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24─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2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24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小模與時尚產業困境 |
時尚業以青少女、甚至是少女做為模特兒的現象,近來頗受到重視。但是,與此議題相關的領域,卻顯現詭異的氣氛。時尚業界罕見的噤聲不語,硬生生的把一個時尚界正在醞釀的趨勢,限縮到業者的個別行為,連「展現自我」這類的辯護陳腔濫調都沒有出現。主流觀點則顯得有氣無力,面對時尚業把產業危機外部化的作法時,卻完全沒有整體觀,而只能以泛道德的觀點,來批評當事的業者與個人。 小模並不是文化現象,而是來自時尚業界的產業困境:他們被女性形象稚齡化的趨勢拖著走,於是只能飲鴆止渴的推出小模、嫩模以因應。 時尚產業自詡為時代潮流的領導者,甚至藉著衣著、流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期望能成為當代思維模式的創造者。然而,近幾年的時尚產業卻遇到嚴重的問題:他們與時代潮流之間的連結越來越弱,出現停滯現象。 女性的特質、形象,是時尚業界的主戰場。以產業界的運作而言,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在形象、特質的塑造上,應該有些差異、區別,這樣的市場區隔,才能讓業者有各自的生存空間。不同的時尚業者,總是在性感、優雅、幹練、青春、純真、稚嫩等元素中,嘗試尋找各種比例組合,至於開創出新的女性特質,就是確保時尚產業生存的重要依據。只要稍微翻看業者的廣告,就可以感受到,將女性特質的細微差異加以放大,向來是業界的產品區隔、行銷手法,有的產品強調性感中帶有純真,有的產品則主打俏皮與性感這兩種矛盾特質的整合。這是業界的生存之道。 然而,在這部分的創新,卻幾乎被稚齡女性所取代。所謂時尚女性形象,開始向青年、甚至未成年女性看齊。這是時尚業界自己開啟的潘朵拉盒子。一開始,是業界主打成年女性在性感中帶有青春活力,業界透過模特兒模擬出某種青春少女的氣息,期望藉此傳達「這才是潮流」的訊息。連帶的,就是從氣質、個性,延伸到身材、外型,全面向青春女性看齊。 但是,此一人為的潮流,很快的就超出業界的掌握。首先,是青春、稚嫩、幼稚之間,存在很多的模糊空間,要分清楚其中的差異,大概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辦到,一般人往往只是誤把馮京當馬涼。其次,則是所謂的「氣質」,只是業界在造神時的華麗詞藻,真正的操作,還是要透過身材、外型等顯而易見、讓人易懂的元素,於是「發育未完成女性=少女=青春氣息」連結(或誤解),就此產生。 首當其衝的是模特兒界。用成年人模仿出某種性感中帶有青春的樣貌,終究有其不真實、作態的成分,模特兒要耗費大量力氣減重、維持,才能讓體態、外型接近那些發育接近成人的青少女。直接用稚齡少女來模擬成年人的性感、成熟,打造出某種迫不及待展現性感的青少女氣質,可能還比較容易辦到。一年多年,被炒熱的紙片人模特兒現象,其產業背景就是源自於此。 這對於時尚產業的衝擊在於:覆水難收,業界自己創造了一個難以掌控的新局面,這是被時代趨勢拖著走,而不是開創出新的時尚潮流。女性特質的單一化、稚嫩化,限縮了整體業界的生存空間。首當其衝的就是模特兒業界的從業人員,年齡層大幅下降,然後排擠資深(年長)從業者的生存空間。小模、嫩模只是這個趨勢的開端而已,更關鍵的是,時尚業界要如何把拱手讓出的主導權,重新拿回來?目前看來,他們似乎還沒有對策。 |
(回目錄) |
左右看:匯率大戰中的南北問題 |
左看:資本自由化的病徵
巴西財政部長曼特加於去年9月以「匯率戰」稱呼世界各國在金融危機後競相貶值本國貨幣的混亂局勢,並批評問題就來自於美國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政策。如今,此一局勢隨著美元持續走貶而愈演愈烈,但在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卻有不同面貌,再次凸顯出國際資本市場的危機轉嫁過程以及固有的「南北問題」。 事實上,世界資金並不僅僅流向發展中國家,一些相對安全的已開發國家貨幣已成為國際資本的避險天堂。例如瑞士法郎今年已經相對美元與歐元升值了30%,達到其歷史新高;澳洲、加拿大、紐西蘭的貨幣都在過去3個月內對美元大幅升值。對這些國家而言,僅管出口與旅遊業確實受到影響,但由於其原有的國際競爭力強大,其衝擊仍在控制範圍內。反觀巴西、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原本出口產業利潤即偏低,自金融危機以來已紛紛出現嚴重的出口衰退,如今更因為貨幣升值而面臨停滯膨脹的風險,情勢十分危殆。 這些現象儘管可能與美國的「出口倍增」戰略有關,但更大的問題則在於已然自由化的全球資本市場,使這種危機的擴散與轉嫁成為可能,並進一步惡化發展中國家的處境。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唱衰歐美國家、看好新興市場的論調一直不絕於耳,隨著歐債、美債的危機加深,似乎更加證實了此一論調。然而,國際資本市場上卻有幾個明顯的現象與此論調不合。 首先,儘管關於美國債務問題的議論滿天飛,市場對美國公債的接受度卻不跌反漲,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由今年年初的3.77%高點一路下降,8月5日標準普爾調降美國信用評級之後,10年期公債殖利率居然繼續走跌至8月22日的2.10%!換句話說,人們嘴巴說的是一套,實際上依然爭相拿出真金白銀去擁抱美債。 其次,美元貶值被許多人視為美國力量的衰弱與新興市場的崛起。然而這些人忽略了,美元貶值的直接反映之一是資金向其他貨幣湧入,而最受青睞、被視為新的避險天堂的首先並非新興市場,而是瑞士、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具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市場環境又安全穩定,自然是較好的避險標的。相較於新興國家苦於貨幣升值而使出口銳減、經濟減緩,這些已開發國家則繼續展現出極強的國際競爭力,顯示在國際景氣潮水退去之後,真正沒穿衣服的恐怕是那些新興市場。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金融危機後,我們所面對的未來 |
節譯■葉興台 讓我們先檢視較大的政治現狀。這場金融危機已導致美國和歐洲的左派和右派的對立加劇。回顧過去的金融危機,如1929年的信用泡沫,我們發現危機發生後的4年,政治對立確實加劇。美國和英國最後左傾,德國卻剛好相反。1930年後,由德國總理布朗寧(Heinrich Bruening)領導的中間政黨執行撙節措施,刪減社福津貼和薪水,民間信用緊縮。在此同時,德國政府又向自由化的國際資本市場大舉借貸,埋下法西斯主義的種子。 在2007年8月次貸危機爆發後4年,歐盟和美國的政治人物有意識地拒絕遏制失控的財政部門,或修補殘破、實際上已無償債能力的銀行。相反的,各國央行官員將推出量化寬鬆措施來支應財政,為從事投機活動的銀行業進行擔保和紓困。 在此同時,美國和歐盟的政治人物對社會上更有用和經濟上更具生產力的部門執行撙節措施,這些經濟策略令百姓憤怒,也助長右派的聲勢,尤其是極右派。歐盟和美國執行撙節措施後,街頭不斷出現群眾暴動,茶黨在國會蓄意阻撓法案通過,這些跡象是不祥的。 撙節措施對我們的生活水準也造成衝擊。若要和過去的案例做比較,只要看日本就好。歐盟和美國的政治人物和央行官員沒有從日本的危機中學到教訓,因此註定要重蹈日本數十年來經濟活動不振、如同一灘死水的覆轍。歐盟和美國的情況就像日本:銀行體系殘破,資產負債表掛著無法償還的負債,不能用負擔得起的利率放款給企業。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扼殺投資,首次買房者申請不到負擔得起的房貸,房地產價格面臨下滑的壓力。 投資減少更因政府執行撙節措施──調高加值稅、削減公共支出等──而惡化,這些措施也導致失業率升高,失業率升高又促使民眾勒緊褲帶,對消費者物價、企業獲利、員工薪資和就業造成更大的下滑壓力,這種惡性循環很難止住。 過去20年,日本房地產價格幾乎年年下跌,雖然我們很難接受這種事實,但未來20年英國、美國和歐盟的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就像在英國,日本政治人物和央行官員誇大了通膨的威脅,反應了銀行業和債權人的憂慮,擔心通膨會侵蝕他們未償還貸款的價值。因此,他們慢吞吞地用貨幣政策協助整體經濟復甦和整頓銀行業,凱因斯反轉經濟大蕭條的主要工具就是積極的貨幣政策,加上強力整頓銀行體系。 儘管凱因斯被他的對手界定為財政行動主義者(fiscal activist),他也是第一個貨幣經濟學家。換言之,他認為如果各國政府和央行官員只要整頓貨幣體系──透過調降所有借貸者(而非銀行)的利率、挹注量化寬鬆資金至具生產力且對社會有用的計畫、以及整頓銀行體系──就能協助其他經濟部門復甦。由於政治人物和央行官員不願接受這些教訓,歐盟和美國的前景堪慮。 譯按:茶黨(Tea Party)並非政黨,而是共和黨內的一個運動,反對總統歐巴馬提出的醫改法案和加稅,並要求減少聯邦政府、聯準會的權力,去年11月國會大選後,共和黨取得聯邦眾議院多數席次,支持茶黨理念而當選的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超過60席,成為共和黨內極具分量的次級團體。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