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東海岸評論
報主: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2009-07-17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227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東海岸評論報
東海岸評論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東海岸評論
發報時間: 2011-07-14 16:00:00 / 報主: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本期目錄
【編輯室】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併校之後
【專題文章】「趨勢」的數線 —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合校記
【專題文章】我對「華西校園」人去樓空的感懷與不捨
【專題文章】東華大學學術資源整合 ─ 朝向融合與成長之路邁進
【專題文章】東華大學城「優質養生」了沒?
【活動訊息】「女性身影:外籍配偶」影展暨論壇
【感謝捐款】捐款名錄
發刊辭

1989年6月5日,一份黑白印刷、16頁的騎馬釘半月刊《東海岸評論》,在花蓮展開此後長達十八年,以書寫與言論,對東部發展提出最鏗鏘有力的建言的出版歲月。期間曾獲行政院新聞局綜合類雜誌金鼎獎(2002)、人文類優良雜誌金鼎獎(2003),且入圍金鼎獎三次、推薦獎一次,這份邊陲發聲的地方刊物,伴隨時間的積疊,逐漸豐厚起來。然而,出版環境的衰退,製作經費的拮据,2007年12月發行第215期後,雜誌宣告停刊,其後將雜誌發行權捐贈予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期待我們積極尋求再生的力量,透過另一種書寫形式,承先啟後,凝聚更包容的集體意識。

三年後的今天,基於對這塊土地不止的摯愛,及對生活週遭深切的責任感,我們承接楊校長的期許,以網路媒體形式復刊《東海岸評論》,堅守客觀理性之地方媒體角色,從社會、教育、環境、心靈、文創、旅遊等六大面向,傳播、記述、評論發生在或關係東部的活動及時事,致力營造東部為更加成熟的公民社會。

我們懷抱「時事產生評論,評論改造社會」的理想,對這片遼闊無盡的山海,投以責任、言論、書寫的微響,期待為東部的美好持續激起回聲,並立足於此,瞭望這島嶼的可能性。因為,我們愛這塊土地。

 


閱讀我們
編輯室
發行人:林喬祥
總編輯:陳雅玲
主 編:吳思鋒
執行編輯:江珮瑾
行政編輯:尤小貞

歡迎投稿

從社會、教育、環境、心靈、文創、旅遊等六大面向,

傳播、記述、評論發生在或關係東部的活動及時事,

請隨文附一至三張圖片,寄至space.east@gmail.com。

東海岸之友_招募中

每一分錢都可以不只是錢,

而是提升文化環境的基石,

您的捐款讓美好化為可能。

我們相信,一個人的力量或許薄弱,但只要累加多人的力量,為共同的價值與目標努力,必定會對社會帶來強大的改變力量。

為了建立過去18年215期《東海岸評論》的數位典藏資料庫、籌募持續發行網路版《東海岸評論》經費、辦理東海岸評論獎及其他相關公共參與、藝文活動,希望您認同我們的理念,加入東海岸之友,透過捐款及參與活動和我們一起努力。

您所捐的每一塊錢將不僅是一塊錢,而是讓東部社會文化環境變得更加美好的基石。

※ 感謝您的支持,歡迎以「定期定額捐款」、「單筆單次捐款」等方式加入東海岸之友。請填寫捐款單後回傳本會,或憑郵政劃撥方式完成捐款,相關事宜請電洽(03)8334545詢問,謝謝。

基金會全體董事 邀請您!

董事:林喬祥、高繼文、黃啟嘉、張政雄、田一成、吳國政、黃正岳、張秉正、孔繁錦、楊隆翔、巴奈‧母路、張若然、曾泰源、黃忠義、王廷升、楊傑、陳建明、郭同慶、李明憲、吳東明、江躍辰。

文件下載: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捐款授權書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劃撥單




關於花蓮的電子報
黑潮
大王菜鋪子
凱風卡瑪兒童書店
(右邊攔中間處可填mail訂閱)
璞石v.sO'rip
(請以寫信或留言方式訂閱)
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
※歡迎來信提供連結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編輯室】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併校之後
江珮瑾本期責任編輯

2008
年,原東華大學與原花蓮教育大學兩校,正式合併成現在的東華大學。

初期,兩校系所整併問題、整體的未來發展方向最受社會矚目。今年9月,校方更將完成把美崙校區(原花蓮教育大學校址)全體學生、教職員工遷入壽豐校區,施行單一校區的計畫,東華校園內外隨之湧入大量人口後的居住問題,美崙校區後續的規劃運用問題,更成了地方人士高度關注的焦點。

大學,不僅為了替國家培育高等教育人才的理由而存在,還背負著帶動一個地方或區域發展的使命。本期專題將帶大家從回顧兩校合校歷程開始,與未來東華大學的發展目標與定位、美崙校區的運用問題、東華周邊居住環境的人身安全、東華大學城的發展與規劃,這些隨著併校、單一校區所浮現的議題相連。

請大家共同來關心,東華大學接下來將朝什麼方向發展?又會對花蓮地方上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專題文章】「趨勢」的數線 —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合校記
 ◎譚凱聰

【專題文章】「趨勢」的數線 —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合校記

(圖:東華大學壽豐校區行政大樓) 

2008528
,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原花蓮師範學院)在同一天召開校務會議,通過兩校合併案。這一次的投票背後,有八年的討論和爭議,有高等教育的困境和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有兩間大學各自面對歷史情境和時局變遷的過程,和一些值得被記錄下來的事許多早期文字記錄在網頁更新後不復得見;當年留下影片和照片的許多連結已經失效。這篇文章希望梳理兩校合校過程中的背景,留下幾段故事,一些現況,一張尚待時間來填補許多細節的年表。

合校案初啟

東華與花師的合校案始於
1996年。現為課程與設計潛能開發學系主任的饒見維教授說,合校案起源於他寫了一份「花師與東華合併請願書」給當時的立委陳永興。陳委員在立法院質詢教育部長吳京時提出這項建議。吳部長之後指示當時的東華校長牟宗燦、花師校長陳伯璋組成合校小組,開始討論合校議題。饒見維的一紙請願書,開啟了兩校起伏跌宕十五年的合校過程。(...繼續閱讀)    

【專題文章】我對「華西校園」人去樓空的感懷與不捨
◎灌溉(原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專題文章】我對「華西校園」人去樓空的感懷與不捨
        (圖:七星潭新校區初期荒涼的景象 / 施冠慨攝影)

2008
6月在同一地點體育館的4樓舉行畢業典禮,由林副校長清達主持,他在致詞時說:這是最後一屆畢業典禮、指的是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最後一屆畢業生。81華西校園(編註1)即掛牌成為「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有60年悠久歷史的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就這樣在中華民國教育史上消失。

3
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201181起,東華大學計劃將美崙校區師生與全部教學設備遷往壽豐校本部,美麗13公頃的華西校園還地給國有財產局。教育部官員在掛牌典禮上僅強調撥款數億元補助東華大學增建校舍以示鼓勵外,對這塊經過9任校長辛苦耕耘了50年的校園,今後何去何從則隻字不提?(...繼續閱讀)
【專題文章】東華大學學術資源整合 ─ 朝向融合與成長之路邁進
◎ 口述:國立東華大學楊維邦教務長 / 江珮瑾採訪整理

【專題文章】東華大學學術資源整合 ─ 朝向融合與成長之路邁進
(圖:東華大學楊維邦教務長)

當年花蓮教育大學是東部最好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培育出相當多優秀的畢業校友,像建國中學校長、高教司司長等。可惜校地較小,又緊臨飛機場,難以擴大服務地方上對高等教育的學習需求。

近年來教育部為因應少子化衝擊,加上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學生數達一萬個人是最適經營規模,兩個學校學生加起來,才有可能達到一萬人以上,為了整合東部高等教育資源,在花蓮設一個東部龍頭大學,教育部自東華大學設校初期,就希望兩校談合併的事,但因故沒達成共識,就各自發展了好一陣子。四年前又談一次合校,是高教司司長到學校開說明會,最後二校各自開校務會議定案,校名叫做東華大學,校徽是兩校各自原有的校徽加起來的,融合了彼此的創校精神,象徵合校後的學術資源整合,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資源。
 (...繼續閱讀)

【專題文章】東華大學城「優質養生」了沒?
 ◎江珮瑾

 【專題文章】東華大學城「優質養生」了沒?
(圖:東華大學附近噴灑過除草劑的農地 / 由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吳明益副教授提供)

翻看《壽豐鄉志》,我們可以看見東華大學創校的宗旨,除了為國家培育高等教育人才的使命外,尚有
減緩地區人口外流,均衡城鄉教育水準,發揮區域特色,開發當地資源的目標。花蓮縣政府於2010年擬定的《變更東華大學城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書》(以下簡稱《變更計畫書》),預估東華大學成立後帶來的大量教師、員工及學生等移住人口,將帶動服務東華大學師生為主的零售、餐飲、以及住宅住宿等相關行業,並維持2001年公佈的主要計畫中,以「兼具生技園區、學術大學城及優質養生住宅」為發展願景。 

人口數變化及居住環境現況

統計資料顯示,該區人口數以特定區內當地落籍居民及東華大學教職人員、學生數來計算,2008年實際居住人口合計12,120人,相較於2002年居住人口10,126人,於7年間增加約1,994人,加上2008年東華大學與原花蓮教育大學(現東華大學美崙校區)合併後,將於今年9月把美崙校區原有教職人員、學生全數遷移至壽豐校區,將再增加近4,000人左右的移住人口,表面上看來似乎減緩當地人口外流的問題、創造服務業商機,卻也突顯更多當地住宅、土地利用的問題。(...繼續閱讀)

【活動訊息】「女性身影:外籍配偶」影展暨論壇
《阿草向前衝》艱苦總有一天會過去

《南洋
妹賣冬瓜》外籍新娘到新移民女性

《女人的力量》
平凡中的大力量
 
【活動訊息】「女性身影:外籍配偶」影展暨論壇

時間:716pm2:00-6:00
地點:美紅越南美食(花蓮市中山路296號,達美樂對面)
 
影展一《阿草向前衝》(20min
 
主持:江珮瑾/東海岸文教基金會企劃
與談:王佳華花蓮基督教女青年會社工
論壇一WHOWHO,姊妹鬥陣來(姊妹生活談暨美食體驗)
主持:王佳華花蓮基督教女青年會社工
談:鄭玉玲(中)、陳美麗(泰)、仇圓媚(馬)、阮氏美金(越)
※此場最後將進行:南洋美食體驗(越南生春捲自己做)
 
時間:717pm2:00-6:00
地點:漫遊舍民宿(花蓮市國聯二路82-1號)
影展二南洋姊妹賣冬瓜》(43min)、《女人的力量》(37min
主持:林慧絢/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邱雅青/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秘書
          吳金燕/《女人的力量》導演
壇二<打開一扇與在地工作者對話的窗>
主持:林慧絢/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邱雅青/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秘書
            楊華美花蓮基督教女青年會外配中心組長
            游雅帆/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執行長
 
報名方式:
採預約制,請電洽03-8334545 mailspace.east@gmail.com報名
活動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或至FB搜尋﹝東海岸﹞
指導單位:內政部、花蓮縣政府
主辦單位: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花蓮基督教女青年會花蓮多元跨界行動協會、東海岸評論
【感謝捐款】捐款名錄

東海岸之友

no.10 曾玉英 (2011年6月10日,捐款 1,000元)

no.12  彭榮邦 (2011年6月9日,每年捐款 1,000元)

no.5   施曉玉 (2011年4月26日,捐款 800元)

no.6   蔡錫卿 (2011年4月26日,捐款 800元)

no.9   黎耀之 (2011年4月~2012年3月,每月捐款 1000元)

no.88  白雅美 (2011年4月8日,捐款 1,000元)

no.100 蘇順德 (2011年4月6日,捐款 1,000元)

no.8   葉麗羚 (2011年3月23日,捐款 1000元)

no.99  高繼文 (2011年3月14日,捐款 2,000元)

no.55  楊炯杕 (2011年3月起,每月捐款 500元)

no.66  張秉正 (2011年3月起,每月捐款 1,000元)

no.11  戴國仰 (2011年2月22日,捐款 3,600元)

no.14  吳思鋒 (2011年2月起,每月捐款 200元)


董事捐款

2011年6月  孔繁錦 50,000元

2011年4月  張若然 30,000元  郭同慶 50,000元

2011年3月  張秉正 50,000元

2011年2月  林喬祥 50,000元   吳國政 20,000元  黃啟嘉 100,000元   張政雄 50,000元

2011年1月   高繼文 52,000元   林喬祥 11,900元   張若然 2,000元   張秉正 8,000元  黃正岳 3,000元

 

監察人捐款

蘇元盛

2011年5月 捐款  4,000元

2011年3月 捐款  4,000元

 

一般捐款

陳文彬 2011年 3月11日,捐款 1,600元

廖明山 2011年1月14日,捐款 3,000元

宏逸有限公司 2011年1月16日,  捐款 2,000元

推薦訂閱
【新象兒童劇】狐狸大老闆 《智邦藝訊617期》@【智邦藝訊】
台灣光華電子報-頭好壯壯──運動夏令營(2013/09/25)@【台灣光華電子報】
轉寄『【東海岸評論第三期】「併校之後」專題』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