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也許有一天他們會恨舊曆年(吳明益)─南方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27,2014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投稿信箱為southeditor@gmail.com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編輯信箱。活動訊息請寄到southedito
也許有一天他們會恨舊曆年
作者: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教授)
昨天決定回花蓮一趟,一方面花蓮宿舍非常潮濕,得固定時間開窗透氣,二方面也為了採些蔬菜帶回母親家過年。到車站時恰好遇到「全國關廠工人聯盟」的抗議,不少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老太太,穿著「怨」、「怒」、「幹」的背心,分成幾個隊伍行動。進到月台時,恰好抗議工人也進第三月台,而我候車的月台則是第四月台。變成是正面看著對方了。
關廠工人抗議的是十六年前資方惡性倒閉後,官方以「關廠失業勞工就業促進貸款辦法」先行替資方墊付了薪資、資遣費或退休費,承諾會代向資方索討,並不會向本來就應獲得這些勞務收入的勞工要回貸款。但十六年後,因怕貸款追溯期限過期,又連本帶利提告、追討。
我的火車是七點三十五分離站,彼時尚看不出來抗議者的下一步行動。多數老人家只是安安靜靜地,一個人身上帶著一個字或坐或站。
火車離站時工人的臉從窗外飛逝而過,看得出來他們都很疲憊了。為十六年前的事如今仍得選擇年前抗議,這事不疲憊也難。在火車上到花蓮之間我追蹤著這條新聞,知道他們後來選擇占領軌道,也知道不少旅客和這些只想留住人生最後一點本的工人起了言語衝突,只因為旅程被擔擱了。
事實上這是政府體制造成的錯誤,怎麼無奈讓不同人生、旅途的民眾衝突?分明是勞委會挑起的問題,但面對問題,為什麼官員選擇讓台鐵這樣的運輸單位幫他們承擔壓力,而不願出面溝通?為什麼旅客直覺地是批評抗議者選擇的方法不對,而不是批評官員畏首畏尾?
日子再往前推兩天,台大公共宿舍失火,多數日式建物的屋頂付之一炬。雖然台大宣稱會依據法令,擬定修復方案,且重申和都更無關,但這些年來台灣各地被擬納入歷史建物的建築頻頻大火,卻讓人感到不安與無奈,深怕又是另一宗離奇的古蹟失火案件。
以台北市而言,比較知名的歷史建物失火案件,我想就是蔡瑞月舞蹈社。而我這樣一個老西門町住民,難以忘記的就是預定今年開放,重新整建後的「西本願寺」。西本願寺被發現是有些離奇的,主要是在都市更新過程中,想拆除違建蓋公園時(話說我常去那裡吃麻醬麵啊),發現裡頭有一座寺廟的遺跡,請專家鑑定後,被判斷具有保存價值。這座重建天日的寺廟卻又在不久的大火中,遺跡燒成了殘跡。
台灣在1982年才有「文化資產保存法」,比「國家公園法」還晚了十年,足以說明這是一個「棄舊」主義的行政體系。更無奈的是即使法令當前,政府還往往帶頭犯錯,誤把拆歷史蓋大樓當成是高尚前衛的事。我還記得大學畢業那年,台北市拆了東和禪寺的大殿,蓋了一座「青少年育樂中心」。後來只要有人批評下一代缺乏文化深度,對歷史少有敬意時,我都想到這件事。這可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政府造成的,一個罹患有「舊物恐懼症」的文官體系造成的。
此刻仍在發展中的「碧潭吊橋」事件亦然。先撇開吊橋結構的安全問題,我想像中的文資保存業務相關官員,不是應該帶頭質疑都發單位與建商各種不合邏輯的理由,甚至應該去對抗沒有文化,只懂粗糙更新的另一批官員嗎?但沒有。一座承載市民歷史的橋墩,可以移前移後,重蓋後仍具有「歷史」意義?對我來說,該退的都應該是那幢莫名其妙獲得容積獎勵,準備再擋住一些經濟能力無能購買「河岸第一排」住民視野的野蠻建築。可以想見,這些建商日後會再聘請一批以文字維生的廣告文案撰寫者,編寫出像「收藏建築文化」,或「生活在河畔,是一種沉澱後的奢華」這類的迷人字眼。
可是這些人卻是恨建築,也恨文化,恨辛苦工作這回事,更恨窮人。畢竟窮與辛苦,也是「舊的」,應該拋棄,不願再注視的記憶。
在舊曆年前一趟火車裡我反覆思考這幾件事,想到或許有一天這個國家也會「恨」起「舊」曆年吧,因為它也是「舊」的東西。也許往前移幾天,往後移幾天也沒關係。
◆延伸閱讀: ‧老屋焚毀的夜火懺天錄 (munch) ‧成長中的國民信託 (一)(木原啟吉) ‧他們的無奈,我們的悲哀(陳文信) ‧臥軌的關廠工人,與一位要動腫瘤手術的好友(曾柏文) ‧誰還關廠勞工血汗錢---財團可救,人民該死(mun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