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客家,尋找舊日石光~教會與牛奶─石岡人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ne 13,2013發現客家,尋找舊日石光~教會與牛奶
早期客家農村生活,富有濃濃地人情味,農村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有不一樣的生活智慧,讓我們來發現客家,尋找舊日「石」光
◎ 口述/嵇煥麗、劉祥三
◎ 文/邱方昱
今年過年前為了做石岡眷村記憶的報導,有幾次的機會和煥麗姐閒聊的機會,除了眷村生活的精彩故事之外,這幾次的訪談讓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她談到德興村曾經有個教會這件事,她姊姊小時候就是在這教會的幼稚園讀書。對於外地來到石岡的我來說,若不是他們的口述,其實很難發現、知道這裡有個教會,因為這教會雖然建築物還在,但早已出租給人當作倉庫,從外觀幾乎看不太出來,不過,只要這段對於這公共空間的記憶還在,一定還有更多值得我們紀錄的舊日故事。
為了探索這個教會的記憶,我便問到了祥三理事長是否記得德興村以前有個教會?沒想到探索教會記憶的過程既然如此順遂、容易,理事長回答「我當然知道,我小時候都帶隊去那裡領牛奶」,腦海裡便開始有了一個有趣的畫面,人小鬼大的「小祥三」提著家裡的水瓶、水壺,召集伙房裡的小兄弟、小姐妹,光著腳丫沿著田野間的小徑、走上還是泥巴鋪面的豐勢路,到上土牛的教會排隊領牛奶來喝,再各自裝滿自己的容器,一個個小鬼提著重重的水壺帶回家分享。
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美援時代,台灣獲得美國的民生與戰略的物資援助,在同個時期聯合國與一些國際民間團體也開始提供救援物資給第三世界與戰後重建國家,其中,教會便是這些援助團體之一,他們在歐美募集牛奶、衣物等資源載運到台灣來分享,一方面可能作為傳教拓展之用,另一方面也在充實地方人民的民生生活,小祥三最後並沒有受洗信教,上土牛的教會也只空留美式磚牆與紅色花格鐵窗的建築物而已,但提著大水壺領牛奶小孩們的畫面,卻也意外成為那個年代、這裡的人的歷史共同記憶。
客觀集(三)—重返…921…
文/晁賢
也許不是在921這個日子當下重返,也許心情不會有過多的錯綜複雜…
那年的921我正在石岡工作,在我身邊的故事寫實且逼真。地震後第2天工廠半毀,我們就在隔壁的鄰居家搭起帳篷,一住一個月,而老婆也正懷著預產期是11月的第2個小孩。
「來來!這裡有甚麼需要得儘管拿!」一個30出頭的年輕人,瘦瘦帶著眼鏡一雙夾腳拖,忙進忙出的一直張羅每戶,人家的紮營生活大小事。而他就是這園子裡的主人,沒發生這歷史大事,真的大家都忙得不曾照面,也因為有了這個機緣讓我有一堆時間可以沉澱和放慢生活腳步。他是我親眼所見的一個活生生的人,在這大難期間無私無怨的付出,即使素昧平生,親切的笑容客氣的問候,一直處理幫忙眾人的生活起居。讓我遠遠的看一直內疚了起來,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真是難過又慚愧。這是我第一次遇見的活菩薩,活生生的一個人就在這一般人以為的鄉下地方,然而此情此景也悄悄的在我心底深處,埋下了日後逃離貪婪社會的一個火種,直覺得這才是我們當人的真本然。
後來斷路通了,封鎖了一陣子的小鎮又開始和外界漸漸的搭上線了;一位從台北來的中盤商也到這個帳篷來找我,我們從中午閒聊到晚上,也走到半毀的工廠參觀。他在用完我們準備的難民餐之後,就向我們告辭了,離去的時候很慎重的告訴我一件事「林先生這次地震後生意有點不好做,可不可以再降價,這樣我們利潤會比較好些…」這句話迴響在殘破的家園前久久未曾散去。我站在半毀的工廠外面…看著他漸漸離去的身影,在這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同樣是人卻讓我有著天壤之別的感受。
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也許將來從這離去之後,還是又得踏入貪婪無情的社會,但我永遠記得羅先生發著光的身影,921我逃過了一劫,卻也讓我見識到這人性的光明與黑暗面,也算是我劫後餘生後最大的收穫,就發生在石岡的這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