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5-11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1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1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台灣特色的狹路

台灣在地的文化特色,在最近成為媒體的焦點。台灣社會的人情味、禮貌,甚至文化性,透過外籍人士、中國觀光客的口述證言,不斷被強化。尤其是與對岸相比時,彷彿台灣真的已經成為華人世界中,最富而好禮、有水平的文化區域。

這是個錯覺。錯覺的關鍵,不在於「台灣有沒有文化特性」、「夠不夠優秀」,而是,我們自負於自己是最特殊、最優秀的候選人。

從歷史經驗來看,這類「文化優越性」的風潮,並非今日創始,它早有前例。1960年代的報紙,就有大量的「歸國華僑讚譽台灣硬體建設」、「盛讚台灣民情純樸」,甚至有西方人將本地視為「保存中華文化的最後聖地」。與今日各界塑造的「日人哈台風」、「台灣是中國大陸菁英的文化鄉愁歸屬地」相比較,儘管已經有50年的差距,在情緒反應的結構上,卻幾乎沒有差異,也沒有太新的東西。

這些來自於西方、台灣以外的訊息,有一定的真實性,並不是全然虛構、場面話。但是,當我們欣然享受這些來自於外人的讚譽時,似乎得了歷史失憶症,以為這是盤古開天闢地頭一遭,甚至誤以為這是值得繼續發揚的優點。我們沒有意識到,「驚豔」可能來自於高反差;意外驚喜,往往來自於眼見為憑所澄清的誤解。50年前的西方人帶著某種對於東方文化的想像、華僑懷著抱著不高的期待來到這片土地,卻有著全然不同的印象,是「讚譽」的源頭。

我們很少探究,為什麼經過50年後,在號稱全球化的現代,外人來到台灣時,還會呈現意外驚喜、高反差的認知,而把這種情緒反應視為理所當然。

更值得注意的是,被提及的本地文化特性,包括禮貌、自制等,放到全球的脈絡下,本身並沒有太特殊之處,新加坡、日本,甚至歐洲國家都有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我們將這些特性放大,把它處理成為「世界獨有的文化特質」,其實是有意識的把眼界窄化,以致於我們只看到自己,甚至越來越有自戀的傾向。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失去自省的能力。外人對於本地毫不保留的讚譽,對比於本地人吝於面對外人的長處,已經凸顯出本地文化的侷限性。我們沒有意識到,「主動讚賞他人的優點」、「承認自身所不足之處」,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東方文化當中,向來有這類「謙虛自抑」的成分,不過,本地沾沾自喜於外人的肯定時,卻忽略了「肯定他人」,本身需要有一定的反省能力、寬容度。

如果我們將台灣地區詮釋外人目光的方式、解讀角度,視為一種個人活動模式,那麼,近50年內的台灣特色,其實有急於長大、急著獲得自信心的青少年,在追求外人肯定時的心理需求。那是一種自信心、自我形象尚待建立時,內心焦慮的投射。嚴格說來,近50年的進展,其實像是一段青少年成長故事,成長過程,難免有自負的時刻,但是,自負與自大、自信與自戀,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台灣本地的文化特色,正走在狹路上,當我們的眼光只看到本地,而無視於他人時,是文化危機的開端。

(回目錄)




左右看:林毅夫談超越凱因斯

左看:第二次是鬧劇

日前出版的《世界政策期刊》(World Policy Journal)春季號,刊登了一篇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的深度訪談,林毅夫提出希望推動的主要政策方向是:公私部門合作但以市場為主導,並著重於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

此一發展政策充滿中國經驗色彩。然而,眾多研究早已指出,中國經驗有賴於各種條件的配合,除了容易移植的官方政策之外,諸如:中國特有的中央地方關係;龐大的國有企業部門;完整的工業與農業基礎;充沛而優質的農村勞動力;高壓統治的貫徹等等,皆難以複製。空有基礎建設,實在難以帶動全面的發展。

另外,目前發展中國家一面破壞本國環境與勞工權利,流血出口賺取外匯,一面又將資金匯往歐美金融市場投資投機的模式已經遭遇重大挑戰,此一「全球失衡」的本質,正是全面性的生產過剩。但大興基礎建設的政策,卻將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產能進一步擴大,進而可能惡化當前的失衡。

中國經濟是在政治高壓、勞工困苦與環境危機中取得的悲劇性成功,無視各種條件而企圖複製此一經驗,則恐怕難免於鬧劇式的失敗。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有待檢驗的新概念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副總裁林毅夫,日前於《世界政策期刊》春季號發表了一篇訪談錄,提出了「超越凱因斯」的政策方向,引人注目。林毅夫在文中正確地指出,凱因斯當時所使用的「挖洞創造有效需求」比喻,顯示凱因斯並未仔細分析甚麼樣的計畫內容才有助於發展。林毅夫則以中國經驗指出,基礎建設不失為帶動全面發展的主要引擎,尤其發展中國家仍有大量的基礎建設需求,應該引進先進國家資本,透過市場機制投資於此。

值得注意的是,從世界銀行的政策角度來說,此一構想可謂是種「復興」。自從1970年代,大量投資於基礎建設的發展政策遭遇瓶頸以來,林毅夫重新提倡基礎建設,除了反映其中國經驗背景之外,其實也是發展學界思潮另一次鐘擺變化的象徵。

然而,世界銀行過去的成績其實毀譽參半,諸如援助計畫工程由已開發國家廠商承包的綁標式援助、苛刻的貸款條件等等問題,並未被徹底檢討。林毅夫所提的新概念,會不會只是新瓶裝舊酒?或甚至只是替中國或其他新興大國介入此類工程商機做掩護?仍有待檢驗。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歐巴馬此時應關閉關達那摩監獄

節譯■葉興台
歐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所簽署的第一道行政命令,就是要求盡快關閉關達那摩監獄。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當歐巴馬總統有機會的時候──當時他仍挾著勝選的光芒,全世界都愛戴他──卻沒有馬上執行,相反的,他試圖與共和黨合作,建立跨黨派的解決方式,最後遭到難堪的失敗。

如今隨著賓拉登被擊斃,歐巴馬又有一個關閉關達那摩監獄的窗口。事實上,關閉關達那摩監獄可能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動作,可以召告質疑擊斃賓拉登合法性的世人,美國總統能處理對的事情。

討論擊斃賓拉登的合法性,最後一定沒有結果,因為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行動的細節。根據國際法規定,未經允許就闖入盟邦的主權領土,射殺一個手無寸鐵的人,即便他是敵軍領導人,確實是有問題的,而錯失將史上最惡名昭彰的恐怖份子送交審判,也令人頗為失望。

但就美國來看,這是一個合法的行動,至少是毫無疑問的。美國國會在911恐怖攻擊後授權動用武力的立法,明確准許動用軍事力量:美國總統獲授權動用一切必要和適當的武力,對付他判定曾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攻擊中,參與籌劃、授權、犯罪或援助的國家、組織或人員,或庇護這類組織或人員,以預防這類國家、組織或人員未來對美國發起任何國際恐怖行動。

也許歐巴馬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說:「我們做對了事情(擊斃賓拉登),我們也有一座非法的監獄,裡頭關押的許多犯人多年前就該釋放,這群犯人就各種角度而言根本無害,我們因此該釋放這群犯人,做對的事情。我認為我們幾年前就該關閉監獄,現在我們真的打算那麼做。當我關掉監獄的時候,我將會重申虐囚不是文明國家取得情報的方式。」

要關掉關達那摩監獄沒有那麼簡單。若干共和黨人正利用機會,在各地推銷虐囚的好處。福斯新聞網似乎認為,推銷虐囚做為一個取得情報的手段,是該公司的任務,儘管導致賓拉登被擊斃的情報並非來自於虐囚。即便布希時代的國防部長倫斯斐也說:「若干情報來自於對關達那摩監獄囚犯的正式審問,所得的情報對於獵殺賓拉登確實有幫助,但這不是透過嚴刑拷打,也不是透過水刑。」

如何安頓關達那摩監獄的囚犯也是一大問題。由於歐巴馬並未利用時機,安頓美國的維吾爾人──維吾爾人未從事恐怖活動是毫無疑問的,他現在也無法安頓關達那摩監獄的其他囚犯,因此必須請求盟邦接納這些囚犯,以關閉這座監獄。

此外,經費也是個問題。美國國會通過的2011年國防授權法,限制用公家預算把關達那摩監獄的囚犯安頓在美國,或遷移到其他國家。當歐巴馬簽署這項法案時,他曾說要尋求廢除這些限制,卻一直沒有下文。現在是拿出行動的時候了。

即便沒有廢除這些現制,歐巴馬政府也能做一些事情,讓關達那摩監獄的囚犯出獄後不會對美國造成任何威脅:當這些囚犯打贏人身保護令的官司,歐巴馬政府可以選擇不要上訴。這些囚犯可以停止用挑釁的方式來打人身保護令的官司,不再讓人覺得他們很危險。些囚犯可以協商同意令(consent orders),最後會使他們獲釋。

誠如先前所言,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容易,但歐巴馬應該勇於任事。每個人都有一些棘手的工作清單,但這不是你我的問題。歐巴馬處在相當有利的談判位置──他不僅是全球最有權力的人,如今的民意支持度更水漲船高。如果他投注足夠的政治能量,他就能關閉關達那摩監獄。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1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