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矛盾的「拜拜」(mornika)─南方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7,2014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south.org
矛盾的「拜拜」
作者:mornika
漢人傳統一直是典型的父權社會,而客家族群尤是發揚光大。
從小,過年的重頭戲就在於大年初一的拜天公與祖先,家族裡的長輩會負責看祭祀的吉時,屆時所有子孫人人都要群聚到老家三合院的禾埕,一起拜天公。所謂看好的吉時,當然不是由人,而是人跟著吉時,因而時常有那種半夜要摸黑起來,清晨四五點天還沒亮的冬日裡,一大家子哆哆嗦嗦地去給祖先上香,拜完了始算做一年的開始。然而這對年輕的父母與孩子來說,卻是相當大的壓力,天氣冷,又是一大清早,平常沒這麼早起的孩子通常很難叫起床,但是家家卻非到不可,又不好讓整家族人等你,老人家眼也利,誰到誰還沒到都看在眼裡,因而被挖醒哭鬧的孩子、繃著臉的爸媽,是各家年年輪番上演的戲碼。父親每年到這個時刻,總是相當緊繃,早早趕我們上床、早早喊我們起床,然後「十萬火急」地趕赴老家,深怕遲到了不好看。這些年稍微好些了,有些人開始可以睡過頭,起不來,但就整個家族大致而言,那條看不見卻依然存在的強制性依舊還是在的。
掛紙(掃墓)也是,客家人的掃墓通常是過年後元宵節之前,長輩看吉日,一樣是家族老少、全員到齊。但由於這個吉日有時卻是非假日,家族強制力對上工商業社會的生活節奏,才開始有些鬆動與調整,但若是假日,父親那種緊繃焦慮的行動又會再重演一次。年復年年。透過宗族的祭祀活動以及子女的姓氏傳承,重男輕女的觀念依然在客家人心目中有著勞不可破的地位。父親緊張又強制的行為,反映的是家族對於「兒子」的期待。
那麼,祭祀之於「女兒」,又是如何呢?
母親是家中的么女,從小幫著外婆準備祭品與牲禮,結婚後她依舊認為應當回去幫忙,卻被外婆用一種極為防備的眼神制止,千萬不能碰到祭品,更別提祖墳,娘家的祖墳若給女兒拜是不吉利的。因而母親的祖先從此與她「無關」,清明時節,她再也沒回自家掃過墓。有些家族則甚至會為了省卻女兒祖先認同的混淆,直接交待家族裡的女兒們不必參與祖先的祭祀,反正女兒終究會「嫁」出,祖先祭祀遲早與她們無關。
如果祭拜祖先的意義在「慎終追遠」,但女性祭拜祖先只能「追遠」到出嫁前,出嫁後兩不相干,那麼從小祭拜到大的祖先之於女性的意義又在那裡呢?從小知道母親的故事,知道遲早會與我無關的祖先也讓我有那麼點奇怪的心情,倒不見得是多珍惜,也許多了點終究的淡漠。
去年結婚,我也這麼與父母強調著,但我依然明白,在老人家的心裡,我終究還是「嫁人」了。
這兩天發生一件有趣的事,今天是阿公過世兩年終於可以進祖墳的吉日,父親照舊很強勢地要求我們全員到齊回去參與阿公入祖墳的拜拜,我一邊感到驚訝,此時居然還有「算我一份」,一邊也有點猶豫,一方面覺得好阿,這樣做似乎也證明自己不算是「嫁出去的女兒」,因為我也算參與這件事了,但又有點忐忑覺得很有可能會被阿婆攔在山下,因為她超級介意「嫁出去的女兒」不應該拜「娘家的祖墳」的事,如果被攔在山下真是一點意義也無。事實上阿婆的反應比我猜想的好上一些,我沒被阿婆攔在山下,阿婆看見我其實也蠻開心的,但她還是兩次走過來「叮嚀」我千萬「不要拿香跟著拜」。(僅管身為基督徒,這當然求之不得,反正老人家也這麼開口了。)
但究竟我今天的出現代表什麼了嗎?
其實什麼都沒有。我依然是個「嫁出去的女兒」。
[瀏覽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