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永遠的抵抗,永遠的異議——台權會成立25週年(台權會)─南方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7,2014今日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south.org
永遠的抵抗,永遠的異議——台權會成立25週年
作者:台灣人權促進會
各位關心人權的朋友,您好
2009年的世界人權日,將是台灣人權促進會屆滿25週年的生日。這25年來,我們一起和台灣社會見證了這塊土地的傷痛與進步,身處歷史洪流間冷暖浮沈,人權是我們永不讓步的底線。
台權會最初是由許多民主前輩為爭取公民政治權利而成立,主要在維護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人身自由等基本人權。今年3月,立法院正式批准了二項國際人權公約,代表著台灣的人權標準將自我要求與國際標準同步。但是在同一會期的國會中,所上演的集遊法修法鬧劇,卻測驗出了政治人物對人權真正的容忍尺度,也顯示出立法者與行政機關落實人權保障,還有一段長路。
台灣應接軌的國際人權標準,不只是1966年聯合國所通過的「國際人權公約」,更有一些新興的人權潮流應該了解和落實。九年前,台權會聯合其它民間社團,共同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推動聯盟」,期待透過多元參與的方式,倡議成立獨立運作的「國家人權委員會」。然而這項工作,卻因政治權力的鬥爭,一再被拖延與犧牲。當國內官方都還未能摒除成見,台灣又如何在缺席已久的國際人權保障機制中,重新發聲?
去年中國特使陳雲林來台期間,國家機關對於人權的侵害,從表意自由的限制,擴大到了對人民生命財產的踐踏。這打壓異議聲音背後的邏輯,是台灣政府選擇曚上眼睛、昧於事實、甘於自降人權標準。這一年來兩岸交流只聽見經濟利益的盤算,而對中國人權迫害的惡行噤若寒蟬,無疑是台灣政府自我標榜「民主自由國家」最可悲的諷刺。台灣若要繼續作華人社會民主國家的標竿,應珍惜許多人爭取來的民主人權果實,以各種具體行動支持聲援全球人權運動。
此時,台灣正面對民主人權存續的關鍵時刻,除了繼續堅持人權底線,我們別無選擇。今天的台權會,一如創會時所秉持的精神,努力揭露各種人權侵害的糖衣包裝,不斷地發出警世提醒。在未來的日子,我們仍將繼續扮演永遠的異議者,抵抗政治黑手的操弄。而這份堅持的力氣,來自您的認同與支持,在台權會邁向25週年的前夕,我們邀請您一同來見證台權會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痕跡,為守護民主人權,持續發聲,抵抗逆襲。
會 長 林佳範
執行委員(依姓名筆畫排列)
白裕彬、吳佳臻、吳豪人、希雅特‧烏洛、邱文聰、高榮志、馬萱人、郭英調、楊政憲、廖福特、劉靜怡、劉紹華、夏傳位、顧立雄
秘書長 蔡季勳 暨全體工作同仁 敬上
敬邀出席 2009年台灣人權促進會募款餐會
時間:2009年9月19日(週六)晚間6:30
地點: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5樓(仁愛路一段17號5樓)
餐券售價:新台幣2,000元整
郵政劃撥帳戶:19066111(戶名: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
聯絡電話:02-23639787 電子郵件:tahr@seed.net.tw
※捐款、募款餐會義賣品義賣手冊相關資訊
[瀏覽 / 轉寄]
◆延伸閱讀: ‧TAHR報秋季號:台權會成立25週年紀念特刊 ‧兩個巨人與跳八家將的小孩(wobblies) ‧給吳內閣的第一張考卷 |
投稿文章摘要
特別交付「不得使用暴力 」?
——2009.08.21「我控訴!」系列. 陳同學自訴案
作者:陳育青(影像工作者)
開庭前一天,陳同學的媽媽請我幫忙從錄影光碟擷取一些畫面,這才第一次看到陳同學在11月6日晚間於中山橋北美館前,被警方逮捕的新聞畫面。
陳同學在難以計數的警察(包括著鎮暴裝和一般制服的員警)包圍之下,被又拖又拉的塞進警車,他的衣褲被扯得破爛,身上多處受傷–是警棍、盾牌和拳腳所造成。
看到這段影片,真的很難相信是2008年的台灣。
[瀏覽 / 轉寄]
一個六年級生的青春歌史
(轉載自《新活水》雜誌第25期 2009年8月)
作者:馬世芳
小時候的記憶,總是有歌的。1970年代,我的母親陶曉清一面主持西洋熱門音樂節目,一面推廣台灣青年創作歌謠,家裡到處堆著錄音帶、唱片和詞譜。七十年 代後半,「民歌運動」最熱鬧的那幾年,母親經常籌劃主持演唱會,那些民歌手三不五時便到我們家裡開會。我們家客廳鋪滿了褟褟米,很是寬敞,大夥便席地而 坐,縱論暢談。母親心疼其中幾個離家求學的孩子難得喫頓好飯,常常邀請他們早點兒過來一起晚餐。長大之後讀到文壇前輩回憶林海音、劉慕沙昔時照顧年輕窮作 家的故事,立刻想起母親當年照顧那些民歌手,也是如此。
回想起來,那些歌手當時多半都是二十郎當的大孩子,母親也纔三十出頭,大家有得是青春銳氣,不知江湖險惡,個個天真熱情,志比天高。原本說是開會談正事, 後來總得岔題,有人拿起吉他唱起剛寫的新歌給大夥評判,有人說起自己坎坷的成長史,感動得女孩們拭起眼淚。當然,戀愛和失戀的故事總是少不了的。我那時還 是滿地亂跑的小娃娃,那些常來串門子的叔叔阿姨的歌,原是寫給他們同齡人聽的,也都一一化成了浸染我整個童年的背景色彩。
[瀏覽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