研究行星與小行星的,卻常常可以親手撫觸心愛的天體,探索它們最深層的秘密。大學時我主修天文學,曾經在許多個寒冷的夜晚,透過望遠鏡觀看星團和星雲,所以我可以作證:手上拿著小行星的碎片能在情感上獲得更大的慰藉,讓我們與看似遙遠抽象的一切有了真實的連結。

最吸引我的小行星碎片是球粒隕石,自太空墜落的隕石中有超過80%屬於此類,命名緣由是因為內部含有球粒,也就是曾經熔融的物質所形成的小珠,通常比米粒還小,這種隕石在太陽系早期、小行星成形前就已存在。在顯微鏡下觀察球粒隕石的薄片,看來是如此美麗,絲毫不遜色於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等抽象藝術家的創作。

球粒隕石是科學家所碰觸過最古老的岩石。放射性定年結果可追溯超過45億年前,那時行星還未形成,太陽系還只是一團處處充滿擾動、由氣體與塵埃構成的旋轉圓盤,天文學家稱為太陽星雲。球粒隕石的年齡與成份顯示,它們與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彗星一樣,都形成自太陽系的初始物質。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球粒的形成,是因為高能量使富含矽的塵埃團塊熔化成許多液滴,這些液滴迅速凝固並且附著在塵埃、金屬與其他物質上,形成球粒,後來聚集形成小行星,小行星間的高速撞擊使它們碎裂,最後有些殘骸就掉到地球上成為隕石。這些隕石吸引我的並不只是美麗的外觀,而是它們可是太陽系誕生時所留下的化石,可提供探索地球形成時的狀態很重要的線索。

然而就如同人類學家所知,發現化石只是重建歷史的第一步,還必須把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不過要推斷不同球粒隕石的來源和誕生環境是有困難的,因為對於這些岩石的詳細構造,我們所掌握的資料少得可憐。我在幾年前針對球粒隕石的物理性質做了一次有系統的全面檢視,填補了許多關鍵性的空缺。根據這些資料,我建立了一個大致的圖像,描述球粒隕石所源自的古老星雲構造。

雖然只是粗略的圖像,但值得注意的是,圖像中的塵埃分佈情形,與某些金牛座T型星(T Tauri)的恆星系統相似。金牛座T型星有不尋常的亮度變化,而且有厚重的大氣籠罩,因此被認為是年輕的恆星(或主序前星),多數有塵埃盤環繞。太陽星雲的塵埃圖像與許多金牛座T型星系統的構造吻合,這項結果支持一個說法,那就是太陽系這類行星系統的前身就是金牛座T型星系統。因此球粒隕石不但讓我們可以深入推測太陽系的過去,也提供了對銀河系其他年輕恆星系統的深入了解。同樣地,當科學家探究這些系統的物理性質時,也會對太陽系的小行星和行星的形成過程有更多了解。

球粒隕石的特性

想要分析球粒隕石來探索太陽系的原始樣貌,行星科學家首先得準確地衡量岩石的屬性。研究人員把球粒隕石分成12個基本類型,根據的特性有:整體的化學組成、混合的同位素(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的元素)、球粒的大小、數量及類型,以及緊密包覆著球粒與其他物質的塵埃基質多寡。因為每個類型的球粒隕石都有不同的物理、化學與同位素特性,因此一定是來自不同的小行星。為了解釋不同類型的球粒隕石最初是如何形成,研究人員發展出許多富有想像力的模型,其中牽涉到氣體擾動、磁場以及落入星雲中央盤面上的粒子速度等。然而,最後往往得到一個模糊的結論,就是各種球粒隕石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形成的。

因為希望可以更確切掌握到底是什麼樣的不同情況,我從2009年開始埋首大量文獻資料,想要建立一個表格,列出球粒隕石主要類型的必要特性。一旦我手上有這樣的表格,就能找出每種特性之間的相關性,或許能揭示每個類型的歷史。但結果我所建立的表格中有超過一半是空格,看來有興趣蒐集這類資料的研究人員並不多。

於是唯一的選擇就是,我自己來。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把自己定在顯微鏡前,檢視了分屬不同類型的53個球粒隕石、共91片的岩石薄片。厚度僅30微米的薄片中,許多礦物變得能夠透光,於是我們得以研究它們的光學性質。從這些樣本我們看到,球粒有各式各樣的大小、形狀、質地和顏色。分析數千個球粒肯定是很繁瑣的工作,但是這個在「顯微天文學」上的堅持,讓我在短短幾個月內把表格填滿了。我的發現並不能完全解決「不同情況」的難題,但是這個結果確實能夠更廣泛、更完善地解釋,不同類型的球粒隕石是來自太陽星雲的何處,以及它們的局部環境如何。

首先來看看一種較少見的種類——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僅佔地球上發現的球粒隕石的2%。這些岩石通常是根據含量最多的礦物:頑火輝石(MgSiO3)來命名的,而且該礦物有兩種型式,依據含鐵量的高低分別標示為EH和EL。科學家發現,這些球粒隕石中含有豐富的氮、氧、鈦、鉻、鎳的特定同位素,和地球及火星相似,因此他們推論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可能形成於火星軌道以內,與其他球粒隕石類型被推論出的生成地點比較起來,顯然比較靠近太陽。

第二種稱為普通球粒隕石,共有三個不同但密切相關的群組,依照鐵的含量和型式分別標示為H、L和LL。「普通」指的是出現頻率,它們共佔所發現隕石的74%。這三類隕石的數量之多,顯示它們在太陽系中的形成區域,受到的重力會傾向把隕石丟到地球上來。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華生(John Wasson)曾經提出,普通球粒隕石是來自小行星帶(位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中心朝向太陽的一側。小行星與太陽的距離約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2.5倍,也就是2.5天文單位(AU),12年會繞太陽公轉三圈,木星距離太陽5.2天文單位,12年繞太陽公轉一圈。這樣的共振表示木星的巨大重力會經常拉扯這些小行星,把許多小行星給拉到內太陽系。瑞典的科學家發現,有數十個普通球粒隕石是存在於年齡4億7000萬年的岩石內,這個跡象顯示,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有超過1/10的歲月承受著球粒隕石的攻擊。

第三種是極為罕見的魯木路提(Rumuruti)球粒隕石,或稱為R球粒隕石,目前只在肯亞的魯木路提發現過。這種隕石有許多化學性質與普通球粒隕石相似,但是含有較多的基質,而且氧17相對於氧16的比率明顯偏高。星雲的高溫有助於平衡同位素的豐度,因此當距離太陽越遠,同位素的不平衡就越容易保留下來。R球粒隕石的同位素如此不平衡,可見其形成區域比普通球粒隕石距離太陽還遠。

另一方面,高溫也會破壞有機化合物,因此,比上述三種含有更多有機化合物的碳質球粒隕石,應該比R球粒隕石離太陽更遠。碳質球粒隕石又可分為六個主要類型,根據它們的化學、同位素和構造等特徵,各自可以具體分配到星雲的特定位置。

塵埃透露的訊息

除了化學組成之外,球粒隕石的內部結構也會顯示出形成時環境的塵埃量。在太陽系演化的每個過程中,塵埃一直都是關鍵。太陽與行星所源自的初始星雲剛開始收縮時,塵埃顆粒變得更能有效捕捉紅外輻射,使星雲中心溫度上升,後來促成原恆星的形成。接著,塵埃以及外圍的冰落入星雲的中央盤面,並且聚集成較大的團塊,最後形成多孔隙的物體,也就是微行星,大小從數公尺到數十公里都有。這些微行星中有些會熔化。而行星就是由熔化與未熔化的微行星組合而成,彗星和小行星則比較可能是由未熔化的微行星吸積而成,因此組成成份較均勻。

有個線索可以知道特定類型的球粒隕石形成區的塵埃豐度,就是在球粒中有塵埃球殼包圍的矽質核心。例如在某些碳質球粒隕石的球粒中,通常會有一個核,或是「主要的」球粒,外圍包裹著成份類似但曾經熔融的物質球殼。通常這個第二層的殼層本身也被稱為火成環圈的第三層外殼包圍,第三層的礦物顆粒比中心核的礦物顆粒細小許多。

許多隕石研究人員認為,第二殼層的產生,是因為原本的球粒在最初的熔化後凝固,會產生一個多孔隙的塵埃殼層,在經歷第二次中等能量的事件時,外殼會熔化但內部的球粒不會。後來,陸續發生幾次能量較低或是持續時間較短的事件,就產生了火成環圈,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各種球粒隕石中含有許多這樣層層外殼球粒的,看起來是形成於多塵埃的環境中。

如果在多次熔化之間,球粒是沉浸在塵埃中,自然會產生大顆的球粒,有著厚厚的第二殼層和火成環圈。因此,這樣的特徵顯示球粒隕石形成時的環境有著大量的塵埃,包裹在塵埃中的球粒也會冷卻得比較慢,因為熱無法快速輻射出來,而冷卻速度較慢也會促使鈉和硫等易揮發元素揮發。雖然大多數的揮發物質已經凝固在鄰近的塵埃上(最後結合成球粒隕石),但還是會遺失一部份。球粒隕石若含有較大球粒且球粒被塵埃包圍,其內部鈉和硫的成份會比形成於缺乏塵埃環境的球粒隕石低。我發現事實的確是如此。

將此與其他有關母小行星預設位置的資訊結合,我發展出一個粗略的圖形,說明整個早期太陽系的塵埃豐度。根據推測,頑火輝石球粒隕石是形成於火星軌道朝向太陽的區域,那裡一定是個缺乏塵埃的環境;球粒很少具有殼層或環圈,即使有環圈也很薄。普通球粒隕石和R球粒隕石,與太陽的距離遠於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呈現出較多有塵埃存在的特徵,例如,具有火成環圈的球粒比例,以及環圈的厚度,都比頑火輝石球粒隕石來得大。

有些碳質球粒隕石有著最大的球粒,且含有最多具第二殼層與火成環圈的球粒(分別是CR、CV和CK三類型),在它們所佔據的區域,塵埃濃度顯然達到最高,然後往另兩個距太陽較遠的類型(CM和CO)的位置慢慢減少,這些類型的隕石所含有的球粒小得多,含有第二殼層和火成環圈的比例也少很多。塵埃的總量繼續往最遙遠的碳質球粒隕石(CI)附近減少,這類隕石根本沒有球粒。(但它們還是球粒隕石,因為主要的分類標準是化學成份與太陽的非揮發性元素相似。)

這個星雲圖像中的塵埃分佈情形,令我推論,早期的太陽系可能與我們現在所觀測到的金牛座T型星類似,這類年輕恆星就像早期的太陽,還未進入穩定氫融合的主序階段。塵埃圖樣跟許多已知環繞在金牛座T型星周圍的原行星盤很像。因為這些特定圓盤的質量(約是太陽質量的2%),與太陽星雲盤面的推估質量接近,因此看來這些盤面提供了很好的模型,讓我們能了解星雲中形成球粒與組成球粒隕石的階段。

激烈的爭議

究竟是什麼樣的過程產生了球粒,仍然是未解的問題。任何關於球粒形成的模型,必須要先能解釋反覆熔融的現象。該模型必須能廣泛應用,但又不能導致每種球粒隕石類型都產生球粒。不幸的是,沒有具說服力的加熱機制可以說明所有球粒的特性。這麼多球粒有著多次熔融現象,因此排除了所有一次性的加熱事件,例如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或來自宇宙深處的γ射線爆發。熱源必須足以把某些球粒(包含直徑數毫米的)整顆熔化,但只能熔化其他球粒的外圍塵埃薄層,不能破壞內部。曾有研究人員提出,應是一個重複且具脈衝性的熱源,例如閃電,但是對於在太陽星雲中產生閃電的可能性,並沒有共識。

現在最為天文物理學家接受的球粒形成模型,是衝擊波加熱了星雲。衝擊波的形成,舉例來說,可能是星雲外的物質掉入星雲內部。衝擊波在含有塵埃的星雲內部傳遞時,產生的熱足以造成球粒熔化。然而,依賴衝擊波的模型有其缺陷。首先,在原行星盤中的衝擊波還有待觀察,它們的存在未經證實。其次,衝擊波會同時加熱大量的球粒,看來是無法只熔化個別球粒的外表(以形成第二殼層與火成環圈)而使球粒內部維持低溫。第三個明顯的缺陷則是,衝擊波是局部的現象,似乎不太可能大範圍地使星雲各區域產生球粒。球粒形成的主要機制依然是個謎團。

50年前,隕石專家伍德(John A. Wood)觀察到:「直到最近我們才開始研究球粒的實體。它們包含了豐富的資訊……可探究曾經作用在它們身上的過程。我們或許可以研究太陽星雲的性質與演化、行星的形成、太陽演化的某些階段,以及這所有過程的時間尺度。」半個世紀過去了,科學家仍然有許多有待學習之處,但是太陽系初生時這些信差所提供的圖像,終究會成為關注的焦點。

科學小視窗 ■ 動脈硬化不是文明病 4千前年就有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動脈硬化常被認為是因抽菸、過度飲食、不運動等原因所造成的文明病,不過最新研究發現,4千年前的木乃伊就有動脈硬化的毛病,推論動脈硬化不見得是所謂的「文明病」。

根據法新社報導,刊登於醫學期刊《Lancet》的研究報告指出,在西元前2千年就存在的人類也有動脈硬化,似乎顯示動脈硬化是人類老化固有現象,不是因飲食或生活習慣引起。

但研究團隊也強調,已有多項研究顯示生活習慣和動脈硬化有關,雖然新研究認為所有人都有動脈硬化風險,但若應盡量避免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推薦訂閱
童心的標竿人物 / 厄文@【旭智閱讀家】
還在旅行中,出發了。@【凌濛君星球】
轉寄『【科幻科學報 No.669】隕石裡的秘密』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