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editor@esouth.org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編輯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editor@esouth.org
關於東海花園被劃入「殯葬用地」(二)
作者:楊翠 (楊逵孫女,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副教授 )
照片出處:楊逵文教協會
日昨,因為近來的都更案,引發我想起三年前(原來不只兩年啊)「東海花園」的都更事件。原本只是抒發心情,卻受到許多朋友的熱情關切,更有朋友提供了一些公部門的相關資料,真的非常感動,讓我深感溫暖,謝謝大家。
事實上,2009年3月20日,楊家曾以父親楊建名義,向公部門提送申請變更「殯葬用地」規劃、玉成「楊逵文學紀念公園」籌建的「意願書」。部份內容如下:
⋯⋯
「本人楊建,有一塊承繼自父親的土地,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福林段141地號,該筆土地總面積9566.40平方公尺(2898.9坪),為三個家族之共有土地,楊氏家族所有的土地權力範圍為三分之一。
該筆土地目前在「中科特定區細部計劃專案」中,被納入「中科特區」「公共設施用地」中之「殯葬用地」,目前已進入公告階段。由於該筆土地牽涉到的並非私人的利益,而是關乎台中市藝文空間與文化地標的建造,以及台中市的重要文化資產保留等相關問題,因此申請變更此一規劃案。」
其後,我們經過多方接觸,儘管有不少前輩與朋友,如李喬、彭瑞金、黃國書、蔡其昌、陳彥斌、路寒袖、劉曜華……等等,情義相挺,2009年,先是召開多次「籌建楊逵文學紀念公園」會議,其後,他們被我拉著,一起成立了「楊逵紀念館推動委員會」。
接觸多時,最終,我的父親認知到,「中科特定區細部計劃專案」如此龐大,我們家族期望「變更規劃」,將我們所屬的三分之一(約900餘坪),建設成為「楊逵文學紀念公園」的夢想,是無法達成了。年邁的父親,做為第二代的代表,奔走多年,甚至還曾因急於籌建紀念館,差一步就被某禮儀公司詐騙,看著籌建行動雷聲大雨點小,感到非常非常疲倦,幾乎是灰心喪志了。
就在意志跌入谷底的情況下,2010年初春,在《明道文藝》陳憲仁前社長的牽引下,陳社長、父親與我,一起見了胡志強。胡指出,要將整座花園、或是我們地權的三分之一,變更規劃,成立「楊逵文學紀念公園」,是不可能的,但他願將目前在「東海花園」的楊逵及其家族墓園保留,納到規劃中的「公園」之中。容易感恩的、已經幾乎絕望的父親,覺得這樣至少能夠保住楊逵墓園,也就首肯了,放棄了「楊逵文學紀念公園」。我們提出的要求,最後剩下:在墓園裡立一塊紀念碑,將前往墓園的道路,整闢成文學步道。
此事日後如何?我們並不知曉,父親一直默默等待公部門的下一步行動,與此同時,某地方有力人士,一直不斷向父親傳遞「訊息」,告知公部門的允諾是不可能的了啦,說服父親唯有早些將土地賣給他,才是良策。直到去年底,因為公部門久久未有進一步消息,父親還問我,後續如何?到底要不要賣給那個家族?我一再阻止他暫緩。昨日心有所感,方才寫下那段文字。
適才閱讀書友提供的檔案,方知道在2000年3月的「台中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二四三次會議」中,我們的申請案,被列為「2-7案」,決議是「比照2-5案」,內有此建議文:「且為增加周邊緩衝綠地並保留楊逵墓園,將東大路以西60公尺、火葬場南界以南以及火葬場西界往南延伸之L 型區塊,劃設為公園用地。」
這是兩年前的會議資料了,不知目前是否有變。所謂「公園用地」,其實還是在整個殯葬用地(或殯葬專區)之內,扮演了「緩衝綠地」的功能。而如果楊逵墓園周邊(包括整片原來的「東海花園」),確實是「公園用地」,那麼,究竟這塊「公園用地」,公部門是要建成「楊逵文學公園」、墓園兼「文學步道」,抑或僅留下「楊逵墓園」??內容差距很大。
三年前,我們不了解自己有機會表達「抗拒」或「反對」,最後因為真的太累了、太無力了,退而求其次,只求能保住家族墓園,不必遷葬,不必驚動祖先墳塚,雖然仍然失望,也就疲軟下來。三年後,經歷這一波「都更案」的觀察與思索,我學習了許多,也認知到,當初還是不夠用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