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崔媽媽網路通訊
報主:崔媽媽基金會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79
官網:
https://www.tmm.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崔媽媽網路通訊報
崔媽媽網路通訊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崔媽媽網路通訊
發報時間: 2011-12-22 11:00:00 / 報主:崔媽媽網路通訊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轉載》以社會住宅的實踐凝聚城市的進步性

2011.12.22
作者 江尚書/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63期」

社會住宅(socialhousing)或可負擔住宅(affordablehousing)的興辦,是要提供住屋給那些無力在市場中競爭的住戶,牽涉到的是建造一個適居並負擔得起的居住環境。因此,如何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設計出耐久的住宅,並且保有足夠彈性來容納不同生命階段、不同類型使用者的日常需求是社會住宅建築的基本內涵。然而,在作者蒐集資料的有限經驗中發現,在建築或設計的領域,社會住宅很少被當成單獨類別來討論,反而常與某些前瞻的都市或建築議題(例如:緊密城市、綠建築、參與式設計、新都市主義)擺在一起。一個簡單推論是,正因其較不具私有財產性質、不那麼迎合市場需求,反而具有較高的實驗容忍度。因此,在台灣這個社會住宅剛要起步的地方,其規劃設計的實踐也許正是帶領在地城市往前躍進的關鍵契機。

但現實是殘酷的。無論國外有過多少成功案例、或社會倡議團體有多強的理由說服自己與社會大眾,當政府初步選定興建基地時便已觸碰到當地居民的普遍焦慮。當我們問一個人「是否應該協助弱勢者的居住問題」,絕大多數的回答是肯定的;但當這個以人道主義為理據的回答,落實到具體明確的「社會住宅基地」時,其遭受的激烈反彈尤甚於其他類型的「鄰避設施」。居民可以公然反對一項具公益性質的政策卻不會感到道德上的不安,必須找到充足的理由來說服自己,而這個理由,通常是「維護社區權益」。站在居民的角度,往往認為政府對於當地居民漠不關心-原本社區環境就已經稱不上良好,又要新增數百戶的「問題家庭」來破壞社區安寧、影響自身房產價值。

要化解這樣的疑慮,除了政府需持續進行溝通、社會團體更積極地進行各類社會教育,規劃設計的專業者也有回應策略。已有許多研究指出,良好的住宅環境設計及空間布局,可以幫助社會融合的達成;「混居」在國外的社會住宅計畫中,亦早已不是新的概念。

一、歐洲經驗:從單一化走向多樣性

過去各國的經驗中,全部以弱勢者為容納對象的大規模社會住宅往往走向「貧民窟化」的悲劇,例如,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郊區的Bijlmer住宅區在1970年代有1萬7千多個住宅單位,儘管有現代化的設計概念與高品質住宅,但大量集中低收入居民,加上缺乏後續維護,導致惡化快速,至後來被標籤化為閒人勿進的危險地區,迫使政府重新規劃與改建。今日,各國都理解到集中與隔離化絕非低收入住宅的處方,而致力於達成混合社區的目標。

以1990年代的荷蘭為例,中央政府、市政府、以及社會住宅法人共同發展了「多樣性住宅方案(differentiated housing)」的策略,此策略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特徵:社會住宅與自有住宅混合,融合不同社經階級;更強的機能性混合,結合商業活動,避免單一化的使用方式;符合各族群的特殊需求,而不是以平均水準(或主流水準)來設計。在這樣的理念下,阿姆斯特丹東側港區的重建計劃為代表性個案,在該案中,住宅的等級從受補貼的社會住宅到比鄰運河的豪宅都有(圖1),然單從外觀上,完全無法區分哪些單位為社會住宅(圖2);到後來,富人甚至以居住於此區為榮,認為他們付出的金額用於補貼弱勢居民,對社會盡到一份責任。當然,「空間混合」(spatial mix)的社區不必然是「社會混合」(social mix)的社區;空間上的鄰近性,未必是達到混居的充分條件。如何在良好規劃的基礎上,真正促成不同背景居民間的社會互動,是接下來要再繼續思考的方向。因此,設計的意義不只是美學與空間布局,還需有更具策略性、軟體面的規劃方案。

二、化解疑慮,促成社區融合

1.創造社會住宅的正面外部性,帶動社區發展

當使用「外部性」這種字眼時,是一種「訴諸於利」的做法;更明確地說,要說服當地居民相信社會住宅不但不會帶來治安敗壞、人口擁擠等想像中的後果,反而可以為當地創造更舒適的社區環境與服務。因此,社會住宅的基地規劃,必須配合政府釋出一定資源,朝「提供公共設施」的方向來推行。以香港的公共屋.為例,在低樓層除了引進日常需求的商店,亦設有托兒所、公共診所、老人中心、室內運動場、游泳池、圖書館等多樣化的設施;許多公共住宅亦配合地鐵路線興建,交通極為便利。

此外,可以針對基地所在社區的特殊需求規劃不同的公共設施。例如,有的社區飽受尖峰時間塞車之苦,地方政府可承諾交通改善計畫,輔以更密集的社區接駁巴士。有些社區發展過度密集,可保留一定面積的公共空間,規劃為鄰里公園(當今某些眷村改建成的住宅社區,留有大面積的公園綠地,反而成為當地居民喜愛的居住環境);或將社會住宅的地下停車場,保留一定比例優先提供給當地居民承租。在某些建築已經老化的社區,政府甚至可承諾優先推行都市更新、提供整建維護的補助,或結合整體社區環境-如人行步道、行道樹、路燈的改善。

簡言之,政府應考量自身的政策資源,致力讓社會住宅的興建被居民當作改善社區的機會。而這些新創造出來的共用空間或設施,將是弱勢居民與一般家庭、周邊社區自然產生會遇(encounter)或日常互動的地方。混合居住/使用的社區無疑比豪宅化的門禁社區(gated community)有凝聚更多社會互動的機會,藉此創造出足夠的「街道之眼」甚至互助網絡,使得令居民懼怕的反社會行為可以有效降低。

2.結合社區營造,編織互助網絡

在更積極的意涵上,社會住宅應該結合社區營造,讓社會住宅所提供的公共空間與設施成為社區營造的新據點。在大阪的箕面市,原本的國民住宅因建築物逐漸老舊,居民被貼上高齡化、貧窮化的標籤,當地因而透過社區營造、配合政府的資源,扭轉這種汙名化的刻板印象。例如,市公所租用一塊市有地給當地非營利組織興建區域服務中心,在該建築中,包含了社區廚房、托兒所及其他公共空間,形成整合性的服務平台。後來,其他社區的中產階級居民也會把小孩帶到社區的托兒所就學,逐漸促成了社會融合。此外,該社區發展出特殊的「地域照顧券」,年長者用這個票券可以獲得接送或跑腿服務,提供服務者不一定是專業志工,而是社區中的一般居民,藉此幫助長者與社區居民交流、走出戶外;而賺得這個票券的居民可獲得不同的回饋,就像是社區貨幣的功能。

又如,日本的建築學者延藤安弘教授,帶領京都U-Court的居民共同設計出他們理想中的住宅,名為協同住宅(cooperativehousing)。在參與式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延藤教授透過模型等較簡單的方式,讓居民了解個別住宅與整體社區的配置關係,即便沒有專業知識的居民,也有能力表達他們心中的想法。因此,所創造出來的社區,不若去人性化的現代式集合住宅,而是透過社區居民的集體構思與生活,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居住空間與緊密的鄰里關係(圖3、圖4)。這樣的成功經驗,在近期逐漸在新店溪畔的溪洲部落展開。原本這邊的原住民要被遷置到三峽隆恩埔原住民就業短期安置住所,但這種安置住宅完全不符合阿美族的生活方式;在延藤教授與台大城鄉所的協助下,參考日本協同住宅的模式,結合原住民較強的自力造屋能力,溪洲部落亦開啟了參與式的規劃設計,讓居民將理想的居住環境構畫出來。

在台灣,社區營造已深耕近20年,也成為社會大眾所信賴的參與機制,因此,透過社區營造、參與式設計等由下而上的學習與創造過程,居民得以逐步改善社區的生活環境,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有較高的自主權,也是促成社會住宅居民與周邊社區建立信賴關係、並進而形成強韌互助網絡的重要機制。

3.以多元使用者為導向的規劃設計

社會住宅有一部分概念呼應「去機構化」與「正常化」的內涵,讓原本被視為障礙者的居民能夠回到社區居住,並在專業服務的支持之下,盡可能獨立生活。這也是社會融合(inclusion)的一個重要內涵: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在社區中生活與自在地移動,就像街坊鄰居在公園散步、至商店購物一樣方便自然。這除了仰賴更完善的社福輸送體系,在規劃設計面上,也有很多可著力之處。

過去國宅的設計乃單一化的住宅單元,即便目前營建署的社會住宅方案中也只有「8坪、16坪、24坪」這種概念模糊的面積規格;在入住者的圖像還不清楚之前,一般的設計多以單身、新婚夫妻或小家庭來劃設住宅單元面積與隔間,缺少設計的積極性功能。社會住宅的入住者有別於市場預售導向的銷售對象,應在規劃階段,訂出合理、多樣、且準確的使用者比例,例如,有多少百分比分別提供給一般家庭、單親家庭、獨居長者、各類障礙者等不同類型的照顧對象,進而根據具體的方案目標進行建築的規劃設計。

目前,通用設計(universaldesign)逐漸取代無障礙設計,希望照顧更廣泛的使用者;同時保留一定彈性,讓不同生命階段或需求人口都可友善使用,提高生活空間的包容性。台北市的出租國宅已初步落實此概念,例如,市政府於文山區萬樂出租國宅,率先改造一戶示範性的通用設計住宅,頗受好評,也讓通用設計成為台北市政府在未來推行公營出租住宅的設計目標。除了私人空間外,這類設計必須延伸到周邊社區、乃至接駁公車,鼓勵居民更自在地在社區甚至城市中移動;一般新建住宅或老舊公寓的整建維護也應朝這個方向推行,讓「利用市場住宅成為社會住宅」的政策更具可行性。

結論

社會住宅的興建不只是蓋出一群住宅單元,而和公共建設的提供、整體社區的營造、社會福利的輸送、甚至更廣泛的都市進化過程息息相關;其生產過程,從設定方案到具體落實甚至營運管理,涉及政府、開發商、營造公司、社福團體、入住對象、地方居民等多方的行動者。規劃設計無疑是社會住宅興辦過程的樞紐,「整合」因此是專業者必須具備的視野。好的專業者願意傾聽各方的需求,在有限的資源與預算下設計出容納多種使用者的住宅;未必要有多新潮或充滿藝術感的設計,但要讓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可以在其中自然流轉。

我們期許社會住宅的規劃設計超越被動提供一般水準的住宅,而成為進步性都市發展概念的具體落實地點與觸媒。


◆「崔媽媽基金會」
◆電 話:(02)2365-8140(代表號) ◆傳 真:(02)2368-3073
◆地 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2-3號2樓
◆服務時間:每週一~週五,下午1:00~5:00;晚上7:00~9:00
◆網站地址:http://www.tmm.org.tw
◆優良搬家網:http://move.tmm.tw
◆E-mail:tmm2.org@msa.hinet.net
◆服務項目:1、弱勢居住扶助
      2、租屋資訊提供(房東托租、房客找屋)
      3、租屋、公寓大廈法律義務諮詢
      4、優良搬家公司推薦、搬家糾紛諮詢
      5、網路社區生活資訊(二手舊貨)
      6、台北市大學社區工作推動
      7、各種社區工作經驗分享
      8、全台資料最齊全的社區工作網站

「崔媽媽」電子報 一份專注於住宅、社區、都市、環境議題的網路通訊,歡迎網友訂閱(免費囉!)

崔媽媽電子報 訂閱/退訂 網址:http://www.tmm-news.org.tw

推薦訂閱
認識及防治不速之蛙-斑腿樹蛙@【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電子報】
米蘭小鎮挽蔥趣.樂忘齡@【大林藝文生活報】
本期目錄
《轉載》以社會住宅的實踐凝聚城市的進步性
最新消息

「崔媽媽」需要您共同幫助弱勢者解決居住問題

如果您願意支持崔媽媽的弱勢居住扶助工作,歡迎您單次或定期的捐助,協助更多弱勢家庭在租屋與搬家上的經濟扶助!

‧ 弱勢居住基金捐款專戶
 郵政劃撥帳戶:19510698
 戶名:財團法人崔媽媽基金會
‧ 捐款&補助責信網址:詳細資料

‧ 招募愛心房東:(02)2365-8140
‧ 弱勢家庭租屋及搬家扶助:(02)2365-8140 # 231,131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下午1:00~5:00,晚上6:30~9:00)
‧ 愛心房東招募網址:詳細資料

有鑑於弱勢族群在都市的生活困難,崔媽媽長期致力於弱勢居住扶助工作。目前服務項目包括:

  • 租屋資訊:針對需求,提供合適之租屋訊息。
  • 搬家扶助:結合受推薦搬家業者,提供搬家優惠給低收入戶家庭。並籌募弱勢搬家基金,補助低收入戶家庭搬遷費用。詳細資料
  • 諮詢服務:提供有關租屋及搬家過程應注意事項相關諮詢服務。
  • 陪同看屋:經評估有實際急迫需求者,陪同至現場看屋。
  • 法律諮詢:提供弱勢者有關租屋、搬家之法律常識。
  • 政策倡議:發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促成臺灣社會住宅政策,及督促《住宅法》之立法,協助弱勢族群解決居住問題。詳細資料
轉寄『【崔媽媽】《轉載》以社會住宅的實踐凝聚城市的進步性 100122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