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換展,期待耳目一新的文化館─石岡人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ne 13,2013全面換展,期待耳目一新的文化館:僑光科大、石岡公所,官學合作全面更新土牛客家文化館!
文/邱方昱
經過封館施工一個多月的時間,土牛客家文化館換展工程於12月19日完工重新開放,這次的展示換新是由僑光科技大學進行規劃,將土牛客家文化館的展出內容擴展到大埔原鄉及台灣其他地區客家的部分,耳目一新的土牛客家文化館,希望能帶給鄉親與來賓不一樣的心得感受。
石岡鄉土牛客家文化館自民國95年5月9日開館至今已經邁入第四年,住三年來館舍展出的內容,是由在地團體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進行規劃,設計的價值與核心著重在石岡本地的昨日、今日與未來等面向,並且透過社區參與的過程,讓整個館舍的表現能夠較突顯出石岡的在地特色。然而,館舍內容歷經三年多的時間,勢必需要有些不一樣的東西納入文化館,才能讓這個小而美的地方館舍更精彩、也更豐富。
石岡鄉公所在去年(97年)改委託僑光科技大學進行文化館館舍展示更新的規劃,以納入對岸大埔原鄉以及台灣各地客家特色的內容為主軸,並在今年10月底開始封館進行全面換展施工,施工期間參訪來賓仍舊絡繹不絕,然封館換展部分僅在兩側展廳,文化館其餘周邊及土牛劉家老伙房公廳仍舊開放,也給大家對於新展示內容更深的期待。
12月19日趁著石岡鄉大埔客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進行,土牛客家文化館換展也已完工啟用,封館近一個半月的時間,新的土牛客家文化館再度開放,展示空間重新規劃之後顯得寬廣、舒適,而「新的文化館」期望為石岡鄉親帶來「新的故事,」也期望為石岡帶來「新的氣象」。
太和~山好、茶好、人更好!
◎文/管雅菁
12月中旬再度來到太和,就像山裡來,霧裡去般,雖說來太和這三天是要進行一些調查工作,但是,這裡熱情的人們,好喝的茶,新鮮的空氣,讓人感受不到壓力,山下的塵囂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事。
我們這幾天在與社區的民眾進行人力資源調查時,對於太和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太和村幅原廣大共有376戶,居民1411人(至98年11月止),以山坡地形為主,太和村分為太和社區及仁和社區各約佔一半的戶數及人數,兩社區也各有一個太和及仁和國小,此次受災的戶數約40多戶。太和村從前的產業有竹子、竹筍、伐木、稻、果樹…隨著時代的變遷到現在是以茶為主要的產業,甜柿、紅肉李、咖啡為輔,居民大多從事農業。社區的年青人是我們想要探訪的重點,太和沒有國中,年青一輩的從國中就要到外地求學,甚至就在外地就業,回流的年青人不算多,但仔細看看在社區主要的幹部,五、六年級的茶農也為數不少,甚至,還有七年級的茶農,更是社區人力的潛力股,沒有想像中人口老化的嚴重。山上的人很熱情,我們來太和的消息,村民一下就知道了,大家很熱情地邀請我們說午餐或晚餐到他家吃,一點都不用愁吃飯的問題,喝茶也是,到了各家拿出好的茶葉,欣賞各家特色的茶席,聊聊天,茶,更好喝了!
災後的太和觀光客變少了,幾乎是沒有觀光客,小吃店、民宿沒了觀光客來消費,生計出現問題。這一、兩年茶商來購買茶葉的價格愈來愈差,製茶成本越來越高,還有進口茶充斥市場,利潤幾乎快被成本吃掉,經濟是當前居民最關心的重建議題,人民在生計沒有後顧之憂之後才有辦法去關心重建的事務。災後的住屋重建工作,在太和是一大難題,太和為山坡地形,村民分散在各個山谷中,由幾個小個聚落所形成,幾處受損嚴重的地區,目前仍無法重建,社區居民有意要另開拓一個區域興建永久屋形成新的聚落,只是政府的政策及社區居民尚無共識…還需要時間來溝通與討論。在太和我們發現許多土地流失,大部分是林班地或竹林,甚至是上方的林地崩塌才造成茶園的損害,八八水災之後,由於,氣候、雨水的關係,造成秋茶、甚至冬茶的產量減少,以致茶農的生計都受到不少影響。
一場水災造成土石流導致地景樣貌大改變,那是住家,那是茶園,那是一輩子賴以為生的土地,石岡人協會陪伴太和社區走這一段重建之路,需要更多的太和社區的民眾的參與,也更需要石岡人協會的朋友來支持我們所要協助的太和社區,大家共同來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